秋天中秋節怎麼過
<
2、中秋節傳統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那麼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都有那些中秋習俗呢?
中秋節習俗:
❤️🩹💛1、吃桂花糕❤️🩹💛
中秋節吃桂花糕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秋節大多是在農歷十月份,而十月份正是桂花飄香的時節,此時的桂花香氣濃郁,很適合用來做成香甜軟糯的桂花糕,而且有些人家還會釀制一些桂花酒,具有獨特的桂花香。
其次,桂花爛漫之際,也是秋收之際,此時人們喜歡采一些桂花來做糕點,並且以品嘗桂花糕來表達對秋天的感謝,感謝秋天的豐收,分享豐收的喜悅和美好。而且桂花的花瓣是十分緊湊且外形優雅,寓意著收獲和美好,所以中秋節吃桂花糕也象徵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總的來說,中秋節吃桂花糕有兩個原因,一是此時桂花香氣正盛,做成桂花糕口感好;二是桂花寓意著收獲和美好,所以人們會在此時吃桂花糕,表達心中的追求。
❤️🩹💛2、放天燈❤️🩹💛
中秋佳節之際,家家戶戶都會放一盞孔明燈,在這孔明燈上朋友們都會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來年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3、拜月❤️🩹💛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4、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系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斗改帶平式、蘇式、廣式、台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空蘆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5、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殲巧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3、中秋節都是怎麼過的?
第一、自製月餅過中秋
雖然商場里各種各樣的月餅應有盡有,不過,很多人對於月餅還是不感冒。提到月餅,除了覺得是中秋節的象徵性食品外,還會覺得特別難吃。這個中秋,摒棄流水線生產的月餅,自己自製月餅吧。
這樣一來,完全可以隨心所欲的選擇餡兒。如果不會做,可以提前一段時間在網上搜索做法,准備食材。
第二、帶著爸媽去購物
以前過中秋,是不是只是在家裡和爸媽吃上一頓飯那麼簡單?今年,在中秋夜之前,先帶著爸媽去購物一番吧。為爸媽添置幾件衣服,為爸爸選一副有意思的象棋,為媽媽買一個漂亮的包包。購物完了以後,再帶著爸媽去看一場電影吧。選擇比較浪漫一點的電影,讓爸媽也重溫美好。
第三、一個人的晚餐
如果你的中秋節只有一個人過,那就在家裡為自己准備一頓豐盛的晚餐吧。做幾個可口的飯菜,每一份的量都不用太多,但是種類盡量多一些,就算是對自己這段時間辛苦工作的一個犒勞吧。
中秋節是怎麼過的?其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過中秋節的方式。如果是和你的女友過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