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綁門上的草叫什麼草
1、端午節門上掛的草叫什麼
端午節門上掛的草是艾草,掛艾草是端午節的一種傳統的習俗。
掛艾葉菖蒲是中國民間節日習俗,在端午節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 有驅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 艾葉、 榴花、 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1)端午節綁門上的草叫什麼草擴展資料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在農村人看來,端午節是一年最毒的時候,不僅陽光比較毒辣,就連「五毒」也會出來四處活動,比如毒蛇、蟾蜍、蠍子、蜈蚣等,農民在農忙時很容易就會被咬到。為了能夠驅趕這些毒蟲,因此才有了端午節插艾草的習慣。
不管是古代還是今天,農村人都會在門口插上艾草,不過今天插艾草已經是吉祥的象徵。也有人會將「艾草」製作成香囊,並將其掛在身上,其濃郁的味道讓人很是喜愛,人們希望能借著它驅趕那些污穢之氣。
2、端午節門前掛的草叫什麼?有啥意義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
來歷:
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3、為什麼端午節門上要掛草呢?那叫什麼草?有什麼用?
掛菖蒲簡介
漢族端午節風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清代已有此俗。這天,人們將菖蒲(或艾葉扎在一起)掛於門戶,也有將菖蒲與艾葉倚在或插在門帝的。民間有用它來驅邪。掛菖蒲,艾蒿這已是南北城鄉的習俗,可在江西,安徽的部分地方端午節這天家家門前懸掛蒜頭,有的掛石榴花.蒜的氣味辛烈,石榴花五月盛開,是"天中五端"之一,以期"趕鬼除菌".
在端午節,人們還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還用菖蒲根泡酒,以為喝了能健康長壽。
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方士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菖蒲身上這層驅邪避害的文化含義使它成了人們過端午節時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掛菖蒲的來歷一
每當端陽節到來之際,寧波的老百姓都會在自己家的門口掛上一束菖蒲。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窮秀才的妻子,名叫青英。她不但口才很好,而且會吟詩作對。有一年,天大旱,好幾個月沒下一滴雨,田地荒蕪,草木枯死。五月初四這一天,青英看丈夫還未回家,明天是端午節,又是自己的生日,可是家裡一貧如洗,那要如何才能使這兩個節日過得熱鬧一些呢?她在家裡坐立不安,就從屋子裡走出來。突然,看見房屋旁邊她阿公栽種的葯草————菖蒲,在烈日下碧綠青翠,青英心裡想,何不如挖幾棵菖蒲,過節來充喜?她持鋤過來,挖了幾棵菖蒲,用清水洗干凈了,掛在大門上。她覺得這下子,門庭好象充滿了生機、喜氣,便觸景生情,取出文房四寶,用紅紙寫了一首詩,貼在大門旁邊。詩是這樣寫的:
自嫌薄命嫁窮夫,明日端陽祭禮無。
莫叫良辰錯過去,聊將清水洗菖蒲。
傍晚,秀才(丈夫)轉回家,看到大門旁妻子寫的詩,既羞赧又慚愧,覺得自己無面再見妻子,匆匆返身而去。不知走了幾百步,抬頭看見一隻老黃牛在田埂上吃草,周圍一個人影都沒有。他想,何不如把牛牽去賣掉,弄一些錢回家,讓妻子高興高興。秀才不管三七二十一,牽了牛就往前走。可是才走不到半里路,牛主人就追趕上來,把他抓住,送去見知縣。
知縣問秀才:「你為何青天白日偷牽牛?」秀才無可奈何,就把自己的妻子如何賢德、家境如何貧困,一五一十向知縣訴說。知縣聽了,不信一個鄉下的女子也會作詩,就馬上派人傳秀才妻子來。青英到公堂上,知縣問她:「你家大門旁的詩是你寫的嗎?」青英急忙跪下回答:「大人在上,詩正是民女所作,未知觸犯何法?」知縣摸了一下胡須,沉思片刻,便對青英說:「你作詩,無犯法,只因你丈夫偷牽牛,被人抓來見本縣,你看要如何判處?」青英聽後,淚如泉涌,馬上就表態說:「相公知法犯法,理應重判!」
知縣點了一下頭,對她說:「婦人言之有理!本縣看你是弱女,丈夫坐牢,今後你要如何度日?既然你會作詩,本縣命你再做七絕一首。如成,本縣就賞你白銀五十兩,給你回家去度日。」
青英一聽,就點頭答應。取過筆墨紙張,略加思索,當場就寫了這樣四句:
滔滔黃水向東流,難洗今朝滿面羞。
自笑妾身非織女,郎君何事效牽牛?
知縣看了,哈哈大笑說:「你雖然不是織女,但本縣判你丈夫坐牢,你夫妻二人不是成了牛郎織女嗎?」知縣說著,就叫人取出五十兩銀子,叫他們二人快回家。
青英因家道寒貧,端午節掛菖蒲,竟得到如此好運。此事傳開後,每年端午節大門上掛菖蒲的人家越來越多,以後廣為流傳,就逐漸形成了一種民俗。
掛菖蒲的來歷二
民俗傳說徐天德是亭子人,白蓮教首領之一,達州很多地方都有他的傳說,端午節掛菖蒲、艾蒿,就是其中之一。
據說,徐天德有一次外出傳教,很久才回來,因此,一些不良分子趁機混進白蓮教,打著白蓮教的招牌,到處姦淫燒殺,在大風、亭子一帶鬧得烏煙瘴氣。
有一天,徐天德從外地回來,路過大風,看見一個披麻戴孝的少婦在一座新墳面前哭得很是傷心。徐天德上前問道:「你這位娘子,為何哭得這么傷心?」那婦人抬起頭來,看見徐天德衣著人儉朴,氣宇軒昂,不象個壞人,於是說道:「大人有所不知,現在白蓮教不象以前的白蓮教了,他們口頭說殺富濟貧,乾的都是坑害老百姓的勾當,有一夥人經常到村時來姦淫燒殺,我的丈夫就是他們殺死的……」。徐天德聽了,心如刀割,安慰那婦人說:「娘子不要過份悲傷,我回去以後,一定要懲治這批魚肉百姓的壞人。」徐天德想出了一條計策,天是他對那個婦人說:「你回去偷偷地告訴村裡的窮苦老百姓,在五初五這天,在自己門邊上掛上一把菖蒲和艾葉,千萬記住,只悄悄告訴窮人,不告訴富人。」那婦人問:「這是什麼意思?」徐天德說:「我自有安排,你就不必再問了。」那婦人點點頭,表示一定照辦。
徐天德回到亭子,召集大小徒弟訓話:「明天上午我們一齊到大風去殺富濟貧。開倉分糧。」有些徒弟就問:「大風那個地方,我們人生地不熟,如何曉得誰是富人,誰是窮人?」徐天德說:「這個工已有安排,明天去到大風,你們看哪家門上掛的菖蒲、艾蒿就是窮人,大家就不必進去,凡是沒有掛的就是富人,你們進去。這個消息,絕對保密,誰走漏了風聲,滿門抄斬。」眾教徒一齊說「知道了」。
混進白蓮教的那伙人,他們想去通風報信,結果被徐天德派的下去瓣盯梢抓住了。第二天,又有幾個裝病,不想去大風,也被 徐天德識破了;還有一些開到大風後,不但不進富人的屋。反而闖進了掛了菖蒲、艾蒿的窮人家去胡作非為,也被當地場拿獲。這樣混進白蓮教的那些傢伙,一個個都現了原形。
從此五月初五掛菖蒲、艾蒿的風俗就在達州流傳下來了。
掛菖蒲的來歷三
唐僖宗年間,發生黃巢之亂,烽火所到之處,屍陳遍野、血流成河。老百姓聞黃巢來,紛紛先行逃跑避難。一次,黃巢看見逃難隊伍中,有位婦人的行徑與常人大不相同。一般人逃難時,總是將年紀小的孩子抱在懷里,牽著年紀大的孩子。但這位婦人卻是懷中抱著年紀大的孩子,手裡牽著年紀小的孩子。
黃巢感到奇怪,便攔下那婦人,問道:「你為什麼手牽小的,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含著淚水,指著懷里的孩子,對黃巢說,這是大伯的孩子,手裡牽的是自己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只能救一個孩子時,她打算犧牲自己的孩子,以保住大伯唯一的後裔。
黃巢聽了,非常感動,就對那婦人說:「你快走吧。回去將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黃巢的軍隊看見,就不會傷害你。」婦人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講了出去。沒多久,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與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率兵離去,全城百姓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在危險的緊要關頭,一個平凡婦人的義行救贖了全城百姓。
婦人之所以能感動殺人不眨眼的黃巢,是因為她願意犧牲、擺上的代價是如此地寶貴□□自己唯一的親骨肉。而全城百姓若沒有聽從婦人所言,在門上插菖蒲與艾草,也無法倖存。
4、為什麼端午節人們要把這種植物掛在門上?這個植物叫什麼?
這個植物叫:艾草。
懸艾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以防蚊蟲,「避邪卻鬼。」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