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時候紅軍怎麼過中秋節
1、紅軍長征的過程
順序依次為過雪山、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紅軍過草地。
1、過雪山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天,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實行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屢戰屢敗,中國工農紅軍根據地蘇區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間,中共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8.6萬餘人進行戰略轉移,向湘西進發,開始了悲壯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紅軍好多人以前從未見過大雪山,更不用說爬了。一開始見到雪山,覺得非常壯觀。白雪皚皚,一片銀色,雪連天,天連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來,卻一點也不覺得美了。夾金山被當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們告訴紅軍,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夾金山。
總之,夾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議的山。鳥兒都飛不過去,人最好是別靠近它,但無畏的紅軍卻偏偏要與命運抗爭。
到了夾金山的跟前,從山下就可看到覆蓋山頂的大雪,而且看上去這一大片一大片的積雪並不遠。開始人們根本意識不到要爬這么高。數月行軍,糧食不足,人也筋疲力盡。
爬雪山起初似乎還很順利,後來突然進入了冰和雪的世界。風雪刺得紅軍睜不開眼睛,又沒有路,人們在冰上摔倒了,要站起來,渾身無力,有的就這樣永遠地躺倒在雪山的懷抱里了。
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終於翻過幾座大雪山,在北進途中與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勝利會師。兩大主力紅軍會師後,總兵力達10萬餘人,士氣高昂。
但張國燾卻以種種借口延誤紅四方面軍主力北上,向中央索取更多權力。為維護紅軍的團結,黨中央於7月18日發出通知,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治委員,隨後又對紅軍序列進行了一系列調整。
2、四渡赤水
時間在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
在毛澤東主席、周、朱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3、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狹谷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如果紅軍過不去,就會被敵人壓進深山狹谷,遭致全軍覆滅的危險。
1935年5月3日液蔽,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不說,翻山越嶺180里,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兩條船。
然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不以為意。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姿陪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口,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繞圈子,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們到了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1935年5月9日在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紅軍早已毀船封江,無影無蹤地走了,體現出了將士們的機智與勇敢。
4、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5、紅軍過草地
1935年8月21日,紅軍開始過草地。行軍隊左右兩路,平跡埋蠢行前進。右路軍由毛澤東、周恩來、徐向前等率領,自四川毛兒蓋出發,進入草地。
經過7天的艱苦努力,右路軍到達草地盡頭的班佑地區。左翼為林彪的紅一方面軍,先行;繼後是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學生等。右翼為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的紅三十軍和紅四軍。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墊後,走左翼行軍路線。
紅軍過草地之艱難,是後人難以感受到的。首先是行難。茫茫草地,一望無涯,遍地是水草沼澤泥潭,根本沒有路。人和馬必須踏著草甸走,從一個草甸跨到另一個草甸跳躍前進。
或者拄著棍子探深淺,幾個人攙扶著走。這樣,一天下來,精疲力竭。過草地有三怕:一怕沒踩著草甸陷進泥沼。
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拚命往上掙扎,會越陷越深,來不及搶救就會被污泥吞噬。當年的紅軍,往往是一個人陷進去後,另一個人伸手去拉,用力過猛也會被帶著陷進去。
後來有了經驗才知道,要慢慢移動身子才能上得來,或者將綁腿帶纏在被陷進同志的腰間才能拉得上來。那個泥水不僅不能飲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腳泡過,還會紅腫甚至潰爛,一下子很難好。
二怕下雨。草甸本來就難走,天下著雨,腳底下更軟、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進泥沼里去。三怕過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淺好過一點,有的河寬流急很難過,如果遇著下雨更難了。
身體虛弱,挨凍受餓,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幾乎每過一條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戰士倒下。
黃克誠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有一次,部隊正在淌水過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漲,激流滾滾,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沖走吞沒。就這樣,數不清的紅軍戰士陳屍草地。
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紅軍官兵懷著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著嚴明的優良紀律和樂觀的革命精神,發揚了令人感動的階級友愛,沒有垮掉,沒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戰勝了自然界的困難,終於在死神的威脅下奪路而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征
2、紅軍長征途中的生活是怎樣度過的?
住窯洞或其他改造的丟棄場所,睡硬炕,一條棉毯,磚石頭堆的椅子,但清潔整齊。飲食簡單,唯一的飲料是熱開水。
不作戰時也是天天忙裡忙外(每周休息一天),朝五晚九:五點起床,早操,早餐,軍訓,政治課,午餐,識字,運動,晚餐,唱歌,小組會,九點「熄燈號」。
各種各樣的由班到團的集體競賽,如運動、軍訓、識字、衛生等。
「列寧室」~~每一連一團均有的社會文化生活中心。列寧室的設備及其開展的豐富灶山多彩的活動:懸掛馬克思、列寧像,設有土製模型的專門研究軍事戰寬告術的角落,掛戰士筆記本的學習識字的角落,定期出版牆報的角落(各種各樣材料匯編而成,表揚批評的紅黑藍),有兩用的大乒乓球桌(飯桌),收繳來的留聲機,開展各種集體游戲(識字牌游戲,高低分口號牌游戲),無鴉片煙或煙槍等不良行為活動。
總之,紅軍的生活是有隱巧中組織的,是忙碌而又健康的。
3、提供一下紅軍長征的生活細節!!!
(1)中央紅軍到達楊家園子時,雖此地人煙稀少,十幾家老百姓還是賣了幾十擔馬鈴薯給紅軍。
因無水的關系,馬鈴薯就被連皮帶泥蒸熟。戰士們都手持一茶盅連皮帶泥的馬鈴薯,毛澤東也手持著茶盅,一樣是連皮帶泥的馬鈴薯。毛澤東一面吃馬鈴薯,一面微笑著對戰士說:「同志們!吃不飽不要緊,總供給部已到前面辦糧了,今天到孟家園再吃中飯。」戰士們雖然吃得滿嘴都是泥,口裡牙齒都是沙,但他們感到上下一致,官兵同甘共苦,所以人人都充滿北上抗日的熱情。
(2)毛澤東沒有在安順場坐船渡河。他在安順場住了一天,然後向磨西出發。快到磨西時,也要過一個鐵索橋,這座叫鐵棒橋的鐵索橋沒有瀘定橋長,但橋下的水流卻很急。部隊正在過橋,飼養員牽著毛澤東的馬先過橋。橋左右一擺,馬就跳著嘶叫起來。毛澤東馬上趕到橋頭,叫警衛員幫助飼養員把馬牽回來碰鬧。他說:「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想到部隊想到大家,為了一匹馬,誤了那麼多同志行軍,笑乎罩多不好呀!」
(3)長征中,周恩來要和部隊一起行軍。因為睡眠不足,他騎馬時經常打瞌睡,容易摔下來,所以他就步行。有一天夜裡,周恩來剛剛睡著,一位參謀有事向他請示。周恩來在睡夢中「嗯」了一聲,這位參謀以為他同意了,就去執行。第二天提起此事,周恩來說完全不知道。後來他給參謀們作了一個規定:以後必須把他喊得坐起來,才算叫醒。
(4)進攻松潘是周恩來病倒前草擬的最後一頃判個作戰計劃。自過雪山以來,他身體一直不好,經常咳嗽。盡管他自己不說,警衛員們都知道他相當虛弱。他們想方設法讓他多休息,而周恩來總是按習慣工作到凌晨2點。他常不上床睡覺,而是趴在桌子上打個盹兒,醒來又繼續工作。「副主席更瘦了,他的長鬍子更長了。」警衛員魏國祿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周恩來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對人和藹可親。長征途中,他親手把傷員輕輕扶上擔架,唯恐別人的手用力太重。
(5)1935年1月29日紅軍與川軍的戰斗間隙,黨中央政治局在土城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決定部隊迅速渡赤水西進。會議確定朱德、劉伯承仍留在前線指揮,周恩來、陳雲負責過江事宜。紅軍撤退時,突然受到川軍攻擊。正在3軍團前衛第4師指揮作戰的朱德親自帶一個排的兵力進行掩護,使部隊安全撤出前沿陣地。當朱德決定親自到前線指揮作戰時,毛澤東連續吸煙不說話。朱德把帽子一脫,說:「得嘞,好伙計,不要光考慮我個人的安全,只要紅軍勝利,區區一個朱德又何惜,敵人的槍是打不中朱德的!」肖華回憶說:「朱德手提駁殼槍,來到我們這里親臨指揮,掩護大部隊過河。他一直同我們堅持到天明,才和我們一起渡過赤水河。」
(6)紅軍總司令朱德不僅同戰斗員一樣割麥和打麥子,並且割下來以後從一二十里遠的地方挑五六十斤回來。他經常對戰士和工作人員說:「你們這些青年人割不到四五十斤,唉!什麼青年?」除毛澤東、周恩來沒有工夫參與此種勞動之外,黨中央書記張聞天和年近60歲的徐特立、林伯渠也來幫忙弄麥子。紅軍中這種上下一致共甘苦、同患難的精神真讓人佩服。
(7)賀光華回憶長征中劉伯承在5軍團行軍時說:當5軍團已經基本上上路出發了,劉伯承才騎上馬隨後衛部隊行進。我們司令部的同志都很擔心他的安全。軍團長董振堂一再催促他先走,他卻非常沉著,很有信心地說:「你們都先走,我斷後。」
(8)胡奇才回憶說:徐向前是紅4方面軍中最忙碌的人。他日理萬機仍不失統帥風范,總能沉穩處置,應付自如。徐向前身體瘦弱,少語寡言,卻有著驚神泣鬼的勇武。長征前夕,我見他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在單杠上翻上翻下,練得認真刻苦,直到大汗淋淋才肯罷休。為使自己能有個強健的體魄以適應艱苦環境,他總是利用可利用的機會,認真、刻苦、主動地磨煉自己。
(9)翻越夾金山時,董必武等老同志堅持把馬匹讓給傷病號騎,自己拉著馬尾巴隨大隊走。中央休養連翻過夾金山算是比較順利的,沒有一個人掉隊,那時在山上掉隊就意味著死亡。
(10)過草地時,紅2軍團6師師部的幾個警衛員不曉得怎麼保存下一小塊草鞋上的牛皮。他們把這塊牛皮的兩面燒得焦黃焦黃,用小刀颳得乾乾凈凈,拿來給政委廖漢生吃,說:「政委,你餓吧?快吃吧!」廖漢生一聽就火了:「我餓,你們就不餓?為什麼就該我吃?真是莫名其妙!」「你是首長嘛。」警衛員們不服氣地嘟囔道。廖漢生卻狠狠地把他們幾個批了一通,嚇得他們垂著腦殼一聲不吭。最後還是警衛員們吃了這一小塊燒牛皮。
(11)在長征中任紅2軍團6師政委的廖漢生回憶說,過草地時,為了指導部隊採食野菜,我們根據上級政治機關下發的材料向戰士介紹哪些可以吃,哪些有毒不能吃。我也根據自己在湘鄂邊界的大山裡打游擊的生活經驗,給大家介紹幾種野菜。有時碰到了不認得的野菜,我們師長、政委先嘗嘗,證明確實無事,再向全師推廣。
(12)廖漢生回憶說,紅2軍團6師18團是一個戰鬥力很強的團隊,長征中屢屢擔負重要任務,完成得都相當出色。這與該團歷任政治委員是密不可分的。18團首任政治委員是余秋里,在則章壩戰斗中為掩護團長時失去了左臂;第2任政委楊秀山在六甲戰斗中負傷;第3任政委董瑞林在西康給部隊籌糧時犧牲;第4任政委周盛宏在成縣戰斗中率領部隊反沖擊,中彈陣亡。
(13)顏文斌回憶說,戰爭年代,師的幹部、團的幹部必須靠前指揮,必須沖鋒在前,必須撤退在後,不然士兵怎麼能聽你指揮。長征時,肖克、王震上山時,都在前面拿馬刀砍草開路,我們這些下級軍官能不靠前嗎?
(14)紅軍長征途中,胡炳雲任紅1軍團2師4團6連指導員等職。凡遇硬仗、惡仗、關鍵之仗,胡炳雲必率官兵打先鋒,做尖兵。臘子口之役,胡炳雲率10人為敢死隊主攻,11把大刀於敵群中左砍右殺。他兩腿負傷竟無感覺。直羅鎮之役,胡炳雲率突擊隊沖在最前面,殺向山頂,與敵肉搏4小時,被敵一彈擊中腹部,當場昏迷。山城堡之役,胡炳雲親率兩個連,沖上山城堡山頭。因天黑難辨敵我,胡炳雲摸著敵人帽徽與之扭打拚殺至東方發白。
(15)強渡烏江勇士之一的紅1軍團2師4團3連連長毛振華,二十四五歲的年紀,瘦高個子,人機警聰明,說話聲音很響,是湘江邊上長大的莊稼人。他打仗勇敢,像只猛虎。當4團政委楊成武挑選強渡烏江戰士時曾懷疑過他的水性,他當時就把衣服一脫,說:「行不行,當場扎兩個猛子!」引得在場的同志一陣大笑。
(16)胡炳雲回憶:在臘子口之戰中,大刀在短兵相接的情況下大大發揮了作用。紅1團6連的1排長掄起大刀,如同武術家練武一般在敵群中揮舞。突然,他被一顆流彈擊中了,踉蹌了一下,又站定腳跟,大聲呼叫:「同志們沖呀!敵人已經支持不住了!」1排長的負傷大大地激怒了其他紅軍戰士,10多把大刀在敵群中左砍右殺。不一會工夫,敵人就招架不住了。
(17)廖漢生回憶說,長征中吃苦最多的是黨員,負傷最多的是黨員,犧牲最多的也是黨員。青年團員也是這樣。據統計,紅6師僅從出發到中甸這一段,就犧牲了黨員360名、團員256名,這還不算在更為艱苦的雪山草地犧牲的同志。在他的記憶中,6師團以上幹部黨員犧牲、負傷的就不在10人以下。
4、福建松毛嶺,這個地方的人們,為何總是提前一天過中秋?
毛嶺保衛戰,是中央紅軍長征前在福建的最後一戰,為中央主力紅軍的轉移爭取了寶貴的時間。1934年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進入最艱難的階段,國民黨50萬軍隊向中央蘇區推進,位於龍岩長汀縣和連城縣交界處、峰巒層疊、地勢險要的松毛嶺,成為中央蘇區東線最後的屏障。中秋節,戰鬥打響。守衛這里的是紅九軍團和紅二十四師,戰士們在松毛嶺上構築了堅固的工事,嚴陣以待。
1934年9月23號,正值中秋節,松毛嶺保衛戰打響。國民黨三個師,配備飛機、大炮,向松毛嶺猛烈進攻。敵軍發瘋一般一撥接一撥往上沖,嶺上的樹都被打斷,山嶺甚至被密集的炮彈「削」去了一層。
9月27號下午,紅軍主陣地工事大多數被敵人摧毀,戰士們傷亡嚴重,於是不得不放棄白葉洋嶺主陣地。敵人雖然佔領了白葉洋嶺,但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敵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剛登上主陣地最高峰,就被紅軍的子彈打成重傷,險些喪命。
1934年9月29號,敵軍再次發動猛烈進攻。紅軍與敵人反復沖殺肉搏,終因彈盡援絕,被迫撤退。當天傍晚,松毛嶺全線紅軍撤退到長汀縣中復村,至此,松毛嶺戰役已整整打了七天七夜。這一戰,數千名紅軍將士和地方武裝戰士永遠長眠於山嶺間,鮮血浸染了整個松毛嶺。中復村村民鍾鳴:「現在我們中復這一帶,有五六個鄉鎮,就是八月十四過中秋,已經過了84個,為什麼呢?你看我們每一家很多人都是烈屬,感情很深啊,那一天八月十五很慘烈,大家不願意去過,這個就是老百姓對紅軍的感情,忘不了,叫血脈相連。」
5、紅軍長征中有哪些重要紀念日?
1、紅軍長征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面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為二萬五千里,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
2、1934年10月10日晚6點12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部隊共八萬六千人,分別自瑞金地區出發,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從而開始進行紅軍打敗國民黨的轉折點。
3、紅軍轉移時經改賣過:從瑞金出發,挺爛殲逗進湘西,沖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飢賣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最後甘肅會寧。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長征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是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長征是一部艱難的歷史斗爭。
4、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期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5、基本路線: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9日)→寧夏西吉縣將台堡會師(1936年10月22日)
6、解放前的中國解放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事例
1947年,在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過程中,發生了一起我軍某部副連長「搶劫」民財的案件,平時既愛兵如子又治軍極嚴的劉伯承和鄧小平在「愛」與「嚴」交織的兩難中,揮淚肅軍紀,作出了悲壯而又艱難的抉擇。
那一年的10月13日,劉鄧率司政機關來到鄂東黃岡的總路嘴。這是一個較大的集鎮,但由於國民黨當局的反動宣傳,這里很多老百姓都逃到山上躲了起來,因此鎮上行人稀少。
時近中午,鄧小平政委提出到街上轉一轉,檢查一下部隊紀律作風,保衛科長張之軒隨同前往。鄧小平一行人正走著,突然發現前面有兩個擔柴的漢子,指著不遠的一個店鋪在嘀咕什麼。鄧小平順著兩個人手指的方向一望,只見一個軍人用步槍挑著一卷花布和一捆粉條,腋下還夾著白紙和幾支毛筆,拐出店鋪揚長而去。
鄧小平頓時火冒三丈,追了幾步沒追上,便吩咐張之軒:「你馬上去調查一下,這是怎麼回事?!」
張之軒調查回來,向劉伯承、鄧小平等報告道:「那是個副連長,他見店鋪主人不在,就拿了兩匹布和一捆粉條。」「什麼,這叫拿?這叫搶!」鄧小平厲聲道,「我們事先已有過規定,搶劫民財要槍斃!這是紀律,要堅決執行!」
劉伯承在屋內來回踱了幾步,問:「他是哪個單位的?」
「是直屬警衛團的。」
劉伯承搖著頭嘆道:「這是燈下黑喲!問題竟發生在我們眼皮子底下!」
「下午就召開公判大會!另外,要派一些同志上山,動員群眾下山參加。」鄧小平接著說。
張之軒口裡答應著「是」,可身子沒動。
劉伯承便問:「你還有什麼話要說?」
張之軒一臉痛苦:「那個副連長說,他對不起劉鄧首長,中秋節那天晚上,首長還……」
劉伯承一思忖,驚問:「你說的是他?」
原來,那是半個月前中秋節的晚上,機關駐在豫東商城縣斛山砦。月光下,劉鄧踱出屋外。忽然,他們看到遠處有一個白色人影。
劉鄧快步向白影走過去。原來是站崗的哨兵,把一床白花花的夾被反披在了身上。
劉伯承關心地問:「很冷是吧?」
「不冷。」哨兵見劉伯承也是身著單衣,難為情地取下了身上的夾被。
「說不冷是假話,山區夜風冷。可你披著白色夾被,是容易暴露目標的。」鄧小平說:「可以多走動走動,增加自身熱量。」
就在劉鄧和哨兵拉著家常的時候,一個小戰士跑過來對劉鄧講道:「司令員、政委請你們給評評理,他是我們副連長,正在生病打擺子,可他卻硬要替我站崗!」
「那是為什麼?」
「他說今天是中秋節,命令我去看演出。」
副連長對小戰士大聲喊道:「命令就是命令!再說打擺子是有時間的,不發作時就跟好人一樣,劉鄧首長是不是?」
劉伯承聽罷笑著說:「副連長同志,你叫什麼名字?」
「趙桂良。」
劉伯承拍拍他的肩膀說:「你做得對,幹部就應閉野該關心戰士。」然後轉過頭又對小戰士說:「應該聽副連長的燃察,和我們一起去看節目,不然就是犯紀律嘍。」
禁閉室里,趙桂良獃獃地望著桌子上的一碗面條,這是首長們專門讓炊事班給他做的,可他一直未動。淚水淌過他頜骨上日本鬼子留下的傷疤滴在面條上。
「你……還有什麼話要說?」張之軒問。
「對於組織的處理,我沒有意見,我……該殺,讓同志們從我身上得到教訓!」
突然,趙桂良抱著頭失聲痛哭起來:「我……家中只有一個老母,我……對不起她呀!……革命勝利後,請組織告訴她老人家,我是在戰場上犧牲的,不是這個樣子……」
忽然,中秋夜趙副連長替站崗的那個小戰士闖進屋來,一頭撲在副連長懷里:「副連長,你不應該死,讓我替你死…… 」小戰士又對張之軒哭訴道:「首長,你知道嗎?我們副連長拿的東西沒有一樣是給自己的,花布是要給我做棉衣,他說我年紀小經不住凍……紙和筆是准備給連里出板報用,那粉條……副連長見劉司令員最近瘦得厲害,又聽說他愛吃粉條,就想弄點……」
聽罷張之軒的報告,鄧小平沉默了許久,好大一會兒才開口:「粉條的事,千萬不要告訴司令員,他已經很沉痛了。」這時,鄧小平已淚流滿面,他點起煙狠狠吸了幾口,堅定地說:「法紀如山,誰也不能以身試法!諸轎段喊葛亮揮淚斬馬謖,今天,我們也是硬把眼淚往肚裡吞啊!」
公判大會開始舉行。部隊整齊肅穆,隊伍里時斷時續地傳出抽泣聲,群眾也坐在一旁,鴉雀無聲。
當李達參謀長宣讀處決命令時,會場突然闖進一人,他就是為躲避軍隊、跑到山上去的那個店鋪老闆。他立在台前,高聲哭喊:「早知軍紀這么嚴,說什麼我也不會往山上跑,那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首長,你們就高抬貴手,刀下留人呀!」
一位老媽媽連跪帶爬來到台上,哭著求道:「首長啊!我當年也當過交通員,知道咱們部隊的紀律。可拿了幾丈花布,幾把粉條子,也不算個啥,你們千萬千萬莫斃他呀!我代表鄉親們求求你們啦!」台下群眾也紛紛隨聲附和。
在鄧小平房間里,劉鄧聽了關於群眾請求的報告後,他們還是沉默著……
還是鄧小平先開口:「那位老媽媽講的是群眾的心裡話,大家能理解,我也理解。可我們不能『葉公好龍』啊!事雖不大,但軍紀如山,動搖不得!一個沒有紀律的部隊是沒有戰鬥力的,是不會得到群眾真心擁護的。尤其是目前情況下,紀律應該是鐵、是鋼,而不能是豆腐渣,不能一碰就碎!不能讓人們說我們是虛張聲勢!所以我的意見,還是……還是要堅決執行紀律!」
好半天,劉伯承也沉重地點了點頭。
過了一會兒,一聲槍響,劉鄧兩人身子都禁不住顫抖了一下。劉伯承仰天痛呼:「我劉伯承作什麼孽,為什麼要愛吃啥子粉條啊!」
鄧小平吃驚地望著劉伯承,不知道他如何曉得了這件事。鄧小平喃喃地說:「應該好好安葬趙桂良同志,此事不要通知地方政府,要按烈軍屬待遇照顧他的家庭。一個同志犯了錯誤,也是我們沒有教育好,我們也有責任,對不起組織,對不起生養他的老媽媽……」鄧小平深深地自責著,劉伯承點著頭,任憑淚水流淌。
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個秋天,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自費從北京來到大別山,來到總路嘴,在一片草叢中,找到了那個微微隆起的墳墓。他用顫栗的雙手掬起一捧捧黃土,輕輕地堆上墳頭,爾後深深地默哀、鞠躬……他,就是當年的保衛科長張之軒。
7、紅軍長征勝利有哪些紀念方式?
紅軍長征勝利的紀念方式有組織收聽收看中央紀念大會實況轉播、開展走訪慰問活動、開展群眾性主題教育活動、做好宣傳報道工作、開展「四個一」活動。
1、組織收聽收看中央紀念大會實況轉播。全縣各級黨組織要集中組織幹部收聽收看中央紀念大會實況轉播。
2、開展走訪慰問活動。按照自治區黨委檔念慧統一部署,結合我縣實際,10月中旬前,組織對老紅軍、老八路、軍烈屬等進行走訪慰問,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3、開展群眾性主題教育活動。從8月1日開始,各級黨組織要以「弘揚長征精神、決勝全面小康」為主題,組織廣大幹部群眾開展專題講座、參觀專題展覽、聽長征故事匯、祭掃烈士陵墓、開展網上群眾性主題教育活動等。
各中小學校要利用秋季開學節點,在開學教育、新生入學教育中,開展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4、做行答好宣傳報道工作。從8月1日開始,電視台要開設專題專欄,有計劃播放反映紅高圓軍長征特別是紅軍在寧夏的背景資料、紀念文章、影視資料、回憶錄、社論評論和相關新聞報道,統籌做好對內宣傳和對外宣傳、網上宣傳和網下宣傳,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5、開展「四個一」活動。即閱讀1本優秀長征歷史圖書、觀看1部長征題材優秀影視劇、參加1次緬懷紀念活動、分享1次個人體會,廣泛講述、傳播長征歷史故事和長征英雄人物故事,大力弘揚長征精神。
以上內容參考 賀蘭縣人民政府-關於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