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屈原是個什麼人物
1、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屈原是什麼?
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屈原: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都城被秦軍攻破,楚國大臣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人們劃船撈救無果,盪舟江上,後來形成龍舟競渡的習俗,又害怕河裡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身體,便將糯米團投入江中餵食魚蝦,希望這樣可以保全屈原的遺體,之後形成了端午食粽的習俗。
端午節來源於古時龍圖騰的信仰以及自然天象的崇拜,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運行至正南中方位,《易經》稱其為「飛龍在天」。傳說故事中,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抱石投汨羅江自盡的楚國大臣屈原。
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過端午節,不僅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習俗,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端午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端午節(屈原故里端午習俗)
2、端午節屈原的故事
關於端午節跟屈原之間的故事,就不得提到一件事,那就是屈原因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才有了端午節這個節日。至於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的這個說法,最早起源於南朝梁人吳均寫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跟宗檁寫的的《荊楚歲時記》當中。
《續齊諧記》關於屈原記載
屈原以五月五月投淚羅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簡貯米,投水以祭之。
漢建武中,長沙區曲,白日忽見一士人,白雲三閭大夫,謂曲日:「聞君當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恆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月作粽,並帶楝葉及五色絲,皆淚羅水之遺風。
《荊楚歲時記》關於屈原記載
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舟舸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車』,一自以為『水馬』。」
楚國大夫屈原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作為皇室子弟自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也算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才子。少年時期就開始嶄露頭角,因此備受楚懷王信任,曾擔任過左徒、三閭大夫等職務,掌管過內政外交大事,是聯齊抗秦的主力軍。
可惜的是,後來因為某些原因侵犯了楚國貴族的利益,遭到不少貴族的排擠誹謗,最後落得一個被三次流放的下場。被流放三次報國無門的屈原,在得知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瞬間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在5曰5號當天自沉於汨羅江。
端午節祭拜當楚國人得知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後,不少人都過來打撈他的屍體,但最後都沒有撈到。大家擔心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就直接用竹筒裝米扔進水裡,既起到防止魚蝦破壞他身體的作用,也能起到祭奠他的效果。因為屈原死於忠君愛國,所以才會在死後受到荊楚地區那麼多人的懷念,這才有了自發為他立祠祭祀的想法跟行為。
端午節粽子的由來
據說幾百年後,有人祭拜屈原的時候有一人出現在江邊,告訴他大家這些年送來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吃了。如果有什麼東西要送,直接在送的東西外面塞些楝樹葉,再用五綵線纏上就可以了。因為這兩樣東西就是蛟龍最害怕,至於這個東西就是後來的粽子。
3、端午節與什麼時代的什麼有關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端午節與春秋戰國時代的屈原有關。屈原是一個愛國的人。
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
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紀念介子推等。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多數被附會上某些傳說作為「起源」,但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構建出來的。
(3)端午節屈原是個什麼人物擴展資料:
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
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
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為陰邪所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