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家後的第一個中秋節是什麼節
1、秋分的來歷
秋分的由來:
一、秋分的地理學解釋
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從這一天後,北半球日短夜長。
二、秋分的含義
1、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2、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1)分家後的第一個中秋節是什麼節擴展資料:
秋分節氣,屬於二十四節氣的十六節氣,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1年兆基分為12個月紀,每個月紀有2個節氣。從24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
秋分習俗:
1、秋分立秋社
古人立社,原本是為了春天祈禱農事順利舉行的祭祀,後來倡導「春祈秋報」的做法,於是在秋分節氣之際又設立秋社,如同拔楔最初只有上巳節(三月三日)的春楔。
如蘭亭曲水流筋等,後來春秋兩季的佳日,都藉以舉行游戲活動,於是又有了秋楔。大概民間認為春季農事即將開始,祭祀可以祈禱農事順利,而秋季耕作結束。
便應以舉行祭賽來表達感恩之情。唐代以來,秋社的日期,各地都不相同。如安徽貴池在八月上旬,重慶萬縣以八月十五日為秋社,江蘇通州在九月九日,湖北監利在八月初一。
而其他各縣,或者在八月二日,或者在九月九日,或者在十月一日,都不一樣。一般來說,秋社都取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大約在農歷八月秋分前後。
各地諺語有按照秋分日在社前還是社後,來占卜年景的豐歉的。如福建建陽的農諺:「秋分在社前,斗米換斗錢;秋分在社後,斗米換斗豆。」
江蘇松江的農諺:「分了社,白米遍天下;社了分,白米如錦墩。」無論秋悄猜侍社在何時,每逢此時,人們都要祭祀先農,並舉行各種娛樂活動。
2、秋分食新
秋收時,農家割新稻,一般稱之為開稻門,凡是初次所做的新米飯,都要先祭獻過祖宗和土地之神,然後招集家人,共同食用,稱之為食新或者獻新。
考究的人,還會選擇吉日,焚香設酒以祭獻。有些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是這樣。四川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的少數民族嘗新多在六月二十四日,以蕎麥成熟作為嘗新之日。
而冕寧、越雟一帶,則在七月十五,以稻米成熟之期為嘗新。遇到閏月啟吵,應提前一個月。嘗新之日,採收新蕎麥或者新米製成米飯。
另用當年的母雞一隻,富裕人家還要宰羊,祭獻在祖靈之前,以示珍視米穀,報答恩德,絕不忘本。
3、秋分走社
農家以土地為其唯一的資源。沒有土地.就沒有農業,而且人口稀疏,住所固定,環聚一處,守望相助,彼此之間的感情極其深厚。
鄉鄰之間的關系異常親密,有時因為農事上的關系,如耕地整理,病蟲害的驅除與預防等,都不得不互幫互助,協力完成。
秋社之時,一年的辛勞,已經得到回報,彼此愉快的心情無以復加,因此男女走社,總是要比春社還要盛大。各家經常拿出最豐收的土產食品招待客人。
以相互展示誇耀,如此也促進了人們的進取之心。有民諺道:「雞豚秋社,芋栗園收,李四張三,來而便留。」
5、秋分投壺
投壺是古代秋分節氣期間賓主宴飲時盛行的游戲。方法是,設一壺,使賓主依次向壺內投矢,勝者倒酒給敗者喝,大致與鄉射相同。所不同的是,投壺用手擲,不是以弓射。
投擲的是標而不是箭,命中的是壺而不是靶。投壺技巧嫻熟的,往往心手相應。投壺的花樣繁多,其名稱種類有春睡、聽琴、倒擂、卷簾、雁銜、蘆翻、蝴蜂等項,不下三十餘種。
2、你們當地有什麼特別的中秋節習俗?
一、中秋佳節吃月餅
說一下大家都知道的一個中秋習俗,中秋有叫做八月十五,都知道在這個日子裡都一般吃的是月餅,其實這個習俗是從很久以前流傳下來的,已經有著很長的歷史了,這個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總是給我講一些關於一些中秋的事,這個是對我比較深刻的,因為奶奶在我小的時候,奶奶經常給我講一些神話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其實這些故事對於小時候我是特別愛聽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老而美好的神話故事。之前也是在詩中有所體現的因為圓圓的月餅也象徵了每到中秋的多了一份團圓的意義,所以有句話說的是中秋佳節月亮圓,合家團圓,所以從很早以前,月餅已經開始在流傳了,流傳到今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知道吃月餅的習俗,當然傳到我們現在的社會,那也是一定要吃月餅的,畢竟這是一個古老的習俗。
吃月餅也象徵著團圓,因為這個時候一般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月餅一般都是甜的,是表達了一個苦盡甘來的表達,也是對生活團圓、甜蜜的一種嚮往。
二、中秋佳節玩花燈
因為花燈是中秋節的一種活動,中秋這些活動是一些我們娛樂的,其實在這個節日里也是比較特殊,因為這天也是女孩子與男孩子約會的一個好時機,也是古代一個習俗,一般中秋的花燈在一些普通的家庭里都掛上了,也是因為小孩比較喜歡,同時你也會在不同的人家或者大街小巷會看到各種不同設計風格的花掛滿了不同的地方,那景象甚是壯觀。
所以玩花燈不僅僅是一種娛樂,還是中秋的一種習俗,因為一般小孩也都比較愛看花燈,所以現在的花燈也是在升級,也在不斷更新與成長。
三、中秋佳節吃團圓飯
這個說起來大家比較熟悉,因為每次中秋的時候,都是團團圓圓的日子,回到家與家人吃一頓飯都是特別開心的,因為很多出門在外的人可能回不了家也一般,但是也會給家裡打電話問好,因為常年在外,其實這樣的人群佔了不少部分,因為家遠或者在外多掙點外快不回家的,其實對於這方面的人們來說是特別不容易的,一般不回家的也會在晚上吃月餅的,以表示對家鄉的思念,因為對於這部分人說真希望回家吃個團圓飯,有些人就回家與父母吃一頓團圓飯。
3、中秋節手抄報資料內容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對手抄報很是熟悉吧,手抄報字行間要整齊,字體不宜太小,忌潦草、錯字。那麼什麼樣的手抄報才是好的手抄報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中秋節手抄報資料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內中秋送禮習俗
秋收之際的中秋節,正是加強親族聯系、增進感情的好時機,是一年當中僅次於年節的饋贈大節。中秋節日饋贈,稱為「賀節」、「送節」、「追節」,也稱「送節禮」,陝西醴泉稱「送秋節」。往往在節前數日甚至月初就開始趕辦節禮,相互饋送,路上行人往來如梭。直到今天,中秋節前送節禮的習俗依然盛行,幾乎等同於年前送禮賀節。一般送禮要趕在節前,但也有在節後送的,如在甘肅洮州,中秋節後第二天以餅果饋送親戚。
作為團圓象徵的月餅和時鮮的瓜果都是饋贈佳品。其他節物各地多有不同,如在廣東東安要送糖飴;在湖南藍山,親友間多饋贈鴨;在江蘇六合,家家以菱藕、蹲鴟、糖餅相饋贈;在四川江津,中秋前一日互相饋贈糍餅,取意其圓;福建同安分節前一二日,親友間互送月餅、番薯、芋魁,中秋時以此祀先和祭神;在台灣嘉義,節前人們互送月餅、文旦、麻糍,等等。
中秋送禮習俗頗多,如在江蘇地區,必要送禮的有學徒向師父送禮,分家的兒子給父母送禮,女婿要給岳家送禮,書塾學生要給教書先生送過節錢。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親戚之間互贈節禮。
母家給女兒家送禮,較為普遍的中秋送禮習俗。在河南新安,母家攜棗糕(用面疊作數層,下大上小,內夾棗)、月餅、梨、柿、石榴等看視女兒,稱為「伍虧送糕」。在山東泰安也有八月十五看閨女的習俗,節前家家戶戶買上月餅、鯉魚之類的禮物,挑擔、騎驢、坐車,去看望自家已出嫁的閨女。
對於新嫁女,母家送禮更為隆重。在浙江烏青,有新嫁女的人家要以盤或箱盛月餅,送至女兒家,叫做「致秋節」。浙江雙林的新婦之母家必備果品、粉圓(意為團圓)相送。在江蘇高郵,娘家給新出嫁的女兒送節禮,但不留餐。在福建福鼎,父母給已出嫁的女兒送中秋節禮,第一次送節稱「送頭年」,禮品要豐厚,以中秋粿、月餅為主,再加酒、雞、鴨。其中,中秋粿又有白粿(米漿加鹽蒸熟)、糖粿(米漿加紅糖蒸成)、肉粿(米漿加鹽、肥豬肉、蔥頭油、蔥葉等蒸熟)、芋蛋粿(也稱檳榔芋粿)等各種,粿圓味美,象徵團圓。女兒收下中秋粿和月餅,其它禮品一般退回,再添上幾種禮品為壓禮。收下的中秋粿,切成一塊塊,分給鄰居和親戚、朋友,叫做「分頭年粿」。
有些地方會有要給外孫、外甥送禮的中秋送禮習俗。在福建藤山,凡為外祖父母者,必以中秋餅,附以鯉魚餅送給外甥孫。在江蘇高郵,外婆要在中秋這天送給外孫扎制「寶塔」,直到外孫十歲為止。在福建福鼎,當舅舅的每年中秋節都要送給外甥中秋餅和柚子,有幾個外甥就要送幾份,直送到外甥16歲為止。
當然,也有女婿要給丈人家送禮的中秋送禮習俗。如在浙江溫州,女婿送丈人的禮品,一般是一對鴨子加魚、肉、豆糕。回盤用三錦、粉干、雪梨。有外孫的,必須加大月餅和「賞月食」。在浙江樂清,中秋這天女婿、外甥、干兒需向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饋贈禮物,俗稱「望八月十五」或「望中秋節」,禮物有粉干、魚、肉等。女婿望第一個中秋要有鴨、魚、肉等六樣禮物,其餘禮物則以月餅為主,其次是芋艿和茶食包等。送時還帶著絲竹伴奏,饒有情趣。
其他饋贈禮節,如在福建福鼎,盯坦當年有父母或長輩過世的人家腔則神,過中秋節時不能蒸中秋粿,要由出嫁的女兒或親戚給家中送來中秋粿和月餅,稱為「送孝」。在江蘇高郵,此日求婚者多帶著雄雞、鵝、藕、月餅去女家「追節」。這些都是一些很有風情的中秋送禮習俗。
中秋節作文
8月15日是什麼節,對了,8月15日是中秋節。中秋節是傳統節曰之一,從唐朝就開始有了。
中秋節分為兩個概念,一個是月圓之日,一個是團圓之日,在這一夜裡,人們要一起吃月餅,賞月。
傳說,在很久以前世界上共有10個太陽,十個太陽把地,人,房子和動物曬地不像樣,大地被曬裂了,人們被曬地死的死,傷地傷,房子被燒著了,動物也死的死的死,傷的`傷。有一個叫後羿的人,他是個神射手,他看到人們被曬地很慘,所以他射下了9個太陽,漸漸人們對後羿非常感謝。後羿的妻子叫作嫦娥,有一次後羿去深山裡打措,狠心的巫師把嫦娥騙了,於是嫦娥飛到了月亮上去,後羿打完措回到家,發現了巫師,並用箭把巫師殺了,後來,後羿哭了一大會當他抬頭的時突然看見了月亮,今晚的月亮很圓就像嫦娥一樣,很美,好似嫦娥,後羿又哭了一會勿然看見,在月亮上的嫦娥好像在說話。後人為了紀念這一天所以把這一天訂為中秋節。
好了,不說了,我還要吃月餅呢,再見。
中秋節標語
1、月是故鄉明,餅表思親情!
2、中秋節中秋佳節到,祝福不遲到,祝您:月圓,人圓,事事圓;好花,好景,好事連連!
3、喜迎中秋,歡度中秋。
4、何以一團一圓,唯有中秋!
5、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之月大團圓!
6、中秋中國慶,帝牌促銷風暴!
7、桂花飄香傳玉宇,明月清輝人間駐。
8、雙節連壁、喜慶回饋——共和國生日燭光里的中秋濃情。
9、中秋節月很圓,花更香,保重身體要健康;魚在游,鳥在叫,願你天天哈哈笑;手中書,杯中酒,祝你好運天天有!歡樂多,憂愁少,預祝中秋節快樂!
10、佳節共賞天上月,中秋一品人間情。
11、月是故鄉明,情是親人濃,一份天倫好禮傳達永遠的祝福!
12、歡樂三重奏中秋國慶喜相逢,小家大家共歡樂。
13、月圓人圓中秋節,千里萬里共嬋娟
14、傳統風采,回味無窮!
15、月圓家圓事圓,圓圓滿滿,國和家和人和,和和睦睦。
16、您生命的秋天,是楓葉一般的色彩,不是春一光勝似春一光,時值霜天季節,卻格外顯得神采奕奕。
17、花好人更好,月圓人一團一圓,心有千千結,自有相知人。
18、花好人更好,月圓人一團一圓,祝中秋快樂
19、月圓中秋,人圓月下。
2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21、同喜同賀中秋國慶,同歡同樂精彩世界。
22、慶中秋、迎國慶、送大禮。
23、禮情款款,歡度佳節。
24、平分秋色
25、花好月圓的世界,中秋情濃意更濃。
26、用一浪一漫做皮;用一溫一馨做餡;幸福做蛋王;懂得品味的人不需要多,最好只有你一個!
27、春一江一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圓人一團一聚,祝福聲聲伴你行。朋友:中秋快樂!
28、十五一團一圓合家歡,中秋月餅話神仙!
29、中秋合家歡,佳節大獻禮。
30、中秋節一家人,心相連,用一愛一圍一個大圈圈,夢就算,再遙遠,心裡有家就會大一團一圓。
31、一份好心情,盡在品味中。
32、千里試問平安否?且把思念遙相寄。綿綿一愛一意與關懷,濃濃情意與祝福,中秋快樂!
33、遙寄相思中秋夢,千里故人何處逢。
34、節日快樂!祝花好家好心情好!月圓一團一圓事事圓!
35、歡樂國慶歡樂頌,滿堂紅禮樂翻天。
36、月圓天下,品嘗美味。
37、吳剛釀酒獻中秋,嫦娥翩躚玉兔舞。
38、喜迎國慶、歡度中秋。
39、明月應解嫦娥心,佳節歡笑灑凡塵。
40、中秋恆久遠,月圓永留傳!
41、月圓年年相似,你我歲歲相盼。那滿天的清輝,遍地水銀,便是我們互傾的思念。
42、套住圓月談何易,只願思念在心中。
43、天涯共此時,千里共嬋娟。
44、伴著一輪明月,就可以一浪一漫一生,天倫月餅——月亮代表你的心。
45、月是故鄉明,月餅表濃情!
46、月色柔和的涼爽中秋。
中秋節來歷是什麼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或月夕、仲秋節、八月節等。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眾說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不過,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中秋也有著悠久的源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習俗和秋祀活動。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游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准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葯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使得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1、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2、吃月餅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3、祭月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4、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5、觀潮
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6、走月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7、玩花燈
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中秋節的傳說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最引人入勝的月宮之謎。嫦娥奔月的故事有著不同的文本。早期的記載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是說後羿從西王母處要來不死之葯,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葯,成了仙,卻被罰變成醜陋的蟾蜍在月宮搗不死之葯。後來這個故事逐漸演化出許多優美婉轉的新情節,如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人們因此得以安居樂業。不料,被射落的九個太陽皆是天帝之子,天帝便惱怒地將後羿和妻子嫦娥貶入凡間。西王母同情後羿的遭遇,就把長生不老葯送給他。後來心術不正的逢蒙趁後羿率眾外出狩獵之機,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對手,當機立斷將葯一口吞下。隨後,嫦娥就輕飄飄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後羿回家後思念妻子,就在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妻子。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有些地方傳說中秋節就是這樣形成的。
吳剛伐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倒。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天界後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一說他學仙不夠專心,天帝為錘煉他的心志,罰他砍桂樹,並允諾如果砍倒,即可成仙。於是吳剛便在清冷的月宮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砍下去。
玉兔搗葯
「玉兔搗葯」原是道教掌故之一。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只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葯,服用這葯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代文人寫詩作詞,也常常以玉兔象徵月亮。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反抗。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軍師劉伯溫想出一條妙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
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起義成功後,朱元璋高興地傳下口諭,每年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用來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4、韓國春節是什麼時候?
韓國的春節和中國農歷新年是同一天。韓國稱春節為「舊正」,與稱新年為「新正」相對應,就是舊歷年的意思。國家規定春節放假三天,是一年中假期最長的。
韓國春節(:춘절)又稱舊正(朝鮮語:구정),是韓國的傳統佳節。傳統上又稱「元旦」(朝鮮語:원단)、「元日」(朝鮮語:원跡空일)、「歲首」(朝鮮語:세수)。由於韓國是漢字文化圈國家,過春節習俗與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
不少韓國人特別是年長者都知道自己的屬相,天乾地支在韓國也很流行,比如2005年「雞」年,韓國人稱之為「乙酉年」,2006年「狗」年,韓國人稱之為「丙戌年」,2013年稱農歷癸巳年。
(4)分家後的第一個中秋節是什麼節擴展資料:
韓國春節習俗
1、拜年這一傳統習俗在韓國稱之為「歲拜」,祭祀結束後便按兒子、兒媳、孫子孫女、孫媳的順序來給長輩行大禮,問候新年,歲拜的叩頭姿勢也非常講究。未成年人給長輩行禮,長輩並不還禮,而成年人給長輩行禮時,長輩會點頭還禮。
長輩還會給小孩子壓歲錢,不同的是,在中國人們認為紅色代表喜慶,將壓歲錢裝入紅色的信封,而在韓國則用各種顏色的信封來裝壓歲錢,韓國人喜歡白色,所以很多人會選擇用白色信封。
2、在韓國,春節是祭拜祖先之日,以對祖上的崇拜與孝思想為基礎,是祖上神靈與子孫共度節日的神聖時間。在大家庭中,以高祖父為中心,每代分家之後,其直系後代聚到一處祭拜。
祭祀的程序嚴格按家譜排序,按輩分及年齡的大小依次向祖缺判先敬香、敬酒、鞠躬姿扮瞎、扣頭,感謝祖先的恩澤,並祈求庇護。
從祭祀供品來看,中國使用三牲(一塊豬肉、一隻雞、一條魚)、四果(四季應時水果)、清茶、飯菜和酒。韓國一般使用蔬菜、水果、湯、米飯以及油炸的食品,其擺放規則極其嚴格,有「紅東白西」、「頭東尾西」、「生東熟西」等講究。
5、中秋節人們會干什麼
吃月餅,團圓,吃湯圓,賞月,放孔明燈,拜神,上香,賞桂花,飲桂花等等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6、《四世同堂》:只有環境變化影響到你,你才能意識到環境的變化
北平的秋天是美麗的,老舍先生在小說里詳細描寫了北平淪陷前的繁華熱鬧,北平人的日常生活,北平人過中秋的禮俗等等。接著把視角拉回到祁老太爺身上,寫他往年過生日的情景。這些詳細的細節描寫,和北平淪陷後的第一個中秋節的蕭條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當祁老太爺看到蕭條的街市,他才意識到日本侵略者對北平人生活的影響。他和賣兔兒爺的小販的對話,反映了侵略戰爭對北平傳統手工的技藝的破壞。祁老爺子對這種情況十分憂慮,但卻沒有解決的辦法,只想繼續忍耐。但回到家時,想到好友錢默吟的遭遇,又覺得這件事是不能忍耐的。
在見到錢太太後,他為自己買兔兒爺的事情感到羞愧。在詢問完錢家的情況後,他想拿錢幫助錢太太卻遭到拒絕。他想搭救錢先生,卻又擔心連累自己,寫也他的謹慎和膽小怕事。看完這一章,我認為作者有意拿錢太太和祁老爺子進行比較。在遭遇生活巨變的情況下,錢太太由一個老實、規矩的婦女,變成一個堅決、烈性、勇敢的人。錢太太沒有想過去求冠曉荷,當祁老爺子想自己代她去的時候,她毅然拒絕。而祁老爺子在經過冠曉荷門口時,卻是害怕受到連累而沒有去求情。作者描寫得很微妙,雖然沒有最終都沒有去找冠曉荷,卻寫出了在舊社會一位社會底層人物從小到大形成的小心謹慎和膽小怕事,和成長過程中的委屈求全,從側面表現了他七十多年生活的不易。在章節末尾,老人送給兩個小孩兔兒爺的描寫,兩個天真活潑的小孩和老人對未來生活的憂慮讓人產生一種說不出的酸楚。
接下來一章,作者把視角從北平的城裡轉到城外,通過對一位替祁老人看守祖墳的農民的描寫,表現北平農民的淳樸、善良。他與祁家眾人的對話,寫出了日本侵略者對北平城外普通農民生活的影響。由於生活困苦,很多人打起了死人的主意,導致挖墳盜墓現象的出現。文中也寫出了祁家人對這種現象的擔憂,害怕死後不得安生。
由於北平封城,常二爺只好留下來陪祁老爺子過生日。這個生日,除了因封城滯留祁家的常二爺之外,沒有一個客人來到。從祁天佑買不到食材寫出商業的蕭條和他對布店生意的擔憂,到天佑太頌正滲太害怕死後不得安生,到小順兒的媽擔憂沒有客人的描寫,細致體現了日本侵略封城對北平市民生活的傷害,是造成北平人生活困難的最大元兇。
在這種情況下,祁瑞豐在老婆的鼓動下打算分家,去攀附冠曉。文中細致刻畫了他的毫無主見,寫出了他二人的目光短淺,沒有家庭的責任感。當瑞宣用看電影作為條件,祁瑞豐的老婆才答應和大家一同吃飯。
這個生日祁老爺子過得非常不開心,雖然家人努力製造氣氛,他還是覺得冷清,而思念離家沒有消息的小孫子。
通過閱讀這兩章,我認識到如果對周圍的環境的變化沒有讓人的生活發生改變,他是不大會意識不到這種變化的。盡管日本人佔領北平,盡管好友錢默吟被抓,祁老爺子還是想過生日。只有當他親眼看見蕭條的街市,過了一個冷清的生日,他才意識到這種變化。開始認識到日清拆本侵略和以往軍閥戰爭的不同,從而開始產生思想觀念的改變。他多年的隱忍,謹慎野脊和膽小怕事的性格開始慢慢改變。
7、白族的節日 白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白族的節日
火把節、三月街(民族節)、清明節、中元節、冬至是白族傳統的節日。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初一有搶新水的習俗,誰第一個接到新年的第一湯泉水,那麼來年裡肯定會很吉祥。在初一到初五不準動除了廚具以外的金屬器具、不準潑水及掃地。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草原。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閉衫臘食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那男人節,男人休息。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白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1、中秋節
節日中,白族家家戶戶均備有果品糕點,當月升東山時,便置席拜天地,對月磕頭。然後邀請親友們到家品嘗月餅、觀賞月色。當晚,還要給親友家 贈送月餅。節日食品除月餅外,還有新鮮的果品、包穀、黃豆角等,以示五穀成熟、慶賀豐收之意。白族人家的主婦多自
做月餅,大理、喜洲、鳳羽、喬後等地視做 月餅為對婦女烹調技術的考驗。昆明附近的白族晚上要吃餌饌面條。中秋晚上鶴慶縣白族還要舉行漂河燈活動。人們將特製的各形紙燈,內點蠟轎滑燭或燈火,沿河漂 放。看誰的燈漂得遠,且不易滅。也有的將各種彩燈放置河兩岸,並舞耍龍燈、獅燈、白鶴燈等。屆時,兩岸燈火通明,煞是好看。青年男女還進行劃龍船、對歌和 其它文娛活動。
2、白族接三公主
白族接三公主時間是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始於南詔時期。據史籍記載,南詔時期,白子國酋長張樂進求把王位禪讓給烏蠻細奴羅時,為保持和烏蠻蒙氏部族的友好關系,同時把白蠻女三姑娘給細奴羅為妻,並於每年都到蒙舍川(今巍川接三公主回大理過節。後來三公主逝世後,大理白族群眾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於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到這里舉行祭掃活動,並按生前習俗接三公主回大理過節。
每年農歷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區的白族群眾身著白族盛裝,按時到達龍於山舉行念經和塌空朝拜三公主的紀念活動,並和當地彝族群眾舉行聯歡,打霸王鞭、打歌和對唱調子,於十三日凌晨用白馬馱著從三公主身上換下的白族服裝(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參加繞三靈等節日活動。他們打著紅旗,吹著噴吶,敲鑼打鼓,邊走邊喝白族調子,興高彩烈地離開巍山返回大理。如果接三公主這天下雨,他們更是歡天喜地,認為這一年大理壩子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繞三靈後,他們又將三公主送回巍山。
這個傳統的民俗節日,從南詔至今,年年如此,歷久不衰。1978年以後,因受條件的限制,接三公主時已不用白馬,改為用人背三公主的衣服來代替白馬,節日儀式和隆重盛況依舊。
3、辭年節
白雲南省白族傳統節曰。每年農歷臘月最後一天晚上舉行。白族人認為,這晚是辭舊迎新的時刻,因此,晚餐非常豐盛。據說這天晚上灶君要從天上 回到人間,故家家戶戶,不論貧富,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祭敬灶君。祭完灶君,再祭門神,最後祭祖先。祭祀時要鳴放鞭炮。入夜,把從山上採回的青松毛,鋪在 堂屋祖先靈位面前的供桌下,意為鋪氈,以示祖先到家後安坐,並在桌上供晚宴,讓祖先享用。當晚,不拘老少,同在堂運中用餐,俗稱令家福。飯後由家長率領大 家在堂屋拜祖先,行一跪四磕頭禮,然後山長兒女向在世祖父母或父母依次拜辭年禮。家中理財長輩藉此向晚輩毎人分發-些錢。之後祖父母與兒孫在堂屋守歲,至 亥時喝過了米花茶,祝願新的一年生活如花似蜜,才各屋休息。
4、三月街
農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三月街」——「三月街」又稱「觀音市」、「觀音街」,「祭觀音街」,是雲南大理白族盛大的節日和街期,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甘、青、川、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以騾馬、山貨、葯材交易為大宗,農民也在會期購置耕畜、農具,以備春耕。
5、繞三靈
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舉行。屆時白族群眾朝拜金龜寺、聖源寺、崇聖寺,同時在寺廟前的草地上通宵盡情歌舞。
6、青苗會
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一帶白族民間節日。青苗會於每年農歷六月六日舉行。當地白族村寨建有不少五穀廟,有的一村一廟,有的數村一廟,這一天, 人們以村為單位在五穀廟中集體祭祀「青苗太子」。屆時,集體殺一口豬。早飯後各家代表到指定的山上種松籽,然後由廟會分給各家用紙做的五色青苗幡一支,插 到自己的田邊,以祈青苗苗壯、當年獲得豐收。
7、火把節
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是白族人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這天,每個村寨都要豎立高大火把,各家立起小火把。夜幕降臨,大小火把一齊點燃,猶如千萬條火龍在 漫山遍野賓士,人們遊行田間,捕蟲滅害。剛生嬰兒的家庭,在大火把下請鄉親們喝「喜酒」,祝賀母子平安。
8、重陽節
白族重陽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家庭富裕、三代不分家的白族人家,都要殺一隻肥羊,燉全羊湯合家共飲。還要准備栗子、核桃和酒等。生活清貧 些的人家,也要設法吃羊頭羊蹄。白族流傳這樣的民謠:九月九,栗子核桃和燒酒。吃了羊頭蹄和全羊湯,還要吃煮栗子和核桃。鶴慶縣壩區的白族這天要帶上果品 上螺峰山占陰晴。螺峰山頂,有一塊方圓百丈的大石,人稱陰晴石。人們來到石下先唱歌跳舞,贊頌陰晴石。待太陽落山,人們從陰晴石上敲取一塊,帶回家中以驗 天氣陰晴。
9、 三月三
三月三是白族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由寨老擇吉日舉行。三月正值耕種季節,人們盼望當年莊稼從種到收一切順利,故節日的主要活動是祭莊稼神。
10、搶頭水
大年三十,是大理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搶頭水」的佳節。夜幕降臨的時候,姑娘小夥子個個忙著梳妝打扮。他們穿上艷麗的民族服裝,手 上拎著一串鞭炮,肩上挑著一擔水桶,笑逐顏開地行進在村頭巷尾,來到水井邊。到了午夜零時,只聽鞭炮齊鳴,只見大家爭先恐後的「搶頭水」。每家每戶把 「搶」來的「頭水」挑回家去後,便用它趕做湯丸、面條等食物,煮好後裝在碗里或盤里,恭恭敬敬地挨家挨戶送到老年人手裡,祝賀老人新年快樂,幸福健康。老 人收下禮物後,在還碗盤時,在碗盤中放幾分錢,以示壓歲。祝年輕的一代健康成長,美好幸福……「搶頭水」活動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敬老愛幼的民族傳統。
8、關於中秋節和七夕節的相關故事或傳說的名稱
關於中秋節月餅的傳說: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關於七夕節牛郎織女的傳說:
孤兒牛郎和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經常被嫂子虐待,分家後只分得一頭很有靈性的老黃牛相依為命。
後來一次放牛的時候,老牛突然口吐人言告訴牛郎有仙女下凡,並告訴他如果天亮前仙女回不去就會留在凡間,牛郎按照老牛說的看到漂亮的織女心生愛慕,偷偷拿走了她的衣服,後來兩人很談的來,織女便作了牛郎的妻子,過著男耕女織幸福的生活。
天帝知曉後大怒,押解織女回天庭,老牛帶著牛郎去追織女,王母在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感動了喜鵲,為他們搭成了喜鵲橋,兩人在銀河上終於相會。此時感動了天帝,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這也是七夕節的由來。
9、在你看來中秋節都有什麼風俗?
中秋節又名團圓節,一切活動或說習俗都是圍繞月亮這一主題,人們印象最深的習俗就是中秋節合家團圓吃月餅了,除了此,還有祭月、賞月、拜月、賞桂花、供免兒爺、吃桂花酒等一些與月亮有關的習俗。對著圓月祭拜,祈禱天堂的親人平安,欣賞著天上的明月,感受著她是那麼明亮,她是那麼晶瑩,將月餅擺放在月光下,不僅供也與免兒爺共同品嘗,嗅著桂花香,品著桂花酒,做著團圓夢,願早步蟾桂,高攀仙桂,生活永遠如月一樣圓潤,得到嫦娥的關照,吳剛的護佑,享受皓月當空的幸福。
10、羅定的傳統習俗
從節日民俗看,凡是漢民族的重要節日,如元旦、元霄、清明、端午、七夕、盂蘭、中秋、重陽、冬至、小年晚、除夕等,也是羅定的重要大節日,其節日的內容、意義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只是由形式、地域、民情、生活習慣等而形成的表現方式和生活內容而已。當然,在傳承中也有不少變異。
孟蘭節,又稱中元節,嶺南各地叫「鬼節」,羅定叫「鬼仔節」。中元節以七月十五為正節,佛教《大藏經》中說,目連因母墮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火炭,目連求教於佛,佛令作盂蘭盆,用奇果素食放在盤中供佛,然後目連的母親才能得食。北方中元節一連幾天,佛寺均作盂蘭盛會,民間掛冥錢衣紙,備素食以供奉祖先。嶺南地方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說,宋代末年,人們准備過節時,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從那以後,人們就習慣於七月十四這一天過節了。在羅定還有另一種說法:人們原本在七月十五過節,這天,瑤人都從山上下來,搶走祭祀田頭土地社公的祭祀食品,於是,將過節提前了一天,好讓瑤人撲個空,從此將中元節改在七月十四日。這一天,家家除祭祖外,還要在田頭屋角燒香燒紙衣擺路祭讓孤魂野鬼飽食一頓,求得人鬼安寧,俗稱為「施幽」。
北方祭祀用牛羊,羅定祭祀用雞,一般人家祭祀都用雞、豬肉。雞要整隻,要煮熟,祭祀後斬成小塊,配以調料,味既美爽滑,又保持雞的原味,俗稱「白切雞」。由於雞賦以一種隆重的意義,除祭祀外,待客也用雞,因此有「無雞不成宴」之說。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羅定大部分地方以八月十五過中秋,但也有不少地方以八月十六日或八月十四日過中秋節的。據說,因為祖先以抬橋為生(有的避諱說祖先抬橋,於是說祖先當官坐橋),因為歸家很晚,家家都開台祭神了。而自己什麼東西(祭品)也沒准備好,因此決定改在十六日過中秋節,後世沿襲流傳至今。至於八月十四日過中秋節,則不知甚麼原因。中秋節家家拜月光,村中習俗還時興請月光神,村中大小老幼,夜深人靜時圍坐「地堂」上,由一人作法請神,據說,月光神可附體,當中被附體的便扮演起月光神角色,一般多為女性,有點像西方的催眠術。除此之外,鄉村中還放火明燈(孔明燈),並以村中青壯年組成隊伍,爭搶降落的孔明燈。搶孔明燈時不受地形限制,因此比搶花炮的場面更為壯觀。
元霄節,北方十分隆重。元霄節又名燈節,上元節,俗興上元上燈。羅定習俗,如家中添一男丁,來年正月初二上燈,花燈掛於村中社壇大樹上,十六日落燈,落燈時親戚都來祝賀,並觀看「搶春燈」,誰搶到「春燈」則會行好運。
與過年有密切關連的節日是冬至日。冬至是夏歷24個節氣之一,在農業生產上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冬至日太陽射向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後,白天時間便逐漸加長,天氣也一天天回曖,所謂「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周歷以冬至為正月,是一年之始的歲首某一天。在羅定人心目中,冬至卻具有過年的份量,甚至有「冬大於年」的俗諺。農村中對冬至十分重視,家家均舉行祭祀祖先活動,而且十分鄭重其事,避諱亦與過年一樣,喜歡討大吉利。
在婚俗方面,羅定普遍有哭嫁的習俗,一般在迎新日子定下之後,或半月半,或三、五日前,待嫁姑娘便不再在戶外露面,整天待在家裡,邀集平時友好的姐妹們一起,學唱哭嫁歌,哭嫁大多在出嫁前三天前正式開始,哭嫁時,不僅僅是哭泣,而是以歌曲的形式來哭。哭嫁也有不同的哭法。一種是有韻無詞,用哭聲的強弱、長短、快慢來造成一種節奏、韻律,間中也有幾句唱詞,表明一種待嫁在即的難舍難離之情,稱為「唱嫁」,可以表現感情強烈,跌岩多變,這種哭嫁喜多於憂,往往會出現哭中帶笑的場面。另一種是名符其實的哭嫁。哭嫁本來是一種相傳成俗的形式,如不哭不唱,反而不合乎「禮」的反常。一般農村婦女,習慣於這種婚嫁的專制性而視為人之常例,對於出嫁既不高興,也不反感,認為哭嫁是出嫁前必須做的一件事,因此就按部就班,依照母親所教代代相傳的唱法、哭法及固定的歌詞,必須連唱三天才唱完,俗稱為「唱字眼」。字眼歌有唱本,但新娘子對於未來命運一無所知,內心充滿著悲苦、恐懼和彷徨的矛盾心境,因而每當唱哭嫁歌時禁不住真情流露,哭父母、哭兄嫂、哭姐妹、哭鄰里,甚至一發而不可收,哭嫁妝,哭上橋,唱到感情難以遏制時,便長哭短嘆,令聽者同情,與之共鳴而同哭,使得本來是人生喜慶大事的熱鬧場面,往往被一片哭聲弄及凄凄切切。第三種是罵嫁。由於對包辦婚姻不滿而無法擺脫內心積聚的哀怒、憤懣、痛苦的表情,無處申訴,無處發泄,於是便借哭嫁而盡情宣洩。罵嫁的方式,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風俗,一個待嫁的姑娘可以有選擇罵嫁方式的權利,無論是罵父母、罵哥嫂抑或罵媒人都無可非議,被罵者都絕對不能表示不滿,更不能還口,越是罵的惡毒,便越是吉利。哭嫁的習俗,隨著婚姻自主、開明而逐漸消亡。
婚喪嫁娶被稱作紅白喜事,婚事本來是歡歡喜喜的卻被搞得悲悲戚戚,而喪禮本來是慘慘戚戚以表示哀痛之情的,卻被搞得熱熱烈烈,羅定的喪俗喜歡鼓樂開道,吹吹打打,送葬隊伍鞭炮齊鳴,鞭炮燒得越多,越表示風光大葬,因此,喪事中都可以見滿地鋪紅。
「三歲定親」是不同於童養媳的習俗,一般是孩子三歲時由父母雙方換帖,便成婚約,此後若女方未到結婚時先喪,男方必須將其牌位領回祠堂供奉,她的墳也由男家後人祭掃。此後男方再娶,亦只能算作繼室。
羅定風俗雖受漢文化主導,但鄉村各地,受少數民族影響而異化的風俗仍十分突出。漢族一般婦女地位低下,男尊女卑現象十分普遍。在羅定農村,舅權的地位和權威卻受到極大的尊重,鄉村流行有「天上雷公,地下舅公「的俗諺。凡是外甥的事,無論大小,舅舅都有權過問,如外甥的婚事、分家、離婚、父母喪葬等,舅舅都要過問參予,如兄弟分家,村中族長都無權過問,但舅父則可以主持公斷,這種舅權特重的現象顯然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母權的殘留和曲折反映,源自於古代百粵民俗,至今廣西壯族仍保留著這種舅權特重的母系氏族公社殘余。
「契大樹」和「契石頭」是原始宗教色彩濃郁的多神崇拜習俗。民間保留著信巫尚鬼,盲目信仰多神和雞卜的原始宗教遺俗。人們除了崇拜祖先以外,還崇拜各式各樣自創的神靈,諸如山上的巨石、路邊的大樹,甚至爬行的蟲蛇、飛禽走獸、險峻的山峰,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被封為不同威力或作用的靈神,誠心頂禮扣拜。在日常生活中也諸多禁忌。在農村中,生了孩子便要找一大樹或巨石「上契」,所有與孩子有關的大小事情,都要給「契爺」或「契娘」燒香還神。這種「契大樹」 或「契石頭」是古百粵民族遺留下來的多神崇拜習俗,是一種世代相傳的原始宗教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