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傳說
1、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
在端午節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個民族共同的習俗。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1)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傳說擴展資料:
一、習俗原因:
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葯。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紮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實,真正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中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葯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二、端午節的傳承:
自民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移風易俗,端午節許多舊的所謂「迷信風俗」已被人們有意無意地遺忘了,但端午節仍是民間深受歡迎的傳統節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節食品。
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正式將端午節列為國家法定假日,規定農歷端午當日放假1天。
2、端午節插艾草習俗的由來有什麼故事么?
關於端午節插艾草的由來,有兩個相關的故事:
第一個是故事:
東漢末年,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那天剛好是端午節,百姓桃紛紛逃離家園,在逃難的難民中有一婦人帶著兩個小孩,一個孩子是自己親生的,一個孩子是她嫂子留下的遺孤,婦人自己的孩子才剛剛學會走路,嫂子留下的孩子比婦人的孩子大一些。
婦人帶著兩個小孩逃難,把嫂子的孩子背在背上,卻讓自己剛會走路的孩子步行,因為走得慢,所以走不了多遠。
路上他們遇到一個黃衣人,問道「嫂嫂為何不讓大點的孩子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是感動,說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說完就不見了。
婦人覺得黃衣人是神仙,於是決定回家,路上告訴其他逃難的人在門口插艾草可以躲過黃巢之亂,婦人是個善良的人,幫助過很多人,所以很多百姓願意相信她,於是紛紛在門上插上艾草,留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門口插了艾草的人家都不會打擾,軍醫還會為生病的百姓看病。在那之後,婦人受仙人指導的事情在各地流傳開來,百姓不再逃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並效仿婦人做善事。
其實那個黃衣人並不是什麼仙人,而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功高強,因為百姓懼怕黃巢義軍,謀士就小施一計,使得百姓不再逃跑,也可以藉此機會和百姓拉近距離,贏得民心,而端午節插艾草的傳統也被保留了下來。
第二個故事:
傳說伍子胥帶兵為父報仇,路上抓了一個逃難婦人,領著一個很小的孩子,背上背了一個大一點的孩子,便問他為什麼不背小一點的孩子,婦人答自己是一小妾,背上的大孩子是丈夫和正室生的,小一點的孩子是自己生的。
伍子胥聽了特別感動,告訴婦人不要逃了,回家在門口插上艾草可保平安,同時命令士兵不得騷擾門口有艾草的人家,其他百姓知道後紛紛效仿,然後就有了這一風俗。
其實這兩個故事很相似,只是人物變了一下,但不管如何變化,都是表達了老百姓祈求吉祥、躲避災禍的心願。
3、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掛艾草是為了防病治病以及祈福。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在端午節,將艾草掛在門上,預示一家人一年中身體健康,好運隨身。
據說艾有驅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來占卜,特別是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懸掛或插上用紅紙紮好的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端午時值仲夏,而端午日是草木葯性在一年裡最強的一天,這天採的草葯治皮膚病、去邪氣最為靈驗、有效。這時人們就要採集艾,用艾來驅毒辟邪。
據晉代《風土志》記載,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就把艾草紮成人形,或編織成虎形,也或用彩布剪成虎形,端午掛艾草然後再用艾草貼上去,這樣編成或剪出的物件被稱為「艾虎」。婦女們則在端午節這一天開始把「艾虎」別在發際,男人則將「艾虎」佩戴在胸前或掛在腰間。
在這天,人們還把採摘的艾葉和糯米一起製成「蒿子糍粑」,寓意食後可「攘病保安康」。南朝學者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初五「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以攘毒氣」。
4、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
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按常規瘟神在端午節要降災,天帝產生惻隱之心,便派人下凡體察民情。
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賬算錯了。
等油賣完,老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天下的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屋檐下插上艾蒿、菖蒲,就可以躲過瘟災。」
老頭聽說後就挨家挨戶告訴了所有的人,於是,家家插上艾蒿、菖蒲,瘟神無法降瘟災,人們都平安得救了,後來世代相傳,習以為俗。
端午節掛艾草的用意:
一、辟邪防瘟疫疾病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二、招百福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5、端午節掛艾草的由來和寓意
端午節掛艾草的由來和寓意如下:
端午節掛艾草的由來
傳說,在遠古時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來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斗,在經過了幾天幾夜以後,神仙終於勝利了。水怪答應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讓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應了,他們就說好,只要在牆上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屬於神仙,沒有的,那就歸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著浪頭來了。當浪來到一戶戶人家的屋檐下的時候,水怪總會看見這人家屋檐下掛著一束象寶劍一樣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許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沒人住的空房子。最後,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來那天決斗後,神仙就把手中用來做寶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到了人們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後來,到了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己家的牆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財產。
端午節掛艾草寓意
而端午當天在門上掛艾草,可以起到祛瘟辟邪,招福進門的效果,也寓意著能保佑家人平安健康,福氣臨門,一年順遂。
祈求吉祥如意等,而艾草因為本來就有獨特的芳香氣味,把它懸掛在家門口,就能起到驅趕驅蚊蠅、蟲蟻等作用,從而能減少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