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掛在門口上的都有什麼
1、端午節怎麼回答門口掛什麼
掛菖蒲,端午節當天人們將菖蒲(或艾葉扎在一起)掛於門戶,也有將菖蒲與艾葉倚在或插在門帝的。民間有用它來驅邪。掛菖蒲,艾蒿這已是南北城鄉的習俗,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方士稱之為「水劍備悔正」,說它可「斬千邪」。
在端午節,人們還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仿悔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還用菖蒲根泡酒,以為喝了能健康長壽。前洞
2、端午節門口放什麼
1、掛艾草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現在大部分的人生活都變好了,基本都住進了小洋樓,也因此現在人過端午節也已經沒有小時候那樣的氛圍了,還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這天,也是全家團聚的一天,在這天里,家裡蒸五彩糯米,預示著五穀豐登。
另外大家都會用雄黃粉伴水,然後繞著房子澆一圈,祈求房子牢不可破,最後就是習慣在門口掛上艾草,大家也都知道,農歷的五月,是蚊蟲蛇蟻最多的月份,而掛艾草是有驅蚊凈化空氣的作用,所以很多家庭都會在門口掛上一把艾草。
2、掛菖蒲
菖蒲是一種水生植物,功效和艾草差不多,也是具有驅蚊蟲蟻的功效,另外由於菖蒲的葉尖呈劍狀,在古代劍的作用都是殺敵滅寇的,所以在很多電視劇里,劍具有斬妖除魔的意思在裡面,就從我們的門神拿的武器就能看得出來,因此菖蒲也是具有驅邪避祟的作用的,所以在五月初五這天,就有掛菖蒲的習俗。
3、門口掛葫蘆
古人認為房子要藏風聚氣,才能給家人帶來好運,而葫蘆正好是口小肚子大,可以起到收納氣流的作用。據說掛葫蘆也有一些講究,一般情況下,葫蘆斜著擺放,主要是起到鎮宅的作用,是用來收集晦氣的,比如家裡有病人等也可以掛葫蘆。葫蘆正著擺放則是收集好的氣流的,也就是財運和福祿等。
3、端午節門口掛的東西 端午節門口掛什麼
1、門口掛艾草:在家門上掛艾草,是源於古代黃巢軍隊對老百姓進行稿消尺屠殺,當時人們認為在門上掛上艾草能夠規避被殺的風險,是用來祈求家人平安的。後來更多的是為了驅除蚊蟲。
2、掛菖蒲:古傳,唐代的魏徵在夢中斬殺蛟龍用的就是草蒲劍。所以在百姓中劉闖,菖蒲能夠去除各種瘟神惡煞。
3、掛石榴花:掛石榴花是為了祈求家人平安。傳說唐朝黃巢起義,在經過某個村落的時候,看到一位婦人身背著一個大孩子,旁邊還牽著一個下橋猜孩子。黃巢詢問為何將大孩子背在背上,聽到婦人解釋是為了保全叔叔家的唯一命鍵高脈,黃巢因感動而讓婦人在家門上掛起石榴花,以此來躲避黃巢之霍亂。不久後家家都開始掛起了石榴花。
4、端午節門上掛的東西有哪些
<
5、端午節門口都掛什麼 端午節門口常掛的四樣東西
1、掛艾草
端午節有一個習俗是在門上掛艾草,掛艾草的源於古代黃巢軍隊對老進姓的屠殺,人們認為在門上掛上艾草就可以規避這個風險,於是這個習俗流傳了下來。曾有記載,艾草能芳香通竅,常聞能令人頭腦清晰、耳聰目明、記憶力增強,可預防感冒,還能活絡通筋。同時,還可以燃點艾條用作治病,稱為艾灸法,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2、掛菖蒲
端午節天一亮,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要插兩棵艾草和兩棵草蒲。艾草鬧森沖能避各種邪氣,「蒲劍」是「斬妖劍」。傳說唐代的魏徵夢中斬蛟龍,用的就是草蒲劍。從此以後,各種瘟神惡鬼妖魔邪怪,見了草蒲就害怕。
端午節掛艾蒿,是因為端午前後的艾蒿葯性最好,能散發出芳香之氣,使蚊蟲不能靠近。除了掛艾蒿外,把艾葉做成香包,戴在身上,也可以起到防蚊蟲的作用。
3、掛石榴花
有些地方是把石榴花插在門前。傳說唐時黃巢起義,某次經過一個村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大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小的。黃巢很好奇為何背大的牽小的,就上前詢問。婦人不知道這是黃巢,乃說因為黃巢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一根命脈,就是背上的這個大孩子。如果萬一無法兼顧,只好犧牲自己的孩子,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很感動,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沒多久,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石榴花。為了遵守對春寬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率兵離去,而端午在門上掛石榴花的習俗也就這么流傳下來了。
4、掛「艾虎」液殲
老南京們要在房門特別是新生兒的房門上掛「艾虎」。就是用兩個空雞蛋殼粘在一起,蛋殼上粘些毛發,畫成虎形,用線系起,下邊再系一串用彩紙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徵五毒踩在虎的腳下。
或用一個獨頭蒜系以彩色線,下掛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剛收割的新麥秸編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縷彩穗,叫「麥秸艾虎」。這些艾虎掛在房門上,既是節日點綴,又能辟邪。
6、端午節掛五端是哪五端?
端午節掛五端,一般是指在門口掛菖蒲(蒲劍)、艾草、石榴花、胡蒜、榕枝或者龍船花(山丹花)這五種東西。
菖蒲,是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人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艾草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石榴花、胡蒜或者山丹花,都是為了除邪治毒的。
端午節掛五端的風俗由來已久,在我國南方更加流行。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端午節掛五端
7、端午節門前掛什麼
端午節門前要掛艾草、菖蒲、石榴花、葛藤、蛋袋等。在古代民間流傳,農歷五月晝長夜短、陽盛陰衰,且常年多發疾疫,是一個「有毒」的月份。五月初五,是毒月中的毒日,稱為「端午」,因此古人通常會掛植物或者物件在門口當辟邪之物來除惡氣。
端午節門前掛什麼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不過古人認為「五月」是陰盛陽衰之月,五月初五,是毒月中的毒日。
既然五月是惡五月,怎麼才能「避惡」?古人通常利用辟邪之物來除惡氣。國內許多地方都五月端午避災害去瘟神的風俗,《晉縣志》:「五月『端陽節』,人各戴艾葉,食角黍,饋鄉鄰以敦和睦,祭瘟神防疫。」《固陽縣志》:「五月五日,門口插艾枝、貼五雷符,以避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