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什麼漲潮
1、中秋節前後會有潮汐 潮汐與什麼有關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杭州灣東部的大尖山朝灣口延伸,這樣就使杭州灣變成了一個「瓶子」,使海水更好的倒灌,而由於口小,海水一時進不去,故而形成大潮兄脊,距杭州50公里的海寧鹽官景區是觀潮最佳處,而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前後數天,是觀看錢江潮的最佳時期,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陽對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
農歷每月的初肢廳一前後和十五前後,太陽、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太陽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較大。特別是中秋節前後,是一年中地球離太陽最近的時候,因此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前後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1)中秋節為什麼漲潮擴展資料:
潮汐的應用:
1、潮汐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應用
潮汐能是由潮汐力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波動產生的一種能量。這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儲量巨大,有待開發。我國海岸線全長32000km。大陸海岸線18000km,島嶼海岸線14000km,具有豐富的潮歷塵隱汐能源資源。潮汐能具有清潔、可再生的特點,如果使用得當,則可再生利用。它將大大改善以煤為基礎的能源消費結構,減少一次能源燃燒產生的有害物質,對改善空氣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2、潮汐在自然災害預防方面的應用
最近幾年全球的自然災害經常發生,造成了很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如2004年的印尼海嘯、2008年的緬甸熱帶風暴和中國四川汶川地震等,使人們對自然災害的預報更加重視。潮汐的規律和潮汐的作用是一個比較煩瑣的地球物理問題,潮汐和其他的自然現象對於自然災害的預報有著重要作用。通過收集更多的信息,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要比單一的研究自然災害更有效。
3、潮汐在電力方面的應用
利用潮汐發電和普通的水力發電原理相同,都是通過具有一定高度的勢能差,將勢能轉換為動能進而轉換為電能的過程。利用潮汐發電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潮汐必須很大,有足夠的勢能;必須要有合適的地理環境。
2、為什麼在農歷八月十五潮汐最大
錢塘潮成因:
天時
農歷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陽、月球、地球幾乎在一直線上,所以這天海水受到的潮引力最大。
地利
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像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 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
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
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涌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層層相疊。
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涌。
風勢:
沿海一帶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助長了潮勢。
注意事項:
錢塘江位於我國浙江省,最終注入東海,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即為錢塘潮,天下聞名,每年都有不少遊客前來觀看這一奇景。
海潮到來前,遠處先呈現出一個細小的白點,轉眼間變成了一縷銀線,並伴隨著一陣陣悶雷般的潮聲,白線翻滾而至。
幾乎不給人們反應的時間,洶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嘯而來,潮峰高達3—5米,後浪趕前浪,一層疊一層,宛如一條長長的白色帶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勢。
詩雲:「錢塘一望浪波連,頃刻狂瀾橫眼前;看似平常江水裡,蘊藏能量可驚天。」潮頭由遠而近,飛馳而來,潮頭推擁,鳴聲如雷,噴珠濺玉,勢如萬馬奔騰。
觀潮始於漢魏,盛於唐宋,歷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中也。
3、在江蘇南京一帶觀潮是中秋節的重要習俗之一
關於中秋節觀潮習俗來源於在古代臨安城,在《七發》中所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在古代中秋,南宋王朝地域臨安城, 在今杭州,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很詳盡的記述。漢朝以後,中秋觀潮之風 更昌盛。
需知:
由於兩岸逐漸收窄, 江內的水迅速提高出現涌潮。 當時錢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擋難於外泄,提高了錢塘江的水位 增強了大潮的局勢。 浙江沿海一帶經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也 幫助了潮水的聲勢。因此舉世聞名的錢塘江觀潮勝景便由此形成。
在南宋每年農歷8月18日在錢塘江上檢閱水庫,以後 按習成節。除農歷8月18日前後三天觀潮節外,農歷每月初與月中都會有 漲潮可以看見。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除了在太陽、月亮、地球都在一條直線上,海水受到引力最大漲潮原因外, 還是因為杭州灣和錢塘江的地形影響。
關於中秋節有觀潮的的習俗是從古代南宋流傳到現在。根據南宋每年八月十八日在錢塘湖檢閱水庫的習慣而形成的節日。也是因為風向與阻力的幫助和錢塘江地勢的影響。綜上所述關於觀潮習俗的由來答案希望給你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