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端午節有什麼味道
1、端午節去平遙古城,求當地美食推薦~ 另外在太原呆一天,那裡有好玩的地方嗎~ 求推薦~感謝
平遙古城酒店不錯,在平遙排第二、三了。平遙的特色麵食有蘸片子,白面做的蘸著西紅柿或醋做的醬吃,還有炒碗禿子,有高粱面做的烤姥姥,炒烤栳栳很好吃,推薦的就這幾種,最具代表性的了
太原喜歡吃辣的可以試試,柳巷立達旁的牛王廟和桃園南路的麻辣小龍蝦,三牆路的辣魚,消費稍高些的有學府街京韻樓(麻辣小龍蝦)。
喜歡吃擔擔面,涼粉類的就去食品街口小白樓對面的擔擔面,桃園一巷新建路一校斜對面的麵皮店,和小店一中背後的九斤麵皮。
喜歡吃湘菜可以去長治路百萬庄園里的湘菜館,沸騰魚鄉,湘知源。
夜宵有府東街廣東酒家和迎澤大街桃南口德唐都,其中廣東的皮蛋粥,唐都的蝦餃比較有特色。
早茶太原基本都是吃頭腦,傅山先生發明的養生早餐,比較地道的有華北工學院的傅山大酒店,桃園二巷十字路口的粟海酒樓。太原的丸子湯也不錯最為有代表性的為南肖牆丸子湯,分店很多,桃園三巷,王村南街,小店農貿市場都有分店。
西餐類也就必勝客還比較全,另外長風街北美新天地日本料理和義大利餐廳也還不錯。
其它的菜比較好吃的有晉韻樓地道的山西菜,天天漁港的羅宋湯,一品鮑魚的極品鮑,小店興都的佛跳牆,三給村紅館的野味。
太原旅遊景點主要以古跡和爬山為主,隨便找個旅行社報個一日游即可,要是在山西玩一定要去五台山,三日游五百元應該就封頂了。市裡也就是銅鑼灣的電玩,百度的迪吧和KTV包房,南內環紅磨坊晚上的節目還湊合,濱河體育中心焦點的表演也可以看看,富百家的真冰場和檯球等,公園還真沒好玩的了,動物園和森林公園想去看看也無妨。
你的問題回答完畢,希望我的答案你滿意。同時預祝你的太原之旅愉快。
2、蘇州端午習俗的蘇州吳地端午習俗-鍾馗像
蘇州端午習俗中一項內容是家裡懸掛鍾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掛整整一月之期。
《清嘉錄 掛鍾馗圖》:
堂中掛鍾馗畫圖一月,以祛邪魅。李福《鍾馗圖》詩雲:「面目猙獰膽氣粗,榴紅蒲碧座懸圖。仗君掃盪么魔技,免使人間鬼畫符。」又處毓嵩有詩雲:「榴花吐焰菖蒲碧,畫圖一幅生虛白。綠袍烏帽吉莫靴,知是終南山裡客。眼如點漆髲如虯。唇如腥紅髯如戟。看徹人間索索徒,不食煙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間,處處端陽驅病疫。嗚呼世上罔兩不勝計,靈光一睹難逃匿。仗君百千億萬身,卻鬼直教褫鬼魄。」 從唐宋時期起鍾馗就成為門神中的重要一員,而鍾馗的來歷一直籠罩著一層神秘色彩,《唐逸史》稱:「明皇因疾,畫夢藍袍鬼徒一小鬼,擘而啖之。自稱終南山進士,誓除天下虛耗之業。乃詔吳道子如夢圖之,批其後曰:「靈祗應夢,厥疾全廖。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兼靖妖氛。」
《五代史·吳越世家》:「歲除,畫工獻鍾馗擊鬼圖。」 《夢溪筆談》記載這個傳說更詳細,唐玄宗在宮中得了瘧疾,久不愈,一日做得一夢,有大小二鬼,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命畫工摹拓鐫版,印賜兩府輔臣,並傳告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北宋高承《事物紀原》記載也大致一樣:唐明皇夢小鬼喧擾,有大鬼捉小鬼食之。問為誰,對曰臣終南進士鍾馗也。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死,誓除天下虛耗妖孽。明皇乃召吳道子畫鍾馗像供之。
窮秀才鍾馗於是成了專門除魔降妖、名揚天下的捉鬼大神。敦煌藏經洞發現唐代古寫本中有《除夕鍾馗驅儺文》,其中描述「捉取江湖浪鬼」的鍾馗「親主歲領十萬熊羆。爪硬鋼頭銀額,魂(渾)身總著豹皮,盡使硃砂染赤。」威風凜凜,的確是驅邪大神的氣度。敦煌地處西北邊陲,已盛行鍾馗驅儺,掛鍾馗像的風俗必風行於全國各地。 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事物原始》載:「競渡之事,起於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的起源「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
蘇州龍舟競渡的最早起源當為「胥門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詩人邵長蘅有 「五月胥江怒,水嬉歡競渡」的詠嘆。到清朝,蘇州端午龍舟競渡盛極一時,地點眾多,「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
端午風俗無論南北,都有龍事,只是北方用以祈雨,而南方模擬競渡。南北朝時,競渡習俗廣泛傳播,唐敬宗曾下詔命地方官修造龍舟二十艘,宋太宗淳化三年到開封金明池觀看競渡。明清兩代,宮廷中端午龍舟表演。清代自順治康熙起,每年端午,大都要在西苑以龍舟競渡酬節。
進入二十一世紀,古城蘇州的端午龍舟競渡依然延續,農歷五月初五,古老胥門城牆下,在蘇州人為紀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彩旗飄揚,龍舟待發,吸引眾多蘇州百姓搖旗吶喊,為健兒們加油鼓勁。逝者已去,追思慕遠,古老的民俗能延續在網路時代,令人感嘆傳統的魅力。
每年一度的龍舟賽,船大都是隔年留下來的,但不放置水中,這樣船身容易腐爛,而是有專門房間存放。端午前二周,龍船出屋,倒放露天,在陰濕天上油漆。還要准備用豬皮做鼓面的傳統鼓,在比賽時使用。端午節日當天,胥江兩岸人潮湧動,家家戶戶扶老攜幼看龍舟競渡。蘇州人把龍舟下水稱為出龍,事先要迎神演戲,稱為「下水」。江邊搭建五米高的彩台,用做舉行舞龍祭龍儀式,拜過濤神伍子胥,比賽就開始了。(上岸時也要舉行送神儀式,叫做「拔龍頭。」) 還有更輕松可喜的,《吳縣志》:「端午為龍舟競渡,遊船聚集,男女喧嘩,管弦雜沓。投鴨於河,龍舟之人爭入水相奪,以為娛樂。」清代嘉道年間蘇州人袁景瀾在《吳郡歲華紀麗》里也說,「畫舫遊客爭買瓦罐擲諸河,視龍舟中人入水泅取,以為娛樂」,搶到的有獎勵,可以到商家換獎品。清未民初,蘇州龍舟競渡尚保留類似的「放標」,將鵝鴨放在河裡,眾人在水中追逐為戲,這其實是有來歷的,早在宋代,宮廷就有擲銀瓶於水中令人爭奪的作法,後遂相沿成俗。區別只是有的擲土罐、有的擲鴨子、豬脬。
與蘇州不同,明代萬曆時進士、兵部尚書楊嗣昌寫過一部《武陵競渡略》,記載荊楚、楚湘一帶龍舟競渡風俗,分緣由、船式、人數、技術、歌詞、賭賽、祭祀、卜歲等, 那裡「舊制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劃船賭賽,十八日送標訖,便拖船上岸。」更詳細規定,船中不許藏竹竿、鵝卵石,觀看者也不許扔磚瓦,以防引起械鬥。 龍舟本身就是看點。據《金閶民俗史話》,競渡龍舟「一般用質地輕巧的杉木製成,長七至十一米,也有長至十幾米的,寬約一米至數米,前裝木製龍頭,後裝龍尾。大型的龍舟中艙有三層綵樓,高至9米,雕刻或彩繪,十分精細,旗幡綉傘,羅列前後,錦綉滿船。但也有一些貧窮的鄉鎮,因無力置辦龍舟,便用農船或漁船臨時改裝,用紙扎的龍頭龍尾裝於木船前後,再用繪滿鱗甲的布幔圍之,因草草而成,被稱為「草龍」。參賽的龍舟起碼是兩艘以上,一般有五艘,分為青、紅、黃、白、黑五色,代表東西南北中五方,也有六艘或七艘的,至多十幾艘。」
唐朝將軍杜亞做過淮南節度使,對江南的龍舟競渡風俗做過很好的改良。《舊唐書?杜亞傳》「江南風俗有競渡之戲,方舟並進以急趨疾進者為勝。亞乃令以漆塗船底,貴其速進。又為綺羅之服,塗之以油,舟子衣之,入水不濡。」這樣說來,穿綢著錦,不光是光鮮外表,可算最早的體育專用服裝了。油漆船底更高明,減輕阻力,彷彿如今賽場上的高檔球鞋,跑跳成績都靠它。
龍舟會也是一年一度的狂歡,「士女靚妝炫服,傾城出遊。藻川縟野,樓幕盡啟,羅綺雲積。山塘七里,幾無駐足;河中船擠,不見寸瀾。」
奢華固然是奢華,可盛世光景,不過如此。而且這龍舟競渡的日子也是一個大市集,「小飯大歡,筵費萬錢,歡笑遠聞,杯盤狼藉。岸則居奇列肆,搏士為人,劈繒為衣,偃師百變,應指而走。童孩戲耍之具,吳人見慣弗巽,遠客偶觀,張止哆口,移晷弗去。」所謂「商販貿易,所在成市,半月始罷」,蘇州人把這半月統稱為「劃龍船市」。
蘇州自古是絲綢棉布的重要產地,機戶密布,相成了產業鏈,有專門的染坊。這些社會底層的手工業者在平時是低調的,可這一天的龍舟賽會,他們體力出眾、團結一心,用自己的方式引人注目:
郡中踹布坊人群操小舟,鳴金伐鼓,劃漿如飛,錯雜其間,則稱煙囪龍船,嘈聒可厭,而彼自為樂也。
士大夫覺得這些下里巴人在攪局,解構了龍舟會的「意義」, 高濂《遵生八箋》雲:「南方競渡者,治其舟使輕利,謂之『飛鳧』,又曰『水馬』。蓋越人以舟為車,以楫為馬也。」小船雖然沒有龍舟豪華其實也大有來歷,這些手工勞動者的戲謔之舉何嘗不是在對傳統致敬呢。
《清嘉錄》記載,蘇州龍舟賽會奇特之處還在於日夜兼備,「入夜,燃燈萬盞,燭星吐丹,波月搖白,尤為奇觀,俗稱「燈劃龍船」,有燃燈萬盞,燭灰成山的奇觀。 根據《清嘉錄》描述,每條龍舟四角都有彩旗,中艙還有鼓吹手,兩旁劃漿的有十六人之多,俗稱「劃手」。 船頭站立一篙師,名為「擋頭篙」。
競渡時,船上結綵張旗,槳手奮力劃船,鑼鼓喧天,今天在胥江比賽的賽程一般為500——600米,龍舟有20多條,每組4-5條船。而從前蘇州競渡更分 「武賽」 、「文賽」兩種。武賽時龍舟上劃手隨鼓樂大作以整齊劃一的動作拚命劃槳,兩岸鞭炮齊鳴,河邊觀者如雲。沿岸早早就搭建起涼棚供官宦富紳觀看,優勝者到達終點時獲錦標無限風光。較特別的是之後的文賽,比的是龍舟賣相,台閣優勝,清代著名的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有如此描寫:
五月五日,吳越有斗龍舟之戲:刳木為龍,繪鱗甲,飾以金碧;上為雕甍朱檻,帆旌皆以錦綉。舟末為龍尾,高丈余,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顛倒滾跌,作諸巧劇。下臨江水,險危欲墜。故其購是童也,先以金啖其父母,預調馴之,墮水而死,勿悔也。吳門則載美姬,較不同耳。
《清嘉錄》也有記述:
頭亭之上,選端好小兒,裝扮台閣故事,俗稱「龍頭太子」。尾高丈許,牽彩繩,令小兒水嬉,有獨占鰲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諸戲。
台閣之戲在蘇州太湖農村鄉村至今流傳,廟會吉日,都有巡街出演,而船尾的水上表演近乎劃水沖浪,驚險異常。
3、在端午節這一天,南北方地區都有哪些不同的習俗?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關於它的由來大家最為認可的說法是,戰國時期屈原為了明志以表衷心選擇抱石投江,而百姓們為了祭奠屈原選擇在這一天包粽子賽龍舟。其實除了這兩個習俗之外,還有類似於掛艾葉、射柳的習俗,並且隨著文化差異的不同,我國南北方也都有不少區別,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南方吃咸粽子,北方吃甜粽子。南北方的主要差異就體現在口味上,北方的粽子大多是甜味,餡料豐富有紅棗、豆沙、桂花糖漿等等,味道就像糕點一點。而南方的粽子餡料則是以肉、排骨等作為肉餡,吃起來味道比較濃郁。
南方掛艾草,北方編綵線。每到端午,南方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掛一束艾草,一方面是為了辟邪驅魔,另一方面用艾草水洗澡還可以驅蚊止癢。而在北方人們更願意自己編制一條條五綵線戴在手腕上,除去辟邪之意外,也寓意著生活的多姿多彩。
南方劃龍舟,北方射箭打馬球。一提到端午我們必定會想到賽龍舟,這其實是南方人們過端午最必不可少的項目,甚至這項運動已經成為了一年一度的盛大賽事,以比賽的形式讓人們感受到端午節的熱鬧。而在北方,則是延用了古代人們過端午的風俗,射箭和打馬球就是其中比較受歡迎的競技游戲。這也是因為端午時節天氣回暖,越來越多人都選擇戶外活動鍛煉身體,放鬆身心。
無論南北方在同一個節日上的差異有多大,終究都是傳承我國傳統節日的方式之一,只有通過這些多種多樣的民俗才能讓這個節日以及背後的含義真正傳承下去,也才能讓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4、端午節的民俗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乾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漫話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但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端午食粽作為全國性風俗最早始見於西晉周處撰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宋時,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
粽子話沿革
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南北朝:出現雜粽。品種增多,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裹成的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還有「蜜餞粽」,見蘇東坡「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名。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菰葉的季節局限。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燦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大江南北品名粽
廣東粽子:廣東粽子個頭大,外形別致,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配為餡料的什錦粽。
閩南粽子:廈門、泉州的燒肉粽、鹼水粽皆馳名海內外。燒肉粽的粽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五花肉並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鹵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卜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而不膩。
寧波粽子:浙江寧波粽子為四角形,有鹼水粽、赤豆粽、紅棗粽等品種。其代表品種鹼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適量的鹼水,用老黃箬葉裹扎。煮熟後糯米變成淺黃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嘉興粽子: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等品種。如鮮肉粽,常在瘦肉內夾進一塊肥肉,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肥而不膩。
北京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其個頭較小,為斜四角形。北郊農村,習慣吃大黃米粽,粘韌而清香,多以紅棗、豆沙為餡。
其他較為著名的粽子還有四川、兩湖的辣粽、貴州的酸菜粽、蘇北的鹹蛋粽。
上海地區粽子種類多
以杏花樓、新雅為代表的廣式粽子吃口松軟而味道濃烈,外形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餘伸向四方。廣式粽子品種很多,有栗子、鮮肉、蛋黃、香菇;裹枕粽有烤鴨、香菇、栗子、鮮肉、蛋黃、米仁,其他還有鹼水粽、豆沙粽、鮮肉粽、鮮肉蛋黃粽、赤豆粽等。
以老半齋、揚州飯店為代表的淮揚特色粽子為"八味八式",正宗"小腳"白米粽、四角形紅棗赤豆粽、秤砣形蛋黃栗子粽、元寶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鹹肉粽、枕式鮮肉粽、長枕風雞粽、菱形豆沙粽,特色鮮明。
功德林供應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紅棗粽、松仁白米粽和羅漢粽,均以素食為特色。
清真洪長興的粽子很具穆斯林風范,粽殼略青,稜角分明,外觀清秀,品味純正,特別是"牛肉粽",是其他幫別所沒有的。
以沈大成、上海嘉興粽子店、五芳齋等傳統特色店所供應的粽子則是"五花八門",豆沙、鮮肉、白米、紅棗赤豆、鮮肉蛋黃等。沈大成首創咖喱雞粽,繽紛多彩。各類粽子從品種到外形,從口味到色澤都各不相同,大的廣式裹枕粽450克一隻,而迷你粽每隻僅25克。
外國的粽子
日本:稱粽子為茅卷,在陰歷五月五日吃,是用箬葉或菰葉包米粉,成長圓柱形。
越南:陰歷端午節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蝦米、瘦豬肉、紅豆,再加半隻鹹蛋包成;鹼粽,是用糯米粉加椰絲、蝦米、綠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條肉、蝦米、綠豆和五香調料包成,煮熟剝殼切片而食。
泰國:潑水節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頭、地瓜,用芭蕉葉包成蒸熟後再吃。
墨西哥:有「粽子節」以歡慶玉米豐收,在節日中,家家戶戶用芭蕉葉包玉米和牛肉、雞肉、胡蘿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後食用。
此外,哥斯達利加、宏都拉斯、秘魯等國家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別稱知多少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 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 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菖蒲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這里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子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用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兒媳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 得兒子的說法。
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復松。」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另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咸、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由於飲食文化的傳播,早在古代時,我國製作粽子的技術就傳到了國外,因而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有吃粽子的習俗。
秘魯人是在聖誕節吃粽子的,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歡慶聖誕節,一邊吃粽子,甚至連一些已經出嫁的女兒,在這天也要趕回娘家,再來嘗嘗母親親手製作的粽子。
緬甸人也愛吃粽子。在端午節,他們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誘人,軟軟的,甜甜的,別有風味。
日本的端午節是在陽歷的五月五日,他們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狀酷似鍾形。
馬來西亞人包的粽子,形狀很像我國廣東的粽子,其特點是個頭較大,除鮮肉粽、火腿粽外,還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賓的粽子是長條形的,風味與我國浙東的粽子相同。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聖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
參考資料:http://.baidu.com/question/7966114.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