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哪裡的端午節互換摺扇

哪裡的端午節互換摺扇

發布時間: 2023-04-06 05:52:01

1、南方端午節是不是有送扇子的習俗?有哪些有名的扇子推薦?

端午節送扇子是端午習俗,一般人只知道劃龍舟、吃粽子,其實端午送扇也是回有悠久歷史的,只是答因為現在有空調什麼的扇子就漸漸被現代人忽視了。扇子作為禮品的寓意也很好,有表達友誼、驅邪、納福、散子等。不過送扇子比較有講究,普通市面上的扇子是拿不出手的,要買杭州王星記這樣的品牌。這是一家百年老店了,有網店、實體店和微店,你可以去看看,他們家還有新出的裝飾扇,掛在家裡很有古韻

2、端午節送扇子是什麼習俗?

一、為什麼要贈送扇子?

端午節贈送扇子有什麼寓意?在鄂東南一帶,五月初五端午節,女婿陪女兒回娘家送節,除了送禮吊子(豬肉)、綠豆糕等禮品外,還要送扇子,給娘家人送去幸福、平安。

古時,民間稱五月為「惡月」。五月初五,五五相重,因而被稱為是「毒日」。相傳,這天由春入夏,天氣漸熱,雨水豐沛,蚊蟲滋生,瘴癘毒霾囂張,易發流行病。女婿給丈母娘家送扇子,祈求在端午節這個惡月惡日扇跑惡鬼(實際上是驅趕蚊蠅),祈福納祥,避邪消災。

二、送多少扇子?

視丈母娘家的人數而定。一般每人一把,且要送雙數,以圖吉利;如果丈母娘家的人數為單數,則要多送一把。多的那把公用,還有預祝丈母娘家再添人進口之寓意。

三、送什麼扇子?

也因具體送給誰而異。老丈人是泰山、一家之主,要送鵝毛扇,寓其足智多謀,舉重若輕;丈母娘最疼女婿,要送桃木香扇,寓其品德香馨,長生不老;舅兄(或成年舅弟),要送大蒲扇,寓其頂天立地,一把蒲扇扇一家人;舅嫂(或成年舅弟媳),要送棕櫚扇,寓其治家有方,青春永駐;待嫁姨妹,要送絹絲扇,寓其早日找到如意郎君,幸福美滿;未成年舅弟和內侄兒侄女,要送折疊扇,寓其伸展自如,學業有成。

一些書香之家或稍講究者,還得自己或請人在扇葉上作畫或題字,端午節送禮佳品—團扇,畫可為梅蘭竹菊、花鳥蟲魚、人物山水之類,字或勵志、或怡情、或寬心均可,是摘唐詩宋詞、名言警句還是自己創作,亦無所謂。當然,具體作什麼畫、題什麼字要視扇子送給什麼人、主人的興趣愛好如何而定。

3、送扇子有什麼講究和忌諱?

扇子由一根根扇骨拼成,
好象自古寓意分離,
一般不送的.

4、端午節為什麼要送扇子?你知道哪些關於端午節的故事?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大家最熟悉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的重要節日。端午節當天,各地會舉行賽龍舟、掛荷包等傳統民俗活動。古人認為“贈扇”乃君子之風,好朋友之間才會互相贈送扇子,奉揚仁風。直到清朝乾隆年間,頤和園內扇面殿,也是沿用“謝安贈扇”的典故,修建而成。光緒年間,慈禧太後在端午節這一天,賞賜給重臣李鴻章兩柄御筆扇。當時李鴻章乃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慈禧太後為體恤李鴻章,派專人將扇子送到天津,一時之間引起轟動。故此說來,端午節贈扇這項習俗,在我國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扇子作為日常人們最為實用的消暑工具之外,還與我國傳統儒家文化有關。 後又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演變,從昔日的宮廷貴族文化,逐漸變成了普通民間習俗。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5、中國的扇文化

在中國傳統社會,扇子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烈日炎炎似火燒,熱得受不了,一扇在手,誠能納涼降暑。每當夏日,無論王公,黎庶,必備扇子。

又因古代中國人極具審美情思,即令對普通器物亦加意營造,這就使扇子具有審美色彩,顯出藝術特質。所以,除了實用,扇子又有禮儀、審美、身份認同、文化表徵等多重功能。

帝王出行的儀仗扇,諸葛亮的羽扇,撲流螢的輕羅小扇,《西遊記》里的芭蕉扇,孔尚任的「桃花扇」,文人手持的摺扇,百姓用的蒲葵扇……大家都耳熟能詳。中國的扇子,可謂異彩紛呈、淵源深厚。

扇子,最早稱為「霎」,與羽毛有關。據西晉崔豹的《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於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製成的,故稱之為「翟扇」。

東晉王嘉的《拾遺記》則稱扇子是周昭王時發明的,據說當時有個叫孟夏的人取鵲翅羽做成了扇子。但那時的扇子並不是用來拂涼驅暑的,而是用來遮陽擋風的,插在車上也是一種儀仗。

考古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扇子是戰國的。湖北江陵馬山磚廠楚墓出土過一把竹編的扇子,扇柄在扇子的一側,就像一扇單扇門。單扇門在古代稱作「戶」,扇子當儀仗使用時左右開合也像門戶,「扇」字之所以從羽從戶,由此可以得到明證。

(5)哪裡的端午節互換摺扇擴展資料:

明代摺扇廣泛流行,據說這與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提倡有關。近年來在明代藩王墓里也時有摺扇出土,可以與之相互印證。明代制扇作坊遍布各地,其中最有名的有杭扇、吳扇、川扇、歙扇、青陽扇、溧陽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等等。

扇骨、扇面製作精良,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深受文人墨客喜愛;還衍生出扇袋、扇墜、扇盒等附屬扇子的工藝品。摺扇攜帶方便,出入可以藏在袖中,故有「懷袖雅物」之稱。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把明代第五個皇帝朱瞻基畫的摺扇,共有15根扇骨,扇骨外露的部分全以湘妃竹皮包鑲,扇面為紙本設色人物畫,一面是柳陰賞花圖,一面是松下讀書圖,落款為「宣德三年春日武英殿御筆」。

清代是摺扇大發展的時期,它不僅是一種用以生風取涼的工具,而且成了一種藝術品,一種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徵,一種社會角色的道具。

不僅男性使用摺扇,而且還有專供女性使用的秋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中又分化出黑紙扇、香木扇和各種工藝扇。摺扇還流傳到歐洲,成為西方貴婦們喜愛的把玩之物。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