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立蛋意味什麼
1、台灣端午節中午12點雞蛋可以立起來是怎麼回事
1.端午午時能夠立蛋,相傳是這個時刻陽氣最盛,所以能將雞蛋托住立起來,而也有較科學一點的解釋,是說端午節時,太陽直射北半球,太陽引力與地心引力恰巧形成兩股反方向的拉扯力量,作用在雞蛋上,就容易使蛋直立起來。不過科學家指出,其實端午節時的地心引力與太陽引力與平時並沒有什麼不同,立蛋跟引力也沒有關系。
2.一般人說端午中午能立蛋,是因為傳說中這個時刻陽氣最盛,因而能將雞蛋托住立起來不倒
2、端午節立蛋有什麼含義
端午節是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自古以來,即流傳著詩人的愛國故事及鄉土游戲,此節日的應景習俗有吃粽子、劃龍舟、插蒲艾、戴香包、飲雄黃酒、取午時水等等,而游戲中則以「立蛋」及「浮水針」最為流行。所謂的「立蛋」及「浮水針」是指端午節當天正午十二點時,因是陽剛正氣匯集之極,所以俗信平日不易豎立的雞蛋在此時便可直豎在地上,同理也可證於綉花針亦可浮在水面上。事實上,若以科學原理印證可知:因端午節當天太陽照射在北半球,正午時分太陽引力與地球引力互相拉扯,使得立在地上的蛋很容易就能達到平衡站起來,所以立蛋便成為端午節孩童最佳的嬉戲項目之一。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游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春分這一天為什麼雞蛋容易豎起來?雖然說法頗多,但其中的科學道理真不少。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間,不冷不熱,花紅草綠,人心舒暢,思維敏捷,動作利索,易於豎蛋成功。更重要的是,雞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許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間的距離在0.5~0.8毫米之間。根據三點構成一個三角形和決定一個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個「小山」和由這三個「小山」構成的三角形,並使雞蛋的重心線通過這個三角形,那麼這個雞蛋就能豎立起來了。此外,最好要選擇生下後4~5天的雞蛋,這是因為此時雞蛋的蛋黃素帶鬆弛,蛋黃下沉,雞蛋重心下降,有利於雞蛋的豎立
3、為什麼 端午節這天中午十二點雞蛋可以豎起來 俗稱'蛋定'
端午的正午時分,太陽直射北半球,太陽引力與地心引力互相作用,恰巧形成兩股反方向的拉扯力量,這股力量作用在放在地上的生雞蛋上,就像一雙無形的手在牽扯著雞蛋,使它不會東倒西歪,雞蛋就能夠輕松地「站立」起來了。
考證
古老傳統節日的由來多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人對龍圖騰的崇拜,源於對天象的崇拜。仲夏端午蒼龍整個星座都出現在天空中最顯著的位置,最明顯的標志是蒼龍的主星「大火」,位於南方正中天。《易經·乾卦》中的爻辭「飛龍在天」;《堯典》中的「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夏小正》中的「五月初昏大火中」,講的都是此時的天象。古人把「飛龍在天」這天定為龍的節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的傳承歷史中。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主張認為端午節最早源自於圖騰祭,聞一多認為就是這個龍圖騰,後來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圖騰崇拜;就是在祭龍的儀式中,才逐漸有了劃龍舟的習慣。
據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時代,先民便創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出土的文物和歷史傳說示明,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