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中秋節從什麼時候就有了

中秋節從什麼時候就有了

發布時間: 2023-04-12 20:49:29

1、中秋節起源於什麼時候?

起源很早,但是直到唐朝才正式成為節日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廿四節氣的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秋分祭月」而來。祭月作為民間節日重要的祭禮之一,逐漸演化為的賞月、頌月等活動。 

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中秋」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獻,成書於兩漢之間的《周禮》(世傳為周公旦所著,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中說,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

據記載,在漢代時,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晉時亦有出現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不太普遍,晉時期中秋節在我國北方地區還不流行。 

唐代時中秋風俗在我國北方地區已流行。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並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2、中秋節是從什麼時候來的?

一、中秋節來歷一般有三種說法:

1、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

先秦西漢的儒家經典《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發展到後來,貴族官吏、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遂漸漸傳到民間。

2、源於農業生產

中國游閉脊自古是農耕民族,而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尤其到了八月中秋,正式各種農作物、果蔬陸續成熟的時候,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即秋天的中間這天作為節日,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3、月餅說

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態雹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衍生出中秋節慶。

二、傳說故事

在中秋的傳說故事中,「嫦娥奔月」無疑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了。

這是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據現存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嫦娥,是中國神話中的月宮仙子,神話中因服用大羿自西王母處所求得的不死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廣寒宮之中。

嫦娥被逢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後羿的兩粒不死之葯後,飛到了月宮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話。

有關恆娥的神話傳說,見於商代至戰國時的典籍《歸藏》,其中對照卦象解釋可能為夫妻,東漢高誘註解《淮南子》明指出嫦娥是後羿之妻。後羿的妻子恆娥,因漢代人避當時皇帝劉恆的諱,之後名字改為嫦娥。

(2)中秋節從什麼時候就有了擴展資料:

「中秋節」自古有之,所以它也成了許多文人墨客筆下的絕佳題材:

一、嫦娥

唐代: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譯文:

雲母屏風上燭影暗淡,銀河漸漸斜落晨星也隱沒低沉。

嫦娥應該後悔偷取了長生不老之葯,如今空對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二、陽關曲·中秋月

宋代: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譯文:

夜幕降臨,雲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

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雲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三、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代: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濕紗窗,雨濕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譯文:

回憶起那個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叢。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盪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樣在樓上舉杯待月光,可是烏雲浸濕了紗窗,雨水打濕了紗窗。

我直想乘風上天去質問天公,神滲可是這天路沒法打通,想送個信吧信也難通。滿堂只有蠟燭高燒光閃閃,照耀得酒宴上紅彤彤。讓我們慢慢把酒喝幾盅,讓我們慢慢把曲唱到終。

3、中秋節起源於何時?

早在漢代,我國就已經有中秋節了。不過不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這一天,王公貴族出外打獵,將所獲獵物奈把宗廟。唐化,各種書籍中均不見中秋故事的記載,攔遲慧。到了宋代,關於中秋節的記載就多起來了。那時的中秋節「責家結錦台鉗,民間爭占酒樓」,就是貧窮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強迎歡」。從此,中秋節便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 中秋節的由來:「嫦娥奔月」說,早在戰國末年成書的《歸藏》記載:「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不死葯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人們對嫦娥寄以同情,說她登上了天帝的後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開始將八月十五日夜的賞月改稱為祭月,期盼嫦娥回歸人間。「時令節氣」說,近人考證,「中秋」一詞,始見於春秋末年《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
敦禮臣著《燕京歲時記》雲:「京師之日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把以毛豆雞冠花。
此記作於四十年前,至今風俗似無甚變更,雖民生凋敝,百物較二年前超過五倍,但中秋吃月餅恐怕還不肯放棄,至於賞月則未必有此興趣了罷。本來舉杯邀月這只是文人的雅興,秋高氣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覺得有意思,特別定這日為佳節,若在民間不見得有多大興味,大抵就是算帳要緊,月餅尚在其次。我回想鄉間一般對於月亮的意見,覺得這與文人學者的頗不相同。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又稱八月節,是農歷一年中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由於八月十五在秋季七、八、九三個月,是居中的日子,所以叫做「中秋節」。提起中秋節的習俗,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月餅。
中秋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在旦世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 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中國南方、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在中秋節夜簡答晚提燈籠. 或將燈籠掛在門前。或將燈籠掛在門前。


4、中秋節起源於什麼時候?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態磨脊、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1]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帆滲」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游雀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5、中秋節最早的時候是在什麼時候?

中秋節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天象崇拜。對於每天夜裡都高高掛在天穹上釋禪困放光芒,且隨著時間變化而不斷盈缺的月亮,原始人類感到十分奇異,對月亮的崇拜也由此產生。根據考證,中秋節誕生前,華夏大地上的先民們往往在秋分這一節氣時祭祀月亮,搭做又稱「祭月節」,後來才改到了八月月亮最圓滿的十五日。直到漢代,「中秋」這一名稱才出現在文獻當中,中秋節也逐漸得以流傳和普及。

作為我國傳統節日當中地位較高的一個,中秋節最早起源自上古時期人們對月亮的崇拜和祭祀活動。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秋節的名稱、日期、內容等都逐漸得到了確立,它也從一個原始的祭祀活動成為了象徵團圓的盛大節日。正所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知襲衡時」,當中秋夜晚皎潔的明月升起,團圓便成為了海內外華人共同的希冀,這種無形的紐帶也正是中秋節對於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意義。

6、中秋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