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相城區活力島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相城區活力島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發布時間: 2023-04-15 17:31:04

1、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對於老百姓來說,端午節意味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提到端午節,人們通常會想到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那麼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一起來跟我來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習俗

一、吃粽子

粽子作為端午節的代表食物,一說是為了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噬咬屈原遺體;罩緩二說是因為粽子的稜角像一把刀子,可亮滑以將疾病、災害鏟除。

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承載著家國情懷,更蘊含著家人朋友相聚團圓的濃濃真情,粽子被稱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二、采艾草

傳說遠古時候神仙與水怪約定,只要門前懸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於是人們端午節喜歡採摘和懸掛艾草,意欲驅散妖魔,保衛家族。

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濕、溫經止血等功效,其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凈化空氣。艾葉煙熏時產生的煙氣可抑制病毒和細菌在空氣中傳播。

三、賽龍舟

屈原含恨投江,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由此賽龍舟也成為端午最傳統的風俗之一。

每年端午,賽龍舟比賽是不可錯過的年度盛宴,眾人齊心劃槳的「嘿呦」聲鼓舞著隊員們,也振奮著岸邊觀戰的群眾。

四、戴香囊

古人在端午節這天還會戴香囊,為了清香、驅蟲、避瘟,香囊中常會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穢」功能的中葯,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蘇、薄荷等,可以提神醒腦、振奮精神,通九竅,防瘟病。

五、系五彩繩

在古代,人們迷信端午節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氣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孩子手腕上帶上五彩繩,就是用紅、黃、藍、綠、紫五種綵線編成的線繩,以辟邪驅瘟、逢凶化吉。

端午的名字介紹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我國已經存在了上千年。西晉《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這是「端午」一詞最早的出處。

端午節還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浴蘭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端午節還有「女兒節」這個別稱。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戶戶都給家裡的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折一支石榴花簪在頭上。當時這被認為是避五月的「毒」,為家中女孩子祈求健康的一種儀式。即便家中女兒長大嫁人,這天也要回娘家和父母一起過節。所以,端午節也稱「女兒節」。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幾個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以及端午的名字的簡單介紹物鍵模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習俗呢?歡迎補充,咱們在評論區里相見吧~

2、端午節有什麼風俗活動

不同的城市在端午節都會有不同的活動,端午節的活動其實還挺多的。如果你想去不同的城市去體驗不同的端午節活動,那就先去了解當地的活動有哪些,一起看看吧。

老北京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在老北京的民俗中是一個大節日,與春節和中秋合稱「三大節」,因為這一天皇帝可以不上朝,老百姓需敬神祀祖,婦女可攜子回娘家歸寧,朋友們可以借機聚會,呈現出熱鬧的節日景象。節日民俗事象獨具特色。

北京地區的端午粽子是用葦葉包裹的黃米小棗粽子,以密雲縣產的小棗最有名。許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黃米與小棗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裡出售的粽子以南味為主,近郊農民推車進城賣的以黃米粽子為主。系粽子用馬蘭草,是北京特產

端午節這一天,兒童喜歡玩一種鬥百草的游戲,參加游戲的兩人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然後用「打贏家」的順序賽下去,直至選出最後勝利者。這就要求參賽者在參賽前注意尋找那些韌的草或花莖作為自己的「選手」,無形中形成識別花草的要求。那種能「斗」倒各草的「選手」,則成為大家公認的當日「百草王」。天壇「辟毒」遊玩。中國自古有「南船北馬」之說,南方遠行靠船,北方遠行靠馬,所以南方端午節賽龍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騎馬射柳的習俗。辛亥革命以後,北京人在端午節以去皇家園林遊玩為時尚,以去天壇最受歡迎,人們認為此地能「辟毒」,所以遊人較多,除此之外,什剎海、金魚池、悶攔高梁橋、二閘......均是端午節的遊玩之地。

山東端午節活動

鄒平縣在端午節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在端午節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市端午節,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做的項鏈)
,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河南端午節活動

河南地處中原,端午吃粽子、糖糕、菜角等油炸食品。豫南的信陽等地,喜食櫻桃、桑椹等時令鮮果,還盛行給小孩系綉有蛇、蠍、蜘蛛、蜈蚣、蟾蜍的紅色肚兜。鄭州等地受五月為「惡螞銀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的影響,還流行一些陋習,如五月不宜搬家,不宜糊窗,小孩不宜剃頭等。這與江蘇「五月是惡月,嚴禁小孩於五月剃頭」的習俗相同。

安徽端午節活動

端午節在安徽省的含山縣有早餐喝茶、吃綠豆糕和粽子的習俗。人們以為該日邪毒之氣最盛,習俗大多與驅邪相關。這一天,吃大蒜、咸鴨蛋,以雄黃酒灑於住所內,塗於小孩耳鼻額頭等部位,於正午將菖蒲、艾葉割下懸於門旁;掛鍾馗畫像於堂上;給孩子掛「端午錦」(此錦內裝大蒜、樟腦、雄黃、陳香粉等物,以花布縫就,香氣四溢)
,穿虎頭鞋,掛長命鎖,圍綉有五毒(蛇、蜘蛛、蜈蚣、蠍子、蟾蜍)
的肚兜,此習俗逐漸少見。另外,端午日每人要吃幾個杏子和桑葚,民諺曰:「吃了端午杏,一年不害病,吃了端午桑,一年不害瘡。」此外還有在節日給長輩拜節的習俗。

河北端午節活動

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出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過去趙縣在端午節時地方官府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搏哪飲賦詩,稱為「踏柳」。

3、端午節都有什麼風俗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渣碧迅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這一首詩將人的如此思緒拉到端午節,很多人對端午的習俗還停留在吃粽子紀念屈原上,但是你可知道端午除了吃粽子,還有很多風俗的,下面就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的習俗

、扒龍舟

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於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

二、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慧配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三、洗草葯水

洗草葯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葯的葯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五、打馬球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但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很明顯是來源於北方游牧民族的競技遺俗。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

1、驅趕蛟龍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2、紀念屈原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