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吃湯圓
1、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和意義?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和意義?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和意義?
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吃月餅是人們為了慶祝推翻異族統治,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2、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乎汪升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下面就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些端午節的習俗吧~
端午節習俗
一、吃粽子
粽子作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現在過端午在粽子上多花點時間,它製作精細,形狀各異。粽子是糯米團包成若干形狀表示寓意和祝福。主要有竹葉粽、藤條粽、荷葉粽和五色粽,每一個都充滿了甜蜜的期待。
二、貼對聯
貼對聯是另外一項端午節習俗,一般用紅紙寫上和諧友愛的話語,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貼春聯。這是端午節最盛大的習俗之一,每年都有無數的家庭貼聯表達他們的祝福。通常每個字的顏色都會比較醒目,能夠看得出來是由用心去設計的。
三、劃龍舟
劃龍舟可以說是端午節最為出名的習俗之一,每年都會有許多人參加龍舟比賽,這項習俗象徵著團結協作和拼搏精神。參與者一般會分成四個小組,每一組以不同顏色的龍舟,朝著指定的方向前進,歲老進行激烈的比賽。
四、掛香腸
掛香腸也是端午節的陵顫一項代表性習俗,它用繩子將香腸穿過門洞,穿過門洞的香腸象徵著祝福,追求的是繁榮安寧的生活。香腸的顏色一般是紅色,代表著健康吉祥,因此也被稱為「吊紅」。一般掛在家中門洞旁邊,最好在國家定好的時間里進行,效果更佳。
五、吃湯圓
吃湯圓也是端午節的一項代表性習俗,湯圓以圓形為主,因此也被人們稱為「圓子」,是一種用糯米、黑米或其他米粉做成的食品。口感柔軟,味道香甜,配上燕麥、核桃、芝麻等其他食材,它是端午節里最受尊敬的食物之一。
端午節的起源說
(一)紀念屈原說
戰國時期,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未能實現,被削職流放,後楚國滅亡,屈原內心痛苦,於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各種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二)紀念伍子胥說
春秋時期,伍子胥楚國人,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大敗越國,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伍子胥寶劍,伍子胥以此死。後令取伍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是紀念伍子胥之日。
(三)紀念孝女曹娥說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苦。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報出父親屍體。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