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字是什麼意思
1、端午節的端是什麼意思
端午節的端是初始的意思。
1、「端午」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之所以叫端午,是因為端是開頭、初始的意思,《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端五」就是「初五」。
2、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五月初一叫端一,初二叫端二,數到初五,就是端五,「五」和「午」諧音,「端五」就稱為「端午」了。
3、端午節,是從古至今保留下來的一個悠久傳統,古人寫端午的詩詞不勝枚舉,端午節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1)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字是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1、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2、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2、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請問這個"端"字在這里是什麼意思
「端」字本義為「正」,「五」(午)為中。「端午」(端五),「中正」也,這一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乾地支,根據干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
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2)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字是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端午節的節日習俗:
1、扒龍舟
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龍舟最初是用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
2、端午食粽
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
3、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3、端午節的端是什麼意思
端午節的「端」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端五」又叫做「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所以五月初五就被稱為「端五」。「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好是「午」月,所以「端五」也被稱為「端午」。
端午節的端是什麼意思
端午節的「端」本義有以下六個:1、端正、正派;2、東西的一頭,事物的開頭;3、事情的起因;4、項目、點;5、用手平著拿東西;6、事情、道理、學說。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4、為什麼要叫端午節,端午這兩字是什麼意思?
一、之所以叫端午節,是因為: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乾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二、端午這兩個字的意思:
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地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5、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個「端」字在這里是什麼意思?
端午節的端是「正」的意思,端午就是正午。正午是什麼意思?仲夏午月午日飛龍在天,此時龍星處在正南中天,為全年運行中最「中正」之位,即「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非常崇尚中正之道,另外端有處的意思!所以五月的第一個午日稱為「端午」。
端午「端」其實從字面意思理解的話,就是開始的意思,還有什麼端正的意思,也有姓端的,但是從端午節來看的話,「端」字其實開頭的意思了,那麼「午」字呢,其實也就是中午的意思,也有休息的意思,但是如果在端午節中的話,那就不能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了,要從古代的文化去理解。端午節其實並不是只有一個名字,它前前後後幾乎有二十多個名字。
其中還有重五、重午、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一系列的名字。在古書《風土記》中有記載:「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意思就是說仲夏中端午中,端這個意思就是初的意思,所以「端」字在中國的古代就是指的開頭的意思,就是一個月,一個時期的開頭的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又叫「初五」。
主要的是起於五代的夏至說,惡月惡日驅邪說,吳越民族圖騰祭祀說,紀念孝女曹娥說,紀念屈原說。而紀念屈原的說法更為普遍,且能在《現代漢語》中找到依據。夏至說可以在劉德謙的《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找到答案。其理由有三個:一是在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中。
並沒有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風俗,而是把吃粽子寫在了「夏至」節。二是端午節「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風俗習慣與屈原無關。三十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中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中夏即是端午,故端午節又稱「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應是夏至。
端是開始,初始之意陰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端節,現在還成了法定的節假日,端午又叫重午節,或端陽節。端是開始,與初始意同,端午又是初五,初午意。因以干支紀時,正月建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已,五月午,所以五月又是午月。古人常把五月直指午月,五日也寫成午日,初五就成了端午。五月初五,成兩五,也是兩午,所以又叫重午。因五是單數,單為陽,雙為陰,午時是陽辰,所以端午又叫端陽。
6、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個「端」字在這里要如何解釋?
端是開端,初始之意。說端午的「端」,簡單點是開端開端的意義。另外,「午」為中午那時太陽最烈,最毒。所以從端午這個「毒日」開端,酷暑降臨,蚊、蟲、蒼蠅等開端擾亂。人們用艾蒿草驅蚊、蟲,柳絲編涼帽防暑等風俗。各地風俗大約一樣,文曲星下凡,「粽」狀元,「糕點」升,賽龍舟好事多磨,步步高升。
陰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端節,如今還成了法定的節假日,端午又叫重午節,或端陽節。端是開端,與初始意同,端午又是初五,初午意。因以干支紀時,正月建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已,五月午,所以五月又是午月。古人常把五月直指午月,五日也寫成午日,初五就成了端午。五月初五,成兩五,也是兩午,所以又叫重午。因五是單數,單為陽,雙為陰,午時是陽辰,所以端午又叫端陽。
「端午」一詞呈現在文獻里,是東晉周處的《風土記》,裡面有:「仲夏端午。端,初也,謂五月五日也。」據此,有人斷定,端午節的節日概念,應該是在西晉時盛行,也被稱為端五。端午節其實並不是只要一個名字,它前前後後簡直有二十多個名字,其中還有重五、重午、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一系列的名字。在古書《風土記》中有記載:「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意義就是說仲夏中端午中,端這個意義就是初的意義,所以「端」字在中國的古代就是指的開頭的意義,就是一個月,一個時期的開頭的初始的意義,所以端午又叫「初五」。
如今的端午節,宗旨成了留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了,習氣上賽龍舟,包粽子。唐詩: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風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我地習氣,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以避,祈求安全幸福;吃粽子,賽龍舟,留念屈原表忠心愛國愛家;飲雄黃酒,解毒殺蟲;佩香囊以防病驅邪健身;掛長壽鎖,求安康,中途夭折;采百葯,防禦疾病;吃「五黃」等。
7、端午節的端是什麼意思
端,就是是正的意思。端午即農歷五月五日。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7)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字是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端午節的民間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
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為陰邪所懼。
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葯一年裡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葯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
8、端午節為什麼又叫端陽節?
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其他稱呼
1、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亦有個別地區稱為「五月當午」。
2、躲午節
古時南北風俗各異,「五月」古時北方中原稱之為「惡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節這天,父母便把未滿周歲的兒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惡,故有「躲午節」之稱。 [3] [24]
3、地臘節
道教把全年分為五臘,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與《雲笈七箋》中說,五月初五名地臘,五帝攢會之日,此日五帝會於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認為一年中的幾個臘日是良辰吉日,適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獲得福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