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怎麼拜屈原

端午節怎麼拜屈原

發布時間: 2023-04-08 13:23:32

1、為什麼端午要祭拜屈原?

端午節源於紀念屈腔棗空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岩慶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伍瞎念愛國詩人屈原。

2、祭屈原應該怎麼拜

長命縷,時端午節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穗芹余、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香袋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葯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采葯。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首鎮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猜滾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採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徵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與采葯、采艾蒲等相聯系的有蹋百草、鬥百草等游戲,是古人往野外游藝之遺俗。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 五毒圖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青蛇、蜈蚣、蠍子、壁虎和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郁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在唐代,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所以後世多於門前掛鏡驅邪。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一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y6,共同拾東西)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端午節鬥草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葯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鬥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葯學後,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葯,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雲:「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物原》雲:「始於漢武」。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葯,鬥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雲:「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斗。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群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 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須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長達15—30厘米;具綠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後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四至六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用來鬥草的好材料。)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
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王建《宮詞》,吟詠鬥草游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鬱金芽」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斗」。所謂「文斗」,就是對花草名,《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寶玉生日那天,眾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做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采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又羅漢松。突然豆官說,我有姐妹花,這下把大家難住了,香菱說,我有夫妻穗。豆官見香菱答上了不服氣地說:「從來沒有什麼夫妻穗!」香菱爭辯道:「一枝一個花叫『蘭』,一枝幾個花叫『穗』。上下結花為『兄弟穗』,並頭結花叫『夫妻穗』,我這個是並頭結花,怎麼不叫『夫妻穗』呢?」豆官一時被問住,便笑著說:「依你說,一大一小叫:『老子兒子穗』,若兩朵花背著開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剛外出半年,你心裡想他,把花兒草兒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說得香菱滿面通紅,笑著跑過來擰豆官的嘴,於是兩個人扭滾在地上。眾丫鬟嬉戲打鬧,非常開心。這時,寶玉也采了些草來湊熱鬧。
端午節其他的游藝娛樂活動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此外,北京還有游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游耍。」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屈原故里的三個端午節
在屈原故鄉秭歸有三個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頭端陽」,五月十五為「大端陽」,五月二十五為「末端陽」。秭歸人從農歷四月底就開始忙碌――泡糯米,殺雞鴨、掃庭院,備鑼鼓,修龍舟……到了五月初五頭端陽這天,人們開始包粽子、煮雞蛋、吃大蒜、喝雄黃酒,還采來白艾和菖蒲用紅紙條紮成束後懸於門前。到了農歷五月十五這天,各家各戶備下佳餚接女兒、女婿回家同享,俗稱「過大端陽」,這期間的重頭戲包括劃龍舟、投粽子、辦詩會,這種熱鬧的節日氣氛一直持續到農歷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末端陽」,前後長達20天。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3、我國民間有哪些紀念屈原的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端午節的民間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兄禪余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襲喚,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5]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羨滾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4、端午節要用什麼方式懷念屈原?

比賽龍舟,吃粽子,扔粽子進河,為了不讓魚吃屈原的屍體

5、端午節 用什麼樣的方式紀念屈原?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國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人們都知道,這種世代相傳的古俗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原來在屈原故鄉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托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舉差型,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全國,由古代傳到今天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九歌》、《天問》等不朽詩篇,獨具風格,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南北朝時期梁·吳筠在《續齊諧記》中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五月五投汩羅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並命舟楫拯救之。" 後人便沿襲成了在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風俗。在湖南的汨羅江畔的屈子祠中有一副清朝郭嵩燾聯雲:"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獨宗變雅開新格;懷沙沉此地,兩千年後,惟有灘聲似舊時。"正是屈原的"孤忠"贏得時人和後人的擁戴,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人們喜歡端午是因為屈原的緣故,是屈原使這個節日平添了一種民族的精神,使它具有了綿長悠遠的生命力,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我們有著更凝重的理解和感悟。永遠的《離騷》,永遠的屈子,就如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考和回味。

隨西方國家的節日登陸中國,我們的節日越來越多,傳統節日在人們生活中淡化甚至被蠶食了,特別是在青少年中更甚。情人節的玫瑰早淹沒了端午節的艾草和菖蒲的清香,聖誕老人拿了中國護照,也在竊笑屈原大夫的懷瑾握瑜和寧死不屈的執拗,西方的愚人節彷彿也要愚弄國民一把。大概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粽子,龍舟競渡也不再是端午節正猜的慶鉛專利品。亞洲某國竟然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其文化遺產,讓人懷疑屈原是否也拿到綠卡,移民到國外了。

報載韓國人"搶注"了"端午節中文域名",某人花了幾十萬元買回;韓國的"江陵端午祭"被成功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竟然讓別國注冊,真是悲哀!國人中引起軒然大波。其實端午節是融化在我們中國人血液中的,先民和我們共沐一米陽光,共飲一江水,汨羅江是我們血管里流淌的文化血液,怎麼也稀釋不了的。

時值端午節的來臨,又一次把端午節姓"伍"與姓"屈"之爭推進了人們視線。

據5月23日《現代快報》載,"伍子胥起源說"的蘇州端午節進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年,蘇州將正式舉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動,到底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還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關於"端午起源說"的爭議,這些人早干什麼去了,這么長時間沒人關注端午節的姓氏問題,如果不是韓國人"搶注"了"端午節中文域名",中國人還在睡夢中吧?能扯得上關系的地方政府現在反而爭執不息,樂此不疲。爭來爭去,這難道是一種榮耀嗎?在筆者看來反而是一種恥辱,一種對現代文明的背叛。有爭一個名份的精力,我們何不更多的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去保護那些亟待修繕和維護的古建築,何不好好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呢,從中挖掘有助於今世發展的文化內涵? .

從今年起,每年6月10日為全國"文化遺產日"。政府希望通過設立"文化遺產日",使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全面加強。 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既關繫到我們民族悠久的歷史,也關繫到我們民族如何走向未來。我們不能讓屈原再"出國"拿綠卡。也不能讓"中秋節"到其它國家去旅遊。更不能讓"清明節"到別的國家定居。這才是紀念節日最好的方法,這才是保衛我們文明古國的文化傳統的最好辦法。

6、端午什麼活動紀念屈原 端午有哪些活動紀念屈原

1、在端午節中人們用劃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2、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3、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猜判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嘩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4、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穗蘆改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7、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其實就是懷念、紀念、祭拜屈原的節日。所以所有懷念、紀念、祭拜屈原的行為都是端午節習俗清猛攜。如:
1、劃龍舟。含義是劃船救屈原,所以要「快」!
2、吃粽子。其實是祭拜屈原。老百姓窮,糯米(米)用樹葉(粽葉)包著,知凱煮好投河裡祭拜屈原。現在一般就吧投河裡,和清明拜完祖先的雞鴨一樣,老百姓一般自己吃了。
3、掛艾蒿。也是祭拜、紀念屈原,祈求屈原保佑,家人身體健康。
4、喝雄黃酒。也是祭拜,祈求答伏保佑安康。
5、有的地方還有在孩子臉上抹雄黃酒……或其它,算是某些巫術祭拜方式吧。也是祈求屈原保佑被抹臉者。
6、還有其它吃餃子、家人聚餐、甚至燒香祭拜……等等(我也見識有限了)

8、桃花源風俗端午祭屈原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相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淚羅投江自盡的忌日。吃粽子、劃龍船,就是後人為了紀念他而形成的風俗召慣。

相傳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成群結隊地往江邊跑,並拚命劃出數十雙木船不辭辛勞地找屈原的屍首,可是找了幾天幾夜也沒找到。然而屈原的冤魂未散,他托夢給村裡人說:「我活遭奸臣陷害,死了,又有一大群角圍攻我,要吃我」

第二天,這消息就在村裡傳開了。村民們發誓,一定要保護好屈原的屍首,大家獻計獻策,最後決定往江派薯襪里撒糯米粉子,粘住魚的嘴巴,不讓魚毀掉屈原的屍首。是晚,屈原又托夢給村裡的人,說丟的糯米米圈子一遇水就散了,不如用粽葉包起來。人們照辦不誤,便就有了粽子。這個傳說在桃花源老幼皆知。而且,據史料記載,屈原在被流放中,確實曾涉沅江而上,途經桃花源。千百年來桃花源人格外崇敬和緬懷屈原。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浸泡後用粽葉包緊煮熟即成,品種以角粽為主,有灰水粽、清水粽等等,精緻的粽子中還包有綠豆、湘蓬、火腿、紅棗等輔料。粽子浸泡在干凈的冷水中十天半月不腐。

在桃花源,每年端午前的五月初一,臨沅江一帶的農夫漁民,男女老幼,都分別就近來到江邊,罷上三牲供品,燃燭點香,磕頭作揖,祭奠屈原,俗稻「祭江」,沿襲至今。

而後來,端午節漸漸增加了禮儀內容:每逢此節,媳婦回娘家,女婿給岳父母、學生拾老師、徒弟給師傅拜節,粽子則是他們必須攜帶的重要禮品。未婚女婿拜節,粽子須成雙成對,必是偶敷。少則40、60,多則一兩百不等。這些用野燈草串聯的花花粽子,兩個一連,十個一掛,大頭朝下,尖頸朝上,加上雙酒、雙糖、雙掛肉,齊齊整整放在花籃里,蓋上一條新花毛巾,別有一番風味和情趣。在桃花源一帶,端午節已成為與春節、中秋節並重的民間大節。

如今,端午除吃粽子外,桃花源人還要在大門口掛一束艾葉和菖蒲。用艾葉和菖蒲隔邪,可以保佑這個家庭平平安安。這天人們還要喝雄黃酒,說是喝了雄黃酒可以避免蚊叮蛇咬。劃船找屈原屍首一事也演變成端午節劃龍船兢賽。端午劃龍船之日,四方村民手隱幾乎全都傾家出動,聚集在沅江雨岸,吶喊助威,熱鬧異常。舊時,一條龍船為一姓一族所有,兢賽中獲勝者被視為塵激望姓望族,除獲得由地方團體獎嘗的豬頭外,更主要的是能振奮全姓族人積極向上的精神。新中國成立後,端午龍舟賽多以鄉、村為參賽單位,卻仍不失賽者、觀者為本鄉、本村爭勝獲譽的極為熱烈的埸面和氣氛。無論舊時今時,無論龍舟勝負,在端午這天,桃花源人誰都想著屈原,念著屈原。

9、秭歸汨羅江紀念屈原最重要的民俗方式是什麼?

屈原的故友拆鄉在湖北宜昌的秭歸。作為家鄉人,在秭歸,人們對屈原的緬懷之情尤甚,紀念的方式也勝過其他的地方。在端午節里,屈原家鄉人紀念屈原最重要的民俗方式主要有賽龍舟、辦詩會和公祭屈原。

龍舟競渡要求很嚴。龍舟上的橈工人數、穿著都有要求。每船42名劃手,按龍舟色著裝。橈工們各有分工:龍舟前有站頭的,舟後有拖艄的,中間有打腰鼓的。

龍舟競渡是秭歸端午節的重頭戲。南宋大詩人陸游的《歸州重五》,就描述了秭歸在當時的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盛況:

斗舸紅旗滿急湍,船窗睡起亦閑看。屈平鄉國逢重五,不讓常年角黍盤。

千百年來,劃龍舟一直是屈原家鄉秭歸的最大的群眾性集會,鄉親們非常看重龍舟比賽。端陽節時的峽江屈原沱,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江上龍舟飛渡,岸上人山人海。

秭歸劃龍舟除場面壯觀、競爭激烈外,特別之處是競渡前還要舉行游江招魂。顏色各異的龍舟均豎起「魂兮歸來」的招魂幡,以白龍為首的龍舟在江中緩行環游,峽谷中回響起盪氣回腸的《招魂曲》:

我哥喲,回喲嗬,聽我說喲,天不可上啊,上有黑雲萬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關八極。東不可往啊,東有旋流無底,好睜棗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狸。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蓋地。唯願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無須問,楚國好天地。

兩岸的人們都隨著游江龍舟的鼓點節奏,深情地唱和著「我哥回喲」,並滿懷著崇敬之心,把預先備好的粽子紛紛投入江中。

在秭歸,每年都在端午節期間隆重舉行公祭屈原的活動,從南北朝一直延續了下來。所謂公祭,就是由官府出面組織的祭屈大典,為區別於民間祭祀而稱為「公祭」。

在端午節,即屈原投江殉志的這天,在屈原祠里或屈原祠前的屈原沱江邊,用松柏、艾葉紮成大型祭壇,將蒸熟的全豬全羊、瓜果點心及粽子獻於屈原靈牌或塑像前,巨大的挽幛上篆書:

屈原大夫魂兮歸來。

在婉轉凄切的鼓樂簫聲中,身著白色孝服的主祭官,如歌如吟地讀著歌頌屈原美德的祭文。數百名學童齊聲朗誦屈原的作品《橘頌》,孩子們稚嫩而有活力的誦讀聲,讓整個屈鄉充滿朝氣。隨後,各參賽龍舟隊的領頭人扛著龍頭,向屈原牌位或塑像祭拜,然後是眾人依次叩首焚香,祈求當年風調雨順和五穀豐登。湖北鄖縣的賽龍舟活動,可以說是我國端午龍舟的「活化石」。堵河口位於鄖縣境內的漢江與堵河交匯處,圍繞著韓家洲的兩江三岸一渚上分布著許多自然村落,這里的烏家河、堵河口、西流、韓家洲和店子河5個村,自古以來就有龍舟會民間組織。村民們在龍舟會的組織下,每年端午聚集一起開展龍舟會賽事。

這里的龍舟會是世代相傳的一種組織,約定俗成居住在村落里的每位村民都是會員,12歲至59歲的男性村民是骨幹會員。龍舟會里只設會首,逐年逐戶輪流充當,如果該戶沒有成年男人,就自動流轉到下一戶。每年端午節的傍晚,都有農戶到剛參加完賽事的龍船上去「接龍」,把木製龍頭、龍尾捧回家,擔任下一屆會首。會首的責任就是承擔組織賽事的一切活動和早晌支出,在端午節的中午和晚上,要在家裡擺酒席招待所有龍舟會的成員,並請村裡60歲以上的老人坐上席。

堵河口5個村落所敬奉的龍有區別,烏家河村祭拜烏龍,後來改為黃龍,堵河口祭拜青龍,西流村祭拜黃龍,韓家洲村祭拜青花龍,店子河村祭拜白龍。各村的木雕龍頭和龍尾上所施的彩繪和龍舟會旗幟上龍的顏色,都與所信奉的龍的顏色一致。

每到端午節,這幾個村的龍舟會就會聚集在一塊劃龍舟,並且世代相傳。

龍舟是各龍舟會公有專用,平時鎖在專用的龍舟房內秘不示人,除了端午賽事,不作其他用途,只能在端午節前後上香燒紙錢祭拜後,才能進出龍舟房。

在端午的前兩天,會首組織會員打開龍舟房,將龍舟抬到江中浸泡,待到木船吃透水後,再用鐵絲打好幾道箍。

農歷五月初四的上午,各村都要扮船,將龍舟打扮得鮮亮,下午組織人員到江邊演船。這一天,無論在外打工還是走親戚,都要風雨無阻地趕回家裡,參加一年一度的龍舟會。

晚飯後,家家戶戶到龍舟前的沙灘祭拜許願。零點過後,要以家庭為單位正式祭龍。堵河岸邊鞭炮不絕於耳,午夜時尤盛。

農歷五月初五上午,龍舟會賽事活動在烏家河與堵河口之間的堵河江面上進行,下午在西流與店子河之間的漢江江面上進行。5個村的龍舟在鑼鼓喧天的江面上參與競賽,場面異常激烈。

鄖縣龍舟會是群眾自發組織,且數千年來一直流傳,完全是原汁原味,把龍圖騰崇拜意識保存得非常完好。

湖南嶽陽是龍舟運動的發源地,因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是在汨羅江以身殉國的,當地人引舟搶救他的行動,後來漸漸演變成了盛大的龍舟競賽活動。

賽龍舟的習俗代代相傳,汨羅江畔的賽龍舟最為隆重。大概是因為屈原在這里沉江的緣故。

每逢端午節,汨羅江畔都要舉行競渡儀式,萬人空巷,爭相觀看。身著新裝的人們,點著幾十對蠟燭,繞船走3圈,意思是「祭魯班」。到屈子廟朝拜,抬著龍頭祭廟,最後掛紅下水開始賽龍舟。

這時,成群龍舟一齊下水,一聲炮響,船似箭發,兩岸歡呼,鞭炮齊鳴。船分青龍、黃龍、白龍等,不僅船身,就連船上那些旌旗羅傘的裝飾,以及橈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為一色。

龍舟上除橈手外,還有指揮者和擂鼓者。指揮者手執令旗,站在船頭喊號子領唱。擂鼓者以激昂的鼓聲,一方面增加威勢,振奮人心,一方面協調橈手們的劃水節奏。

比賽時,規定賽場、比賽路線,劃定起點和終點,還進行編組、編號和選定負責人,分初賽、復賽、決賽層次。

參賽龍舟有當地的,還有遠道而來的外地龍舟隊。有的龍舟競渡在終點還設有投標船,當競渡的龍舟到達終點時,投標船就將標投入水中,讓各船爭奪。標又分魚標、鴨標和鐵標等。

每個龍舟上還得挑選一個水性特別好的人,專司奪標之職。系著紅布的活魚標、活鴨標固然難捉,而沉入水底的鐵標更非得有好的潛水本領才行。當奪標健兒躍入水中追捉的時候,岸上觀眾吶喊助威,場面十分壯觀。

10、端午的來歷是為了紀念屈原,有哪些風俗呢?

眾所周知,端午節這個節日的由來是一位叫屈原的詩人,他是一位既愛國又愛民的官吏,但是因為一個人的陷害,使屈原的詩在朝廷上無法被皇帝所重用,因此在自己國家快滅亡之際便·投江自盡了,那麼拆握彎紀念屈原的活動有哪些風俗呢?今天我們就引出這個問旅悶題來一起解決。

人們對於詩人屈原的熱愛,使得他們在屈原投江自盡的那條河裡尋找,百姓們害怕屈原的身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就在江里投下粽子,以平息江里的那些魚蝦們。那麼在端午節有著哪些活動呢?在龍舟舉皮物行活動開始前,人們要先請龍、祭拜天上的神。就比如說現代的廣東地區賽龍舟比賽,就要先劃過水下起來,祭祀在南海地區的海神後,在龍舟的前面和後面分別安上龍頭和龍尾,在准備開始比賽,並且買一個用紙做的雞,來表示龍舟上的人平平安安。閩南、台北一代的人則要去媽祖廟祭祀,大家可能會在電視上看到過媽祖這個電視劇吧,媽祖被當地人形容成天上的神仙,為什麼要被稱作是天上的神仙呢?因為她可以幫助老百姓們解決不了的問題,受到老百姓的關心,因此就為她建了一座廟,從而表達他們對媽祖的感謝之情。

還有一種就是端午節常必帶的五色線了,為什麼要被稱作五色線呢?原因就在這里,因為在當天清早,大人們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自家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綁上五色線,五色線的象徵就表達著可以躲開五毒,例如蛇蠍蟲之類,把五色線扔在河裡,象徵著喝水可以把自己身上的疾病全部沖走,還有一種意思就是順風順水,一年來運氣可嘉。不僅在這一天要綁上五色線,還要懸掛艾葉菖蒲,為什麼要掛呢?

這裡面的問題可就大有實在了,因為艾草和菖蒲的成分中都含有芳香油,跟我們常吃的蒜有著殺菌消毒的作用,尤其是在天氣轉換時,從飲食上和穿搭衣服上都有著很大的講究,這一天人們行動都要必須注意,尤其是在吃了粽子以後,人們還會弄三種武器,一是菖蒲作寶劍,以艾草作鞭子,以蒜來作錘子,這三種武器被人們認為可以驅除五毒、病菌等。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