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什麼要吃好吃的
1、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1、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相傳據說,中秋吃月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們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種儀式,可以說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種表現。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葯,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多麼美好的詩句。「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原本是祭月時供品的一種,以後成為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西湖游覽志》稱:「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東坡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來贊譽月餅。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2、有關月餅的歷史傳說
2.1、嫦娥奔月。有了嫦娥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夫君後羿,以及後羿射日。有點死腦筋的後羿,太陽都能射下來,老婆卻沒能看住,被不屑之惡徒給逼到了月亮上,從此過上了兩地分居、永無相聚的非人道日子。於是,月餅便成了寂寞嫦娥與夫君後羿彼此思念,夢想團圓,寄情喻意的物品,當然還少不了白兔和桂花樹,民間也就有了中秋節的時候做月餅,吃月餅來懷念他們的習慣。
2.2、吳剛折桂。倒霉的吳剛,運氣不濟,犯了錯誤被罰做無用功,每日里砍樹不止,卻愈砍愈結實,這里砍斷,那裡便已經又癒合了。他哪裡知道所謂的五百丈高的桂花樹原本就是用來懲罰他的,怎麼可能被他輕易砍斷。小人物和大人物斗,總是斗不過的,天界里也是一樣的。
3、中秋如何吃月餅不上火
3.1、吃月餅要控制好量:想要吃月餅不上火,首要最關鍵的還是要控制食用量,成年人最多吃1個200克大小的月餅,幼兒、老年人及孕婦則不宜超過100克。還有,月餅不宜天天吃,只適合偶爾作為點心食用。
2、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賞月?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談舉、贈送親友。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文字記載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2)中秋節為什麼要吃好吃的擴展資料: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畝告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迅侍明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秋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秋節民俗
3、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啊
中秋節吃月餅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傳說月餅的名字還和楊貴妃有關。有一年中秋,月亮升起的時候,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月光下一起賞月吃胡餅。吃著吃著,李隆基突然說:「這胡餅的名字太難聽。」一旁的楊貴妃為了討皇上歡心,看著天上的明月,靈機一動說:「要不叫月餅吧?」李隆基龍心大悅,覺得這名字雅緻。從此胡餅就改叫月餅。當然這也就是個傳說,具體月餅這個名字怎麼來的,已經不可靠了。
最早月餅一詞是出現在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
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中秋節吃一種「宮餅」。慢慢流傳到民間,百姓們稱這種餅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盛行。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普遍的風俗,並且月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開始初具雛形。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游戲取樂。
到了現代,我國月餅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花樣不斷翻新,品種不斷增加,地區的差異使品種外觀、口感、味道各具獨特風格我國月餅品種繁多,按產地分有:京式、廣式、蘇式、台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鹹味、咸甜味、麻辣味;從餡心講,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大類;就造型而論,又有光面月餅、花邊月餅和孫悟空、老壽星月餅等。而且得益於發達的網路購物,想吃就可以隨時買得到,不再只限於中秋節。
中秋節吃月餅這個傳統,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演變,不管是形狀還是口味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不知道未來還會演變出什麼樣的口味,有點期待新的口味。
4、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
5、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啊?
傳統節日,中秋節是團圓節,而月餅就是在這個團圓節所吃的象徵著團圓的食品。就像過年吃餃子,清明吃粽子,過正月十五吃元宵一樣。
6、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30字內)
答:中秋節吃月餅是一種習俗,要祭拜月亮婆婆的,月餅圓圓的源於何代,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皆成天下人們的心願。
農歷八月十五,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時流傳下來的「玩會餅博狀元」的民俗活動,頗為有趣。
戲餅以「會」計算,一般一「會」以四五人為宜。「會」餅模仿科舉制,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這是象徵古代四級科舉考試。
古代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秀才;鄉試(省級)考中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三甲就更多了。
古代皇帝點狀元,既看才,又看貌,還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試,狀元為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將他降為第三名,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這說明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輩,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實學,所以廈門會餅中的「三紅」質量特別好,寓意在此。
7、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吃月餅的寓意是家人團聚,闔家歡樂,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述:「八月十五日此謂中秋節,民間以月餅相遺,取闔家團圓之義」。
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中秋節吃一種「宮餅」。慢慢流傳到民間,百姓們稱這種餅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中秋節在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在中秋月圓的這一天就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是圓的,意為團團圓圓,所以人們用月餅來拜祭月神祈求幸福平安,之後人們慢慢的形成了中秋晚上賞月吃月餅的習俗,而且中秋節送月餅的這個習俗,在元朝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
話說回來,就像今天一樣,作為「團圓餅」的月餅其實在中秋節吃不完是常有的事情。按照《飲食好尚紀略》的說法「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食之」。如此做法一直到富察敦崇生活的時代(清代後期)還有保留。不然他也不會在《燕京歲時記》里補充一句,「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盡管這樣的飲食習慣當然是如今難以想像的。
8、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賞月、吃團圓飯呢?
中秋節,又稱拜月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啊?
眾所周知,月餅和柚子是中秋節最常見的食物。在中國,中秋節時,人們經常用月餅作為禮物來表達對親朋好友的敬意。中國人在中秋節吃月餅,因為月餅的形狀類似天空中的明月,所以它們通常有團圓的美好含義。所謂度過一個美好的滿月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是遊子回家團聚的重要時刻。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月餅有許多昵稱。在許多地方,月餅也被稱為小餅,團圓餅,月團,宮餅,胡餅等。它們主要是在中秋節用來祭拜月亮神的。後來,慢慢傳播到現在,有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因為中秋節在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天空中的月亮將是圓的,大而明亮。因此,從古至今,人們都把自己的相思寄託在中秋節的月亮上,期待著親人朋友們聚在一起的美好祝願。
月餅的來歷
因為月餅的形狀是圓形的,它象徵著團圓,也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食物。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是從元末流傳下來的。元朝時,由於中原人民被蒙古人殘酷統治,他們紛紛起義,在朱元璋的控制下反抗蒙古軍隊。因為在古代發送信息很不方便,有些人害怕被搜查。因此,在劉伯溫的建議下,用一種餅子用作傳遞信息的工具,8月15日起義的字條被藏在餅里,信息通過月餅傳遞給叛軍。
為了紀念推翻元朝的八月十五日起義的成就,吃月餅的習俗開始在中秋節期間流傳下來。無論月餅起源於何時,它都被視為團聚的神聖對象,被用來懷念親人或家鄉。期待更好的生活是全世界人民的美好願望。
值得注意的是,月餅確實與明代的中秋節有關。那時,北京出現了一種水果月餅。在中秋節,人們自己做月餅給自己吃,並把它們送給朋友和親戚,以表達他們的團聚和祝賀。那時,月餅的大小和形狀都很不規則,差別很大,名字也很特別。
現在,月餅被賦予了更新的文化。除了傳統形狀、傳統口味的月餅,現在有了更多形狀和口味的月餅。今年我第一次吃到了以茶為陷的月餅,在月餅的餡料中分別加入了紅茶、綠茶和白茶,一口下去甜而不膩帶著絲絲的茶味和茶香,非常的特別!這款月餅的造型也是非常的獨特,分別是荷花、荷葉、蓮蓬和藕的造型,非常的漂亮,據說是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靈感製作的月餅。一盒月餅裡面還配有蛋黃酥,可不是常見的蛋黃酥,裡面的陷也是加入了白毫銀針,非常獨特的味道。這樣的月餅非常獨具匠心,中秋送禮也是十分獨特呢,讓收到的人感受到你不一樣的用心,一塊茶月餅再搭配一杯綠茶或者紅茶一起聊聊天、敘敘舊也是非常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