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怎麼成風俗的

端午節怎麼成風俗的

發布時間: 2023-04-14 23:48:59

1、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2009年入選世界非遺。端午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涵蓋星象文化、人文哲學,集全國各地多種民俗為一體,是一個全國性的盛大節日。下面就來介紹一下端午節的習俗。

一、拴五色絲線

拴五色絲線是端午節的獨特習俗。五綵線是用5種顏色的絲線捻成,而這5種顏色必須是青、白、紅、黑、黃,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冊物,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帶五彩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二、畫額頭

畫額殲嘩頭,現在也很流行。《河曲縣志》亦載道:「端午飲用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可卻病延年」。意思是在端午節,需要飲用雄黃酒,還要將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額頭,兩手以及足心上,可以祛除病痛、延年益壽。

值得一提的是,小孩額頭上要用雄黃酒畫「王」字。因為雄黃酒可以驅毒(這是古人的普遍認知)。而「王」則代表著猛虎,猛虎在古代森林中是近乎無敵的存在,借猛虎之勢來去除災邪,飽含人們的祝福。

三、驅五毒

人們認為五月端午這一天,五毒會出沒,五毒分別是蠍,蛇,蜈蚣,壁虎,蟾蜍。為了提防五毒進入家門,人們會在家裡各個角落裡撒上石灰、噴雄黃酒、燃葯煙等,與此同時,還要打掃家中各個地方,清理堆放已久的垃圾。

在古代,五月被認為是「毒月」,因為這時候天氣越來越熱,雨水漸漸增多,人們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許多昆蟲也都出來活動。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民間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端午節驅「五毒」,就是要提醒人們注意防病。

四、掛菖蒲與艾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州改液堂中,寓意消除疾病、驅除晦氣、招福,讓家人的身體健康以及好運氣。

艾葉裡面含有大量的艾油,氣味非常獨特,對於防止蚊蟲有不錯的效果,而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污濁空氣。

五、佩香囊

端午節戴佩飾香囊之類的小物件也有著一段悠久的歷史。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清香四溢,有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端午節小孩佩香囊,除了有避邪驅瘟之意,還有襟頭點綴之用。因為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縫成的,玲瓏奪目,既美觀漂亮,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葯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2、端午節都有什麼風俗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渣碧迅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這一首詩將人的如此思緒拉到端午節,很多人對端午的習俗還停留在吃粽子紀念屈原上,但是你可知道端午除了吃粽子,還有很多風俗的,下面就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的習俗

、扒龍舟

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於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

二、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慧配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三、洗草葯水

洗草葯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葯的葯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五、打馬球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但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很明顯是來源於北方游牧民族的競技遺俗。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

1、驅趕蛟龍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2、紀念屈原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3、端午節的主要風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有如下: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簡粽」, 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黏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粽子從形狀到餡兒都有不斷的翻新和變化。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夾雜別的食品,而僅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

2、懸鍾馗像

鍾馗的作用類似於門神,其畫像常被用於驅鬼避邪。

3、賽龍舟

端午競渡,本來是水鄉訓練水師的遺風。沉湘東吳,賽龍舟的規模,全國最為盛大,勝事流傳,史不絕書。若是追究其意義,則大都在於憑吊忠臣孝女。相傳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淚羅江而死,楚國人為之哀痛,於是爭劃舟揖前去撈救。

4、掛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都把菖蒲、艾葉掛在門邊以避邪驅瘴。

據說用菖蒲做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五月五日午, 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古人認為這是一個惡月,而尤以初五最惡,連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懸艾葉和菖蒲。

農歷五月是酷暑炎熱將臨之際,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時。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是治病的重要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5、飲雄黃酒

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故端午節這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飲雄黃酒的習俗,至於兒童,長輩則將雄黃酒塗於其臉上或身上以驅蟲除穢。事實上,雄黃是一種有毒礦物質,外用可以消毒殺菌,但如果直接飲用則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6、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瓏奪目。

7、掛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也有說五色是代表五條龍)。

8、采葯、翻葯

這是端午節最普遍的民間活動,不管南方、北方,無論漢族或少數民族都很盛行。舊時,這天天還沒亮時就紛紛出外采葯,特別是鄉村,更是傾家出外。在端午中午時,家家製作以雄黃、大蒜為主的葯物,而醫家則在這天熬膏葯、制丸葯、采蟾酥。連帝王、士大夫階層也復如此。

唐宋時期極盛,御葯院等機構即於端午采蟾酥,後歷代如此。居住在祖國邊睡靖西縣的壯族人民,這天扶老攜幼游葯市,說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葯氣,能祛病延壽。東北地區的朝鮮族采葯風氣更盛,幾乎家家戶戶要熬制益母膏等常備葯物。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