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簡簡要說說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簡簡要說說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發布時間: 2023-04-15 17:29:09

1、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包粽子的來歷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人們都有包粽子往江里扔的習俗。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名叫屈原,他原是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是國王的一名大夫。屈原雖然忠實楚懷王,但卻受其他人的排擠。楚懷王逝世後又因傾囊王聽信讒言而將屈原流放到汨羅江邊。屈原苦苦想到,我反正也不能為國家和百姓造福,那我活著還有什麼用皮頃雀呢?於是便投江自盡了,那天正是我國的農歷五月初五。百姓們聽說屈原跳江的消息後,十分痛苦。他們發動了很多人坐在船上在江邊打撈屈原,一連打撈了很多天,最終還是沒有打撈到屈原。所以百姓們為了紀念對屈原的思念之情,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那天,就要包粽子,將包好的粽子少吃一點,大部分都要扔到江里去,讓江里的魚蝦吃粽子,不要吃屈原的身體。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包粽子,就成了一種傳統。
民間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馬上劃船撈救,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為了寄託哀思,人們乎吵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但是關於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的由來,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燃早。之後,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賽龍舟已成為民族民間原生態的傳統節日
據介紹,端午起源於南方百越,把農歷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相沿迄今。
據悉,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2、為什麼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原因

1、端午節吃粽子和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是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世則敗而形成的一種端午習俗,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

2、戰國末期,楚國淪陷,屈原在被流放的途中內心非常悲憤,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屈原懷抱大石投入了汨羅江,江邊百姓聽到這一消息後紛紛劃船追趕,想要將屈原的屍體打撈起來,但並沒有打撈上來,於是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傷害屈原的軀體,用搜顫竹筒裝入糯米投入盯雀江中,後來慢慢發展,吃粽子就成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一大習俗。

3、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每到端午節我們都會包粽子,吃粽子。而這個習俗也是流傳至今成了人們端午節必不可少的風俗之一。

粽子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變化成各種形式,有肉粽、棗粽等等。那麼,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呢?

關於端午節吃粽子一般的說法都是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

據悉,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

在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節日習俗,無論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會在這一天吃粽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來祭奠屈原。

除了上面的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之後還有另一種關於吃粽子的說法。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粽子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求子,在端午節的時候,有的地方會互相贈送粽子,意在求子的意思,因此民間有吃了粽子之後就能夠生出兒子的傳聞。粽子還有一種諧音是「眾子」,寓意著未來會人丁興旺。

每年的端午節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合家團圓的意思,因此現在端午節已經變成了法定的節假日,端午節這一天大家可以回家對家人進行照看與家人團聚。

4、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的賢臣,相傳,他不忍看到自己國家滅亡便投入汨羅江自盡。他死後,當地百姓都非常悲痛,紛紛前往江邊憑吊。

漁夫們劃起小船,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入江中,希望讓魚、蝦、蟹不要啃食屈原大夫的身體。後來,人們害怕飯團被蛟龍所食,就用樹葉包住飯團,在外面纏上彩絲,久而久之,就發展為現在粽子的模樣了,也形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的主要構成。

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和箬葉。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

5、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1、端午節吃粽子主要是為了紀念憂國憂民的詩人屈原。

2、相傳楚國詩人屈原歲散殲對楚國滅亡無力回天,由於亡國之痛在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江而殞身,這就為端午乎沖節渲染了一定的愛國主義色彩。屈原死後楚國的民眾非常痛苦,為了避免河中的魚蝦損傷到屈原的屍體,附近的漁夫和村民都自主的拿來自己家准備的飯團,以及雞蛋等食物扔到江里,希望通過這些食物喂飽河裡的魚蝦,這樣就不會損傷屈原的軀體。

3、也有的人會把隨身攜帶的竹筒中放一些糯米,既能夠吸引魚蝦又能夠起到一定的驅邪作用,避免水中動物蠶食屈原屍體。從此以後為了表達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楚國人在每年屈原投江這一天就會自覺的,將竹筒里裝滿米和其他食品用來祭奠屈原,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和亡國的悲傷之情。後來這掘岩些竹筒米經過進一步的簡化和改進,就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粽子。從此以後每年端午節就有吃粽子的習俗了。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變遷,人們對美食和口味也有了不同的追求,所以就形成了現在的蓮子、綠豆、冬菇、花生、五花肉等多種材料做的粽子。

6、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原因

1、端午節之所以要吃粽子是為了對屈原表示懷念。屈原是戰國時期極具知名度的一個愛國詩人,他衫亮譽入仕之後一直想要推行變法改變楚國的積弊。楚懷王起初對他其實較為信任,但是後來在兒子子或段蘭以及其它貴族、朝臣的挑撥下日漸疏遠屈原。這些人之所以針對屈原,其原因在於屈原所推行的變法是為民謀利,為達到這個目的勢必要以損害上層貴族的利益為代價,因此子蘭等人才會針對屈原,反對變法。
2、被鍵襲疏遠的屈原被流放至漢北,與此同時楚懷王受秦國張儀蒙騙主動放棄與齊國共同攻伐秦國的計劃。受此蒙騙的楚懷王心有不甘接連兩次出兵攻打秦國,但是均未取得勝利戰果。不僅如此,楚國還反遭到秦國的進攻,漢中郡也因此被秦侵佔。為此楚懷王又將屈原召回,並命他出使齊國,希望與齊國共結聯盟。不過待屈原從齊國回來之後,楚懷王再一次疏遠了他。
3、之後楚懷王聽信秦國的花言巧語,與秦復合。屈原對此感到十分不滿卻又無法改變楚懷王的想法,所以他選擇再次前往漢北。兩年之後楚國被齊韓魏三國聯合攻擊,楚國不敵,於是派出太子作為人質為代價求得秦國出兵相助。不曾想一年之後楚國太子因誤殺楚國大夫而潛逃回楚國,秦國更是以此為由對楚國發動戰爭,楚國因此接連失去好幾座城池。
4、這時屈原已經從漢北歸來,但是他剛回來沒幾年就又再次被流放至江南。就在此次流放期間,屈原在聽聞楚國都城被破的消息之後便投江自盡了。當地百姓雖極力打撈他的屍首卻始終沒能尋到,最後他們只能往江中投擲飯團,希望江中魚兒不要破壞屈原的屍首。這件事情便是端午吃粽子的起源。

7、為何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也叫重午節,一般說來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一種說法是紀念吳國宰相伍子胥。端午的民俗活動很多,采草葯、佩香囊、鑄陽燧、懸菖艾、劃龍舟、端午浴、放紙鳶、拴五色絲線、食五黃、給小孩額頭塗寫雄黃字、吃五毒餅……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包粽子。 

包粽子的習俗大約是在東晉形成的,當時,很多人在汨羅江畔祭祀屈原,往河裡投食物。身穿白袍、披頭散發的屈原現形後告訴人們,河裡有惡龍,可以把米飯包在蘆葉里再投下去。

這當然是一種傳說,傳說背後有著相應的時代背景。東晉時期,中國的文化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有大量平原、水田,當北方的農業技術傳到南方,促進了南方的農業生產,老百姓有了余糧,才可能做粽子。

吃粽子要注意的事

1、粽子要趁熱吃

粽子本身就不好消化,變冷之後的粽子會變硬更難消化,如果煮熟了的粽子沒有及時吃掉,那最好重新加熱蒸熟再吃,一方面放時間久了有細菌,另一方面重新蒸熟有利於消化。

2、粽子不能多吃

以前吃的粽子都是糯米做的,雖然好吃,但是不能多吃,因為糯米的黏性大不易消化,如果吃多了容易引起腹脹,胃受不了。

還有一些特定人群最好少吃甚至不吃粽子,比如高血壓、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等,很多老年人多少都有點這些毛病。

以上內容參考 上觀新聞-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節令美食背後有中國人的文化密碼

8、端午節人們為什麼要吃粽子?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在這一天,民間會舉辦賽龍舟,家家戶戶也會一起包粽子,煮咸鴨蛋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下面為大家分享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1

眾所周知,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吃粽子成了不可避免的傳統習慣,要增添生活的美好感,有時候形式感還是必須得有的。

還記得我第一次吃粽子還是非常小的時候,大概只有幾歲吧,在我外婆家吃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粽子。粽子的外觀感覺很是Q萌,棕葉獨特的包裹方法,至今都沒有學會,當時只是覺得非常神奇,食物還可以這樣包著吃。很有和大自然親切的感覺,有點像竹筒飯,利用自然界中的植物來進行加熱食物,吃起來美味有趣。

剝開外面一層層的粽葉後就可以看到飽滿鮮嫩的粽子了,熱騰騰的香氣裡面撲鼻而來。但是現在都非常不喜歡剝開粽葉黏糊糊的感覺,容易把手弄臟,但不妨礙它成為童年回憶的一部分,非常的有親切感。在外婆家,端午節圍繞著一群家人,一起吃著粽子,非常美好的記憶。

我依稀記得第一次吃的粽子是蜜棗味,也是一款非常經典的粽子口味了。蜜棗味的粽子吃著很甜,吃多了會有點感覺油膩,糯米包裹著裡面的各種餡,不咬下去你永遠不知道是什麼口味,阿甘說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我覺得粽子也像極了生活。要問我第一次吃到粽子現在回憶起來是什麼感覺,我覺得就是童年時代幸福快樂的感覺。

隨著現在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對普通的食物已經越來越不滿足了,什麼消費都在升級,不僅要食物營養健康還要飯店裝修豪華環境好,美食需要色基緩香味俱全,什麼都需要上檔次。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吃什麼,最重要的是和誰吃,以及當時的心情。

這樣好的美食不僅好吃美味還賞心悅目,遇到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端午節,就應該一家人團團圓圓坐下來一起吃飯,一起吃粽子,這樣不管你吃到什麼餡的粽子,都是最美味的。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2

對粽子寓意的看法

1、來歷:

紀念屈原

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普遍公認的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

老百姓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知體,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一「筒粽」的由來。

早在春秋時期粽子就出現了,到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2、寓意:

而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靈的,因道為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必須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舉行祭祀活動,以除瘟、驅邪、求吉祥。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過端午節吃粽子都是承襲傳統的表現。不同的地區粽子的種類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義都是一樣的。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3

一、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端午節吃粽子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當年屈原因為秦攻打楚都,它悲憤交加、對國家徹底死心,於是就投江自盡。村民們為了紀念和保護他的軀體,不讓江中的魚侵蝕屈原的屍體,於是就向江中投入一些食物。

但是這些食物很快就會被魚兒吃光,又一次開始侵蝕屈原的屍體。於是大家想出了一個辦法,就用粽葉和糯米裹在一起,然後投入江中,這樣魚兒吃起來比較困難,吃的`非常慢,所以就很好的保護了屈原的軀體。因此這個習俗延續到現在,到了端午節的時候,大家都會吃粽子,主要就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二、粽子的口味兒有哪些

1、肉粽

在南方地區端午節的時候,家家都戶戶都會包肉粽。肉粽主要是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來包的,肉需要先提前腌制一下,然後將切好的五花肉放入到糯米當中一起包裹搏戚模。煮出來的肉粽,吃上去肥而不膩,精肉軟爛,非常的好吃。尤其是浙江嘉興的肉粽在全國都是非常有名的。

2、仔罩蜜棗粽

北方人比較喜歡吃甜的粽子,所以在包的粽子裡面會加入蜜棗,這樣煮出來之後,蜜棗的香甜味就會滲入到糯米當中,一口咬下去可以吃到蜜棗的香甜以及蜜棗的軟糯口感,這在北方也是非常受歡迎的一種口味的粽子。

3、白米粽

白米粽其實就是普通的糯米包裹而成的,裡面沒有放任何的餡料,所以煮出來之後,除了有粽葉的清香之外,沒有其他的味道。但是它的吃法有很多,可以蘸著白糖吃,可以把它切成片,放在油鍋裡面炸著吃,也可以在上面淋上一些紅糖汁來吃,特別的好吃。

這種從古傳到今的文化習俗,也是被大家尊重和傳承的。所以現在到了端午節,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會開始包粽子,吃粽子,同時也會舉辦一些民俗活動來慶祝端午節,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4

粽子的寓意

古稱「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傳說是為祭投屈原而發明的。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粽」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又名角黍或作粽。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屈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也就是所謂的竹筒飯。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