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中國端午節有什麼食俗

中國端午節有什麼食俗

發布時間: 2023-04-03 10:51:15

1、端午節有哪些特色的風俗習慣?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為陰邪所懼。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葯一年裡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葯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葯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2、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一、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節最經典的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種類也很多。甜粽餡料有棗、豆沙、花生等、咸粽有鮮肉、火腿、蛋黃、香菇、栗子、花生等多種餡料。吃粽子是端午節最經典的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種類也很多。

二、劃龍舟

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習俗之一,起源於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故事,許多人劃船尋體。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便以劃龍舟來紀念屈原,藉此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三、游龍舟水

你是否發現,在端午節當天,泳池、海灘都會比平常更熱鬧呢?因為大家也會趁這個特殊的日子「游龍舟水」。跟劃龍舟類同,人們都相信游龍舟水可以帶來好運,再加上到了黃歷5月,游水也有助消暑,使得游龍舟水成了大受歡迎的端午節活動。

四、驅五毒

有諺語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是指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這五種毒蟲。

五、系五彩繩

五彩繩又被稱為續命繩、百索子、長壽繩五色源於五行,將金木水火土聚為一體,有祈福避災之意。

3、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乎汪升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下面就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些端午節的習俗吧~

端午節習俗

一、吃粽子

粽子作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現在過端午在粽子上多花點時間,它製作精細,形狀各異。粽子是糯米團包成若干形狀表示寓意和祝福。主要有竹葉粽、藤條粽、荷葉粽和五色粽,每一個都充滿了甜蜜的期待。

二、貼對聯

貼對聯是另外一項端午節習俗,一般用紅紙寫上和諧友愛的話語,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貼春聯。這是端午節最盛大的習俗之一,每年都有無數的家庭貼聯表達他們的祝福。通常每個字的顏色都會比較醒目,能夠看得出來是由用心去設計的。

三、劃龍舟

劃龍舟可以說是端午節最為出名的習俗之一,每年都會有許多人參加龍舟比賽,這項習俗象徵著團結協作和拼搏精神。參與者一般會分成四個小組,每一組以不同顏色的龍舟,朝著指定的方向前進,歲老進行激烈的比賽。

四、掛香腸

掛香腸也是端午節的陵顫一項代表性習俗,它用繩子將香腸穿過門洞,穿過門洞的香腸象徵著祝福,追求的是繁榮安寧的生活。香腸的顏色一般是紅色,代表著健康吉祥,因此也被稱為「吊紅」。一般掛在家中門洞旁邊,最好在國家定好的時間里進行,效果更佳。

五、吃湯圓

吃湯圓也是端午節的一項代表性習俗,湯圓以圓形為主,因此也被人們稱為「圓子」,是一種用糯米、黑米或其他米粉做成的食品。口感柔軟,味道香甜,配上燕麥、核桃、芝麻等其他食材,它是端午節里最受尊敬的食物之一。

端午節的起源說

(一)紀念屈原說

戰國時期,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未能實現,被削職流放,後楚國滅亡,屈原內心痛苦,於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各種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二)紀念伍子胥說

春秋時期,伍子胥楚國人,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大敗越國,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伍子胥寶劍,伍子胥以此死。後令取伍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是紀念伍子胥之日。

(三)紀念孝女曹娥說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苦。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報出父親屍體。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4、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對於老百姓來說,端午節意味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提到端午節,人們通常會想到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那麼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一起來跟我來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習俗

一、吃粽子

粽子作為端午節的代表食物,一說是為了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噬咬屈原遺體;罩緩二說是因為粽子的稜角像一把刀子,可亮滑以將疾病、災害鏟除。

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承載著家國情懷,更蘊含著家人朋友相聚團圓的濃濃真情,粽子被稱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二、采艾草

傳說遠古時候神仙與水怪約定,只要門前懸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於是人們端午節喜歡採摘和懸掛艾草,意欲驅散妖魔,保衛家族。

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濕、溫經止血等功效,其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凈化空氣。艾葉煙熏時產生的煙氣可抑制病毒和細菌在空氣中傳播。

三、賽龍舟

屈原含恨投江,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由此賽龍舟也成為端午最傳統的風俗之一。

每年端午,賽龍舟比賽是不可錯過的年度盛宴,眾人齊心劃槳的「嘿呦」聲鼓舞著隊員們,也振奮著岸邊觀戰的群眾。

四、戴香囊

古人在端午節這天還會戴香囊,為了清香、驅蟲、避瘟,香囊中常會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穢」功能的中葯,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蘇、薄荷等,可以提神醒腦、振奮精神,通九竅,防瘟病。

五、系五彩繩

在古代,人們迷信端午節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氣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孩子手腕上帶上五彩繩,就是用紅、黃、藍、綠、紫五種綵線編成的線繩,以辟邪驅瘟、逢凶化吉。

端午的名字介紹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我國已經存在了上千年。西晉《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這是「端午」一詞最早的出處。

端午節還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浴蘭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端午節還有「女兒節」這個別稱。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戶戶都給家裡的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折一支石榴花簪在頭上。當時這被認為是避五月的「毒」,為家中女孩子祈求健康的一種儀式。即便家中女兒長大嫁人,這天也要回娘家和父母一起過節。所以,端午節也稱「女兒節」。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幾個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以及端午的名字的簡單介紹物鍵模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習俗呢?歡迎補充,咱們在評論區里相見吧~

5、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懸鍾馗像,掛艾草喜蒲祈求平安,佩香襄,飲雄黃酒殺毒避邪,拴五色絲線,滾吃雞鴨鵝蛋,驅五毒,游百病。

1.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龍舟比賽在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特點。在浙江有著斷發紋身的風俗;在江蘇每年龍舟賽之後會把龍舟沉到河裡,將龍威露出水面,待來年比賽時再撈起;在江西龍舟的龍頭需要用雄雞的雞冠血點睛,據說這樣可以讓龍舟轉化成靈性的神龍,更容易在比賽中取勝。當然各地的風俗不同,但是龍舟賽帶來的節日氣氛,以及給大家帶來的歡樂總是不變的。到現在為止龍舟賽已經發展成一項體育賽事,推動人們的生活。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端午節劃龍舟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說在這小小的龍舟里,寄託了人們對值得敬佩的人的不舍之情,更體現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奮發向前的精神。龍舟——已然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無比重要的符號。

2.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屬"籺"的一種,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古人以柊葉、箬葉或菰蘆葉包裹稻米(或黍)煮成,尖角,如心之形,曰糉(粽)。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山海經.南山經》: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瑩為席。粽最初是作為端午節拜神祭祖的貢品;到了晉代時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並被正式定為端午節慶食物。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而今人們又漸漸的賦予了粽子越來越多的新寓意。「粽子」諧音「宗子」,吃粽子就是祈求傳宗接代,後來在粽子里包栗子,以及用綵線串成「九子粽」等都是這一說法的延伸。以紅棗作餡,稱為棗粽,諧音「早中」,將粽子做成筆的形狀,寓意「必中」,明朝參加科考的學子們都會在考前吃上幾個這樣的粽子,討個吉利。時至今日,這個習慣仍然興盛不衰,中高考前,家長們還是願意給孩子吃幾顆粽子,討個「高中」的好兆頭。

3.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言,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守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裝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泰日: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煎,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人們在端陽節懸掛鍾馗像,用來鎮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4.掛艾草喜蒲祈求平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營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營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營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5.佩香襄:小孩佩香襄,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襄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泰,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襄來表達愛意。

6.飲雄黃酒殺毒避邪: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也與屈原有關。傳說屈原投江以後,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就紛紛往江里拋入粽子。有一位老醫生,將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蛟龍。過了不久,水面上果然浮起一條蛟龍。人們於是就把蛟龍拖到岸邊,抽筋剝皮,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脖子和手腕上,然後用雄黃酒塗抹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孩子們能夠免受蟲、蛇的傷害。而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

7.拴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日清晨,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壽蟲的傷害。

8.滾吃雞鴨鵝蛋 :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游戲。基亡地區均以意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後演化為煮食紀念

9.驅五毒 :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壽醒、不安寧。「所以到端陽節這這天人們便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象,以避其委。有些地方還要把五壽圖的頭上再紮上一根針,表示要把它釘死除掉。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10.游百病: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 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為游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為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

在古代,每年的端午節有祛病防疫的意義,後來演變成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同時端午節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認同,幫助各族人民在不斷地奮斗中,發揮自己的能力,最終實現國家的富強和統一。端午節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還可以很好的傳承傳統文化。

6、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1]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x0dx0ax0dx0a民間習俗 x0dx0a賽龍舟x0dx0a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2] x0dx0a端午食粽x0dx0a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差者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x0dx0a佩香囊x0dx0a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枯慶慶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x0dx0a懸艾x0dx0a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x0dx0a懸鍾馗像x0dx0a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2] x0dx0a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x0dx0a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x0dx0a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x0dx0a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沒握、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x0dx0a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x0dx0a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x0dx0a點雄黃酒x0dx0a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x0dx0ax0dx0a4各地習俗 x0dx0a河北省x0dx0a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x0dx0a山東省x0dx0a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_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x0dx0a山西省x0dx0a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x0dx0a廣東省x0dx0a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1] x0dx0a海南省x0dx0a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艷、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於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葯澡。家在海南的小鄭說,從小過端午,家裡總會四處彌漫艾草香味。媽媽早早的在家門口懸掛艾草,晚上,燒了一大鍋的艾草水,就著艾草,洗洗身子,說是這樣,可以驅魔避邪,強身健體。小吳,家在海邊,幼時,每逢端午,家裡人都會帶他到海邊去洗龍水。百姓們認為,屈原先生早已當了龍神,洗洗 「龍水」,龍神會保佑孩童健康成長。自幼,海島內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膚疾病。滂海的澄邁縣,為紀念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會在盈濱半島舉辦「龍水節」 。海島各地的人們老老少少,都紛紛來此一起「洗龍水」 。萬人共泳,這一端午海面奇觀,你看過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後,海南人一家團聚的日子。據說,只要能夠回家,島上的人們都會在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請安、與兄弟姐妹戲耍。女人們,則早在半個月前就張羅著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戶戶,送粽傳平安,熱鬧非凡。海島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飄香、龍舟競渡、龍水嬉戲中,進入了漫漫長夏。x0dx0a陝西省x0dx0a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x0dx0a甘肅省x0dx0a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x0dx0a江蘇省x0dx0a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x0dx0a四川省x0dx0a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x0dx0a浙江省x0dx0a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x0dx0a江西省x0dx0a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x0dx0a湖南省x0dx0a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x0dx0a福建省x0dx0a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7、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吃粽子,劃龍舟,帶五綵線,放風箏。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吃粽子習俗源自中國東漢,當時,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戴五綵線。五綵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小孩安康。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

劃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劃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放風箏。放風箏能消除災害,還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用以驅瘴。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8、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習俗主要有劃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葯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食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

✅1、賽龍舟

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

賽龍舟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比如祭奠屈原、祭奠水神、龍神等等,但是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死後,人們劃著船去打撈他的屍體,並往江中投粽子等食物,防止魚蝦啃食他的屍體,此後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就流傳下來了。

端午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這些龍船平時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龍船安放在陸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護的,龍頭則放入祖祠供奉。每年的端午前擇吉日,龍船就下水或從水底浮起。「起龍舟」後,還有采青和點睛等重要的儀式。

✅2、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來源。現在吃粽子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也是有闔家團圓的意思,畢竟現在的端午節已經是法定節假日,每到端午節各地的遊民便會回家與家人團聚。還有另外一層寓意,便是「求子」,粽子有諧音「中子」的意思。

✅3、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①菖蒲作為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可開竅醒神。②同時,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稱之為「水劍」,寓意其可「斬千邪」。正因為這兩個原因,人們過端午節時,常在門前懸掛菖蒲。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艾草在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4、拜神祭祖

端午節由來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納祥、辟邪攘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最重要習俗之一,所以在端午節,不少人都會在家擺「各種水果、粽子」拜神祭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物槐喊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5、拴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①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②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綵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罩野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一般在端午節佩戴五色絲線以辟邪,兼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明喊。五彩繩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演變而來。端午節天地純陽正氣極盛,藉助天地純陽正氣辟陰邪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在諸多辟邪習俗當中,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6、喝雄黃酒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喝雄黃酒的由來,①有一種說法是,屈原投江的時候,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②此外,還有著白娘子喝雄黃酒現原形的故事。

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古詩雲:「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

💌💌💌以上為部分端午節習俗的內容和來源傳說的分享,不知道有沒有你熟悉的習俗呢?

9、端午節有什麼風俗活動?

端午傳統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3、懸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4、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吃粽子

粽子也是葯膳的一種。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和荷葉。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