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
1、農村的中秋節怎麼過?各地風俗不盡相同,哪個地方最好玩?
據史書記載,早就在周王朝,古代帝王就會有立春祭日、小暑祭地、立秋祭月、立冬祭祀的習俗。其祭拜的地方稱之為日壇、地壇、月壇、北京天壇。單設在東南大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便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區域。《禮記》載:「君王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兒的夕月之夕,指的是恰好是夜裡祭拜月兒。這類風俗習慣既為皇宮及頂層皇室所秉持,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也逐步影響到了民俗。《周禮》里出現過中秋節這詞,但是它指的是並不是中秋佳節,反而是秋天的第二個月。漢朝有「中秋」,的時間是寒露的那一天,並不是八月十五,唐朝類書內有四時十二節氣史料記載,都沒有中秋佳節,但唐詩中已出現「中秋月」。
中國地域眾多,人口非常多,風俗習慣各不相同,中秋節的過法都是各種各樣,還帶有濃郁的地方文化。
在福建浦城,女人過中秋節要穿梭南浦橋,而求長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籠為向月宮求孕的兆頭。上杭縣人過中秋節,子女多的是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父母會在中央挖出來孔徑二、三寸的餅形供老人服用,近義密秘事不要讓小輩了解。這一習俗是源於中秋月餅中存有反元殲敵信息傳說。九洲中秋節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全國各地有中秋節拜月的習俗,通常是女性和小孩,有「男不月亮,女不送灶神」的俗諺。夜裡,明月升出,婦女們便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超燃,煙草縈繞,台上還堆滿果類和餅食做為祭禮。地方也有中秋節吃芋頭的好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口型,芋仔食到」.八月間,也正是芋的收獲季節,農戶都習慣以山芋來祭拜祖先。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挺風靡。絕對高度1-3米不一,常用碎瓦片壘砌,大一點的塔還要用磚頭壘砌,約為絕對高度的1/4,然後用瓦塊疊砌成的,頂部留一個塔口,供推廣然料用。中秋節夜裡便打火點燃,然料有木、竹、稻殼等,火太旺時潑松脂粉,引焰吶喊助威,極其壯闊。民俗也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如的或者在燃燒現象坍塌的則負,勝的由節目主持人發送給旗子、獎勵金或禮品。
江南一帶的民俗在中秋節人習俗都是各種各樣。南京人中秋節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特色美食南京桂花鴨。「南京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際應市,肥實而不膩口,爽口可口。喝醉酒必食一小糖山芋,澆以桂漿,美還不等言。「桂漿」,取名字自司馬遷《楚辭?少司命》「援北方地區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桂花糖,中秋節前後左右採收,用糖及話梅腌漬成的。江南地區女性靈巧,把詩中的托物言志,變成桌子美味。南京人闔家中秋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月亮」,出行步行街稱「走月」。
明朝初期南京有希望月樓、玩月橋,清朝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任人中秋賞月,而去玩月橋者為最。許多人在明月高懸時,搭伴同登望月樓、去玩月橋,以共睹月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姬馬湘蘭府第,這夜,士子集聚橋底笙簫自彈自唱,回憶牛渚玩月,對月作詩,故名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逐漸沒落,後代有詩去:「風流韻事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酒長板橋,卻憶玉人大橋上坐,明月相對性教吹簫」.長板橋,即原來的玩月橋。近些年,南京夫子廟已再次修繕,修復明朝清代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等到中秋節時,就能搭伴同來領略到此處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寫成,上邊插有扎紙的魁星及五顏六色錦旗。上海人群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吉安縣在中秋節的黃昏,每一個村會用麥草燒陶罐。待陶罐燒變黃後,再放醋進來。這時候便會有香氣吹遍全村人。新城縣過中秋節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架通草燈,直到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縣中秋佳節,少年兒童以磚瓦窯堆一中空寶塔面板。塔上掛以帳幔牌匾等裝飾物,又置一桌於塔前,擺設各種各樣敬「塔神」的器材。晚間則里外都點上燭燈。績溪中秋節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節炮要以麥草綁成辮子狀,淋濕之後再拿在手裡向石邊嚴厲打擊,使傳出轟鳴且有游魔龍的習俗。魔龍要以稱草綁成的牛,的身上插有香柱。游魔龍時會腰鼓隊同行業,玩遍各鄉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節除開吃月餅外,還需要打粑、殺鴨子、吃香酥餅、蜜餅等。有些地方也點桔燈,懸在大門口,以表慶賀。也是有孩子在紅心柚上插進香,臨街扇舞,稱為「舞流量香球」.嘉定縣中秋佳節祭土地公、飾演元雜劇、器樂、珍貴文物,稱之為「看著」.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院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之為「青苗社」.諸城市、臨沂和即墨部分地區除開祭月外,也要掃墓拜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區大地主也在中秋節酒宴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時令食品類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酒宴姑爺。大同縣則把中秋月餅稱之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值夜之俗。
河北萬全縣稱中秋節為「小元旦節」,月色白紙繪有太陰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秋春像。河間縣人覺得中秋風秋雨為苦雨,若中秋佳節雨天,本地人卻認為蔬菜必然味兒欠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人行船登崖,女人分配佳宴。無論窮富,必食甜瓜。中秋節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獎勵。洛川縣中秋佳節父母率學生們帶禮物為老先生拜節,午餐超過校園內聚會。
一些地方還構成了許多獨特的中秋習俗。除開中秋賞月、祭月、吃月餅外,也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節、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彝族的拜月、瑤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2、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呢?送禮都送月餅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物資生活非常貧乏,雞鴨魚想都別想,過節時有點豬肉吃那就很不錯了。中秋時節,青黃不接, 夏季的蔬菜已罷園,冬季菜剛種下,因而只能用罷園殘留的葫蘆、豇豆燉一鍋,或者葫蘆豇豆茄子燜一鍋,那也就香得我們只顧悶頭吃而顧不得說話了。當然,那時候我們還小,並不圖肉菜的香,只圖八月十五月兒圓,有水果吃,能在月亮壩里嬉戲玩耍;中秋節的節名也不時興叫,都直接說「過八月十五」了。
小時候逢年過節總是特別的開心。因為有很多好吃的。可能會殺上一隻雞或者一隻鴨,用雞鴨的內臟煮一份粉絲,超級好吃的。中秋的團圓飯會比平時早一點,因為吃完飯以後,哥哥和我還要拿著爸媽買的月餅去祭拜月亮娘娘。也就是露天將月亮捧在手裡,,讓月亮娘娘「吃」一下,然後才到我們吃。
八零後的兒時的中秋節雖然過得簡單平淡卻是快樂而滿足的。那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爸爸媽媽每天都有忙不完的農活,中秋節也不例外,也是在忙碌中度過的,跟平時沒什麼分別,並沒有特別的慶祝,也沒有豐盛佳餚,也是吃的青菜配白飯,不過晚上吃完飯後,每人的手上會多了一個月餅,月餅是那種用紙包著的,紙里包著四個月餅為一筒,都是這樣賣的。
那時候覺得拿在手上的月餅聞著特別的香,都捨不得大口吃,都是用手一點點的捏來吃的,吃在嘴裡香甜可口,覺得好好吃哦,感覺好滿足。那時的我就是這樣一邊吃著手上的月餅,坐在家門口的石頭上,看著天上圓圓的月亮,聽著奶奶重復說著有關月亮的傳說故事……現在想起兒時的中秋節還是滿滿的回憶,但是因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而感傷!
飯都吃不飽還走什麼親戚。過年實在沒法了,就到供銷社花幾角錢買上一包桃酥點心,到岳父母家走一走拜節。自己的父母就省了,實在沒錢。到七十年代後期逐漸能吃飽飯了,有點余糧。走親戚蒸白面饅頭,一鍋十一個饅頭不知有什麼講究。
3、人們用哪些方式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一般都是家庭團圓的節日,並沒有大規模慶祝的活動,只是單個家庭成員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吃月餅。
在農村中秋節晚上月亮出來的時候,會在院子里的桌子上擺放供品,包括月餅,用白面蒸的小白兔、刺蝟等小動物,還有蘋果、梨、石榴等水果。
有的還燒香磕頭呢。
4、說說你們家鄉是如何過中秋節?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已經到了,那麼你們家鄉都是如何過中秋節的呢?今天讓我來講講我家鄉是如何過中秋節的吧。
⭐買月餅
因為這邊沒有打月餅的習慣,所以每年臨近中秋節的時候都會到各大蛋糕店或者是商場購買袋裝月餅。每次我都會買我喜歡吃的蛋黃味或者是綠豆味。
買月餅吃月餅已經成了中秋節必不可少的一項過程,從前不喜歡吃月餅的味道,覺得月餅又生硬又難咬,如今隨著年齡的成熟,開始逐漸喜歡月餅的味道了。
⭐買食材
每年過中秋節的時候,母親總會上市場購買一些食材准備著一家人團聚。小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和母親一起上市場購買這些食材了。
看到活蹦亂跳的鮮魚,看到擺放在案子上的豬肉,你看,就是要過中國傳統節日了。中國人對於這樣的傳統節日向來是十分重視的,重視體現在於從購買時才開始。
如今已經很久沒有和母親到街上購買食材了,現在想起來仍然有些懷念。
⭐賞月
中秋節大家都會有賞月的習慣,那麼生活在北方的我們也同樣不會例外。每年過中秋節的時候,走回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過晚飯之後到樓下看月亮。
小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覺得中秋節的月亮要比平時圓的多,現在想來都是古人的智慧。看著圓圓的月亮,從古代流傳至今。傳承,一直紮根在中國人的思想里。
⭐走親戚
姥姥住在離我們很遠的地方,每次吃肉到過節的時候才有時間回去看一看。今年中秋節,我們和往常一樣回去看了一下姥姥,順便給老闆拿了一些月餅。
我很喜歡走親戚,平時和他們總是聚少離多。如今好不容易聚上一起,總是格外順心,高興的。
其實想一想,無論在中秋節做些什麼,都是一種對於家人的思念和喜愛。中秋節從古代流傳至今,本質其實一直是不變的,都是希望家人們可以團聚在一起。
中國人的傳承是刻在骨子裡的,一代又一代的人將節日的氛圍流傳至今。這些節日跨過了古代的厚朴,一直走向新時代的我們。好像這些節日並沒有為此失去半分顏色,而還增加了幾分現代的色彩。
今年你們的中秋節都是怎麼過的呢?你們有沒有吃月餅?
5、農村人在過中秋的時候都會做些什麼呢?都有什麼樣的習俗?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千百年的文化沉澱,誕生了四大傳統節日,它們分別是中秋節、春節、清明節和端午鄭鉛模節。中秋節吃月餅,祭月;春節吃團年飯,放鞭炮,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清明節祭祀,上墳,是一個寄託思念之情的節日;而端午節則是吃粽子的日子,喊緩這是一個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可以這樣說: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每一個都有其獨特的風格,每一個都能令人記憶深刻。這些老祖宗傳承下來的節日,充分證明了在農耕文明中的不易,每一次祭祀,都是發自內心的祈福,畢竟看天吃飯的日子裡,人們實在太過於渺小,在大自然的安排下,只能順從。
今年的中秋將至,在這個重要的節日里,農村老人囑咐道:中秋有「3忌」,大家可知道這「3忌」分別指的是什麼嗎?這些可都是老祖宗的忠告哦。我們直接進入正題,老祖宗說的第一「忌」,指的是在中秋節這一天里,男人不要拜月。眾所周知,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源於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在古人看來,月亮屬陰,月神是位女子,雖然神仙的身份很尊貴,但不要忘了,古代可是有著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的。
所以,在祭祀的時候,男人應該敬而避之。這樣做是最好的結局,既表達了尊崇的意願,又不違背傳承的古老思想。在古人眼裡,月亮並不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它也是有思想,有靈魂的活體。對月亮的崇拜,已經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明白的事情了。
古人說的第二「忌」,指的是在中秋節最好不要有陰雨天氣出現。中秋節前後,正好是農作物收獲的時候,這個管件時刻,需要的是充足的陽光,以便把收割的糧食進行有效的晾曬,只有曬好之後,才能長時間進行存儲。
如果這個時候陰雨天氣不斷,那勢必會影響糧食的存儲,辛辛苦苦種植的莊稼,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出現問題,那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畢竟古人生活的年代裡,還沒有烘乾機這樣的機械設備,收割回來的糧食只能通過天然晾曬而收干水分。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人居住的房屋都是簡單的磚瓦房,儲存糧食的糧倉在長時間的陰雨天氣侵擾下,也會導致糧食受潮,甚至發徾,這將是很大的損失。
最後我們來看看老祖宗說的第三「忌」,指的是月亮不圓,也可以理解為月餅激困不圓。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人們出於對月神的敬仰,所以會有盛大的祭祀儀式。在這個節日里,人們以月之圓萬億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同時也衷心地祈盼豐收和幸福。
氣氛都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有人告訴你:中秋節的月亮不圓了,你心中會是什麼樣的想法呢?這完全是心中的神被褻瀆了,感覺不再完美了。同理,如果有人對你說:月餅沒有做圓,成了其他不規則的形狀。那將是對「團圓」的褻瀆,是令人心生不滿的,這樣的結果是很不好的。
老祖宗說:在中秋節到來之際,一定要記住這「三忌」,分別是男子不祭拜月亮,不要有長時間的陰雨天氣,更不能把月餅做不圓。這三點其實是老祖宗對後世子孫的忠告,男子不祭拜月亮的做法放在古代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為一個現代年輕人,我覺得應該理性的去對待,至少不會有「男尊女卑」的思想了。不過,祭祀這些活動,就更不能去做了,畢竟科學的力量才是我們值得去探究的。通過天氣預報准確預知中秋節前後的氣候變化,合理安排糧食的收割,這是可取的。做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認真去對待,如果在中秋節這樣重要的節日中,連月餅都做不圓的話,那根本沒辦法去做好其他事情了。
6、潮汕的中秋習俗
在潮汕,自古有中秋節有拜月的俗,但拜月是潮人婦女和孩童的事。「女不祭灶,男不圓月」,古已成例。潮人拜月稱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稱為月娘。婦女拜月的重要心願還在尋找一個好夫婿。潮汕有一首民謠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
在潮汕,中秋節將到來的時候,各家各戶的主婦便忙著用糯米碾成粉末兒,然後摻上白糖漿攪勻,再用一個個木模子,把它們壓在鏤凹進去的部分裡面。壓結實了,磕出來,便成了一塊塊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月糕」。「月糕」花紋漂亮、清白如雪,一些動物形狀的月糕更令孩子們愛不釋手。此外,還有一種用花生炒熟了加麥牙糖捏成桃形的「地豆桃」,尤其香脆無比。中秋節當天下午,家家戶戶還要祭祖。所以一些人家中秋節這天一大早,甚至提前一兩天就開始忙開了。鹵鵝、做果、購買貢品,忙得不亦樂乎。
當三五之夜到來、玉兔東升時,人們就將大方桌擺在院子中央,然後,拿兩根甘蔗在方桌上扎一個拱門,稱為月宮門。祭月時,常讓小孩子供上新買的文具——筆、課本和書包等,祈求「月娘」保佑孩子讀書聰明,成績優秀。並撮一點香灰,慎重地包在紅紙上,然後用剛從井裡打上來的「井心水」送服,說這是「月娘」恩賜的「仙丹」,喝了能使人變得聰明、健康。聽眾朋友,您是否記得您的母親將您的新文具放上祭壇那虔誠的表情呢?那是母親對子女最真誠的禱告,希望「阿娘」能保佑自己的子女學業有成,出人頭地啊。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可是父母們的期盼。他們會從祭壇取下一點煙灰,小心冀冀的用心包住,泡在「井心水」,讓小孩喝下。說那是「阿娘」賜予的靈丹妙葯,喝下後會機智靈敏。這樣的說法雖不可信,但這卻反映了長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夜漫步潮州城鄉,還能聽到咚咚咚的謎鼓聲和悠揚的弦樂聲,人們穿梭於各個街道、社區的燈謎台,駐足在涼亭內、祠堂前聽潮樂,熱鬧非常。
暮色降臨,玉兔東升,潮人賞月的活動也就開始了。中秋賞月,根據各自不同的愛好和條件,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潮人或設家宴於月下,為孩子們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等古老的神話故事,共賞天倫之樂;或陳月餅、酒饌、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油甘、橄欖、香蕉、芋頭等食物於庭院、樓台,全家人在銀色的月光下一面聚談,一面品嘗節日的佳品。拜月都在露天,城市樓上居民則在陽台天台,面向月娘。假若碰到「雲蓋中秋月」的情境,也要等著有點月光才祭拜,總盼望月娘能給光彩。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粉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用柚牙裝扮白鴿等等,在汕頭則較少見。現代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購物方便,不象從前工巧。或爭先佔坐酒樓玩月,以先睹月色為快;或到汕頭港灣、中山公園、金砂公園等地駕輕舟泛江海作月夜之游;或徘徊於街市,以睹節日晚市熱鬧的場面;潮人的婦女們也盛裝出遊,互相往來,嬉戲在在月光下。
7、潮汕的中秋習俗
1,當銀盤樣的月亮(俗稱「月娘」)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鞦韆前。按這里的風俗,女的不能盪鞦韆隻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們了。他們爭著盪鞦韆,比賽誰盪得高,轉得快。
2,潮汕地區的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之俗,還有相互饋贈月餅之舉,這就促進了潮汕月餅製作工藝的發展,由最初的家庭製作發展到專門作坊製作,潮汕月餅更被稱為潮式月餅而著稱於世;而意溪月餅、蘇南月餅和貴嶼月餅等早已聞名遐邇,與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和津式月餅並列,成為五種全國聞名的月餅之一。
3,除了拜月娘,有的農村還要燒瓦塔、燃煙堆。早晨,孩子們起床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著、挑著、抱著送到長輩指定的曬谷場上集中,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瓦片、磚頭砌成一座空心塔。
(7)鄉村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擴展資料
中秋節起源: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潮汕中秋的習俗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在潮汕地區,
「拜月」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那麼,潮汕人拜月有什麼特殊的風俗呢?
拜月娘
潮汕人多稱「拜月」為「拜月娘」,
因為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
潮汕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拜月的主體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
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台天台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裡的大埕祭拜。
拜月的貢品主要有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以及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等。
除了這些,還有形式多樣的紙貢品,裡面除了平時拜神都會用到的「大金」和可以折成元寶的「皇金」,還有印有八仙過海圖案的「案頭簾」、像桶一樣的「貢」,以及做成蓮花、菠蘿、仙桃等形狀的花籃。
潮汕有首歌謠唱道:
「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
潮汕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願是尋求一個好夫婿。
不少潮汕小孩在中秋拜月都喜歡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自己讀書聰明,成績優秀。
有時大人還要撮一點香灰,慎重地包在紅紙上,然後用「井心水」(剛從井裡打上來的水,打水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說這是月娘恩賜的「仙丹」,喝了能使人變得聰明、健康。
潮汕人拜月娘的供桌上不能少的就是「芋頭」。傳說是百姓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芋頭」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燒瓦窯
中秋夜燒瓦窯(即「燒蟻窯」)是潮汕的另一習俗。燒瓦窯有兩層意思:一是紀念當年潮州人民燃放煙火約好殺掉元兵的信號;二是因潮音瓦與「蟻」同音,燒瓦塔讀成燒「蟻」塔,把蟻燒死。俗稱中秋燒塔會把各家各戶的螞蟻燒去,來年不再有螞蟻或減少螞蟻的危害。
起火「燒蟻窯」的時候,也是大人們擺好香案拜月娘的時候。燒火的時候,大人們向「蟻窯」撒點硫磺粉,火焰變成淡藍色,特別好看,或是用噴農葯的噴霧器,抽點些油向「蟻窯」噴出去,增加火焰。
等燒到瓦片變紅的時候,草差不多,油和硫磺粉也差不多的時候,各家各戶都會拿一把鹽,朝著「蟻窯」撒去,發出一陣陣悅耳的響聲,這和火在燒死白蟻的聲音一樣,意為燒白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