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和菖蒲
1、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和菖蒲
端午節即將到來,大家准備好放假了嗎?在端午節到來之前,各大商場和超市已經開始做起了端午節的促銷活動,市面上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粽子,大家是喜歡甜粽子還是肉粽子呢?除了端午食粽和扒龍舟這兩個禮俗之外,端午掛艾草和菖蒲也是重要的習俗之一。那麼,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和菖蒲?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和菖蒲
端午節之所以要掛艾草和菖蒲,是為了驅病、防蚊、辟邪。掛艾葉菖蒲是中國民間節日習俗裂螞孝,在端午節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如掛艾草於門,最早在《荊楚歲時記》有記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物埋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肆稿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2、端午節為什麼插艾草菖蒲 端午節掛艾草的寓意
端午節為什麼插艾草菖蒲
端午節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艾草、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
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初五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五毒是指蠍子、蛇、馬蜂、蜈蚣、蟾蜍,五種毒物是民間盛傳的害蟲。
據《禮記》記載,端午節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
《大戴禮》中記載:「五月初五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
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初五齣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此日生的孩子,將不利其父母。
東晉大將王鎮惡在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王鎮惡,字景略,是東晉時的名將。是前秦丞相王猛之孫,後隨叔父歸晉。
王鎮惡好讀兵書,長於謀略,為東晉錄尚書事、中軍將軍劉裕所賞識。曾任振武將軍和龍驤將軍,隨劉裕襲南征北,立下顯赫的戰功,為擊敗後秦作出了重要貢獻,進號征虜將軍。
宋徽宗趙佶,也是五月初五生,因此從小就被寄養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的現象。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為了避「端五」的忌諱,稱之為「端午節」。
端午節掛艾草的寓意:
1、祈求吉祥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
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一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陸帶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困悉孝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汪稿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2、驅鬼辟邪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3、招百福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蒲草,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3、端午節掛艾草與菖蒲的寓意
端午節掛艾草與菖蒲的寓意是為了驅病、防蚊、辟邪。
1、科學解釋
有一句俗語叫作: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這一天都是會插艾草和菖蒲的。艾草的莖和葉子有揮發性芳草油,會產生一種奇特的方向,是可以驅蚊的,還可以凈化空氣。艾草也是可以入葯的,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它的葉片上也是含有揮發性芳草油,是可以提神、殺蟲滅菌的。
2、文化意義
俗語: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將艾草和菖蒲掛在家門口,就相當於是在家門口貼上了一道靈符,是能夠趨利避害的。將艾草綁成一束,掛在門楣或者是門楣兩端。艾草代表的是招百福,插在門上,是可以讓身體健康的。艾草可是能驅邪的。
端午節掛菖蒲、艾葉有要求
1、必須帶根:在我們當地老人認為帶根的菖蒲和艾葉具有較好的寓意,所以一般農村的菖蒲和艾葉都是帶根的,而且還要把根洗干凈,在懸掛的時候還講究掛的方向,一般懸掛的時候為倒掛。
2、懸掛時間有要求:對於懸掛的時間而言,老人們講究越早越好,但是一般以五月作為起點,記得好的老人通常從農歷的五月初一開始,在菖蒲的選擇上,一般選擇早晨的、帶著露水的比較好。
4、端午為什麼插艾葉 端午插艾葉的原因
1、因為艾草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所以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2、態爛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帆圓漏毒氣。」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3、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
4、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腔豎滅菌的葯物。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5、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古人認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陽氣旺,且艾、菖長勢茂盛,每年端午人們有在門上掛菖蒲或艾草辟陰邪的習俗,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艾節」。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
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艾草的其他習俗
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團子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參見艾糍)。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中國北方,人們會採摘初生的艾蒿葉與麵粉摻在一起做食品。
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廣東梅州客家人最喜歡的做法將老艾草曬干留存。可以將一把干艾草塞進雞肚子里,加一些薑片,就可以用電壓力鍋蒸熟。也可以揉下艾葉蒸切好的小雞塊,普通鍋蒸熟即可。還可以用小沙袋裝好,煲雞湯,加入桂圓肉、枸杞、黨參等。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端午節
6、端午節為什麼插艾草?
端午節的時候,為什麼要插艾葉?
端午節時值初夏,天氣開始炎熱,又多雨潮溼,細菌繁殖快,容易患多種疾病。我國端午節有家家戶戶掛艾葉的習俗。因為艾葉具有芳香氣味,可驅逐蚊蠅,清潔空氣,消除病毒,保持居室衛生,起到辟邪、防病、保安康的作用。因此古時也有人稱端午是衛生節。正如《荊夢歲時記》所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青氣。」
為什麼端午節要插艾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悉森配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娛樂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葉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葉佩香囊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春早、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 *** ,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為什麼門上要插艾葉?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睜指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嘩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蒿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閥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還要插艾草...?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國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人們都知道,這種世代相傳的古俗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原來在屈原故鄉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托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插艾草 傳說在遠古時候,當天上的神看到人心變得壞了,降罪與人,要懲罰人類。於是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下凡私訪。
太白金星化作一個白鬍子老頭就在膠東半島上空雲游,忽然他看到地上一位農婦懷里抱著一個大些孩子手裡卻牽著一個小孩子在吃力的走著,太白金星覺得很奇怪,便按住雲頭落激地上,上前問道:為何不抱著小的孩子?而去抱著個大孩子?農婦答道:只因大孩子是別人的,而小孩子是自己的。太白金星更奇怪了,為何抱著別人的孩子而不去抱自己的孩子?農婦又道:大孩子是我妯娌的孩子,他爹娘死了,是個孤兒。太白金星明白了,原來如此阿。都說人變壞了,人間還有這么好的人!於是太白金星告訴農婦:務必在五月初五清晨在門上插上三株艾蒿,當瘟神經過此地時可保她家平安無事。說完便飄然離去。
再說那善良的農婦,一路上也顧不上勞累,邊走邊告訴所有的鄉親要在五月初五清早門上插上三株艾蒿。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很快這個事就被老百姓都知道了。到了五月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外都插著三株艾蒿,瘟神一來,看到家戶戶都插著艾草,就繞道去了。就這樣,這一帶的人們避免了一場瘟疫,五月初五插艾草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葉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網路里復制的 樓主可以自己搜下 很全的
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口插艾草
一方面,這是一個風俗;另外端午節的時候天氣開始熱了,艾草有驅蟲殺蟲的功能。這是我國愛國衛生運動的起始之一。
端午節為什麼插艾草?請說詳細點。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娛樂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弗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7、為啥端午節要掛菖蒲和艾草,這是有什麼寓意嗎?
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節日之一,它也是人們紀念楚國大文學家屈原先生的日子。在端午這一天,除了吃粽子之外,每戶人家的門口都會掛著菖蒲和艾草。這是因為農歷的五月正是蛇蟲鼠蟻非常多的時候,因此掛上菖蒲和艾草可以利用它們的氣味和葯用價值驅趕這些害蟲,起到保平安的作用。
中國農歷的五月也被人們稱之為毒月,在民間也有“爛五月”一說。中國農歷的五月也被人們稱之為毒月,在民間也有“爛五月”一說。所以農歷的五月也是許多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十分旺盛和最容易繁殖的時節。同時也是人們所說的五種有毒害的動物最容易出動的時候。因為如此,人們就將門口掛上菖蒲和艾草,來保護家宅平安,在五月不被邪氣所傷害。
人們就將貼靈符一樣的,將菖蒲和艾草在端午節這天掛在門邊上。傳言草蒲是古時候防疫驅邪的靈草葯,它就像可以驅逐不好的東西的利劍一樣。同時也因為它的外形像劍一樣,於是掛在門口就像寶劍一樣可以驅逐邪氣。人們稱它為“水劍”或“蒲劍”。在清代和晉代古人有所記載,稱它為可以驅邪的寶物;艾草就是人們非常見的草葯,從中國古代開始就將它作為治病的葯材,我們平時看到的中醫治療時,艾炙就是用艾草為主要材料製成的。所以民間不僅將它用作治病的良葯,也將它掛在門口當作 驅邪的物品。
因為端午節這天,正逢農歷五月,而這個時候正是毒蟲猖獗的時候,於是人們將菖蒲和艾草掛在門口,利用它們的氣味來驅趕走這些毒蟲。在端午的節日,大家不僅要忙著挑選菖蒲和艾草,還要食用粽子,看賽龍舟比賽。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紀念投湖的屈大夫,中國的文化離不開這些已故的文人,而屈原的精神也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