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擦雄黃酒有什麼用
1、端午節抹雄黃酒的意義
端午塗飲雄黃酒,被古人作為一種防病避瘟的預防措施,避鬼邪、殺百毒;這一天大人也會將雄黃酒塗抹在小孩面龐、耳鼻、額頭及手足心等處,以求使孩子免受毒蟲、蛇蠍傷害;同時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也是希望出現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端午節習俗:
1、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人們通過祭龍,祈求福佑、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
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4、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5、洗草葯水
草葯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6、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7、打午時水
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古人把端午當天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
8、浸龍舟水
端午前後的強降水,人們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9、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
10、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條上面用硃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等字樣,然後掛在門上塗上硃砂用來避邪。
2、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塗飲雄黃酒是為了什麼?
眾所周知,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所以在端午節,人們喜歡吃粽子、掛菖蒲、艾草、吃鹹蛋、喝雄黃酒等,這些習俗由來已久,其中飲雄黃,在小兒的臉上抹雄黃是有原因的,古人因為敬佩屈原,所以怕屈原的屍體沉入汨羅江後被蛇和蟲吃掉,所以,大家將雄黃酒灑向江里,據說雄黃酒可以葯暈蛟龍和蟲蠍,這樣就可以保護屈原的屍體。所以至今,很多地方還是流傳著端午喝雄黃的習俗。
端午,始於東漢,在公元前340年,我們的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在面臨亡國之痛,遲遲內心不平,他太愛過於愛國,但又無力回天,所以,屈原於那年的五月五日,抱著滿腔的悲憤,懷抱大石投入汨羅江中。這讓當地百姓內心悲慟不已,為了紀念屈原,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百姓們想出了喝雄黃酒的辦法,讓雄黃酒葯暈水裡的蛇和蟲,讓屈原的屍體得到保護。當然還有又用雄黃塗抹小孩的七竅,也是避免邪魔侵擾小孩。
端午吃粽子、掛菖蒲、艾草都是傳統習俗,很多人喜歡在端午節包各種各樣的粽子,南方喜歡肉粽,比如說海南就喜歡吃定黑豬肉的肉粽,偏咸口的粽子更能挑動人們舌尖的味蕾,而北方人相對偏愛甜口的粽子。
在中國的很多地方,端午節還需要吃鹹蛋、佩香囊、佩戴五彩繩,取一個辟邪驅鬼、開運討彩的意思。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地區在端午節當天會舉辦隆重的水上賽龍舟等大型活動,這些傳統的端午習俗,已經經歷了上百年時間的考驗,也能代表大眾對於端午節的重視。
3、古人端午節,塗飲雄黃酒的意義是?
想必大家知道端午節的時候主要是喝酒和吃粽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喝酒,喝的是什麼酒,古代的人在端午節喝的是雄黃酒和菖蒲酒,在那個時期還有硃砂酒,只不過被雄黃給代替了。接下來由我來給大家詳細的講一下他的意義吧?
在民間有這樣的的一個說法喝了雄黃酒,百病都繞道走。我國大部分地區端午節這天都有喝雄黃酒的習俗。雄黃酒的配料方法是在普通的酒里加入雄黃。雄黃,又叫雞冠,是一種常見的中葯,也是一種礦物質。雄黃他的主要成分有皮膚金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人體結核桿菌,綠膿球菌等不同程度上的作用,而且對毒蟲有一定的作用,古代的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中說,「雄黃的氣味比較濃偏於溫熱有一定的毒性,.擁有去蟲,蛇毒,殺蟲的功效,主要治蟲毒和蛇毒。」
聽了這句話讓我想到了民間白蛇傳說的故事,在端午節這天許仙拿著一杯雄黃酒給他的妻子喝,沒想到白娘子在許仙的面前露出了原形,許仙當場就昏了。這是根據雄黃連想出來的。
到了明清時期,把雄黃酒和菖蒲酒稱為一種酒。在《五雜俎》中挺到:「飲菖蒲酒也,一而又以雄黃人酒飲之。」意思是把菖蒲酒放入雄黃中一起喝。這種『雄黃酒』有的人從五月初一的時候就在太陽地下開始曝曬,端午節這天到了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端起杯中的雄黃酒喝下,一呢可以慶賀,二來可以健身。
除了雄黃酒和菖蒲酒,還有一種硃砂酒。明朝的馮應京在(月令廣義》中提到端午節這天用硃砂酒,塗抹在身上可以盡量的避開那些蟲,蛇毒。也可以灑房間內外起到避蟲,蛇毒的危害。
4、為什麼古代人在端午的當天,要塗飲雄黃酒呢?
端午節喝點雄黃酒,在房子內外灑一些雄黃粉,在孩子的耳朵、鼻子和額頭上塗抹點雄黃酒,早已在我國許多地方成為一種習俗。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端午節喝雄黃酒是為了紀念屈原,防止他被蟲蛇傷害。而且古人相信雄黃酒可以辟邪,所以形成了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同時要用雄黃酒塗抹孩子的臉頰和耳朵,或在額頭上寫「王」字,比喻為老虎,以威嚇邪靈。另外,雄黃酒有很強的殺蟲作用。在中國古代,雄黃酒是夏季殺滅病蟲害的主要消毒劑之一。喝雄黃酒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粽子是在農歷五月初五包的。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一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粟米」、「桶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在端午節的早上,家家戶戶都吃粽子來紀念屈原。通常,粽子是前一天包好,晚上煮,早上吃。粽子主要是用蘆葦葉做的,蘆葦葉在河流和池塘中很豐富,在一些地區也用竹葉,統稱為粽子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說法從幾千年前就流傳下來了,主要與詩人屈原有關。據歷史傳說,屈原投河自盡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惡龍吃掉屈原的屍體,紛紛往河裡扔粽子和鹹蛋。一個老醫生拿來一罐雄黃酒,倒進河裡,說可以鎮龍,保護屈原。
除了吃粽子、咸鴨蛋、喝雄黃酒,還有賽龍舟、戴香囊等許多習俗。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5、端午節時灑雄黃酒的意義是什麼?
端午節灑雄黃酒、喝雄黃酒,是自古以來的節日習俗。但是意義是什麼呢?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 ,影視劇中也有這樣的演繹。在《新白娘子傳奇》中 ,白素貞端午節喝了雄黃酒現出原形,沒想到竟是一條千年的蛇妖,把許仙活活的嚇死過去。其實灑雄黃酒的目的也是一樣的——驅邪驅蟲蛇。
相傳在端午節灑雄黃酒是為了紀念屈原,他抱石投江之後,百姓怕他的肉身被蟲蛇吃掉,往江中投放粽子、咸鴨蛋。甚至有懂得葯理的老者,把雄黃酒倒入江中,目的是葯暈蛟龍,不讓它傷害屈原的屍體。
後來的傳說就極具傳奇色彩了,傳說真的有蛟龍被葯暈了浮上來,還被當地的老百姓挑了龍筋當成手鏈綁在了小孩們的手上,最後再用雄黃酒塗抹小孩的額頭七竅,說是能防蛇蟲。這些都是傳說而已,但是給端午節和雄黃酒都添加 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實際上端午節附近被稱為「毒月」,氣溫上升,蛇蟲復甦,很容易傳播疫病,喝雄黃酒、灑雄黃酒都是為了避免被蛇蟲咬傷。而且古時候把疫病看作一種邪門的事情,所以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驅邪。
而且雄黃酒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為濕熱起的疹子、被蟲蛇咬傷的部位,塗抹也有很好的作用。小孩子因為不能飲酒,所以才用塗抹的方式。古代醫療水平落後,也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確保健康度過這個時段。
其實從這些淵源中也能看到,比如紀念屈原,是人們對古代文人風骨以及愛國之心的敬畏;葯暈蛟龍,並把蛟龍破皮抽筋當手鏈,這是人們對大自然的恐懼,並希望戰勝自然的願望。
比如我家過節,不管是否真的食用,但是 「五黃 」是一定要 擺上桌的,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以及雄黃酒。不見得真的愛吃,但是擺在桌子上就是圖個好彩頭,逐漸也就成為了過節的儀式感。
雖然咱們的傳統習俗就是端午節喝雄黃酒,但是醫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完全不需要通過喝雄黃酒來驅趕蟲蛇了。況且雄黃酒本質上畢竟是葯,是葯三分毒,隨便喝很可能對身體產生危害,還是要慎重飲用。
6、古人端午節流行塗雄黃酒的意義是什麼
雄黃酒屬於陽性的東西,古代人們端午節的時候在額頭塗抹雄黃酒是為了辟邪用的。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6)端午節擦雄黃酒有什麼用擴展資料:
端午節的其他習俗
1、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2、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硃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並紮上一束蒜頭,塗以硃砂避邪。
3、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7、古人端午節塗飲雄黃酒,到底是為什麼?
古人端午節塗飲雄黃酒,到底是為什麼?用黃酒祈雨,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以避除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中國民間有句「早端午,晚中秋」。古人以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中國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在古代長江流域非常流行。
一般雄黃酒只在白酒或自製黃酒中加入少量雄黃製成,沒有純飲料。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毒五毒的功效。古代沒有碘等消毒劑時,用雄黃泡酒可以解毒止癢。未達到飲酒年齡的兒童,成人在額頭、耳朵、鼻子、手腳等部位塗抹雄黃酒,用於消毒和防止疾病和昆蟲叮咬。
古詩詞雲:「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端午節的時候,孩子們拿著艾葉,披上菖蒲,用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下「王」字,辟邪防病。角落、床下等撒雄黃酒,可以驅蟲,清潔環境。
端午節期間及節後,氣候炎熱,蒼蠅蟲飛,有毒氣體上升,疾病萌發。古人認為,人吃全穀物是在患各種疾病,從口入的病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在與各種疾病的長期斗爭中,人們發現喝雄黃酒,戴香囊可以驅邪解毒,這有其醫學原理。要說香囊,先說雄黃和雄黃酒。雄黃在很多地方都很豐富,人們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用雄黃來製作雄黃酒。《清嘉錄》記錄:「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也就是在酒中加入雄黃。雄黃,橙紅色,可入葯緩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酒。以前建寧幾乎在家做雄黃酒,但大部分都是男人喝的,有些會喝的女人也喝了一些。孩子喝不了,大人就把手浸在酒里,塗在孩子的臉上、耳朵上、耳朵上、手掌上、腳上。後來人們把艾葉、熏草等原料加入到雄黃中,做成香包給婦女兒童佩戴。
據說屈原投河後,人們為了防止屈原的屍體在河中被魚龍咬傷,紛紛往河裡扔餃子和鹹蛋。喂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的酒,倒進河裡,說要葯打暈魚龍。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須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包在孩子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擦七竅。讓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像屈原那樣傷害靈魂純潔的孩子。據說這是端午節人們喝雄黃酒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