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為什麼潮汕重視中秋節

為什麼潮汕重視中秋節

發布時間: 2023-04-15 08:04:52

1、中秋節的習俗

除了吃月餅,賞月,還有以下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門票)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2、潮汕人在中秋佳節吃芋頭,是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芋頭,香糯滑膩,加入肉類或者單獨做成菜的味道都很好。最出名的香芋扣肉,用入口香糯口感細膩的荔浦芋頭做成,不肥不膩入口留香。我們家鄉吃芋頭不是直接蒸著吃,是做芋頭扣肉,連州出名的特色菜,一般過年過節都會做。還有炸芋頭糍,把芋頭蒸熟後攪拌在一起,加上糯米粉一起,再用油炸。

南方人在中秋節祭月時使用芋頭,據說是紀念元末為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統治,在八月十五夜晚的漢人起義。流傳至今還有很多地方在中秋節吃芋頭,拜月大多是女人和小孩的事,男人們在空曠的露天場所,擺上小圓桌,沖泡「工夫茶」,當然配茶是少不了月餅月糕的,還有豆條束砂,在此佳節,家中有好的茶葉如大紅袍。

中秋食芋頭據說它有一番不凡的來歷,這要追溯到元代。那時,潮州人把元兵稱作元番或胡人。傳說元兵攻進潮州城之後,為了鞏固其的統治,實行了聯戶制三家一保,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祭拜的東西很多,晚餐不需要額外添加東西了,直接加熱就可以吃晚餐了。8點多.9點就上屋頂賞月了!必備茶.燒烤。當然,肯定免不了中秋必須的月餅和柚子啊。

芋頭,代表團團圓圓。潮汕人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要祭祀祖先和拜拜各路神明,所以中秋節這天一早,各個大小廟里就會人來人往,大媽小媳婦提著祭品,來到廟里,虔誠的跪倒在神像前念念有詞的祝禱,供月的食品習慣以月餅為主,還要用各種圓形的水果搭配

3、潮汕的中秋習俗

在潮汕,自古有中秋節有拜月的俗,但拜月是潮人婦女和孩童的事。「女不祭灶,男不圓月」,古已成例。潮人拜月稱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稱為月娘。婦女拜月的重要心願還在尋找一個好夫婿。潮汕有一首民謠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
在潮汕,中秋節將到來的時候,各家各戶的主婦便忙著用糯米碾成粉末兒,然後摻上白糖漿攪勻,再用一個個木模子,把它們壓在鏤凹進去的部分裡面。壓結實了,磕出來,便成了一塊塊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月糕」。「月糕」花紋漂亮、清白如雪,一些動物形狀的月糕更令孩子們愛不釋手。此外,還有一種用花生炒熟了加麥牙糖捏成桃形的「地豆桃」,尤其香脆無比。中秋節當天下午,家家戶戶還要祭祖。所以一些人家中秋節這天一大早,甚至提前一兩天就開始忙開了。鹵鵝、做果、購買貢品,忙得不亦樂乎。
當三五之夜到來、玉兔東升時,人們就將大方桌擺在院子中央,然後,拿兩根甘蔗在方桌上扎一個拱門,稱為月宮門。祭月時,常讓小孩子供上新買的文具——筆、課本和書包等,祈求「月娘」保佑孩子讀書聰明,成績優秀。並撮一點香灰,慎重地包在紅紙上,然後用剛從井裡打上來的「井心水」送服,說這是「月娘」恩賜的「仙丹」,喝了能使人變得聰明、健康。聽眾朋友,您是否記得您的母親將您的新文具放上祭壇那虔誠的表情呢?那是母親對子女最真誠的禱告,希望「阿娘」能保佑自己的子女學業有成,出人頭地啊。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可是父母們的期盼。他們會從祭壇取下一點煙灰,小心冀冀的用心包住,泡在「井心水」,讓小孩喝下。說那是「阿娘」賜予的靈丹妙葯,喝下後會機智靈敏。這樣的說法雖不可信,但這卻反映了長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夜漫步潮州城鄉,還能聽到咚咚咚的謎鼓聲和悠揚的弦樂聲,人們穿梭於各個街道、社區的燈謎台,駐足在涼亭內、祠堂前聽潮樂,熱鬧非常。
暮色降臨,玉兔東升,潮人賞月的活動也就開始了。中秋賞月,根據各自不同的愛好和條件,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潮人或設家宴於月下,為孩子們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等古老的神話故事,共賞天倫之樂;或陳月餅、酒饌、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油甘、橄欖、香蕉、芋頭等食物於庭院、樓台,全家人在銀色的月光下一面聚談,一面品嘗節日的佳品。拜月都在露天,城市樓上居民則在陽台天台,面向月娘。假若碰到「雲蓋中秋月」的情境,也要等著有點月光才祭拜,總盼望月娘能給光彩。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粉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用柚牙裝扮白鴿等等,在汕頭則較少見。現代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購物方便,不象從前工巧。或爭先佔坐酒樓玩月,以先睹月色為快;或到汕頭港灣、中山公園、金砂公園等地駕輕舟泛江海作月夜之游;或徘徊於街市,以睹節日晚市熱鬧的場面;潮人的婦女們也盛裝出遊,互相往來,嬉戲在在月光下。

4、潮汕中秋的習俗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在潮汕地區,
「拜月」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那麼,潮汕人拜月有什麼特殊的風俗呢?

拜月娘
潮汕人多稱「拜月」為「拜月娘」,
因為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
潮汕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拜月的主體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

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台天台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裡的大埕祭拜。

拜月的貢品主要有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以及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等。
除了這些,還有形式多樣的紙貢品,裡面除了平時拜神都會用到的「大金」和可以折成元寶的「皇金」,還有印有八仙過海圖案的「案頭簾」、像桶一樣的「貢」,以及做成蓮花、菠蘿、仙桃等形狀的花籃。

潮汕有首歌謠唱道:
「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
潮汕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願是尋求一個好夫婿。

不少潮汕小孩在中秋拜月都喜歡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自己讀書聰明,成績優秀。

有時大人還要撮一點香灰,慎重地包在紅紙上,然後用「井心水」(剛從井裡打上來的水,打水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說這是月娘恩賜的「仙丹」,喝了能使人變得聰明、健康。
潮汕人拜月娘的供桌上不能少的就是「芋頭」。傳說是百姓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芋頭」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燒瓦窯
中秋夜燒瓦窯(即「燒蟻窯」)是潮汕的另一習俗。燒瓦窯有兩層意思:一是紀念當年潮州人民燃放煙火約好殺掉元兵的信號;二是因潮音瓦與「蟻」同音,燒瓦塔讀成燒「蟻」塔,把蟻燒死。俗稱中秋燒塔會把各家各戶的螞蟻燒去,來年不再有螞蟻或減少螞蟻的危害。

起火「燒蟻窯」的時候,也是大人們擺好香案拜月娘的時候。燒火的時候,大人們向「蟻窯」撒點硫磺粉,火焰變成淡藍色,特別好看,或是用噴農葯的噴霧器,抽點些油向「蟻窯」噴出去,增加火焰。
等燒到瓦片變紅的時候,草差不多,油和硫磺粉也差不多的時候,各家各戶都會拿一把鹽,朝著「蟻窯」撒去,發出一陣陣悅耳的響聲,這和火在燒死白蟻的聲音一樣,意為燒白蟻。

5、汕頭中秋節的風俗

潮汕人過中秋節的風俗
一、拜月、賞月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潮人謂拜月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台天台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裡的大埕祭拜。
當吃過晚飯後,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時節,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一齊登場,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奉獻給月娘。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們圖方便購買,只是不若從前工巧。
 拜月後,家人閑笑庭前,吃糕餅,喝工夫茶,賞月談天,心曠神怡。此時,大人們總喜歡給孩子們講述許多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相傳,月亮上隱隱約約的影子是位樵夫在砍一棵桂樹。樵夫名叫吳剛,他醉心於仙道,卻不肯專心學習,激怒了天帝,將其禁在月宮,命他每日砍伐桂樹。世人誰能得到吳剛砍樹掉下來的桂枝,誰就能長生不老。於是,常見有些天真的孩子中秋夜竟到處亂跑尋覓,希望能撿到從天上掉下來的桂枝哩。中秋之夜,年青的人們,更增游興,月下泛舟,唱歌作樂,涼風拂面,飄飄欲仙。中秋佳景,盡在月明之夜也。孩子們則多自糊紙燈,賞月遊行,湊湊熱鬧,也有一番歡樂。當代城鎮孩子多到花紙店購買多式燈飾游賞。有些學校布置學生自製燈景,開展競賽,是很好的工藝和美術教育。
二、吃月餅
 月餅也是中秋佳節受潮汕人喜愛的傳統糕點。潮人製作月餅,以之祭月,並相互饋贈的習俗由來也久。明陳天資《東里志》雲:八月十五日,「人家兒女,於月下設糕餅果品衣環之物,類月而拜,以請月姑。」清嘉慶《澄海縣志》曰:「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士庶家以月餅相饋。」清光緒《海陽縣志》載:中秋「制團圓餅,號『月餅』」。
潮汕人以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善於經商而著稱於世。潮人製作的月餅,稱為潮式月餅,本地人叫朥餅。它以其香甜、脆軟、肥而不膩而馳名海內外,現已成為全國聞名的五種風味系列餅食之一(其它是京式月餅、津式月餅、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據有關史料記載:1949年中秋,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上海品嘗潮州朥餅之後,贊不絕口,並特書「茶食泰斗」四字回贈。1982年梅蘭芳之子京劇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嘗了潮州朥餅後,交口稱贊,並依其父所題的四字再次回贈,遂成為飲食界的美談趣事。
潮式月餅按其餡料不同,可分為綠豆沙月餅、烏豆沙月餅、水晶月餅、芋泥月餅和雙烹月餅等不同品種。月餅的製作,最初是在家庭內各自進行,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向精製、美味、定型、專業化發展。現在生產潮式月餅的廠家很多,汕頭市昔年以太陽觀較為有名,近年來產量和質量較好的是汕頭市糖果餅干食品總廠。該廠產的潮式月餅色澤金黃鮮艷,皮酥薄脆,豆沙餡厚,潤滑,口味清甜,肥而不膩,深受海內外顧客歡迎,並在1986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
潮式月餅以意溪朥餅、貴嶼朥餅和蘇南朥餅較為著名。意溪朥餅,產於潮州市意溪鎮,食品作坊生產月餅始於清乾隆年間,尤以范合盛作坊更有名氣。貴嶼朥餅,產於潮陽貴嶼鎮,清康熙年間,由鄉民薛源合和侯源合兩間鋪號創制,分為齋餅和葷餅兩種。早在道光年間就以細料精調、無腥不膩而備受稱贊。蘇南朥餅,產於澄海蘇南一帶,首創於清代末期,是用加豬朥的麵粉作皮,甜豆沙作餡,經印製、燒烤等精製焙成。餅皮脆薄多層,入口成粉,有香味,餅餡香甜、軟滑、清涼。產品銷往各地深受好評。
近年來,潮式月餅在遵古法制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食品工藝原理,用科學方法配製更適合廣大群眾口味的餡料,推出潮粵合壁的蓮蓉、五仁、蛋黃、水果等不同餅食,不斷提高餅食質量,使產品更享盛譽,備受青睞。
三、剝芋
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頭,民間有剝芋食芋之俗。這方面方誌也有所記載,清順治《潮州府志》雲:「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清嘉慶《澄海縣志》說:「(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剝鬼皮』。」清乾隆《揭陽縣志》載:「(中秋)或剝熟芋而食,謂之『剝鬼皮』」。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頭拜月,以個大肉疏鬆,皮有裂痕者為佳品,即潮俗稱芋「笑」。祭拜之後全家便剝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樂趣。

6、在潮汕地區,中秋佳節會有什麼特殊的風俗習慣嗎?

中秋節一到,一年就快過到頭了,所以有年怕中秋,月怕十五,星期怕星期三的說法。說到過節,對於我這種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還真有一番喋喋不休的話要講呢。從小時候的盼望過節,到現如今的無感,這不僅是因為過節儀式的無趣,也因為人生際遇的坎坷。幾十年過下來,也就是那麼回事而已啊。



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幾乎都跟食物有關系,各個節日有它主要的食物特點,比如元宵節吃湯圓,清明節吃青團,端午節一定有粽子,中秋節當然離不開月餅了。而且各個地方的食物還有些同名不同味兒。既然吃食是過節的主角,那麼就先說月餅吧。汕頭的月餅也很有潮汕特色的,這邊比較傳統的叫法是朥餅,是脆皮的,餡兒其實比較單調,有所謂的雙烹的,聽起來比較有意思,但是吃起來會甜得齁,也就是一點冬瓜糖加一些叫不出名的甜甜的東西而已,再有就是綠豆沙,紅豆沙,黑豆沙。至於什麼蓮蓉啊,蛋黃啊,五仁啊,水果味啊,應該都是外地舶來品吧。

吃月餅時比較解膩的當然要數功夫茶了,這也是經常受人們提起和津津樂道的搭配了,可以說從會走路的小孩子到耄耋老人都會喝茶。中秋節正是處在收獲的季節,瓜果飄香,賞月怎麼能少得了水果?各種各樣的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比較有潮汕特色的要數余甘子和青橄欖了,還有柚子和石榴。中秋節的青橄欖才剛開始成熟,還不是橄欖最好吃最有味兒的時候,但是人們也迫不及待的開始買來吃了。余甘子又便宜又耐吃,解膩解饞,想想都有些流口水了。石榴象徵多子多福,柚子是象徵什麼還沒考究過,不過一般柚子是外婆送給外孫的中秋節禮物,這是為什麼?待考。八月十六日是女兒回娘家的日子,中秋節外婆先送外孫禮物,第二天女兒回禮,算回娘家團聚吧。

潮汕人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要祭祀祖先和拜拜各路神明,所以中秋節這天一早,各個大小廟里就會人來人往,大媽小媳婦提著祭品,來到廟里,虔誠的跪倒在神像前念念有詞的祝禱,然後就是香火紙錢的味兒充斥彌漫的氣息了。祭祖是在中午或者晚上,也是非常熱鬧隆重。晚上的節目就是拜月了,拜月一般由家裡年長的女性主持,不是奶奶就是媽媽。供品是月餅,水果,香茶,蠟燭,紙錢,比較講究的人家還有鮮花。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喝茶聊天,小孩子一定是最高興的,畢竟好奇心是他們的天性。這一天真的很難得,家庭和睦的話會給小孩子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很多人喜歡過節就是想一次次的體會這種溫馨的氣氛的。

現在物質豐富,天天像過節,想吃什麼就能吃到,粽子可以天天吃,比月餅好吃的東西也多了去。至於拜神祭祖的事實在是太假了,拜月就更加愚昧可笑了,有些人倡導弘揚傳統文化,但是他如果親身經歷潮汕人的拜神祭祖活動他就知道有多封建迷信了,鋪張浪費,愚昧無知,根本與文化無關。

真的一年比一年對過節無感了,中秋節與春節一樣味道越來越淡了。中秋節也是團圓的節日,所以一家團聚其樂融融是重點。月到中秋分外明,秋高氣爽,我更加喜歡的是整個秋天的涼爽和天高雲淡。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