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調庄園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1、端午節這天有哪些活動的 端午節這天要干什麼
1、賽龍舟: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劃龍舟紀念屈原。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這是民間信仰中崇拜龍的一種形式,借龍的神威祈福、辟邪。賽龍舟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環節。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
2、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節的重要傳統習俗之一,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北方大多以吃甜棕為主,南方則更偏愛咸粽。
3、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4、跳鍾馗、懸鍾馗像:跳鍾馗是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鍾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民俗表演,體現了民眾崇尚鍾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願望。在民間,鍾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徵,端午跳鍾馗,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鍾馗捉鬼是流行於江淮地區的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5、栓五色絲線:五色絲線,俗稱五色絲、五彩絲。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端午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拴上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的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還有一種說法,是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綵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給帶來一年的好運。
6、飲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極為盛行。雄黃是一種中葯材,能治百蟲毒、蟲獸傷,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等俗語。但現代科學研究標明,雄黃酒外用尚可,內飲則有害,需慎重。
2、端午節的活動有哪些?
端午節的活動有掛紅鴨蛋、沐蘭湯、賽龍舟、避五毒、躲端午、食粽、拴五色絲線、懸艾葉菖蒲、佩香囊等。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
3、今年藍調庄園還有薰衣草節嗎
有。藍調庄園又名紫香漫境亮嘩薰衣草庄園,位於朝陽區金盞鄉樓梓庄。截止至2022年10月8日是還有薰衣草節的,每年都會舉行薰衣草節。薰衣草節是以薰衣拍鍵雀草為媒介,由藍調庄園主辦的,集旅遊產品、旅遊項目推介,經貿洽襲早談於一體的休閑旅遊類節慶活動。
4、端午節當天都有哪些民俗活動?
1.吃粽子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並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2.劃龍舟
劃龍船時,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
3.掛艾草與菖蒲
古人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有地方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
4.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葯,有香氣,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苦草麥葯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
5.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荊楚歲時記》載:「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此俗流傳較廣。
6.戴香包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7.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8.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虎為獸中之王)以鎮邪。
各地習俗差異
海外端午習俗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人民認為端午節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在農業社會時期的朝鮮半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在祭祀舉行時會進行假面舞劇、韓式摔跤、盪鞦韆、跆拳比賽等具有朝鮮地方特色的活動。
端午除了吃粽子還吃啥?
各種粽子的做法:
5、端午節有什麼風俗活動?
端午傳統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3、懸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4、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吃粽子
粽子也是葯膳的一種。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和荷葉。
6、端午節有哪些民俗活動
端午節有以下民俗活動:賽龍舟、端午食粽、佩香囊
7、端午節特色活動有哪些?
1、賽龍舟。據說,端午節的由來是和古代詩人屈原有關,當時屈原悲痛欲絕投江自盡,當地百姓劃船去打撈但終究沒有找到屍體。後來為了紀念屈原就有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2、吃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也依然和屈原有關。百姓們因為打撈不到屈原屍體,擔心江中的河蝦會吃掉他的身體,於是就將米團投入江中喂飽魚蝦。因此,就有了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3、喝雄黃酒。雄黃酒有驅蟲解毒的功效,多喝還能養顏美容。端午節喝雄黃酒,寓意驅除病魔,平安健康。
4、掛紅鴨蛋。紅鴨蛋,就是把鴨蛋蒸熟後用一種草腌製成紅色表皮。再用紅色絲線製成一個口袋把紅鴨蛋裝進去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
5、佩香囊。各地的風俗不一樣,南方地區多為掛紅鴨蛋,而北方地區則是佩香囊。香囊內放著硃砂、雄黃、香料等,佩戴身上有辟邪驅魔的作用。
6、插艾葉菖蒲。清明節的習俗是插柳,而端午節則是插艾葉或者菖蒲,一般插在門前房梁或門把邊上。艾葉和菖蒲都是很好的中葯材,性涼味苦,待風干後可取下用以泡水飲用,有益身心健康。
(7)藍調庄園端午節有什麼活動擴展資料:
時移世易,俗與世變。當今中國加速由傳統農耕社會邁入現代工商社會,許多基於農耕生活形成的端午習俗逐步淡化甚至徹底消失。比如,在城鎮里,人們或許還會吃粽子、戴香包,但很少有人再親手包粽子、做香包,家家戶戶掛菖蒲、薰蒼術的現象幾近於絕跡,就連賽龍舟、祭屈原等最重要的紀念活動,也開始變得更注重表演性甚至商業化。
與此同時,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發生碰撞,中國傳統節日面臨外來節日文化競爭,端午節也不例外。比如,明天是端午節,後天則是由西方傳來的「父親節」。許多趕時髦、愛熱鬧的年輕人,似乎更喜歡過帶有異域情調的「父親節」,而不是最具本土風情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