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中秋節的思念
首先是中秋佳節思親與明月有關。中秋佳節,秋高氣爽,明月更加亮麗。而圓圓的月亮更能勾起人們的思念之情。中國的其它節日,大都沒有明月,也各有各的內涵。春節(大年)那是中國最火爆的節日,但這個節日重在團聚而不是思念。春節大都團聚了,團聚了也就不存在思念了。清明節是祭掃的節日,如果說有思念的話那是陰陽兩界的思念。端午節那是慶祝播種的節日,如果說也有思念的話那是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思念和祭奠。
這么說,有人會提出疑問:「那麼元宵節的月亮就不圓么?」
元宵節的月亮也圓,但元宵節被人賦予了另外的內涵,那是觀燈賞月的節日,也是傳統的情人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美好的詩句就是寫男女相約的。更深層的意思是元宵節緊挨著春節,人們大都在團聚中。你看男女能相約畢竟還是離得不遠嗎?而中秋節則不然。在農耕社會里,種田人是不大可能遠離他鄉,但文人騷客多在外地游弋。現代社會,軍人、民工也多在外地。一首《十五的月亮》表達了這種思念之情。
其次應看到,中秋佳節思親也是被文人墨客炒起來的。「江山有待文人捧。」其實佳節也靠文人炒啊。中秋佳節思念親人,這無疑是文人炒起來的。我前面說過,在幾千年的農耕社會中,最廣大的農民中秋節正在收獲呢,男耕女織,很少在這個時候分離,即使有人戍邊在外或被關在監獄里,有這種思念之情也寫不出來。而文人騷客此時節在外的可能很多。
一是做官的文人在他鄉任職,如白居易、蘇軾等。「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 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白居易的詩就表達了這種心情。還有寄情山水的文人,如李白,王維,孟浩然等。「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孟浩然的這首詩就有代表性。 還有戍邊的文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建等人。這些人在中秋時節,遠離他鄉,看到明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又把這種心情付諸筆端。「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的這首詩就把這種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這些好詩流傳千古,中秋佳節思親就這樣被炒來起來了。
再者也應看到,中秋佳節思親得到了歷朝官府的認可。中秋節之所以成為節日,與民間情緒有關,更與歷代朝廷的規定認可有關。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