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是怎麼回事
1、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了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軍大將白起帶兵攻破楚國,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深感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心中悲憤不已,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百姓們悲痛不已,為了不讓魚蝦傷害屈原的軀體,人們就每於此日投入無色絲粽子於水中。久而久之,就形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吃粽子的含義:
1、寓意求子: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2、光宗耀祖:因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粽子。
3、功名得中:因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通常古代科舉考試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舉中的。
2、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的賢臣,相傳,他不忍看到自己國家滅亡便投入汨羅江自盡。他死後,當地百姓都非常悲痛,紛紛前往江邊憑吊。
漁夫們劃起小船,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入江中,希望讓魚、蝦、蟹不要啃食屈原大夫的身體。後來,人們害怕飯團被蛟龍所食,就用樹葉包住飯團,在外面纏上彩絲,久而久之,就發展為現在粽子的模樣了,也形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的主要構成。
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和箬葉。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
3、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是什麼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大家每年都會過端午節,而且絕大多數人都喜歡吃粽子,可是你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是怎麼來的嗎?不知道的話就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之後,因無力救國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選擇了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江自盡。人們得知此事,紛紛來到江邊劃船打撈,卻一無所獲。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人們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後來,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粽屬於「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節拜祭神靈祖先的貢品。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鹼水粽。
「粽」字本作「糉」團塌,歷史上跟粽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悔或廳,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的碧隱節慶食物。
端午其他習俗介紹
1、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
2、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古時候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3、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以及端午其他習俗的簡單介紹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習俗呢?歡迎補充,咱們在評論區里相見吧~
4、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陸大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簡介端午節
端午早納豎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茄迅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一說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與春節、中秋等節日同屬東亞文化圈的大中華地區及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
5、為何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也叫重午節,一般說來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一種說法是紀念吳國宰相伍子胥。端午的民俗活動很多,采草葯、佩香囊、鑄陽燧、懸菖艾、劃龍舟、端午浴、放紙鳶、拴五色絲線、食五黃、給小孩額頭塗寫雄黃字、吃五毒餅……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包粽子。
包粽子的習俗大約是在東晉形成的,當時,很多人在汨羅江畔祭祀屈原,往河裡投食物。身穿白袍、披頭散發的屈原現形後告訴人們,河裡有惡龍,可以把米飯包在蘆葉里再投下去。
這當然是一種傳說,傳說背後有著相應的時代背景。東晉時期,中國的文化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有大量平原、水田,當北方的農業技術傳到南方,促進了南方的農業生產,老百姓有了余糧,才可能做粽子。
吃粽子要注意的事
1、粽子要趁熱吃
粽子本身就不好消化,變冷之後的粽子會變硬更難消化,如果煮熟了的粽子沒有及時吃掉,那最好重新加熱蒸熟再吃,一方面放時間久了有細菌,另一方面重新蒸熟有利於消化。
2、粽子不能多吃
以前吃的粽子都是糯米做的,雖然好吃,但是不能多吃,因為糯米的黏性大不易消化,如果吃多了容易引起腹脹,胃受不了。
還有一些特定人群最好少吃甚至不吃粽子,比如高血壓、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等,很多老年人多少都有點這些毛病。
以上內容參考 上觀新聞-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節令美食背後有中國人的文化密碼
6、端午節吃粽子是什麼原因
1、端午節之所以要吃粽子是為了對屈原表示懷念。屈原是戰國時期極具知名度的一個愛國詩人,他衫亮譽入仕之後一直想要推行變法改變楚國的積弊。楚懷王起初對他其實較為信任,但是後來在兒子子或段蘭以及其它貴族、朝臣的挑撥下日漸疏遠屈原。這些人之所以針對屈原,其原因在於屈原所推行的變法是為民謀利,為達到這個目的勢必要以損害上層貴族的利益為代價,因此子蘭等人才會針對屈原,反對變法。
2、被鍵襲疏遠的屈原被流放至漢北,與此同時楚懷王受秦國張儀蒙騙主動放棄與齊國共同攻伐秦國的計劃。受此蒙騙的楚懷王心有不甘接連兩次出兵攻打秦國,但是均未取得勝利戰果。不僅如此,楚國還反遭到秦國的進攻,漢中郡也因此被秦侵佔。為此楚懷王又將屈原召回,並命他出使齊國,希望與齊國共結聯盟。不過待屈原從齊國回來之後,楚懷王再一次疏遠了他。
3、之後楚懷王聽信秦國的花言巧語,與秦復合。屈原對此感到十分不滿卻又無法改變楚懷王的想法,所以他選擇再次前往漢北。兩年之後楚國被齊韓魏三國聯合攻擊,楚國不敵,於是派出太子作為人質為代價求得秦國出兵相助。不曾想一年之後楚國太子因誤殺楚國大夫而潛逃回楚國,秦國更是以此為由對楚國發動戰爭,楚國因此接連失去好幾座城池。
4、這時屈原已經從漢北歸來,但是他剛回來沒幾年就又再次被流放至江南。就在此次流放期間,屈原在聽聞楚國都城被破的消息之後便投江自盡了。當地百姓雖極力打撈他的屍首卻始終沒能尋到,最後他們只能往江中投擲飯團,希望江中魚兒不要破壞屈原的屍首。這件事情便是端午吃粽子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