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人們通常都幹些什麼
1、端午節干什麼
端午節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吃粽子,放紙鳶,拴五色絲線。
1、扒龍舟
古代的越民族以龍為圖騰,為了表示自己是「龍種」身份,他們不僅有斷發文身的風俗,而且在每年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便有類似於今天的競渡游戲,這就是競渡習俗的由來。
2、掛艾草與菖蒲
菖蒲葉片呈劍形,又稱「蒲劍」,古人認為它可以「斬千邪」;艾草是葯草,古人認為它可以保持身體健康,招百福。民間傳統,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插或懸在門上。
3、吃粽子
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4、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5、拴五色絲線
在端午節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驅邪。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2、端午節都要干什麼呢
端午節要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食粽、拴五色絲線、打午時水。
各地習俗
1、端午節在廣東自古就是熱鬧隆重、喜慶洋洋的節日。廣東端午節習俗甚多,主要有扒龍舟、食粽、插艾草、睇龍船、龍船飯、龍點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災、打午時水、聚午宴、放紙鳶、洗草葯水、浸龍舟水等等。廣東人過端午節很有節味,節俗內容豐富。南方江河水網縱橫,水上競技活動歷史悠久。
2、江蘇的端午習俗除了劃龍舟外,還有節日裝飾則的五毒圖、菖蒲與艾葉、鍾馗像、纏臂的綵線,掛絲線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節日飲食主要有粽子、雄黃酒、五黃宴等。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3、浙江的端午習俗,吃粽子、祭龍王、競龍舟、懸菖蒲艾葉、拴五色絲、飲雄黃酒、吃五黃、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較普遍的習俗,但各地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習俗細節上的差異。
(2)端午節人們通常都幹些什麼擴展資料
中國端午節起源與習俗源自中國南方江浙一帶,主要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懸艾葉菖蒲等。南方地區端午節習俗保存較完善,也較北方地區氣氛濃厚,各地紛紛舉辦各種規模的賽龍舟活動,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雖然不一定代表紀念屈原的意義,但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著。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3、端午節人們要做什麼的呢 端午節人們要干什麼
1、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節的重要傳統習俗之一,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北方大多以吃甜棕為主,南方則更偏愛咸粽。
2、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畢消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冊野品。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3、跳鍾馗、懸鍾馗像:跳鍾馗是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鍾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民俗表演,體現了民眾崇尚鍾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願望。在民間,鍾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徵,端午跳鍾馗,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鍾馗捉鬼是流行於江淮地區的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4、栓五色絲線:五色絲線,俗稱五色絲、五彩絲。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端午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拴上用紅綠黃手姿知白黑色粗絲線搓成的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還有一種說法,是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綵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給帶來一年的好運。
5、飲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極為盛行。雄黃是一種中葯材,能治百蟲毒、蟲獸傷,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等俗語。但現代科學研究標明,雄黃酒外用尚可,內飲則有害,需慎重。
6、賽龍舟: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劃龍舟紀念屈原。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這是民間信仰中崇拜龍的一種形式,借龍的神威祈福、辟邪。賽龍舟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環節。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
4、端午節人們要干什麼
具體習俗活動主要有:
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放紙鳶、盪鞦韆、系百索子、贈香扇、曬百日姜、掛黃葛藤、畫額、佩香囊、佩長命縷、拴五色線、食粽子、采葯制茶、立蛋、佩豆娘、貼五毒圖、游旱龍、劃喜船、打午時水、浸龍舟水、九獅拜象、放紙龍、點艾條、薰蒼術、搶青、馬拉溜、掛鍾馗像、品花宴等等。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扒龍舟(隱寓蒼龍)與食粽子(隱寓主星心宿二)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4)端午節人們通常都幹些什麼擴展資料: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5、端午節都幹些什麼
端午節主要做些與端午節習俗有關的事:
1、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2、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4、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5、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采葯,采葯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游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6、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制、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貼葫蘆花
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麵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8、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6、端午節要干什麼?
端午節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沒蘆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或清,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 *** ,玲瓏奪目。
關於端午節的小作文枯團帶 80字以內的場景描寫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有個這樣得名的傳說。
從前有一個叫屈原的偉大愛國詩人,因為反對妥協,主張取齊抗秦,受到楚國權臣的打擊和陷害,先後遭到楚懷王和秦襄王的貶謫和放逐。
屈原離開了郢都以後,沿著長江東下,踽踽獨行,顏色憔悴。
披著長發,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當楚國被滅亡時,他自投汩羅江,為了不讓他被江中的魚吃掉,人們就在這一天向江中投粽子。
端午節就是這樣得名的。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粽子形狀多多,在農村,有人還會包個書包狀的粽子,送給小孩子們挎在腰間帶著去學校邊走邊吃。
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
不過好像因為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粽子口味也不相同。
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於自家包的,對於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習慣,因為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粽子。
...
端午節的由來60字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
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
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
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
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
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
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
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
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
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
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
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
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
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
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 *** ,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
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
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
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包粽子作文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粽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比熱鬧的龍舟賽呢? 沒錯,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聖的節日.說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 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後,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憑吊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隻,把事先准備好的粽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里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原的屍身.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粽子的小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粽葉包住糯米,在裡面放各種配料,然後用線捆紮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著粽子香的時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時候,要先把線解開,剝開粽子葉,裡面藏著紅紅的粽肉,升騰著熱氣,散發著一種特有的粽香,兩個粽子用盤子裝著,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著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味道真是棒極了. 吃完粽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後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盪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彷彿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眾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著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沖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了臉,咬緊了牙,拚命地劃.太好了,我們村的龍舟領先了,因為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後留下了一條條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如布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後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著,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著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後,一邊劃船,一邊和著鼓聲,「一二一二」地喊著口令往前沖,那口令里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鑼鼓聲、劃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里有著濃重的端午節的氣氛. 故鄉的端午節啊,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裡別有一番滋味.
有關屈原和端午節的故事 400字左右 急!!!!!!!!屈原與端午節 端午節的起源(包括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遠在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8年)之先。
對屈原的歷史記載,最早及最重要的是《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其中並沒有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敘述與描寫,屈原的投江也是簡單的一筆帶過:「於是懷石遂(投)[沈]汨羅以死。
」(《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2版 P二四九○,下同)。
且屈原傳也以此句結束。
看來,當時屈原的投江而死並沒有引起多大的關注。
來到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5)時代,就是說過了近200年,也可能沒有端午節祭祀屈原的內容,如果有,也可能只是汨羅一帶的局部現象,要是像現在這么隆重,且是全國性的,司馬遷一定會大書特書的。
大致在晉朝開始,端午節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尤以南朝梁國人吳均(469-520)所著《續齊諧記》較為具體生動,漸漸的演變成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並流傳至當今,且越來越隆重,以至於變成全國性的節日。
與端午節有關的文化載體表現一般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
其中尤以賽龍舟、吃粽子最為流行;不僅在華人區,東南亞各國受華文化的影響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賽龍舟則變成一項國際性的體育競技項目。
賽龍舟 傳統的說法是:眾鄉親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馬上劃船想打撈或搶救屈原,因為要趕快,所以形成競渡,可能因為仍打撈不到屈原的遺體,一連幾天以至於來年仍痛心不過在這一天仍要競渡,漸漸的演變成一種賽事,因為是「龍的傳人」,賽漁船總不雅吧,某一年在某位文人的提議下改為「賽龍舟」,獲得國人全體舉手通過(全體鼓掌通過也可以),這不,賽龍舟漸漸的由區域性變成全國性以至於國際性。
吃粽子 傳統的說法是「喂魚蝦蟹說」:屈原投江後,眾鄉親得知屈原投江前對漁父說:「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P二四八六),這還得了,所以邊劃船邊投米飯等食物到江中喂魚蝦蟹,免得它們吃了屈原的遺體。
但此說並沒有具體的古文獻記載。
另一種說法是「祭祀說」,據《史記》《正義》(《正義》為唐·張守節對《史記》的解釋)的註解:{故羅縣城在岳州湘陰縣東北六十里。
...縣北有汨水及屈原廟。
《續齊諧記》雲:「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漢建武中,長沙區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
謂回曰:『聞君常見祭,甚善。
但常年所遺,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練樹葉塞上,以五色絲轉縛之,此物蛟龍所憚。
』回依其言。
世人五月五日作粽,並帶五色絲及練葉,皆汨羅之逸風」}。
(P二四九一)可見,至少在1500年前,端午節包粽子祭祀屈原已流行開來。
兩者對比,前者顯得高尚,後者顯得俗氣。
堂堂屈原那有得不到祭品而化身來求告的,因而人們也就「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選擇性的留下來美好的傳說。
但是,國民甚是有趣,原本是喂魚蝦蟹的粽子,看看投在江里可惜,既污染了環境,又暴殄天物(想想看,全體潮州人民每人一個粽子投在韓江,不用一二天韓江就臭死啦),那不如自己吃了,又有紀念意義,又不浪費食物。
(由此可見,無論是官方的歷史記載,或是民間的歷史傳說,都帶有傾向性的選擇性的記載的,所謂「七分事實,三分虛構」。
) 後人對其敬仰不僅是他的才華,更是他憂國憂民,耿直不阿的品德;概嘆他悲涼的人生,凄美的結局,紀念也就理所當然。
附:屈原流傳至今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魂兮歸來! 目極千里兮,傷心悲。
其他鏈接: 介紹屈原的著作甚多,著名的有郭沫若的話劇《屈原》(帶有強烈的革命色彩和政治傾向)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這一天人們吃粽子,喝雄黃酒,劃龍船,房上掛艾葉、掛葛藤等。
端午節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包鹼棕,因為要給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送節,如果女兒嫁得遠,送節要走上幾天,鹼棕就能保持新鮮。
為此,端午的前幾天市面上到處是水靈靈綠滴滴的棕葉。
端午節吃棕子還以紀念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有關,這故事已家喻戶曉。
客家人有端午掛葛藤習俗,其目的是「祈求除禍消災」。
家家戶戶少不了買上一擱葛藤,掛在門框上。
梅州民間的掛葛藤的來歷有兩種傳說,都與黃巢有關。
大埔的民間傳說:那年五月初一,黃巢的義軍去攻打一個州府,路遇一個逃難的婦人,身上背著一個較小的孩子,手牽著較小的孩子。
他感到奇怪,下馬詢問。
婦人道:「背著的是自己的侄子,他一家都遭難死了,只剩這根獨苗;手牽的是自己的的兒子。
」黃巢告訴她:「黃巢的兵是保護窮人的,你到了新的地方後,在門上插個青枝做記號,就可以得到保護。
」婦人照著做了,並告訴親鄰,漸漸傳到南方,以後便有了端午節插青的習俗。
客家過端午,雄黃是不可少的。
不知是真是假,我小時聽祖母說,自從有了白蛇的傳說,那白蛇精喝了雄黃酒就現形。
因而,到端午節前兩天,每家都把雄黃調入酒中噴射在屋中各處,怎樣蛇就不敢入屋了。
客家人過「端午節」雖然有許多迷信的故事傳說,但是在這些迷信的節俗中蘊含了許多科學的道理。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的節日,人們常以賽龍舟、吃粽子等形式來慶祝,但我們客家山鄉里還有一個習俗——洗「龍水」。
聽老人們說,每逢端午節的正午時刻,井裡就會有龍王在翻騰,吐出聖水,人們洗了此水能祛除百病、辟邪。
因此,那天正午時,全村男女老少都爭先恐後地到井邊搶挑「龍水」(客家人稱為「午時水」)。
每人都得喝上一大口,然後洗個「龍水」澡。
九歲那年,我身上長有不少痱子。
於是,我帶著好奇與疑惑,終於等到了一年一度的洗「龍水」的日子。
那天,我早早吃完午飯等待挑「龍水」。
隨著正午時刻的臨近,挑水的人把古井圍個水泄不通,都快擠成一個疙瘩。
我也挑著桶正趕去,奶奶說:「快點,過了午時的水就不靈了!」聽了奶奶的話,我大步流星跑到井邊,朝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擠了擠,只見有的在喊:「讓我先,讓我先……」;有的踮著腳尖擠挪著,在烈日下,臉上都冒出一層「油」了。
看,林大媽擠得臉像個紅皮球似的,汗如雨下;……那位黑黝黝肌膚上沾滿汗珠的小夥子在吆喝著:「大家別擠,慢慢來……」。
咦!此人不正是我叔叔?叔叔見了我便給我「走後門」,先打了滿滿的兩桶,在擁擠的人群中「突圍」出來。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就「咕嚕、咕嚕」喝起這可口的龍水,然後痛快洗個澡。
洗完澡後,全身涼爽極了,心想:這下可水到病除了。
可不一會兒,身上還是癢的不得了,發現痱子一個也沒少。
唉,怎麼不靈了?我疑惑地跑去問奶奶,奶奶一本正經說:「不可能!」這時爸爸走過來,「詭秘」笑著說:「靠『龍水』祛除痱子是不可能的,那是當時鄉親們遇病無法治療,就想用『龍水』祛病,這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罷了,要祛除痱子還是『皮康霜』好!」聽了此話,我才恍然大悟……洗「龍水」能祛除百病、辟邪,雖是迷信說法,但我喜歡這個活動,感覺太有趣了。
轉載請註明出處作文大全網 » 端午節要干什麼?
7、端午節人們要干什麼
端午節人們要包粽子、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系五彩繩、拜神祭祖、采草葯等。其中,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最初是當作拜祭祖先和神靈的貢品。後來,端午節包粽子和吃粽子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人們要干什麼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葯水、打午時水等。
其中,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其花樣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