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主題壁紙突出什麼特點

端午節主題壁紙突出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 2023-04-21 08:10:50

1、怎麼製作端午節的海報

1、首先要考慮的是海報的尺寸跟文案。尺寸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設定,這個沒有固定的尺寸,我就用A4尺寸為例了。文案就是自己有什麼優惠活動,或者關於端午節有什麼需要著重表現的。可以寫出來。
2、尺寸設置好後,考慮端午節有什麼特點,一般都是包粽子,想到葦葉。所以綠色比較適合節日氣氛。將背景顏色填充一個淺綠色。顏色不要太深,稍微帶一點點顏色就好,這樣做出一種小清新的感覺。
3、為了避免過於單調,給背景加一個外邊框。選擇矩形工具,沿著四周的邊緣繪制一個矩形,保證四個邊距頁邊距等大。然後在屬性欄中將填充設置為無。將描邊更改的大一點,根據自己的尺寸設置。顏色更改為一個深色的綠。跟背景形成對比。
4、背景完成後,就是我們的主題文字了。打出端午節三個字。選擇一個適合的字體。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字體盡量選擇一款毛筆字體。然後將三個字錯落的擺放在適合的位置上。將午和節兩個字稍微放的小一點。
5、然後打開素材網,或者百度圖片搜索一張關於端午節的圖。我在百度圖片中找到了一張粽子的圖片,尺寸盡量選擇大尺寸的,不然會有模糊不清晰的感覺。直接復制粘貼進來。
6、將圖片放在端字圖層的下方,然後自由變換調整大小。讓圖片中綠色主體的部分充分在端子上顯現出來。可以適當的縮放大小,也可以稍微旋轉,都沒有關系。知道將端字完全覆蓋。執行剪貼蒙版。這樣文字就會呈現出粽子的形態了。
7、然後同樣的方法製作節字。將粽子圖片復制一層。放在節字上觀察,讓節字的筆順都被圖片覆蓋。然後將粽子的圖層放在節字的上方。然後創建剪貼蒙版,同樣的方法製作午。
8、然後給三個文字添加 一個投影的效果,讓文字更突出。主題文字製作完成,然後就是裝飾性元素了。

2、端午節有什麼特點

端午節的特點是為紀念屈原而開展各種紀念活動,並因此形成了風俗(習俗)。
端午節習俗主要有:
1、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2、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4、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5、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采葯,采葯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游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6、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制、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貼葫蘆花
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麵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8、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3、中國端午節的文化特點

一、濃郁的原始信仰遺留特色
菖蒲和艾蒿歷來被視為具有巫術和葯用的雙重價值,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的習俗。在端午節,艾蒿常被人們製成艾人,天師艾,艾虎。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製作艾人、天師艾和艾虎,起最初的本意便是人們相信艾蒿和菖蒲的巫術作用,祈求艾蒲可以為他們的親人祛除疾病,抵制不祥。同樣,那些系於小兒手臂上,床帳上和搖籃上或者敬獻給尊長的端午索,不論其別稱或形制有多繁雜,作用都只有一樣:辟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二、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
我國是個以農立國的國家,各類節期的選擇必定與農業息息相關。歲時節日的節期選擇自身,便是我國農業社會生產、生活規律的一種較為特殊的表現方式。相應於農業生產中春種、夏鋤、秋收、冬藏的特點,我國民間生活的節日中,就有了春祈、夏伏、秋報、冬臘的特色。端午節的選定,正是夏伏這一特色的最好體現:入夏,農事漸忙,收獲的季節尚未到來,青黃不接。而炎炎夏日,暑熱難當,疾病極易滋生。所以在這盛夏酷暑時節,便產生了以「伏閉」、「曝書」等驅、避為主要目的的端午節。而其節俗內容如掛艾插蒲,飲用葯酒,系端午節索等等也是為了驅邪避瘟、除惡祛毒。從這些節俗中人們不難發現其與農業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系,同時處處體現著節日中所特有的農業文化特色

三、強烈的愛國主義特色
中國民間文化鮮明表現出對氣節、忠義及對社會責任感的認同,這正是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凝聚意識得以形成和維持的關鍵。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兩項風俗與紀念屈原有關。在端午節形成的過程中,光是在為紀念某歷史人物這一說法中,就曾有過關於紀念屈原、越王勾踐、伍子胥、曹娥、介之推等觀點,但是為什麼人們最終選擇了屈原,使之成為端午節紀念的惟一人物,這與屈原自己的愛國憂民精神是分不開的。在中國的歷史上,沒有第二個詩人像屈原那樣被人們熱愛過。這種熱愛的前提首先是來自於屈原對人民對國家的強烈熱愛;其次,屈原愛國憂民的精神與民眾內心深處對自己所屬民族的依戀與熱愛,以及彼此之間的信賴和幫助深深想符,正因為如此,民間的百姓才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充分接受並贊揚、崇敬他。而賽龍舟、吃粽子這些延續千年的風俗則將民眾對屈原的崇敬與贊揚變成了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論,使屈原精神成為了我們民族愛國精神的表徵。聞一多先生的一段論述,成為端午節具有強烈愛國主義這一文化內涵的最好詮釋:「惟其端午節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和中國人同樣的古老』,足見它和中國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離,惟其中國人民把他們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轉讓給屈原,足見屈原的人格,在他們的生活中,起著如何重大的作用。也惟其在屈原死後,中國人民還要把他的名字,嵌進一個原來與他無關的節日里,才足見人民的生活里,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端午是一個人民的節日,屈原與端午的結合,便證明了過去屈原是與人民結合著的,也保證了未來屈原與人民還要永遠的結合著

4、端午節主要特點是什麼


端午節的一大特點,就是名稱繁多。曾有人做過統計,它的名稱、叫法超過二十個,其中人們比較熟悉的有「端五」、「夏節」、「五月節」、「女兒節」等等。這些名字的由來和端午本身的習俗、文化內州謹涵有關系。在古漢語中,「端」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是「初冊銀基五」。《風土記》提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另外,古人紀年使用天乾地支,以此推算,一般農歷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被認為是「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如上所述,端午節是農歷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它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有意思的是,此時的一大習俗是吃粽子,古人曾有個小游戲,就是吃完粽子會比較一下各自解下粽葉的長度,粽葉長一些的那個人就算勝了,所以就有「解粽節」之稱。搏納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中亦提到:「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5、端午節的特點和氣氛是什麼

端午節的特點和氣氛:
1、吃粽子與贈送粽子
每到端午,不少人家裡總要包上一堆粽子——端午前兩天,主婦們往往開始忙碌了,拿醬油、酒、糖將肋條肉腌出一股子醬香來;要包豆沙粽還須將赤豆煮爛搗成泥,用豬油和糖攪拌著炒得暗紅油亮;將糯米一粒一粒漲得白胖;將街上買的棕葉洗凈,棕葉一定是新鮮的,新鮮的棕葉包出來的粽子往往有著竹子的清香,而陳年的箬葉卻無這股好聞的氣息。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天台歲時記》中有天台人端午以角黍(即粽子)相饋贈的記述;清光緒《玉環廳志》也有以竹箬裹糯米為角黍互相贈送的記載。除此之外,端午節的習俗還有:貼五毒圖,懸艾葉,菖蒲劍,吃雄黃酒,在房屋角落裡噴雄黃酒等等。
2、插菖蒲、艾葉
除了吃,還可以發現這一天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節前街上突然會多了賣菖蒲、艾葉和香包的人,而在平時,菖蒲和艾葉這些東西是乏人問津的。而在端午這一天,早早的,就有附近村落里的鄉人挑著擔子到城來里賣,小販們則為五彩繽紛的香囊、香包起勁吆喝,空氣中彷彿遊走著青草的香味和濃重的葯味。「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菖蒲插在門框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那兒都是端陽!」 樓道里不少人家已斜掛上用紅紙特意裝飾過的兩把菖蒲劍了。老人們說,艾葉和菖蒲都是好東西,可以避邪。邪不邪的且不去管它,不過我確乎知道,艾葉是草葯,又可用於灸療,因此被民俗借重。譬如眼睛紅腫,用艾葉煮雞蛋,把雞蛋剝了皮,在眼睛上滾上幾滾,頗能見效;在端午這一天,用點燃的艾葉熏穴位,還能治病。少不更事時,對老人說的這些,統統嗤之以鼻,現在則不敢忘下結論了,實踐證明,老人家的生活經驗還是挺管用的。
除此之外,艾葉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驅蚊蟲,小時候,在露天乘涼,只要點上艾葉,蚊蟲就不敢近身,比現在驅蚊片、蚊香什麼都管用,而且氣味十分好聞。說到驅蚊,以前還有一種雄黃「炮沖」,點燃後冒出一股濃濃的、剌鼻的煙霧,將它置於床底、水井邊等蚊蠅多的地方,不多時,便見蚊蠅橫屍一地。三門、溫嶺、玉環等地,在端午這一天,還有洗草葯澡的風俗,用艾葉、菖蒲、馬鞭草、大小薊、香附草、魚腥草、薄荷葉等熬出一大鍋黑黑的葯水,老人說,洗了「午時草浴」,身上一年都不會長疔癤,孩子多半不願意洗,主要是受不了那股濃烈的葯味兒,但畢竟拗不過大人,縱然是一百個不願意,還是被扒光了衣服摁在澡盆里。現代人過端午已經沒有這種味道了。
3、喝雄黃酒。其實也就是將雄黃混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黃酒。不過現在喝雄黃酒的人不多,說是有害,其實雄黃酒的味道並不好,太沖,倒是不少人在房前屋後、里里外外、角角落落,用菖莆沾著雄黃酒灑個遍,孩子的額上也被大人用雄黃畫了個「王」字。正如吃粽與紀念屈原有關,喝雄黃酒與白娘子故事也有干係:修煉了千年的白蛇仰慕凡間生活,化成白娘子,與許仙結成恩愛夫妻。法海則視白娘子為妖孽,於端午日暗中指使許仙強勸白娘子飲雄黃酒,結果白娘子現了原形。這要怪法海多事——人家人妖戀,他偏要插上一杠橫生枝節。其實有如此美貌多情女子,管她是人是妖,是天上凡間,愛上一回也不虛此生了。何況,愛上妖精是件多麼刺激的事,雖然這不是發生在我們本地的事,可一說起過端午節,這兒的人個個都會說這個故事,以此紀念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吧。
4、系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謂之長命線,用以辟鬼,因端午是五毒日,而非吉日,在天台等地的農村,至今有是日忌生子的說法。這一天,香袋香包也是少不了的,以前女子都會縫香包,用綢布裹蒼術、雄黃等香葯,也有用絲線織成網袋,內裝樟腦丸的,取其驅蟲辟邪的意思。其實啊,在我們台州,尚有一個獨特的習俗,那就是「送端午」,送端午,又叫「望端午」,望,台州方言,即看的意思,即每年的端午節,已出嫁的女兒都會帶著丈夫小孩,以及豬蹄、魚、雞、鴨(現在大多是一些中高檔禮品)等一些土特產,到娘家與父母歡聚一堂,這很自然地使我們想起那首「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上還背著一個胖娃娃呀」的歌。
5、賽龍舟。大都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了,可以想像那鑼鼓喧天、船如箭飛,一定鬧猛得很。

6、端午節的特點

端午節的特點是很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葯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6)端午節主題壁紙突出什麼特點擴展資料:

1、粽子: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2、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

3、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