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2020端午節怎麼過
1、焦作市民風民俗
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節」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月二這一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節」。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
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
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2、2020端午節放假安排是怎樣的?
2020端午節6月25日至27日放假調休,共3天。6月28日(星期日)上班。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2)焦作2020端午節怎麼過擴展資料
端午節的習俗
1、扒龍舟
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其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人們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競渡之習,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其實,「龍舟競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說,距屈子投江千餘年前,劃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於吳越水鄉一帶,目的是通過祭祀圖騰——龍,以祈求避免常見的水旱之災。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3、2020年端午節活動方案三篇
【篇一】2020年端午節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劃龍舟。
2、在教師的幫助下嘗試飽粽子,了解粽子的各種口味。
3、樂於參與端午節銷殲櫻的活動。
4、知道端午節是幾月幾號。
活動准備:
1、插艾草、劃龍舟的圖片。
2、活動前請家長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來歷和包粽子的方法。
3、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幼兒用書中劃龍舟的圖片,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出示圖片: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干什麼嗎?什麼節日人們會舉行劃龍舟比賽呢?(引導幼兒知道是端午節。)
二、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1、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
2、教師請幼兒說一說。
3、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4、教師:端午節為什麼要劃龍舟呢?教師講述劃龍舟的來歷。
5、教師:你們知道改虧端午節初了吃粽子、劃龍舟之外,還有什麼風格習慣嗎?教師展示艾草圖片,讓幼兒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帶領幼兒學習簡單的端午節兒歌。(兒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劃龍舟呀真熱鬧。)
三、讓幼兒完整聽屈原的故事。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麼人呢?
2、他為什麼要跳江自殺呢?
3、人們為什麼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劃龍舟呢?
教師小結:
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們國家古代的一位偉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一心為國家大事擔憂,眼看著國家就要面臨災難卻無法挽救,於是整天憂心忡忡,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跳江自殺了!但是他的屍體一直都沒有找到!他自殺的時候剛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們就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在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趕跑河裡的魚蝦,怕他們吃掉屈原的屍體,在河裡投包子、粽子喂飽魚蝦,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屍體!由此可見屈原他是一位多麼受人尊重與愛戴的人啊!
四、請幼兒說說自己過端午節的經歷。
教師:馬上就是端午節了,我們家裡都已將開始包粽子了,你們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備呢?
教師小結: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葉和糯米,根據個人的口味,人們可以在糯米裡面加上豬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裡面加上紅棗,做成甜粽子!
【篇二】2020年端午節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
2、知道包粽子的原料和方法。
3、激發幼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
4、願意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准備
1、幼兒用書人手一冊或賽龍舟的錄像和圖片。
2、包粽子的材料,香包、鴨蛋、粽子各一個。
活動過程
1、出示粽子,引出「端午節」的傳說。
提問:這是什麼?你們吃過粽子嗎?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幼兒自由討論,說說大家在這段時間里經常看見大人包粽子、吃粽子,這是為了什麼?
介紹端午節來歷的傳說。
2、組織幼兒觀看圖片或幼兒用書,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在端午節,人們會進行哪些活動?
龍舟是什麼樣的?人們在怎樣劃龍舟的?一邊劃龍舟還做些什麼?他們虧叢為什麼這樣做?
綠色的粽子裡面有什麼?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怎麼包出來的?
你吃過粽子嗎?你吃過什麼樣的粽子?
3、教師介紹其他的有關的風俗習慣。
小結:端午節是中國人特有的節日。
4、品嘗粽子,感受節日的氣氛。
教學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中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本活動開始時我先出示粽子,引出話題。接著通過觀看卡通視頻,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最後通過觀看賽龍舟視頻,感受賽龍舟時的緊張的氣氛。屈原這個人物對於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了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課堂效果來看,幼兒對於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幼兒都知道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整堂活動中幼兒還是比較投入的。在屈原這個人物介紹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再加強改進。讓幼兒更容易接受並學習。
【篇三】2020年端午節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萌發幼兒對端午節民族文化的興趣。
2、教師引導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
3、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粽子的製作方法,嘗試手工製作粽子。
4、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5、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准備
1、教學課件《端午節》
2、兒歌《快樂的端午節》
3、故事《屈原的故事》
4、端午節相關習俗文化圖片
5、粽子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廚師教學課件,進入芝麻開門環節,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
(1)教師帶領幼兒跟讀兒歌《快樂的端午節》,感知端午節的習俗。
(2)你們剛才聽了兒歌,兒歌中描述了什麼內容?
(3)這是什麼節日?圖中的人們都在做什麼?
教師出示相關的課件,幼兒觀看圖片,人們正在賽龍舟,這是端午節的習俗。
2、教師繼續出示課件,進入社會大觀察環節,幼兒觀察圖片,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1)你知道端午節是哪一天嗎?
(2)你們家裡是怎樣過的端午節呢?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來時,家裡會吃粽子,誘人賽龍舟,還會插菖蒲、掛艾蒿。
3、教師講述故事,調動幼兒的情感。
(1)教師聲情並茂的講述屈原的故事,激發幼兒的情感。
(2)請幼兒聽完故事後說說自己有什麼感受?你想對故事中的屈原說點什麼呢?
4、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看圖片,認識粽子以及包粽子的步驟方法。
(1)教師播放包粽子的過程,引導幼兒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2)教師分發好吃的點心:粽子。
(3)幼兒品嘗粽子,在吃粽子的環節中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延伸
(1)教師將手工製作材料:卡紙、紙黏土等材料投放到美工區,引導幼兒在美工區動手製作「包粽子」。
(2)教師在本次端午節主題活動結束後,還可以舉行一次端午節班級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在當天一起來包粽子。
教學反思
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為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粽子、看圖片、采艾草、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4、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及寓意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有驅瘟疫、瘟神、吃粽子、劃龍舟、懸香草(菖蒲、艾草等)、佩香囊
一、驅瘟疫、瘟神
五月五日,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認為疾病是瘟神降臨,或是惡鬼邪魔附於人體所致,故人們於這天以不同的方式驅除瘟疫和惡運,人們會在這天貼神符,以避邪驅魔。
二、吃粽子
粽子是大中華地區、日本關西至北陸地區、越南端午節的傳統食品。每到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親友之間還互相饋贈。
端午吃粽子習俗源自中國東漢,當時,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三、劃龍舟
在大中華地區、日本、琉球,端午節會劃龍舟。劃龍舟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眾競相劃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
其實東亞地區的劃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就以龍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越快越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習俗了。
四、懸香草(菖蒲、艾草等)
世俗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龍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有著濃烈的氣味,懸於門外據說亦有驅瘟辟邪之效;
通常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而艾草則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
五、佩香囊
傳統上女性會精心製作玲瓏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內裝芳香馥郁的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穢的功效。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
5、端午節的習俗有什麼
端午節習俗主要有劃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葯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食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
1、吃粽子
粽子作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但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則是在晉代,這一時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了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2、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運伍銷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
3、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節傳統習俗之一,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旁游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橘笑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6、2020年焦作市端午節放假限行怎樣調整?
2012年焦作市端午節放假限行怎麼調整?這個一般看公告的話,一般到5點是不會限號的游枝,應該檔前是放假不會行磨清限號的文件。
7、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感謝您的邀請,以下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再加上受氣候,歷史因素,環境影響,每個地方都有自己不一樣的特色,即便過同樣的節日,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飲食: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原本是上古先民祭祀龍祖的節日,現在人們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因此,也有了吃粽子的習慣。
南方愛吃咸粽子,一般會用鹹蛋黃,香菇,排骨,肥豬肉包粽子,而北方喜歡吃甜餡,比如,紅棗,蜜棗,豆沙,果脯等甜食作為包粽子的餡料。
除了餡料不一樣之外,南北方包粽子的方式也不一樣。南方包粽子包法豐富多樣,比較常見的是三角形,還有火炬形,方形,而北方的包法相對來說比較單一,比較統一。
熱帶地區的海南喜歡用芭蕉葉包粽子,廣東地區愛養生,因此做出來的粽子餡料也是豐富多樣的。
而北方地區包粽子的包法比較傳統,以糯米和各種甜食為主。
戶外活動:
端午節的時候,南方有賽龍舟的習慣,這其實是一種原始的祭祀活動,目的在於保健,消災,辟邪。而北方以打馬球和馳馬射為主。不過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有些地區會舉行大規模的端午愛國詩文活動,以此來紀念屈原。
習俗:
端午節當天,南方的人們會把菖蒲,艾條插在門楣,旨在辟邪。以前還有搶龍水的風俗,當地居民會跑到汨羅江搶第一桶水。這個「第一桶水」可以用來洗臉洗頭,還能辟邪。而北方,主要是以佩戴五毒銅錢來辟邪。
8、端午節你們家鄉會怎麼過?
208位粉絲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葉菖蒲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節日必備操作。在中國,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以外,許多地方還形成了自身獨有特色的端午文化。
在以前,農村過端午節時,每家每戶都會包粽子、掛菖蒲等。端午節過後,小學生去學校常常拿著媽媽做的粽子送給好朋友,既分享了各家媽媽的手藝,又體現了小朋友們的友誼。
那時候,端午時節每家每戶都去採摘艾葉和菖蒲回家,一部分用於懸掛,一部分用於燒水洗澡。在祭拜完祖宗以後,每家的媽媽都會在自家小朋友的額頭、手腕處點上雄黃酒。南方有很多江河,端午節的時候,有很多青壯年會參加賽龍舟比賽,十分熱鬧。
編輯於 2020-06-27
查看全部21個回答
四歲兒童學英語_4歲孩子學習英語黃金期_非常重要!
根據文中提到的端午節為您推薦
四歲兒童學英語,4歲是孩子接觸英語十分關鍵的時!LILY英語不背單詞句子,觀看故事,強化練習,報告反饋,整套可視化教學!
lilyenglish.com廣告
學英語軟體_讓3-15歲孩子快樂學英語_免費試聽
根據文中提到的端午節為您推薦
孩子不想學英語怎麼辦?選VIPKID!純正美式母語教學,培養孩子英語思維能力!線上課程免費試聽,孩子隨時想學就能學,趕緊注冊領取試聽課吧!
本月1300人已申請相關服務
咨詢
北京大米科技有限公司廣告
端午節你們家鄉會怎麼過?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極速提問
最美的花火 正在咨詢一個情感問題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伊犁英語英語學習,好老師1對1教出好成績.0元試聽
英語英語學習,掌門1對1擁有10000+教研人員,1對1針對性教學,查缺補漏,快速提升!英語英語學習,小初
端午節,你的家鄉有哪些習俗?
在紹興,其實過端午節在我們那地方,我說實話,氣氛越來越淡了。都說水鄉,江南,總該是保留著更多的質朴的習俗的。然而事實是,縱使我在農村,我也沒有感受到濃郁的節日的氛圍,很多時候,也不過就是吃幾個粽子而已。 至於劃龍舟,更是見所未見。河是有的,曹娥江、錢塘江,雖然紹興多小橋流水,但長江大湖,倒也不是很少見。但就是沒有龍舟,紹興絕少龍舟的活動。而像《邊城》中那樣下水捉鴨子,誰捉到就歸誰,同樣沒見過。 說說吃粽子吧,都說嘉興粽子出名,我看也不見得。我最不屑的就是扯嘉興粽子,南京鹹水鴨這種在製作上越來越缺乏獨特性還掛著名頭的特產了。說實話,做個粽子,做個鹹水鴨,在工藝上又不是像老乾媽似的,有很多商業機密。根本就沒有,所以所謂的地方特產,也就是掛個名頭賣種情懷而已,你要真覺得嘉興粽子多好吃,那隻是因為你吃過的粽子太少了。至少在我眼中,紹興的粽子一點不比嘉興的差。 我最愛吃肉粽,端午前幾天村裡各戶人家都會開始摘粽葉浸糯米裹粽子。端午那天,粽子香倒是十分濃郁的。、 除了粽子呢,可能五黃相對有些印象吧。吃黃魚,我印象中吃黃魚、吃咸鴨蛋和吃黃鱔是比較常見的。至於什麼雄黃酒,我是從未喝過,也沒什麼興趣。 吃五黃無非就是在晚飯的時候,多添幾個菜色,也不見得有什麼稀奇。 所以說來慚愧,出了名的水鄉,傍著杭州的老城,還是在農村,節日氣氛竟如此淡薄。而且這顯然不是我自己鼻塞,事實上現今的紹興節日氣氛向來就是淡薄的。倒是一些聖誕、情人節,搞得二五八萬的,甚囂塵上。 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呢,端午真的搞不起來嗎?這么多活動可以舉辦,龍舟的沸反盈天氣勢我在電視中都感受得強烈,更不論現實中了。但就是不搞,就是懶得搞,就是非得讓這端午的氣氛越來越淡才好。 算了,我也沒資格說這話,我端午都不回家。藉此倒可以提一提我一淮安朋友的端午風俗,他們那邊,
9、端午節怎麼過,才能體現出「端午」?
用艾葉做香包給孩子們佩戴寓意辟邪去百病,不吃熱食,吃提前做好的煮雞蛋、咸鴨蛋和粽子,看賽龍舟比賽,這些都可以體現出過「端午」的氣氛,也是過傳統節日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