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過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1、我想問一下關於肇慶裹蒸棕的來歷,,,有人知道嗎???、、請各位朋友幫一下忙!!!!!
據說裹蒸棕原出於肇慶,包拯在端州(古肇慶)為官離任時,百姓感其恩德,裹粽相送,包拯謝絕,百姓收回敬神,此後每年春節皆裹粽紀念。肇慶裹蒸粽體形特大,有些以整雞為餡,可知其巨。
還有就是
粽子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急用,有關肇慶的端午節作文/資料 謝謝
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裡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干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彌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里藏著紅紅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裡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沖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裡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劃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盡管下著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濕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裡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裡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麼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
村裡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裡頭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
端午節那天爺爺會給我們燒「五紅」,有龍蝦、紅油鴨蛋、烤鴨、黃鱔、莧菜,這「五紅」可以去「五毒」,也可辟邪。
那是因為傳說很久以前,玉帝宣布,天上的毒物要等春雷響第一聲才可以到凡間去,所以人們都叫那個時候為驚蟄。不過有的毒物怕冷,於是,它們約好到端午節天氣暖和再一起去危害人間。這五個毒物就是蛇、蜘蛛、蠍子、蜈蚣還有壁虎。它們在端午節的時候來到了人間,剛到一戶人家的門口,就聽見這家裡女主人在說:「快吃,這是油炸的五毒。」五個毒物大吃一驚,便趴到窗戶上看,只見桌上五個盆子里有紅紅的五道菜。那女主人一邊吃一邊說:「這五毒菜真好吃。」「五紅菜」看在五個毒物的眼裡彷彿是它們的血,五個毒物嚇得魂飛魄散,急忙從這人家逃走了,從此再也不敢去。以後,人們都在端午節這天吃五種紅顏色的菜來嚇退那些有毒的動物,希望它們不進自己的家裡。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並列入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也是中華名族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驕傲。
3、廣東人端午節風俗是怎樣的
您知道在廣東端午節都有哪些特別的風俗嗎?扒皇舟、吃艾糍、馬拉溜都是什麼東東呀?作為土生土長的廣東人,今天就帶您一起去看看廣東人端午節風俗吧:
✨🌹廣東人端午節風俗之一:扒皇舟🌹✨
深圳人將劃龍船稱為「扒皇舟」,據說,廣東深圳賽龍舟也在船上設一羅傘,可能源於九龍土瓜灣這個風俗。再後來,扒龍舟從休閑娛樂活動,演變成競賽運動項目,羅傘逆風阻力,才逐漸消逝。
深圳人將劃龍船稱為念謹「扒龍舟」,而且深港地區還曾有「扒皇舟」的傳說。據悉,「扒皇舟」傳統源於700多年前。相傳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小宋帝趙罡、趙罡當時被元軍前截後追,從失守的宋都絕指臨安(今杭州),經福建沿海倉皇逃至新安縣九龍土瓜灣(今屬香港)時,駐蹕兩個多月,期間恰逢端午節,趙罡端宗王觀看了當地龍舟競賽,興致之餘以護駕有功,御賜黃緞巨型羅傘給鄉民。此後每年端午賽龍舟,鄉民必奉御賜羅傘置於龍船之中,這種龍船被尊稱為「皇舟」。
✨🌹廣東人端午節風俗之二:掛黃葛藤🌹✨
端午節掛黃葛藤卻是客家地區的傳統習俗。端午節當天,廣東梅州客家並高配人便在自家門前掛起黃葛藤,這樣的民俗在客家地區延續了千年。在客家人眼中黃葛藤是驅邪之物,與別處將葛藤喻為捆綁鬼怪的「鐵鏈」、「神仙索」不同,其在客家民間傳說中與唐末農民起義領袖的黃巢有著緊密聯系。
✨🌹廣東人端午節風俗之三:浸龍舟水🌹✨
因為龍舟寓意吉祥,同時平日擺在祖宗的祠堂中,因此龍舟滑過的水村民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於是另一個習俗應運而生—浸龍舟水。這個習俗名為「浸龍舟水」,寓意驅邪避穢。不光是連灘,「浸龍舟水」是廣東很多地方都有的習俗。
當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浸龍舟水是流行於廣東地區的傳統習俗,在廣東地區,什麼都很講「意頭」的廣州人每每此時就會全家走到江邊洗龍舟水,有小孩的家庭,家長會讓孩子小手小腳都「浸浸」龍舟水,祈求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驅邪避穢。
✨🌹廣東人端午節風俗之四:馬拉溜🌹✨
沙尾還有一個奇特的跟粽子有關的風俗,他們的土話叫「馬拉溜」。何謂「馬拉溜」呢?「以前我們小時候,大概從五月初一、初二開始吧,早上起來媽媽就用繩子將一個鹼水粽子穿起來,然後掛在我們孩子們脖子上,並且叮囑我們千萬不能拿下來。我們就掛著它去上課、去玩。等到初五一到,我們起床後就直接將它剝開吃掉了。」
這種風俗聽起來跟某些城市的「鴨蛋絡子」有點相似,傳說這是辟邪之用。而這種身上掛上香草葉包裹的粽子,則很容易讓人想起屈原。詩人身上佩帶著用薜荔、菌桂、胡繩等香草編成的裝飾物。而「馬拉溜」不妨看成是對志潔行廉的三閭大夫的紀念。可惜這種獨特的風俗只持續了幾年,便無聲無息地中斷了。
✨🌹廣東人端午節風俗之五:搶青舟🌹✨
賽龍舟開始前,所有隊伍都會焚香點燭、放鞭炮,用一頭全燒豬拜祭河神。拜祭完後,參加賽龍舟的人吃燒豬,吃完才放龍舟入水,之後會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環節--「搶青」。
所謂「搶青」,就是把一根掛著一紮樹葉的竹竿放在河中央,參賽的隊伍各派出一個人去搶。這是一種求吉祥的儀式。
✨🌹廣東人端午節風俗之六:打午時水🌹✨
端午節在惠州還有本地特色,如「打午時水」、「洗龍舟水」等。「打午時水」就是在端午節當天中午12時到井裡打水。
在惠州老百姓心中,這個時候的水最能辟邪,小孩用「午時水」洗澡能祛除痱子帶來健康身體,成年人用這樣的水洗澡會帶來好運。
✨🌹廣東人端午節風俗之七:回娘家🌹✨
廣州舊俗在農歷五月初二至初五四便有送節之舉。年輕「新抱」(媳婦)們,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
姑娘和兒童們掛香包,掛包以五色絲線編織,一般均為新媳婦所送,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賢良,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香包中裝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
✨🌹廣東人端午節風俗之八:燒艾條 🌹✨
點艾條是端午時惠州不少家庭的傳統保留項目。艾條在惠州又被稱為「午時香」,按照惠州習俗,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端午節當天正午時分,將艾條放置在家裡大門、廚房、陽台等地點燃,辟邪驅蟲。艾條里包有鋸末、硫黃、艾葉、香料等物。
不管到底是哪種風俗,端午節都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端午節是個美好的節日,人們在這既豐富多彩、又並不濃烈的民俗節日氣氛中,能夠感悟文化的滋養,領悟生活的真諦。
4、作文:端午節(介紹肇慶本地的節日風俗)
肇慶本地的節日風俗
馬上就到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我們廣東肇慶人每逢過端午節都有必不可少的習俗------賽龍舟、包裹蒸(裹蒸又叫裹蒸粽)。下面我要給大家來說說肇慶裹蒸粽的做法。
裹蒸粽選用上等本地糯米,精選本地綠豆,鮮五花肉,食用植物油精心製作而成,每隻裹蒸粽豬肉塊大分量足,甘滑油而不膩、肉香醇和,肉嫩味香,口感軟滑,吃後齒頰留香。光是從裹蒸里飄出來那陣陣香味就已經讓人不禁垂涎三尺了!
裹蒸粽吃起來是好吃,但其製做過程(廣東人叫包裹蒸)就一點也不簡單了,它的材料方麵包括:糯米、綠豆、五花肉、冬葉、鹽、芝麻、食用油。包裹蒸的前一天就要把上等五花肉洗干凈,切塊,按各人口味加上各樣調味品腌制一個晚上;把糯米過濾小沙子(肇慶本地人叫淘沙);把綠豆泡一個晚上以後再去豆殼;把冬葉(一種葉狀植物,包裹蒸用的葉子)洗一次以後放到燒開了水的大鍋裡面煮一下,再用清水洗二次,就可以開始包裹蒸了。包裹蒸要用到一個小工具,就是裹蒸的模具,有木製的,也有用星鐵做的,我們先把幾片冬葉疊放在這個模具里,再依次放糯米、綠豆、腌制好的五花肉;然後再在五花肉上放多一層綠豆、糯米,蓋上幾片冬葉,最後用草繩子綁緊以後就可以下鍋了。因為裹蒸太厚大了,所以把它煮熟了時間上也要需花多時,還有,剛剛起鍋的裹蒸特好吃!
裹蒸粽的製作方法看似很簡單,沒什麼難度,可真正做起來還是很考究的,放置冬葉跟包好以後綁裹蒸工藝都要十分講究,弄不好裹蒸在煮的時候會散開的,有經驗的人告訴我,在挑選材料方面也要很講究,如果買了隔年的綠豆,做出來的裹蒸就不好吃了,因為隔年的綠豆不會煮軟的,就算裹蒸煮熟裡面的綠豆還會一盤散沙般,一粒粒的不好吃。
上面就是我向大家介紹的肇慶特產-------肇慶裹蒸粽!有興趣嘗嘗的朋友來到我們肇慶市遊玩一定要買幾只帶回去試試哦。像有些外面的客戶要向我們買真空鍍膜設備的,過來考察完了以後,臨走前我們都會買一些肇慶裹蒸粽送給他們,表達一下心意的。
馬上就到端午節了,歡迎大家來廣東肇慶過端午節,同時也來嘗嘗我們肇慶的裹蒸粽吧!
自己省略的寫寫吧
5、肇慶特產裹蒸粽作文
裹蒸是肇慶特產,人稱「茶點王」,也叫裹蒸粽,但與人們熟悉的「端午粽」卻有明顯的區別。一般的粽子多用芒葉裹包,呈扭身四角形或長條形,而肇慶裹蒸則用本地特有的冬葉包裹、水草包紮,呈枕頭狀或埃及金字塔形。餡料也有的不同,由糯米、綠豆等素料製成,內藏的肥肉更肥美適中,調和味道,深受大眾喜愛,它更體現好沖了肇慶裹蒸的傳統風味和裹蒸文化。
主要原料
包制肇慶裹蒸的主要原料為糯米、綠豆友飢殲和肥豬肉,其比例為10:6:4,包制好、未經蒸煮的裹蒸一般
一隻約0.5 公斤。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於大缸中用猛火蒸煮8~10個小時,邊蒸煮邊加入大量的清水,直至糯米、綠豆和肥豬肉溶化混為一體為止。稱為「大肉裹蒸」。目前,市面上個別店鋪節日期間製作的肇慶裹蒸,除用糯米、綠豆、肥豬肉外,還在其中加入冬菇、雞蛋、臘腸等。這種裹蒸被稱之為肇慶特種裹蒸王。肇慶裹蒸香氣橫溢,入口松化爽滑甘香,肥而不膩,甘香可口,風味獨特。是當地居民歡度春節的傳統食品。
相關典故
肇慶位於廣東中西部,有嶺南故都之譽。當地的裹蒸是肇慶地道的特產。
據說肇慶人制肢神裹蒸始於秦代,秦始皇當政時,苛捐特重,勞役繁多,農民悲苦難言。 當時農民為方便田間勞作,便用竹葉或芒葉裹以大米,煮熟後隨身攜帶以作干糧,這就是最早的裹蒸了。至漢代,肇慶的城鄉居民已有在春節、端午節包裹蒸和粽子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如今,肇慶裹蒸已經成為講白話地方家喻戶曉的傳統產品,作為春節探親拜年的必備禮品,寓意著豐衣足食和來年好運。由此可見,裹蒸與粽子不同,它並不是用來記念屈原的,而是人們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吉祥食物。
據說包拯在古端州(今肇慶)因政績突出被調往京城,赴任之際,端州百姓用家中最寶貴的糯米、綠豆,加上過節才能吃到的豬肉,製作成一種形狀像鐵拳的食物,讓包拯帶著路上吃。因此,肇慶裹蒸,更像包公鐵拳的形狀。
6、肇慶裹蒸粽的特點
裹蒸粽在廣東肇慶可是最出名的傳統小吃,端午節節日食俗,用的是本地特有的冬葉、水草來裹個大大的粽子,所以又叫裹蒸粽。
裹蒸粽主要原料有糯米、五花肉、綠豆,有的還會加入鹹蛋黃、冬菇、蝦米、瑤柱、栗子、花生等調配。
肇慶裹蒸粽三大特點:
第一,一般粽子,用竹葉包制,呈四面三角形,而肇慶裹蒸粽用肇慶特產冬葉包制,呈枕頭狀或四角山包形。
第二,主要原料糯米、綠豆和肥豬肉,其比例為10:6:4。包制好,未經蒸煮的裹蒸一般一隻約0.5千克。
第三,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於大缸中用猛火蒸煮8小時,邊蒸煮邊加入大量的開水。
7、廣東端午節的主要風俗,廣東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又是一年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蒿……在傳統習俗的傳承中,節日也更有「節味兒」了!那麼,在廣府、潮汕、客家文化交融的廣東,端午節又有哪些特殊的過法呢?正值五月初五,我收集了廣東各地的端午節習俗,一起來看看吧。
代表地:深圳
做法:賽龍舟時在鉛褲船上放置一把羅傘。後因羅傘逆風阻力,才逐漸消逝。
由來:深港地區一個關於南宋失守臨安,皇帝趙罡南逃時,恰逢端午賽龍舟,而御賜羅傘的傳說。
代表地:深圳
做法:龍舟寓意吉祥,被龍舟劃過的水成為龍舟水槐激簡。當參賽龍舟抵達終點時,岸邊人們紛紛跳入水中,浸潤自己。
代表地1:深圳沙尾
做法:從五月初一、二起,母親在孩子脖子上掛一個鹼水粽,等到端午再剝開吃掉。
代表地2:惠州
做法:驚蚊草混合干芭蕉葉和稻草燒灰,把灰裝進布袋重復煮沸,濾掉灰渣,用灰水泡糯米一兩天。包好的灰水粽,煮6到8個小時,不需要加其他作料。既有柔韌感,又不粘牙。
代表地:惠州
做法:將菖蒲做成劍的模樣、艾蒿做成虎的模樣懸掛於門上。鉛敬將艾條放置在家裡大門、陽台等地點燃,艾條里包有鋸末、硫黃、艾葉、香料等物。用途:抵禦毒氣入侵,辟邪驅蟲,殺菌作用。
代表地:肇慶德慶
做法:端午恰逢龍母誕(農歷五月初一到初八),德慶龍母廟每天都有舞龍、舞獅等表演,還會有龍母祈福齋宴。由來:相傳,龍母生辰誕有為龍母娘娘沐浴更衣的習俗,民間有摸龍床、賽龍舟等習俗。
這就是我了解的廣東各地過端午節的習俗了,小夥伴們,你們還了解廣東哪個地方的習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