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皇帝干什麼
1、《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記載的是中秋的什麼活動?
中秋節」源於古代帝王的祭月,《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華夏古神話中月神神話流傳最為廣遠。然而,華夏的月神神話中,從主角到民俗中卻存在諸多謎團——今天專門談談月神。
在中國,說到「月亮」神祗,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嫦娥」。嫦娥奔月最早見於商代《歸藏》。《文選》王僧達《祭顏光錄文》之李善注引《周易歸藏》則言:「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月精即月神。
兩漢時期嫦娥故事逐漸完善,《淮南子·外八篇》已經是一則完整的故事:「昔者,羿狩獵山中,遇姮娥於月桂樹下。遂以月桂為證,成天作之合。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豖希、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托與姮娥。逢蒙往而竊之,竊盯畝之不成耐則手,欲加害姮娥。娥無以為計,吞不死葯以升天。然不忍離羿而去,滯留月宮。廣寒寂寥,悵然有喪,無以繼之,遂催吳剛伐桂,玉兔搗葯,欲配飛升之葯,重回人間焉。
羿聞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誠,允娥於月圓之日與羿會於月桂之下。民間有聞其竊竊私語者眾焉。」
然而,更早的文字記錄中月神卻是西王母。甲骨文中就有「若東母西母」記錄,並將他們與祭祀相聯系——此「西母」即月神,所以《禮記·祭義》謂「祭日於東,祭月於西」。西周金文則有「王母」的記載,《管子·輕重己》就說到「以春日至始……出祭王母。」——西母、王母即西王母——《山海經·大荒西經》說:「西有王母之山」。
《山海經》說住在西方昆侖的她「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古今圖書昌嫌集成》引《鴻苞軒轅黃帝紀》則說:「神人西王母者,太陰之精,天帝之女也。人身虎首,豹尾蓬頭,戴勝顥然,白首長嘯。」郭璞為《山海經》作圖贊曰:「昆侖月精……西姥之宇。」此「西姥」即西王母。
2、古時候,皇宮里的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
對於古代過中秋節的場景記載得最多的朝代是南宋,南宋的首都是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歷來都是人文聖地,其繁華景象非他處可比。據史書記載,在中秋之夜,上自皇室下至貧窮之家,都有設宴賞月的習俗。皇宮中的宴會有樂隊伴奏雅樂,可謂高貴豪華。而豪門大戶登高樓逛軒之上,一邊大排筵席一邊飲酒高歌。如果是一般的中產階級,就在住宅的月台上安排家宴,子女團圓共度佳節。至於窮人家,哪怕典當衣服也要買酒歡度節日。等到晚上的酒宴過後,臨安城便迎來了全民遊玩狂歡之夜。這一夜大街上的買賣一直要延續至第二天凌晨,尤其是點心鋪、胭脂香鋪這些和喜慶氛圍有關的店面都將各色貨物陳列出來,史書里記載這個場面寥寥幾句就把場景勾勒出來了——「誇多競好,謂之『歇眼』。燈燭華燦,競夕乃止」。遊人們「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3、古代皇宮是怎麼過中秋節的?
秋節是團圓的佳節,也是富於浪漫情調的良辰。皇宮中在這一天晚上往往安排賞月活動,但基本上屬於家庭聚會。唐詩中,幾乎每一個重大節日都有君臣唱和的詩作,唯獨中秋節例外。文人雅士多有關於中秋的詩作,可見這一天還是會令人詩情澎湃的。大概在這一天君臣各自家庭團聚,也就不安排「國宴」應製作詩這類的活動了。 中秋節除了賞月,還有吃月餅的習俗。據說月餅的來歷也跟皇帝有關。
一種說法:月餅原本是宮廷美食,唐僖宗在中秋節這天吃月餅,覺得非常美味,聽說新科進士正在曲江開宴,於是讓御膳房用絲織品包裹月餅賞賜給進士們。後來,民間紛紛仿製,並且在中秋節這天食用。
中秋節之夜,曲江池畔宴飲,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這首詩有所反映:「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臨風一嘆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回憶當年的榮寵,無限感慨。
還有一種說法:元末朱元璋起義的時候,相約在八月十五那天夜晚行動,之前把紙條夾在月餅里相互饋贈。後來朱元璋當了明朝的開國皇帝,中秋節吃月餅也就成了節俗。
這兩種說法都牽強附會。估計宋元之際出現了這種貌似明月並有團圓之意的點心,中秋節,老百姓吃,皇宮里的帝王後妃也吃。
要說中秋節跟宮廷的關系,最早的神話傳說恐怕得推到夏代後羿(後羿推翻太康的統治,先是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為王,不久就乾脆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有窮)的妃子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偷吃了後羿的長生不老靈丹妙葯,於是飛到月宮里,寂寞永遠。中秋節的時候月色明朗,賞月玩月,常與嫦娥奔月的故事聯系起來。元稹的《八月十四日夜玩月》:「猶欠一宵輪未滿,紫霞紅襯碧雲端。誰能喚得姮娥下,引向堂前仔細看。」 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想像著中秋節這天嫦娥從月宮把桂子擲向人間:「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月中桂樹高不可攀,考取功名被稱為「蟾宮折桂」。
皇宮里的那些後妃們,雖然不像嫦娥那樣生活在天上清冷的月宮,但是卻何嘗不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無數寂寞長夜,惟向深宮望秋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在唐代,政府規定中秋節給假3天。如今,中秋節不是我們的法定假期,但我們的心在如水的月光下跳動,心清如朗月。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有情人千里能共嬋娟
4、康熙皇帝怎麼過中秋和春節?要在皇宮舉行宴會嗎?
康熙每年均要在皇宮中為春節和中秋節等節日開宴會,王子王孫、朝廷重臣等都要參加。
清代初年,宴無定製。後妃、皇子、親王、郡王及文武廷臣一經皇帝「欽定」,即可入宴。康熙年間,清代宮廷增設專門管理飲膳的機構和人員,不僅對皇帝飲膳、筵宴設立專檔,還將重要的筵宴定為制度,如除夕、元旦、上元、端陽、中秋、七夕、重陽、冬至、萬壽、大婚等宴載入《大清會典》,編入《大清通禮》,列為法定宴日,對與宴進酒事宜也都有專門記載。
清朝皇帝平時進餐稱進膳或傳膳。皇帝進膳,除宴會以外,都是單獨擺桌,菜、湯都各有碗蓋,臨時才打開。製作飲食,各有專門機構。各種茶水和用牛奶、奶油、鹽、茶熬制的奶茶,由御茶房供應,各樣點心有餑餑房製作,正餐飯菜由御膳房供應,晚點,在宮內別有承辦之處。每天正餐兩頓,冬季,上午六、七點左右進膳,下午一點半左右進「晚膳」,晚上六點左右進晚點。每一餐如何預備,都一一開列清單,呈報內務府大臣畫行照辦。
除夕、元旦是皇帝家宴的日子。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是乾隆繼位以來首次筵宴。自下午兩點開始擺設宴度。乾清宮正中地平南向面北擺皇帝金龍大宴桌,左側地平上面西座東擺皇後金龍宴桌。乾清宮地平下,東西一字排開擺設內廷主位宴桌。西邊頭桌:貴妃,二桌純妃,三桌海貴人,裕常在;東邊二桌林妃,三桌嘉妃、陳貴人。另設陪宴若干桌。下午3點半左右,乾清宮兩廊下奏中和韶樂,乾隆帝弘歷御殿升座。樂上,後妃入座,筵宴開始。先進熱膳。接著送皇後湯飯一對盒。最後送地平下內庭主位湯飯一盒,各用份位碗。再進奶茶。後妃,太監總管向皇帝進奶茶。皇帝飲後,才送皇後奶茶及內庭主位奶茶。第三進酒饌。總管太監跪進「萬歲爺酒」,皇帝飲盡後,就送皇後酒,妃嬪等位酒。最後進果桌。先呈進皇帝,再送皇後、妃嬪等。宴畢,皇帝離座,女樂起,後妃出座跪送皇帝還宮後,才各回住處。
5、中秋賞月,你可知道古代官員這一天會接到何種賞賜嗎?
中秋節的出現,時間非常早,一開始,中秋是與祭祀有關的,月亮在於古人眼裡是非常神聖的,因此中國很早就有了在滿月夜祭祀的活動。
唐朝的文人已經推崇中秋,到了宋朝,文人當權,文人思想浪漫,中秋慶祝更熱烈了。政府肯會給官員們發放一些節日的福利,讓他們回家在一起吃飯看戲,或者是帶著一些家人到外面去看看燈,遊玩一番。比如在宋朝就有改模著一些文人的聚會,這些人三五成群在一起飲酒賞月作詩,像著名的蘇東坡就在這些節日裡面做出過不少的名篇。
在宮廷裡面,很早就有了過中秋的習慣,像中秋的很多風俗,就是從宮廷裡面傳出去的,古代皇宮無疑是最為神聖的地方,宮廷也是帶動潮流的地方。在這個節日里,皇帝會舉行一些宴席,很多的王公貴族都會來參加,還有朝中的很多大員也都會來參加,大家一起欣賞歌舞,君臣飲酒賞月,期間有一些其他的娛樂,這也算是難得可以消遣的日子。
人們賞月自然是缺不了月餅,官員們就算在衙門當值,也會特意來買一些月餅,感受節日的氛圍。不過,檔殲伍這些都是中央或者一些大城市的官員才能享受到的,像一些邊鎮的官員,他們當地的條件非常差,想要過節也沒有什麼可以享受的,還有一點,邊鎮的官員一直都不能放鬆警惕,畢竟他們要防備外敵入侵行或,不能由於自己忙著過節就出現失誤。
6、清代宮廷的中秋節是怎樣的?
民間將中秋節視為豐收秋、團圓節,古代帝王也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禮制。
清代時沿襲舊制,每年中秋佳節在乾清宮設宴以祭月。供桌上擺月宮符象,和一個直徑55公分、10斤重的大月餅。月餅上印有郁儀宮字樣及玉兔搗葯圖案。
大月餅左右各擺3斤重的月餅一個,各式小月餅數盤,擺酒、茶數盅。供桌上還要擺設鮮花和鮮果,如蓮瓣形的西瓜和九節藕等。
月供擺設完畢,開始燃香。皇帝、皇後等人依次對月光神碼行禮。等到香燃盡,即可焚月光神碼,撤供品。
這時將10斤重的大月餅精心包裝,貯至當年除夕夜,全家分吃。而3斤重大月餅則切成數塊,連同小月餅、蓮花團圓瓜、鮮果等賜給妃嬪、文武廷臣、太監及宮女等人。
乾隆五年(1741年)中秋佳節,乾隆帝恭侍皇太後先到西苑萬善殿(中南海)禮佛,後游南海瀛台諸景。
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孝聖皇太後死。第三年的中秋,乾隆帝在前往盛京祭祖的途中拜祭宮月。
八月十五日酉初,太監們在蓮花套大營西洋房東院內坐西北、向東南設擺月光花插一個,挨插屏前,一字擺著兩張插條桌。用黃緞桌套一個(月花插屏、供桌、供器等樣俱系太監隨營帶來的)。
茶膳房隨擺供一桌,十九品,擺三路。從里往外擺。月光碼兩邊,供子母藕一對(用斑竹桿,上捆鮮花。捆在月光碼插屏架上)。
供桌後桌邊上供黃豆角兩把(高一尺五寸,挨著月光碼供)。
頭一路(供桌後桌邊)中間設斗一個,上供大月餅一個(重10斤,彩畫圓光)。斗左邊鮮果三品,西瓜一品。右邊鮮果二品,西瓜一品。
二路,中間設香爐一個,左邊茶三盅,西瓜一品。右邊酒三盅,西瓜一品。
三路,香爐前,中間設檀香爐一個,爐左邊,月餅一品二個(每個月餅重3斤),蠟台一個(此供子母藕,3角,10斤重月餅,3斤重月餅)。
皇帝至供前拈香行禮,之後到西洋房少坐。
酉正,用茶房紫檀木折疊矮桌擺黃盤野意酒膳一桌,十五品。
酉正二刻十分,香盡,皇帝焚化供品。
然後,總管蕭雲鵬用茶房如意茶盤請茶三盅、酒三杯。跪進,與皇上奠茶、酒,送焚化。
結束後,隨撤供一桌。大月餅(10斤重)遵例收貯,除夕共進。
兩個3斤重的月餅則切一個,托一個,用金龍盒盛,送給皇帝品嘗。又令將其他月餅賞隨營妃嬪等位。
供前鮮果、西瓜、月餅賞給隨侍太監等。
宮中的月餅,一般由內膳房承做。宮廷月餅集傳統的蘇式月餅、廣式月餅、京式月餅等各式特色於一體,配料講究,做工精緻,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宮廷月餅皮上壓有雲朵、月宮、桂樹、玉兔,而且顏色多樣,有彩繪的,也有紅心白邊、白心紅邊的,還有全紅的或全白的,稱為自來紅、自來白。
月餅上色用的顏色是飛金、銀砂、大綠、石青、彩黃、靛粉、廣膠、蘇木等。
宮廷的月餅規格不等,有直徑55厘米重10斤的;41厘米重3斤的;25厘米重1斤的;9厘米重5兩的;6厘米重3兩的;最小的月餅只重一兩五錢。而且月餅模子上的名稱即表明月餅的餡芯種類。
7、古時候,皇宮里的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
中秋節俗稱上元節,它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據史書記載,古代皇帝過中秋是一場很大的盛宴。宴會開始,皇帝會帶嬪妃來到辦宴會的地方首先參拜各路神明,待參拜完畢。聲樂響起,宴會開始,就是大家品嘗月餅的時候了,宴會的月餅大的直徑有一尺多長,上面有月宮、蟾蜍、玉兔等圖案。各種各樣的月餅,聞著沁人心脾,吃著糯米香甜。皇帝和嬪妃在品著月餅之餘,皇帝還會頒賜瓜果月餅,會對受寵的妃子格外的賞賜。皇宮內外一派吉祥如意。
皇帝設宴是大事,而且邀請的都是豪門望族。這天就連大臣的女兒也能出席。這一天她們有可能會被皇帝選中,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嬪妃,也有可能被皇子選中,成為皇子的妃子。有可能和自己喜歡的情郎互訴衷腸得到美滿的姻緣。所以這天不僅姑娘們都會將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就連那些世家的公子哥們也都會把自己收拾的精精乾乾。想在這么多人之間脫穎而出,那必須要美滿和智慧一身。所以她們十年如一日苦練的那些才藝就派上了用處。姑娘們大顯身手,琴棋書畫,書法棋藝猶如百花齊放,好不美麗。
這個節日除了吃月餅,欣賞才藝還有觀燈。每到這一天,皇宮會張燈結綵,做各種各樣的花燈,有兔子燈,老虎燈,小狗燈等等,將它掛在高處,或者放在水裡。皇帝帶著嬪妃和大臣欣賞花燈和猜花燈上的燈謎。如果有學識淵博的世家公子拔的頭籌,有可能會成為皇帝的乘龍快婿,也有可能會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古代雖然沒有手機,電視劇等這些娛樂的東西,但他們的節目也是相當精彩的。
8、中秋賞月,你可知道古代官員這一天會接到何種賞賜嗎?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象徵頌祥鏈著團圓的寓意。所以在這一天,帝王會舉辦宴會宴請大臣們,同時會賞賜一些月餅和銀兩等作為過節賞賜品。而對於那些不在京城的地方官員們,朝廷也會提前把這些賞賜分發給到地方官員。當然,賞賜的這些過節福利也是根據官員的級別有所不同。
在古代的皇宮里,每逢佳節免不了要進行祭拜,但是祭拜不是所有官員都可以參加的,而是只有官職到一定級別,或者是屬於皇室成員身份的官員才有資格參野孫加。祭拜活動結束後,帝王就會宴請在京城的官員參加中秋宴會。一是有君臣是一家的含義,二是藉此機會和君臣之間可以除了政事外,找個機會聊聊家常拉近關系。但是宴會一般不會延續很長時間,因為需要讓官員回去和家人團聚。
帝王賞賜給官員們的賞賜中,不管有哪些名貴的東西,但是其中最有意義的必須是月餅。從唐代開始帝王還會在中秋宴會上進行分食月餅,借用月餅的寓意傳遞出帝王對官員和官員家人們一種祝福。官員在宴會結束後會把這個月餅帶回家,等於把帝王的祝福帶回和家人一起分享。同樣沒有參加宴會的官員,賞賜中的月餅也是會和家人分享,表示對帝王祝福的感恩。
朝廷除了會幫帝王准備給官員們的賞賜外,也會在民間組織一些賞月的活動,便於官員們和宴攜老百姓們娛樂。在古代,傳統文化的呈現非常重視,在這種有特別意義的節日,會有很多傳統禮儀。所以說不僅皇宮有祭拜典禮,其實民間也有,祭拜信仰里的神明,把自己對生活的期望通過祭拜神明求得心理寄託。同時祭拜過世的祖先,表達對親人的懷念。
9、古代的皇帝是怎麼過中秋節的?會比今天還熱鬧嗎?
古代的皇帝是怎麼過中秋節的?會比今天還熱鬧嗎?中秋在《周禮》中就有記載,陰歷七、八、九月為秋,而八月十五恰好是正中,於是稱中秋。
在周代己有"帝王秋夕(拜)月"的活動,在漢代中秋之日敬老、養老,晉時亦有賞月活動,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通過嫦娥奔月、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的結合,使之富有浪漫色彩,通過文人的歌頌,唐初開始有了中秋節之稱。北宋則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至今,舊歷中己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古人怎樣過八月節呢?
一、月為中心。
1.祭月:沒大香案,擺月餅,各種水果為祭品,其中西瓜必緩神扒不可少,還要切成蓮花狀,將月亮神放在月亮的方位。
2.拜月,全家人依次叩拜,叩拜後每個人都要領月餅。一塊月餅要一家人都吃到。
3.玩月,其實就是賞月,宋時最盛,富人在樓台館閣、窮人在田野山丘,到處是家庭,所以這瞎慧一天又稱團圓節,通宵達旦,觀賞月亮。宮里還舉行中秋晚會,絲竹通宵不息,樂聲飄往宮外,連小孩子都不肯睡覺。宵禁也取消了。
二、花燈.
既然是晚上,當然擾昌少不了燈光,
1、比較富裕的家庭燃塔燈,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狀,及慶賀中秋字樣,有各種顏色,中秋夜系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稱"樹中秋",一般家庭樹兩個柱子掛兩盞燈,各自得其樂。
2、河燈。成百上千的小花燈在河上飄浮。
3、祭兔兒爺,有賣兔兒爺燈的。
三、食物.
,最少不了的當然.是月餅,具說初為胡餅,楊貴妃嫌不好聽,改為月餅。南方還喝桂花酒。八月蟹兒肥,還有吃螃蟹的,各地情況不一。另外就是大批不同的水果:萍果、梨、桃子、葡萄、西瓜等等
10、古時中秋節干什麼
古時中秋節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祭月的日期為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所以又有秋節、八月節之稱,又因有祈求團圓的習俗,所以又有團圓節之稱賀侍。
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纖拍胡有著古毀攔老的淵源。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