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表達對家人的什麼
1、有關端午節的寓意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其寓意和象徵意義豐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族液方面:
祭祀和紀念先祖:端午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祖節日之一,人們在這一天會舉行祭祖儀式,表達對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同時,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
驅邪避疫:端午節是夏季的傳統節日,據傳在這一天會有各種瘟疫和惡魔出現,人們會通過各種方式來驅邪避疫,例如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等。
促進團結和友誼:端午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家人和朋友會聚在一起吃粽子、銀豎賽龍舟等活動,表達對彼此之間的感情和關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團結。
追求健康和長壽:端午節也是一個追求健康和長壽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會食用艾草、菖蒲等草葯,以保護身體健康。同時,粽子也被認為鋒穗大是一種寓意長壽的食品,因為粽子象徵著人們的心意和祝福。
綜上所述,端午節是一個充滿傳統文化和歷史意義的節日,它代表著人們對祖先的敬意、驅邪避疫、團圓和友誼、健康和長壽的追求。
2、端午節的習俗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感情
端午節的習俗表達了人們緬懷詩人,熱愛祖國的感情。
端午節,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日、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這一天因為楚國首都郢都被秦國攻破而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但卻再也沒有撈到屈原的屍體。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2)端午節是表達對家人的什麼擴展資料
端午節名稱由來: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五」為中。《易經·系辭上》說,天為奇數,一三五七九,五數相加為二十五;地為偶數,二四六八十,五數相加為三十;天地之數相加是五十五。
天地數之和都是五的倍數,它們的總和正好二五相逢,所以五月五日稱為「天中節」。它們碰在一起才是「正」,是「端午」,這一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
另外,據說五月初五最早應該是對於神秘數字「五」的紀念。「五」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意義巨大,幾乎可以說是我們民族哲學最重要的基礎。五行說就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復雜的神秘主義的結合。另外一個就是「端」者,始也,萬物之生,是對萬物誕生的一種紀念。
3、端午節家人祝福語
端午節家人祝福語:
1、粽子粘,粽子甜,端午吃粽來解饞。粽子香,粽子軟,我的祝福最浪漫。天天盼,與你見,發送簡訊表思念。身體健,心情燦,端午幸福來相伴,開心快樂不間斷。
2、我要包一個大粽子給你,裡麵包上幸福、好運、快樂、財富、健康,讓你吃得意猶未盡,滿嘴流油!祝端午節快樂!
3、五月五端陽到,送你五十五顆真心,送你五十五片深情,送你五十五個粽子,送你五十五份祝願,願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開心,事事如意。端午節快樂。
4、迎端午,共歡度,幸福常在心中駐;喝黃酒,貼五毒,年年歲歲都有福;系百索,戴荷包,前途事業漲得高;吃粽子,送祝福,生活美滿富足!端午幸福安康!
5、端午節,端午送你五個五:祝你收獲多多,五穀豐登;收入多多,五花八門;朋友多多,五湖四海;快樂多多,五彩繽紛;幸福多多,五福臨門!
6、端午節,吉祥到,吃粽子,龍舟鬧。開心笑,生活好。給你祝福不能少。願你端午有好運,願你年輕永不老。日子過得總甜蜜,家庭事業步步高。
7、端午節,將來到,送個粽子問聲好,祝你:工作勤奮「粽」順利;事業興旺「粽」成功;生活愜意「粽」美滿;萬事無憂「粽」好運。預祝:端午節快樂!
4、端午節寓意著什麼意思
端午節寓意如下:
1、祈福平安。從古時候起,端午節就有著祈福平安的內涵寓意,古人會在這一天集體進行聚午宴、佩戴長命縷、畫額、洗草葯水等等活動,以便能夠祈福家人和自身平安。所以端午節是一個非常盛大的節日,直到今天我們對端午節的重視程度依舊沒有降低過,甚至將其設立為法定節假日。
2、驅邪消災。端午節有一項是重要的寓意,那就是避五毒驅邪消災。所以每當端午節來臨的時候,我們都要掛艾草、掛菖蒲、貼午時符、系百索子、打午時水、點艾條、黛蒼術、曬百日姜、掛黃葛藤、佩香囊、栓五彩繩、佩豆娘、貼五毒圖、掛鍾馗像、喝雄黃酒等等,以此來化解災劫、驅散蟲蟻。
3、自然崇拜。端午節也有著自然崇拜的寓意,這與端午節最初的來源有關。早在上古時候起,人們就對自然充滿了崇敬,甚至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要祭祀龍圖騰和自然,所以民間有著賽龍舟的習俗,直到今天賽龍舟依舊是端午節最主要的民俗活動之一。
5、端午節象徵著什麼寓意和意義
端午節象徵著祈福平安、驅邪消災的寓意和意義。
從古時候起,端午節就有著祈福平安的內涵寓意,古人會在這一天集體進行聚午宴、佩戴長命縷、畫額、洗草葯水等等活動,以便能夠祈福家人和自身平安。端午節還有一項重要寓臘扮意,那就是驅邪消災。所以每當端午節來臨的時候,我們都要掛艾草、掛菖蒲、貼午時符、系百索子等等,以此來化解災劫。
「端午」輪毀灶的「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端午」,「中正」也,這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乾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天之道,地支承載地之道,設天乾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紀元通用天乾地支。仲夏午月午日飛龍在天,此時龍星處在正南中天,為全年周天運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歷史淵源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根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余模精神。
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午節的節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就現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關於端午節的相關文字記載,「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端午節
6、端午節和中秋節表達了人們的什麼願望
<
7、端午節給父母的祝福語
端午節給父母的祝福語如下:
1、就像包一個小,細心選葉,精心拌餡,用心系繩,小心加水,耐心煮熟,然後送到你手中,輕輕對你說:端午節快樂!
2、端午節來了,送你一個粽子,它是用包裝,會讓你開心無憂;用財富做料,會助你財源滾滾;用幸福做餡,會使你生活甜美。祝端午節安康!
3、聞著您的味道,感覺香甜。看著您的樣子,感覺迷人。念著您的名字,感覺親切。想著您的日子,感覺幸福。別多想,我是說粽子!端午節至,祝您快樂無邊!
4、萬水千山粽是情,沒有粽子行不行?端午佳節就來到,少了粽子真不行。棗泥豆沙鳳梨餡,甜甜蜜蜜好滋味。蛋黃肉鬆肉兒餡,幸福快樂一生。
5、一句平淡如水的問候,很輕;一聲平常如紙的祝福,很真;采一片清香的粽葉,包一顆香甜的粽子,裝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給你:祝老爸老媽端午節安康!
6、你的眼睛彎彎,你的笑容甜甜,你的聲音美美,你的身姿戀戀我天天期盼著與你相見。今天端午節,再不送我粽子,我就我就一直騷擾你!
7、時間,讓人品味等待的滋味;空間,使人倍感牽掛的美麗;有時人與人之間的祝福,不需言語體現,就如此刻你靜靜體味我誠摯的問候,祝端午節安康!
8、總盼望幸福把你擁抱;總期望健康與你同在;總希望快樂將你圍繞;總奢望能為你做的更多。祝福你,端午節安康。
9、端午節又來到,手機祝福被擠爆。我的祝福圍您繞,我的問候對您笑,還有快樂對您把手招,幸福一定不會跑。祝您端午節安康,精彩生活直到老。
10、一斤花生二斤棗,好運常常跟你跑;三斤蘋果四斤梨,吉利和你不分離;五斤橘子六斤蕉,大捆鈔票進腰包;祝端午節好運。
8、端午的意義是什麼
問題一:端午節的意義價值是什麼?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
問題二:端午節的意義是什麼20字 端午節的意義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屈原、伍子胥、東漢孝女曹娥、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升山屍三吵咐中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簡慶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問題三:過端午節的意義是什麼? 說起端午節起源,多數人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節日的意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們應該被緬懷和紀念。因此,充分挖掘和傳承端午傳統文化,並做到與時俱進,賦予其現代價值,才能讓端午節魅力無限、源遠流長。
當社會的發展,早已使得我們擺脫了對溫飽的擔憂之後,僅僅依靠舌尖上的享受,已經難以喚醒我們對傳統節日的關注。端午節,更應該和時代交匯,譜寫他在現代社會的嶄新意義。
端午節文化應該主動融入現代。做到古今結合,相互促進。端午文化主流是好的,但在民間也有一些不健康的習俗,確實需要挖掘和傳承好的一面,主動摒棄那些不健康的東西。興文縣將端午節與「千人走基層 同心助脫貧」四下鄉百村文藝巡演相結合,讓傳統的文化記憶融入到現代生活,重新發掘節日所蘊含的寧靜致遠精神和以民為本思想,並將這些精神與思想運用到實際中,讓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端午節文化應該融入時代精神。愛國情懷是端午節的特有價值。過端午就要發揮愛國情懷,愛國情懷在當今時代的體現,主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興文縣通過城區LED顯示屏、交通信號LED顯示屏、計程車頂燈顯示屏、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等平台,大力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激發群眾的精氣神,凝心聚力謀發展。
端午節文化應該融入優良家風。每個傳統節日,也是家風的載體。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而社會又是由億萬個家庭所組成。只有細胞健康,社會才能健康並和諧發展。興文縣將優良家風寫入《村規民約》,結合端午節加強對優良家風的重溫、傳承和發揮。好家風方能促進家庭和睦;充分發揮優良家風的作用,方能利國利民利家庭。
問題四:端午節的名字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叫 「端午」 節? 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夏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
如今被大家熟悉的端午節活動有:包粽子、吃粽子、裹粽子、吃鴨蛋、賽龍舟、 描雄黃、插艾草、戴香包、登高、掛葫蘆。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屈原
中國的端午節最先是屈原出現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節日。因為在長江一帶至今有「端午水」一說,也就是在端午節前後會有大暴雨導致的洪水。古人認為洪水是河神發怒的結果,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什麼的沖走,舉行的一列祭祀活動,希望河神高興,五穀豐登。加上這時候一般是農耕的犁田、插秧季節,經常要在水裡泡著,喝黃酒能有效去除風濕,相傳黃酒是神仙賜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這段時間喝黃酒的習慣。這些並不是紀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國就已經有了端午節這一說法,屈原投江更加讓人們記住了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等慶祝方式。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
問題五:端午節、中秋節有什麼意義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
問題六:端午節是什麼意義。 端午節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
問題七:端午節象徵著什麼意義? 端午節 Dragon Boat Festival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紀 念屈原,一說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 據說當初屈原投江之後,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米飯扔到河裡紀 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百姓投往河 里的米飯,都被魚鱉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飢,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想,不 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鱉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角 黍(即粽子),魚鱉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後,就把 此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說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 又托夢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後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 的習慣。 老百姓把源於田文的說法都稱為「躲五」。傳說古代的時候,人們把五月稱為 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此日生的孩子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剋星, 誰也不敢撫養。齊國的田文是「五日子」,父親幾次要害死他,多虧母親保護,他 才倖免於難。但父親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這天,他必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 田文長大以後,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為「端午」,說五月五日是個端端正 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準加害,也毋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 後,便有了端午節。 在端午節的風俗中,除人們熟知的賽龍、吃棕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葯浴等祭 奠、慶賀、文體活動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奇趣。 名稱最多的節日 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堪稱節日別名最多。究竟有多 少,目前還沒有一個准確權威的統計。據統計的資料就達二十多個,但含義不 盡相同。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 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棕子節等等。 同風異俗的節日 同為端午節,全國多在五月初五日過節,唯有福建有些地方是在五月四日過節 原因是說五代十國時閩國建立者(即閩王)王審知死於五月五日,故避之。 同為賽龍舟,湖北秭歸(屈原故鄉)正式比賽是在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 別的地方是在初五這天。江西一些水淺乾旱之地,不是在水上龍舟競賽奪標, 而是在陸上跑旱船、爬高比賽。同是佩符避邪,各地佩帶物也有差異:江蘇女 子帶用各色草花做成的五毒花,婦女頭上插絨制虎,兒童背上負綢制虎,而河 北豐潤一帶卻用棉花布縫製成小狗、小人、小口袋帶在孩子身上。青海湟源一 帶所帶香包,已不單是別處的驅穢作用,而成了愛情的信物,女子精心縫制於 端午節送於情人。在各地除了吃粽子風俗外,還有吃年糕、餛飩、油果、咸甜 雞鴨、鵝蛋、蒜瓣等習俗、浙江端午的駱駝蹄糕就很有名氣。 在外國過的節日 外國也有端午節。在朝鮮,端午節這天也有用艾蒲的習慣。不同的是,中國插 艾葉、插菖蒲,或飲雄黃菖蒲酒;而朝鮮是吃艾餅,洗菖蒲澡。他們不是祭屈 原,而是用艾餅、松皮餅祭祖先。他們不竟龍舟而是摔跤、打鞦韆。日本的端 午節與我國的習俗差不多:插艾草、吃粽子,沿海也要舉行類似賽龍舟的活動 叫「相會」、「爬龍」。有男孩的家庭,還要掛鯉魚旗,期望兒子「鯉魚跳龍 門」。新加坡在端午節這天舉行全國龍舟大賽。在美國從1979年開始,在 波士頓兒童博物館舉行一年一度的波士頓龍舟會,並逐步形成了中國傳統的文 化節日!
問題八:端午象徵意義 端午節
Dragon Boat Festival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紀
念屈原,一說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
據說當初屈原投江之後,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米飯扔到河裡紀
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百姓投往河
里的米飯,都被魚鱉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飢,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想,不
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鱉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角
黍(即粽子),魚鱉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後,就把
此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說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
又托夢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後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
的習慣。
老百姓把源於田文的說法都稱為「躲五」。傳說古代的時候,人們把五月稱為
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此日生的孩子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剋星,
誰也不敢撫養。齊國的田文是「五日子」,父親幾次要害死他,多虧母親保護,他
才倖免於難。但父親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這天,他必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
田文長大以後,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為「端午」,說五月五日是個端端正
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準加害,也毋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
後,便有了端午節。
在端午節的風俗中,除人們熟知的賽龍、吃棕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葯浴等祭
奠、慶賀、文體活動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奇趣。
名稱最多的節日
攻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堪稱節日別名最多。究竟有多
少,目前還沒有一個准確權威的統計。據統計的資料就達二十多個,但含義不
盡相同。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
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棕子節等等。
同風異俗的節日
同為端午節,全國多在五月初五日過節,唯有福建有些地方是在五月四日過節
原因是說五代十國時閩國建立者(即閩王)王審知死於五月五日,故避之。
同為賽龍舟,湖北秭歸(屈原故鄉)正式比賽是在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
別的地方是在初五這天。江西一些水淺乾旱之地,不是在水上龍舟競賽奪標,
而是在陸上跑旱船、爬高比賽。同是佩符避邪,各地佩帶物也有差異:江蘇女
子帶用各色草花做成的五毒花,婦女頭上插絨制虎,兒童背上負綢制虎,而河
北豐潤一帶卻用棉花布縫製成小狗、小人、小口袋帶在孩子身上。青海湟源一
帶所帶香包,已不單是別處的驅穢作用,而成了愛情的信物,女子精心縫制於
端午節送於情人。在各地除了吃粽子風俗外,還有吃年糕、餛飩、油果、咸甜
雞鴨、鵝蛋、蒜瓣等習俗、浙江端午的駱駝蹄糕就很有名氣。
在外國過的節日
外國也有端午節。在朝鮮,端午節這天也有用艾蒲的習慣。不同的是,中國插
艾葉、插菖蒲,或飲雄黃菖蒲酒;而朝鮮是吃艾餅,洗菖蒲澡。他們不是祭屈
原,而是用艾餅、松皮餅祭祖先。他們不竟龍舟而是摔跤、打鞦韆。日本的端
午節與我國的習俗差不多:插艾草、吃粽子,沿海也要舉行類似賽龍舟的活動
叫「相會」、「爬龍」。有男孩的家庭,還要掛鯉魚旗,期望兒子「鯉魚跳龍
門」。新加坡在端午節這天舉行全國龍舟大賽。在美國從1979年開始,在
波士頓兒童博物館舉行一年一度的波士頓龍舟會,並逐步形成了中國傳統的文
化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