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祭祖為了什麼

端午節祭祖為了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4-05 13:18:45

1、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一、紀念屈原說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魚龍蝦蟹吃,人們紛紛往江里扔飯團、倒雄黃酒。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紀念屈原說在所有民間傳說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譚紹兵學者對這一說法進行了一系列論證。 黃榴丹也認為雖說法眾多,但紀念屈原說仍佔主流地位。
二、紀念伍子胥說
在我國江蘇、上海、浙江一帶的吳國故地,一般認為端午節是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因為讒言被夫差賜死,夫差令取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蘇州科技大學戈春源教授曾表示,中國的端午節紀念的5個人,其中屈原名氣太大,人們才逐漸把念核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但他認為龍舟競渡起源於紀念伍子胥。 《荊楚歲時記》 的作者宗懍更是直截了當地說,競渡是「斯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三、紀念曹娥說
在浙江的東部地區,當地居民把端午節看作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粗含淳作誄辭頌揚。
四、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說
華夏民族是龍圖騰的崇拜者,聞一多先生在其所作的《端午考》 中認為,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古時候我國長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區,五月江河都會漲水,人們就把希望寄託在掌管水的龍的身上,祈禱一年風調雨順和行舟安全。
聞一多先生還舉出了與端午節俗有關的民間傳說,大體上牽涉到四位古人,介子推、勾踐、屈原和曹娥。愈到後來,屈原就愈超過其他人,成為端午節的紀 念對象。
五、夏至說
學者黃石 、何新 等認為,端午之節,起源於上古之「夏至節」。上古以「夏至」(坤日)與「冬至」(乾日)為一年之兩大節日古,上古的夏至節,是殷商古歷的新年。
同樣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 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1)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把吃粽子寫在夏至岩高笑節中。
(2)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3)《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六、惡日說
有些學者認為端午是「惡日」的觀念較為古久。《夏小正》 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 中寫道 「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
農歷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多被父母遺棄不養。孟嘗君 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認為「五月子者, 長於戶齊, 將不利其父母。」東晉大將王鎮惡 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可見從很早起,人們就普遍認為五月是惡月,重五之日更是惡日。這樣,在這一天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編輯於 2018-03-31
提交成功!
感謝你的認可,不表個態再走嗎?
評論
查看全部41個回答
三年級作文_兒童故事大全_在線收聽
值得一看的水鳥相關信息推薦
海量三年級作文在線聽,知名主播錄制,滿足寶寶需求,海量故事想聽就聽!下載喜馬拉雅,睡前故事免費聽!
上海喜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廣告
父與子的故事_不花錢看全本小說_全文免費閱讀
#屈原詩詞現代詩歌#
父與子的故事_七貓免費小說_海量小說免費任選,_永久免費看立即下載
上海七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廣告

2、端午節人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因為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所以後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與屈原的聯系: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

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

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後400多年的事了。雖許多端午習俗與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

因此,端午節乃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2)端午節祭祖為了什麼擴展資料:

端午節來歷及影響介紹: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端午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祀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

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3、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謹蔽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祥埋州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液穗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端午的鴨蛋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4、端午節是為了什麼

1、集拜神祭祖、祈福辟此滾邪、歡慶娛樂和飲食。
2、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森山余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
3、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唯卜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5、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意義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這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在我國起源很早,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民哲學等方面,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一、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節日之一,劃龍舟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習俗,這兩大習俗在中國古代自古傳承,至今不衰。一般來說,人們到了端午節會祭祖,賽龍舟,吃粽子,點龍睛,燒艾葉,拴五色繩,飲雄黃酒,佩端午節香包。每個地方的習俗會有著略微的差異,但大體上習俗豐富,包括了衣食住行等多個環節。

二、歷史淵源

端午節的來源與古人的信仰和祭祀有關,古代的人們覺得端午節這一天是大吉大利之兆,所以自發進行了很多習俗。與端午節的來源關系最密切的就是屈原了,人們普遍認為,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行為是與紀念屈原有所聯系的。紀念屈原之說,一直站在主流地位。

三、紀念屈原說

根據史記記載,戰國末期,楚國有一位愛國主義詩人叫屈原,他才能優秀,富國強兵,主張抗秦,但是遭到了別人的反對,於是屈原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的過程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作。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於5月5日寫下絕筆之後,在汨羅江自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投江之後,百姓害怕河中的魚吃掉他的身體,所以回家拿米團投入江中,這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慣。此外,人們還在江中賽龍舟,以紀念這位愛國主義詩人。

當然了,端午節其實在屈原投江自盡之前就已經有了習俗,只不過現在的與紀念屈原聯系更深。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明白了嗎?

6、祭祀是什麼意思 祭祖的目的及意義

祭祀是什麼意思 祭祖的目的及意義

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是指祭神、祭祖,根據宗教或者社會習俗的要求進行的具有毀槐象徵意義的一系列行動或儀式。祭祀,是向神靈求福消災的傳統禮俗儀式,被稱為吉禮。「祭祀」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祭祀起源

最初的祭祀活動比較簡單,也比較野蠻。人們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靈偶像,或在石岩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然後在偶像面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禮物,並由主持者祈禱,祭祀者則對著神靈唱歌、跳舞。

進入文明社會後雀衡,物質的豐裕,使祭祀禮節越來越復雜,祭品也越來越講究,並有了一定的規范。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觀則記載儒教《周禮》《禮記》與《禮記正義》《大學衍義補》等書解釋。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是祭祖日。

「祭祀」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時代,人們認為人的靈魂可以離開軀體而存在。祭把便是這種靈魂觀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動比較簡單,也比較野蠻。人們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靈偶像,或在石岩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然後在偶像面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其它禮物,並由主持者祈禱,祭祀者則對著神靈唱歌、跳舞。祭祀禮節祭品有一定的規范。

祭祀的時間

1、清明節:四月初五,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因與寒食節相鄰也就成為了掃墓祭祀先人的節日。

2、端午節:五月初五,是中國年歷的一個節日-端午節。為驅蟲

4、鬼節:七月十五,中國傳統稱中元節,民俗中稱鬼節。佛教稱之為盂蘭盆會,但其是來華以後才有定為這天。

5、十月初一:稱之為寒衣節。據說起自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所謂「十月一日送寒衣,哭倒長城千萬里,抱骨鄉。」

6、十一月十六:此日祭供有請求佛主超度亡靈的意思。

7、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是送灶神、祭祀迎春之日。

祭祀禁忌

1、在院內東南樹索羅桿,不得污穢,不許在神桿下拴馬和喂家禽。

2、祭祀前要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得食肉動葷,不參加吊喪,不到有病人家問病,不得淫邪玩樂,總之一切不吉利骯臟的事都不得參預。

3、祭祀日子十二禁忌:一忌意不誠篤,一忌儀度錯亂,一忌器物不潔,一忌纖歲友生氣口角,一忌衣冠不整,一忌閑談外事,一忌喜笑無度,一忌長幼無序,一忌投犬頓器,一忌刀勺聲響,一忌內祭未畢,不潔出屋,一忌外祭未畢,不潔入屋。

4、山東地區,祭祀用品如燒紙、紙元寶等祭祀用品要遠離鄰居家門。居喪的兒女不得進入鄰居以及親朋好友等的家門。

5、宗教禁忌:佛教、道教禁止肉食祭祀和殺生祭祀。

7、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習俗主要有劃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葯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食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

✅1、賽龍舟

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

賽龍舟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比如祭奠屈原、祭奠水神、龍神等等,但是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死後,人們劃著船去打撈他的屍體,並往江中投粽子等食物,防止魚蝦啃食他的屍體,此後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就流傳下來了。

端午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這些龍船平時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龍船安放在陸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護的,龍頭則放入祖祠供奉。每年的端午前擇吉日,龍船就下水或從水底浮起。「起龍舟」後,還有采青和點睛等重要的儀式。

✅2、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來源。現在吃粽子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也是有闔家團圓的意思,畢竟現在的端午節已經是法定節假日,每到端午節各地的遊民便會回家與家人團聚。還有另外一層寓意,便是「求子」,粽子有諧音「中子」的意思。

✅3、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①菖蒲作為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可開竅醒神。②同時,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稱之為「水劍」,寓意其可「斬千邪」。正因為這兩個原因,人們過端午節時,常在門前懸掛菖蒲。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艾草在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4、拜神祭祖

端午節由來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納祥、辟邪攘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最重要習俗之一,所以在端午節,不少人都會在家擺「各種水果、粽子」拜神祭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物槐喊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5、拴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①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②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綵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罩野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一般在端午節佩戴五色絲線以辟邪,兼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明喊。五彩繩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演變而來。端午節天地純陽正氣極盛,藉助天地純陽正氣辟陰邪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在諸多辟邪習俗當中,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6、喝雄黃酒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喝雄黃酒的由來,①有一種說法是,屈原投江的時候,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②此外,還有著白娘子喝雄黃酒現原形的故事。

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古詩雲:「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

💌💌💌以上為部分端午節習俗的內容和來源傳說的分享,不知道有沒有你熟悉的習俗呢?

8、祭祀祖先的意義?

1、祭祖的意義是慎終追遠,更表現源遠流長,寄望於後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時,嚴肅、隆重、恭敬、誠摯,全發自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

2、重視祭祀祖先,是中國禮儀的顯著特點。這是因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會教化功能,有助於培養社會成員的品德,加強社會成員之間的團結,維護宗法社會的穩定。

3、國人對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是表達情感的詩意之舉,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

4、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

(8)端午節祭祖為了什麼擴展資料:

部分地方祭祖習俗薯褲:

1、廣東東莞:正月初一,大多數人家先在歷數仿簡書上擇一個吉利的時辰,舉行祭祖典禮,祭品是茶、酒、白飯、攢盒、生果、如龍(年糕)、祿堆和齋菜。祭祖程序:焚香、點燭、燒元寶、放串炮,全家人依輩分、年齡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燈火長明,香煙不絕。

2、廣東惠州:居住在惠州的客家人中秋掃墓祭祖活動,是與粵東一帶的客家傳統習俗有關。惠州市民俗文化研究學者林慧文表示,惠州地區居民的祭拜有春秋兩祭之分:老惠州人多是選擇從農歷二月初二到四月初八這段時間祭拜先人(春祭),居住在惠州的一些客家人則選擇在重陽節、中秋節祭拜先人(秋祭)。

3、豫東地區:初一早餐以後,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輩分長次,先男後女,對著祖宗神位,一一大鬧磕頭跪拜。

9、端午節象徵著什麼意義?

意義:端午節是用於祭祖的節日,端午文化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先民「天人合一」自然觀。端午節起源涵蓋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清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弘揚非物質文化。

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9)端午節祭祖為了什麼擴展資料:

端午節的國外影響

1、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過中國節的傳統。日本的端午節是公歷5月5日。端午節的習俗傳到日本之後,被吸收改造成為日本的傳統文化。日本人在這一天不劃龍舟,但也跟中國人一樣會吃粽子,並在門前掛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節被日本政府正式定為法定兒童節,成為日本五大節日之一。

2、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人民認為端午節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韓國人將『端午』稱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在農業社會時期的朝鮮半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在祭祀舉行時會進行假面舞劇、韓式摔跤、盪鞦韆、跆拳比賽等具有朝鮮地方特色的活動。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