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有什麼傳統儀式

端午節有什麼傳統儀式

發布時間: 2023-03-27 23:59:47

1、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對於老百姓來說,端午節意味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提到端午節,人們通常會想到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那麼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一起來跟我來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習俗

一、吃粽子

粽子作為端午節的代表食物,一說是為了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噬咬屈原遺體;罩緩二說是因為粽子的稜角像一把刀子,可亮滑以將疾病、災害鏟除。

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承載著家國情懷,更蘊含著家人朋友相聚團圓的濃濃真情,粽子被稱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二、采艾草

傳說遠古時候神仙與水怪約定,只要門前懸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於是人們端午節喜歡採摘和懸掛艾草,意欲驅散妖魔,保衛家族。

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濕、溫經止血等功效,其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凈化空氣。艾葉煙熏時產生的煙氣可抑制病毒和細菌在空氣中傳播。

三、賽龍舟

屈原含恨投江,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由此賽龍舟也成為端午最傳統的風俗之一。

每年端午,賽龍舟比賽是不可錯過的年度盛宴,眾人齊心劃槳的「嘿呦」聲鼓舞著隊員們,也振奮著岸邊觀戰的群眾。

四、戴香囊

古人在端午節這天還會戴香囊,為了清香、驅蟲、避瘟,香囊中常會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穢」功能的中葯,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蘇、薄荷等,可以提神醒腦、振奮精神,通九竅,防瘟病。

五、系五彩繩

在古代,人們迷信端午節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氣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孩子手腕上帶上五彩繩,就是用紅、黃、藍、綠、紫五種綵線編成的線繩,以辟邪驅瘟、逢凶化吉。

端午的名字介紹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我國已經存在了上千年。西晉《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這是「端午」一詞最早的出處。

端午節還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浴蘭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端午節還有「女兒節」這個別稱。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戶戶都給家裡的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折一支石榴花簪在頭上。當時這被認為是避五月的「毒」,為家中女孩子祈求健康的一種儀式。即便家中女兒長大嫁人,這天也要回娘家和父母一起過節。所以,端午節也稱「女兒節」。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幾個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以及端午的名字的簡單介紹物鍵模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習俗呢?歡迎補充,咱們在評論區里相見吧~

2、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傳統

端午節風俗:賽龍舟、佩香囊、吃粽子、插艾條、拴五色線。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3、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節日習俗之一。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


4、插艾條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莖葉有揮發性精油,獨特的香味可以驅蚊避蟲。家家都會在這一天打掃門庭,將艾條插在門上,殺菌消毒。

5、拴五色線

中國古代一直以紅、黃、白、青、黑五色為吉祥色。每年端午節清晨,大人起床後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3、端午節有什麼風俗活動?

端午傳統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3、懸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4、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吃粽子

粽子也是葯膳的一種。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和荷葉。

4、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個傳承千年的民俗大節,從來都是既豐盛又浪漫的: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蒲,浴蘭湯,祭屈原,戴五色線,飲雄黃酒……各地的端午習俗雖不盡相同,但那派熱鬧情狀卻是一樣的。難怪有人說,端午實在是個儀式感滿滿的節日。接下來我就介紹幾個端午節的習俗,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吧。

1、食粽子

說到端午節大家肯定都會想到吃粽子吧。粽子作為端午節的代表食物,一說是為了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噬咬屈原遺體;二說是因為粽子的稜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將疾病、災害鏟除。經過數千年傳承發展,現在的粽子大多用箬葉包裹,加入糯米、黃米製成,不同地區的做法還有不同,比如分口味的甜粽、分材料的肉粽等。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承載著家國情懷,更蘊含著家人朋友相聚團圓的濃濃真情,粽子被稱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2、吃雞蛋和蒜

端午節吃大蒜煮雞蛋是一種習俗,有的地方認為端午節吃大蒜煮雞蛋可以辟邪。端午節不同地區的慶祝活動是不同的,河南浙江等地在端午節早上就會吃大蒜煮雞蛋,他們認為端午節當天早上吃大蒜煮雞蛋可以辟邪。在民間有諺語是「端午不吃蒜,鬼從門前鑽。」端午吃大蒜,聽說可以避「五毒」,避邪驅瘟。

按老南京規矩,端午的中午,每家都要把整頭的大蒜放在鍋膛里燒熟給孩子吃,一個孩子獨吃一頭,因「獨」諧音「毒」。孩子吃了燒大蒜,夏天不拉痢疾,腹內不長蟲。家家必吃莧菜,據說夏天可免腹疼。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3、配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笑歲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我小時候媽媽就會在端午節這一天給我佩戴一個香囊,那時候我可珍惜了,每天睡覺的時候都要把它壓在枕頭底下呢。

4、栓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 

因而,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遲大,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5、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碼升豎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了,小夥伴們你們還了解哪些呢?在評論區里留言吧。

5、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習俗主要有劃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葯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食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

✅1、賽龍舟

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

賽龍舟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比如祭奠屈原、祭奠水神、龍神等等,但是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死後,人們劃著船去打撈他的屍體,並往江中投粽子等食物,防止魚蝦啃食他的屍體,此後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就流傳下來了。

端午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這些龍船平時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龍船安放在陸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護的,龍頭則放入祖祠供奉。每年的端午前擇吉日,龍船就下水或從水底浮起。「起龍舟」後,還有采青和點睛等重要的儀式。

✅2、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來源。現在吃粽子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也是有闔家團圓的意思,畢竟現在的端午節已經是法定節假日,每到端午節各地的遊民便會回家與家人團聚。還有另外一層寓意,便是「求子」,粽子有諧音「中子」的意思。

✅3、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①菖蒲作為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可開竅醒神。②同時,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稱之為「水劍」,寓意其可「斬千邪」。正因為這兩個原因,人們過端午節時,常在門前懸掛菖蒲。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艾草在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4、拜神祭祖

端午節由來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納祥、辟邪攘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最重要習俗之一,所以在端午節,不少人都會在家擺「各種水果、粽子」拜神祭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物槐喊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5、拴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①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②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綵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罩野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一般在端午節佩戴五色絲線以辟邪,兼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明喊。五彩繩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演變而來。端午節天地純陽正氣極盛,藉助天地純陽正氣辟陰邪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在諸多辟邪習俗當中,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6、喝雄黃酒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喝雄黃酒的由來,①有一種說法是,屈原投江的時候,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②此外,還有著白娘子喝雄黃酒現原形的故事。

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古詩雲:「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

💌💌💌以上為部分端午節習俗的內容和來源傳說的分享,不知道有沒有你熟悉的習俗呢?

6、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端午節的風俗傳統如下:

一、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節最經典的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種類也很多。甜粽餡料有棗、豆沙、花生等、咸粽明帆有鮮肉。

火腿、蛋黃、香菇、栗子、激胡雹花生等多種餡料。吃粽子是端午節最經典的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種類也很多。

二、劃龍舟

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習俗之一,起源於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故事,許多人劃船尋體。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便以劃龍舟來紀念屈原,藉此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三、游龍舟水

你是否發現,在端午節當天,泳池、海灘都會比平常更熱鬧呢?因為大家也會趁這個特殊的日子「游龍舟水」。跟劃龍舟類同,人們都相信游龍舟水可以帶來好運做正,再加上到了黃歷5月,游水也有助消暑,使得游龍舟水成了大受歡迎的端午節活動。

四、驅五毒

有諺語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是指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這五種毒蟲。

五、系五彩繩

五彩繩又被稱為續命繩、百索子、長壽繩五色源於五行,將金木水火土聚為一體,有祈福避災之意。

7、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是我們漢族人民延續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午日節、端午、重五、艾節等等。雖然名稱不盡相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大致還是相同的。在端午這天,都有哪些風俗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的標志之一,也是端午節必吃的食物。民間傳說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都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幾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羅江,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屈原的屍體,人們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2、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3、喝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自古就有,傳說喝了雄黃酒可以殺菌驅蟲、解五毒,而在經典影視作品《新白娘子傳奇》中,就有喝雄黃酒解五毒,避百邪的說法。

為什麼喝雄黃酒呢?使用雄黃泡出的酒會有一種特殊的氣味,利用這種氣味可以驅趕蛇蟲鼠蟻等毒物。所以大人們會喝雄黃酒,小孩子不能喝酒就把雄黃酒塗抹在身上以此來避「五毒」。

4、賽龍舟

龍舟,顧名思義,是形似龍的船。這艘船的船首像個高高的龍頭,船舷和船腹分別塗有不同的顏色。龍的大小不同,槳數也不同,有六對、十二對、十七對、五十二對。如參賽方式相同,則龍舟的尺中族寸必須相同。若為新船,則亦須舉行祭禮。

賽龍舟則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賣旁弊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吃掉啟辯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5、端午懸艾草

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從古時候起,端午節就有著祈福平安的內涵寓意,所以端午節是一個非常盛大的節日,直到今天我們對端午節的重視程度依舊沒有降低過,甚至將其設立為法定節假日。

8、端午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一年中下半年為數不多的可以放假的節日。端纖雹午節距離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先民——百越族祭祀龍神的節日和習俗。那麼,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哪些呢?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習俗有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端午食粽、放紙鳶毀衡帆、睇龍船、拴五色絲線、佩香囊、洗草葯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鑄陽燧。
以及佩豆娘、貼午時符、拜神祭祖、畫額、薰蒼術、躲端午、采葯、制涼茶、端午雨、跳鍾馗、鬥草、打馬球以及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等。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端午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攔桐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其中,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


9、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呢?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喊運、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下面我帶大家了解一下我所知道的端午節習俗。

一、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二、顫滲枝掛艾草與營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葛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營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邪。

三、吃粽子

粽子人們茄敏又稱它為「角黍」、「筒粽」,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說是為紀念屈原而流傳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直到現在人們依然沿襲著這一傳統習俗,每到五月初,大街小巷都有賣棕子的。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這種風俗也已經漂洋過海,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四、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五、洗草葯水

草葯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是葯。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葯的葯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關於洗草葯水習俗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葯,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葯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六、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這些是我知道的端午習俗希望能夠幫到你!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