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端午節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1、「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這首兒歌唱的是哪個節日?
端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一首兒歌唱出了中國文化傳統節日肢掘——端午節。
端午節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非常多的習俗,除了歌詞唱的,還有劃龍舟、佩戴五色絲線、佩戴香囊、飲蒲酒、雄黃酒、打馬球、拜神祭祖、跳鍾馗、鬥草等等。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歷辯核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灶兆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2、魯迅端午節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表達了魯迅利用《端午節》塑造了一個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方玄綽"的形象。方弦綽是真是這些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的事物,總是喜歡在過去的世界裡思考問題的人物代表。
魯迅在這篇小說中採用的是輕松、幽默的諷刺筆調。通過描寫方玄綽的行為、語言和心理,讓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來使讀者發笑,沉思,表達了對「方玄綽」這類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的辛辣諷刺。
魯迅的小說,主要刻畫了勞動人民和知識分子的靈魂,生動地描寫了他們處在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事件中,靈魂深處所掀起的波瀾和斗爭。但在藝術表現上,卻有不同的特色:對於勞動者的靈魂世界,更多的是著重於結合人物的動作進行表露,把心靈的隱秘展現出來給人看。
而對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則著重於進行細致精確的剖析,把人物的心靈的復雜細微活動過程,很有層次地發掘出來,解剖給人看。運用心理刻畫而穿掘到人物靈魂的深處,使得形象的塑造不僅達到表面的真實,而且達到內在的真實。
精細入微地刻畫人物的靈魂世界,既有助於深化人物的性格,也為了從人物靈魂深處的活動,反映社會歷史的影響和現實生活的復雜斗爭。
小說的主人公「方玄綽」是首善學校的教員,又在政府里兼作了一個「無關痛癢的官吏」。他先前「看見老輩威壓青年」、「看見士兵打車夫」,總要憤憤的,現在卻變了,見到此類現象「再沒有什麼不平了」,因為要轉念想:「將來這少年有了兒孫時,大抵也要擺這架子罷,"「倘使這車夫當了兵,這兵拉了車,大抵也就這么打」。
這是一種可悲的思想倒退。然後作者慢慢展示了方玄綽產生現在這種想法的原因,其是因為「五四」以後他確實見到了種種類似的現象,方玄綽迷惘不解,於是覺得學生與官僚、車夫與兵士、老輩與青年,一旦地位發生了變化,就「差不多」。
這「差不多」說,漸漸地成為他的口頭禪和處事哲學,於是,他變得頹唐、變得渾渾噩噩起來。
同時,此文在刻畫方玄綽的「差不多論」和「易地則皆然」的內心活動時,穿插進去作者的評述:「這不過是他的一種新不平;雖說不平,又只是他的一種安分的空論。他自己雖然不知道是因為懶,還是因為無用,總之覺得是一個不肯運動、十分安分守己的人。」
以後的幾次心理描繪里,作者繼續進行評議和剖析,揭露了方玄綽迴避黑暗、不敢斗爭、苟且偷安的卑瑣而庸俗的靈魂。
總之,此文確是成功塑造了一個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方玄綽"的形象。方弦綽是「這些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的事物,總是喜歡在過去的世界裡思考問題的人物代表。」
3、端午節歌曲歌詞?
1、《綉荷包》
《綉荷包》是一首晉北民歌,由范秀冬演唱。端午時節在一個個精美的荷包里,這些民間巧女,以自己最高的熱情和聯想把一幅幅美好生活的圖景化成刺綉畫面,有繁有簡,美麗的圖案含蓄地傳達著她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很多女性經常一邊精心地製作荷包,同時低聲吟唱。
2、《端午魂》
端午魂,是一首由歌手魏金棟演唱的歌曲。歌詞如下:五月五,端午到, 賽龍舟,真熱鬧。
吃粽子,帶香包, 蚊蟲不來身邊鬧。 五月五,端午到, 賽龍舟,真熱鬧。
3、《龍船調》
由歌手宋祖英演唱,收錄於2005年4月5日由廣州市洋明影有限公司發行的專輯《飛》中。
4、《離騷》
由歌手戴愛玲演唱,姚若龍作詞,詹凌駕作曲的一首歌曲,收錄於2008年4月10日由索尼音樂唱片有限公司發行的專輯《天使之翼》中。
5、《端午前》
由歌手新白娘子傳奇演唱的一首純音樂,收錄於2007年9月17日發行的專輯《新白娘子傳奇配樂原聲》中。
4、端午節的寓意
端午節即農歷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開端,古人形容此間「惡月惡日」「五毒盡出」,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在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黃」,即名稱中帶有黃字的食物,寓意「青黃不接」的時候「接起來」;也有飲雄黃酒的習俗,古語曰「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二拴是要拴葫蘆、掃把,掛五毒圖。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門上。民間還有給孩子戴五彩繩、掛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頭上寫「王」字等習俗。都有驅除災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裡面。
因此端午節可謂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節點,類似於今天的「公共衛生日」。
後來端午節因屈原之死而有了濃烈的悲壯色彩和「祭祀」風俗。其實,它也是另一位古代英雄伍子胥的紀念日。當年吳王夫差罔顧輔臣伍子胥諫言,反而聽信奸臣挑唆,賜其自殺,並於五月五日將其屍體投入江中。由此,伍子胥成為民眾在這天必須追思的冤魂。
(4)歌曲端午節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端午節的習俗
一,除粽子外,吃「五黃」、吃「五毒餅」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俗。
在江浙一帶,人們把黃色食物,即黃魚、黃鱔、黃瓜、咸鴨蛋黃、雄黃酒,混在一起吃,認為可以利用端午節節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五毒」指的是蠍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餅是用雕刻了五毒蟲圖案的印模子,加蓋在玫瑰餅上製成。吃五毒餅寓意把一切毒蟲吃(消滅)掉,使它不再傷害人。
二,佩香囊拴五色線防疫去邪。
端午節佩帶香囊的習俗由來已久。香囊內裝有具有揮發性香味的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草葯,有一定的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帶還常放在床前及枕邊。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三,「插五端」以辟不祥。
「插五端」,即在門窗上插掛菖蒲、艾草、葫蒜、榕枝和石榴花,以辟不祥。
四,「游百病」一年吉利。
游百病」是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往在端午節穿上新衣,到野外遊玩。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了手抱花草的人群。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
5、魯迅《端午節》說明了什麼含義?
1、社會背景: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九月上海《小說月報》第十三卷第九號。當時正處於"五四"落潮期,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激發起民眾的反封建的革命熱潮,但這種狂熱隨著軍閥政府與封建舊勢力的鎮壓,暫時退了下去。新舊勢力的交鋒出現了此消彼漲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不單一些封建的遺老遺少們開始大行其道,就是一些接受了新文化洗禮的人也回到了舊的軌跡上來了。還有一些貌似進步,實則落後的人物趁機轉向。
2、中心思想:《端午節》就是魯迅先生運用輕松幽默的方式對「方玄綽」這類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的辛辣諷刺。
3、人物形象:《端午節》塑造了一個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方玄綽"的形象。方弦綽是「這些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的事物,總是喜歡在過去的世界裡思考問題的人物代表。」
(1)從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僅側身於高等學府,喜歡發發奇談怪論,而且又混跡於官場,扭扭捏捏地做個政府的小官。這個知識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說話做事充滿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尷不尬,左支右絀,顏面盡失。
(2)從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著《嘗試集》咿咿唔唔。但骨子裡淺薄、市儈,在家裡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長」,在社會上是袖手旁觀,靜觀待變的「看客」,是個披著新衣的舊式文人。
4、語言:魯迅在這篇小說中採用的是輕松、幽默的諷刺筆調。通過描寫方玄綽的行為、語言和心理,讓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來使讀者發笑,沉思。
文中注釋: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九月上海《小說月報》第十三卷第九號。
1 「無是非之心」:語見《孟子·公孫丑》:「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2 「性相近」:語見《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3 「易地則皆然」:語見《孟子·離婁》。
4 大教育家:指范源濂。據北京《語絲》周刊第十四期《理想中的教師》一文
追述:「前教育總長……范靜生先生(按:即范源濂)也曾非難過北京各校的教員,
說他們一手拿錢,一手拿書包上課。」
5 指當時曾發生的索薪事件。一九二一年六月三日,國立北京專門以上八校辭職教職員代表聯席會,聯合全市各校教職員工和學生群眾一萬多人舉行示威遊行,向以徐世昌為首的北洋軍閥政府索取欠薪,遭到鎮壓,多人受傷。下文的新華門,在北京西長安街,當時曾是北洋軍閥政府總統府的大門。
6 潤筆:原指給撰作詩文或寫字、畫畫的人的報酬,後來也用作稿酬的別稱。
7 《大乘起信論》:佛經名。印度馬鳴菩薩作。
8中交票: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都是當時的國家銀行)發行的鈔票。
9 《嘗試集》:胡適作的白話詩集,一九二○年三月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
10 彩票:一種帶有賭博性質的證券。大多由官方發行,編有號碼,以一定的價格出售,從售得的款中提出一小部分作獎金;用抽簽的辦法定出各級中獎號碼,凡
彩票號碼與中獎號碼相同的,按等級領獎,未中的作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