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我讀一下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1、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五月節」或 「端陽節」。端午節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節日和風俗。那麼你們了解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嗎?隨我一起來看看吧。
1、賽龍舟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仿慶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端午節賽龍舟的來歷是為了紀念屈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掛艾草在農村有句諺語,叫「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所以每年的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過節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插艾葉和菖蒲,所以端午節也稱「菖蒲節」、「艾節」。把庭院打掃干凈,在門楣上插上艾葉、菖蒲,或懸掛在屋中,可以防蚊蟲、祛病辟邪。也用艾草、菖蒲、大蒜、榴花、龍船花等,製成香包,佩戴在身上,能驅除瘴氣。乾枯後艾草可以泡水熏蒸,可以消毒止癢,它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小夥伴們,現在你們家還有插艾草的習俗嗎?
3、食粽子每年的端午節是大家賽龍舟,紀念屈原,吃粽子的日子。一般,粽子是由粽葉包裹糯米製成的食品,是漢族最傳統的慶祝端午節的食物之。粽子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沉澱,其傳播范圍遠大。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千百年來盛行不衰。
粽子是我國國內非常流行和傳統的食物,粽子的主要食材是糯米。多吃粽子可以模鋒有效的健胃消食、補中益氣。對於一些脾胃虛弱和消化不良的人具有很好的輔助治療和改善的作用。
4、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5、吃鴨蛋據說端午節吃咸鴨蛋的習俗始於江南地區。 在這里,端午節午餐必須吃十二個紅旦大晌酒。 顧名思義,這是十二道紅色的菜餚。 江蘇高郵的咸鴨蛋因其鮮紅色的蛋黃而成為十二個紅色之一。 清源美《隨原食譜》誇高郵鴨蛋,高郵鹹蛋因此而出名。之後越來越多的地方沿襲「十二紅」的習俗,端午節期間也吃咸鴨蛋了,尤其是生活在江浙一帶的人,咸鴨蛋可以說是端午節必吃的食品。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5個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了,小夥伴們你們還了解哪些呢?在評論區里留言吧。
2、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習俗💝💝
💝一、賽龍舟💝
龍舟,顧名思義,是形似龍的船。這艘船的船首像個高高的龍頭,船舷和船腹分別塗有不同的顏色。龍的大小不同,槳數也不同,有六對、十二對、十七對、五十二對。如參賽方式相同,則龍舟的尺寸必須相同。若為新船,則亦須舉行祭禮。
賽龍舟則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二、食棕💝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據悉,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節日習桐源俗,一直流傳至今。
在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節日習俗,無論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會在這一天吃粽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來祭奠屈原。
💝三、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梁告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菖蒲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還是北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其掛艾草、熏艾、菖蒲、葯水浴等習俗內涵是相通的。
💝四、洗草葯水💝
洗草葯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葯的葯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草葯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關於洗草葯水習俗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末的《大戴禮記·夏小正》中,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葯,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葯或艾橡輪明、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五、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葯粉,再用綵綢扎綉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端午節習俗到處走,人們相互幫助溫暖心。歷史悠久,傳承下來的習俗研究,每年端午節,市民們熱鬧無比,做起粽子糕餅,遊山玩水撒豆秸,只為慶祝端午節,傳承深博的優秀文化。端午節雖然來去匆忙,但是它所付出的,卻是彼此相互溫暖的心,書寫著中華文化歷史上的光輝篇章!願每年的這個端午節,有更加美好的回憶!
3、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2009年入選世界非遺。端午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涵蓋星象文化、人文哲學,集全國各地多種民俗為一體,是一個全國性的盛大節日。下面就來介紹一下端午節的習俗。
一、拴五色絲線
拴五色絲線是端午節的獨特習俗。五綵線是用5種顏色的絲線捻成,而這5種顏色必須是青、白、紅、黑、黃,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冊物,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帶五彩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二、畫額頭
畫額殲嘩頭,現在也很流行。《河曲縣志》亦載道:「端午飲用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可卻病延年」。意思是在端午節,需要飲用雄黃酒,還要將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額頭,兩手以及足心上,可以祛除病痛、延年益壽。
值得一提的是,小孩額頭上要用雄黃酒畫「王」字。因為雄黃酒可以驅毒(這是古人的普遍認知)。而「王」則代表著猛虎,猛虎在古代森林中是近乎無敵的存在,借猛虎之勢來去除災邪,飽含人們的祝福。
三、驅五毒
人們認為五月端午這一天,五毒會出沒,五毒分別是蠍,蛇,蜈蚣,壁虎,蟾蜍。為了提防五毒進入家門,人們會在家裡各個角落裡撒上石灰、噴雄黃酒、燃葯煙等,與此同時,還要打掃家中各個地方,清理堆放已久的垃圾。
在古代,五月被認為是「毒月」,因為這時候天氣越來越熱,雨水漸漸增多,人們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許多昆蟲也都出來活動。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民間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端午節驅「五毒」,就是要提醒人們注意防病。
四、掛菖蒲與艾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州改液堂中,寓意消除疾病、驅除晦氣、招福,讓家人的身體健康以及好運氣。
艾葉裡面含有大量的艾油,氣味非常獨特,對於防止蚊蟲有不錯的效果,而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污濁空氣。
五、佩香囊
端午節戴佩飾香囊之類的小物件也有著一段悠久的歷史。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清香四溢,有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端午節小孩佩香囊,除了有避邪驅瘟之意,還有襟頭點綴之用。因為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縫成的,玲瓏奪目,既美觀漂亮,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葯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4、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御返斗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3、寫符念咒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因此端午節這天一定要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而且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例如說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等。
4、端午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國的傳統習俗,不過在郴州蘇仙區坳上古村有著特別的吃烏米粽的習俗。坳上烏米粽屬當地獨創具有食療效果的美味佳餚,是由山上野外的烏飯樹葉、擇子柴葉、金剛刺嫩頭、楓香樹嫩葉等十餘種能食用的樹葉將其洗凈搗碎,過濾擠汁,再浸泡在糯米中,裡面放有叉燒、鹹蛋黃等餡,清蒸出來,香味四溢,不油膩,還具有健胃消食,祛風除濕,清涼解毒之功效。
5、插艾條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莖葉有揮發性精油,獨特的香味可以驅蚊避蟲。端午節自古以來也是祛病防疫的節氣,因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會在這一天打掃門庭,將艾條插在門上,殺菌消毒。
6、拴鎮磨五色線
中國古代一直以紅、黃、白、青、黑五色為吉祥色。每年端午節清晨,大人起床後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傳說五色線不能隨便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疾病沖走。據說,戴五色線的孩子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常保安康。
端午節吃什麼
1、吃粽子
端午節為紀念詩人屈原有吃粽子的習慣,現今粽子的種類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鮮肉粽、蛋黃粽、蜜棗粽、原味等等。這時,根據實際情況控制粽子的攝入量,不要因為貪美味而傷了身體。同時記得將粽子加熱後再吃,既安全衛生,又減輕消化負擔。
2、吃蛋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世大,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3、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4、吃油糕
端午節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鬆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5、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葯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5、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一、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節最經典的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種類也很多。甜粽餡料有棗、豆沙、花生等、咸粽有鮮肉、火腿、蛋黃、香菇、栗子、花生等多種餡料。吃粽子是端午節最經典的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種類也很多。
二、劃龍舟
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習俗之一,起源於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故事,許多人劃船尋體。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便以劃龍舟來紀念屈原,藉此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三、游龍舟水
你是否發現,在端午節當天,泳池、海灘都會比平常更熱鬧呢?因為大家也會趁這個特殊的日子「游龍舟水」。跟劃龍舟類同,人們都相信游龍舟水可以帶來好運,再加上到了黃歷5月,游水也有助消暑,使得游龍舟水成了大受歡迎的端午節活動。
四、驅五毒
有諺語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是指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這五種毒蟲。
五、系五彩繩
五彩繩又被稱為續命繩、百索子、長壽繩五色源於五行,將金木水火土聚為一體,有祈福避災之意。
6、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又被稱作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配知體的民俗大節。可是你知道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嗎,不知道的話就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一、扒龍舟
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巧賣晌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於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
二、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三、洗草葯水
洗草葯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葯的葯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五、打馬球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但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很明顯是來源於北方游牧民族的競技遺俗。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端午節來歷
在我國歷史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孝鋒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7、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習俗主要有劃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葯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食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
✅1、賽龍舟
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
賽龍舟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比如祭奠屈原、祭奠水神、龍神等等,但是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死後,人們劃著船去打撈他的屍體,並往江中投粽子等食物,防止魚蝦啃食他的屍體,此後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就流傳下來了。
端午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這些龍船平時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龍船安放在陸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護的,龍頭則放入祖祠供奉。每年的端午前擇吉日,龍船就下水或從水底浮起。「起龍舟」後,還有采青和點睛等重要的儀式。
✅2、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來源。現在吃粽子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也是有闔家團圓的意思,畢竟現在的端午節已經是法定節假日,每到端午節各地的遊民便會回家與家人團聚。還有另外一層寓意,便是「求子」,粽子有諧音「中子」的意思。
✅3、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①菖蒲作為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可開竅醒神。②同時,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稱之為「水劍」,寓意其可「斬千邪」。正因為這兩個原因,人們過端午節時,常在門前懸掛菖蒲。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艾草在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4、拜神祭祖
端午節由來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納祥、辟邪攘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最重要習俗之一,所以在端午節,不少人都會在家擺「各種水果、粽子」拜神祭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物槐喊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5、拴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①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②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綵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罩野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一般在端午節佩戴五色絲線以辟邪,兼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明喊。五彩繩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演變而來。端午節天地純陽正氣極盛,藉助天地純陽正氣辟陰邪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在諸多辟邪習俗當中,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6、喝雄黃酒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喝雄黃酒的由來,①有一種說法是,屈原投江的時候,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②此外,還有著白娘子喝雄黃酒現原形的故事。
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古詩雲:「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
💌💌💌以上為部分端午節習俗的內容和來源傳說的分享,不知道有沒有你熟悉的習俗呢?
8、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吃粽子
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將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人們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投到江里,去喂江里的魚龍蝦蟹;老醫師還把雄黃酒倒進江里,想要麻醉江中的蛟龍水獸,以保全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用楝(liàn)樹葉把米飯包起來,外面纏上彩絲,慢慢就演化成現在人們最喜歡吃的粽子啦。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人們用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來歡度端午節。
佩香囊(náng)
端午節里,大人們常常會給小孩子佩戴香囊,有避邪驅瘟(wēn)之意,實際上就是用於襟(jīn)頭點綴(zhuì)的裝飾。
香囊,就是以絲布縫制的包,裡面一般放上硃砂、雄黃、香葯,戴在身上能夠清香四溢(yì)。當然,香囊還可以做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或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líng lóng)可愛。
吃五黃
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於江南等地。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之為「五黃月」,因為這個時節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黃魚、黃鱔(shàn)、黃瓜、鹹蛋黃和黃酒)。在端午節的中午,江南人家都要吃「五黃餐」——人們把五種帶「黃」音的食物混在一起,做成美味佳餚,特別有趣味。
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正好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這一天的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所以在這個時候吃「五黃餐」,可以聚集陽氣,抑制(yì zhì)病氣,提升精力。
懸(xuán)艾葉菖蒲(chāng pú)
有民諺(yàn)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的時候,插艾和插菖蒲是非常重要的節俗。家家都要打掃庭院,將菖蒲和艾條插在門眉上,或懸掛在廳堂中。還可以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等,製成人形或虎形的包包,稱為「艾人」「艾虎」,或製成花環和佩飾(pèi shì)懸掛起來。
艾,又名家艾、艾蒿(hāo),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產生出來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還能凈化空氣。
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qiào)、殺蟲滅菌的好葯材。
在端午節里,人們插艾和菖蒲的習俗其實是有實際功效的,就是防病驅蟲。所以,端午節也可以說是人們自古相傳的「衛生節」。
9、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對於老百姓來說,端午節意味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提到端午節,人們通常會想到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那麼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一起來跟我來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習俗
一、吃粽子
粽子作為端午節的代表食物,一說是為了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噬咬屈原遺體;罩緩二說是因為粽子的稜角像一把刀子,可亮滑以將疾病、災害鏟除。
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承載著家國情懷,更蘊含著家人朋友相聚團圓的濃濃真情,粽子被稱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二、采艾草
傳說遠古時候神仙與水怪約定,只要門前懸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於是人們端午節喜歡採摘和懸掛艾草,意欲驅散妖魔,保衛家族。
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濕、溫經止血等功效,其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凈化空氣。艾葉煙熏時產生的煙氣可抑制病毒和細菌在空氣中傳播。
三、賽龍舟
屈原含恨投江,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由此賽龍舟也成為端午最傳統的風俗之一。
每年端午,賽龍舟比賽是不可錯過的年度盛宴,眾人齊心劃槳的「嘿呦」聲鼓舞著隊員們,也振奮著岸邊觀戰的群眾。
四、戴香囊
古人在端午節這天還會戴香囊,為了清香、驅蟲、避瘟,香囊中常會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穢」功能的中葯,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蘇、薄荷等,可以提神醒腦、振奮精神,通九竅,防瘟病。
五、系五彩繩
在古代,人們迷信端午節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氣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孩子手腕上帶上五彩繩,就是用紅、黃、藍、綠、紫五種綵線編成的線繩,以辟邪驅瘟、逢凶化吉。
端午的名字介紹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我國已經存在了上千年。西晉《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這是「端午」一詞最早的出處。
端午節還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浴蘭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端午節還有「女兒節」這個別稱。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戶戶都給家裡的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折一支石榴花簪在頭上。當時這被認為是避五月的「毒」,為家中女孩子祈求健康的一種儀式。即便家中女兒長大嫁人,這天也要回娘家和父母一起過節。所以,端午節也稱「女兒節」。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幾個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以及端午的名字的簡單介紹物鍵模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習俗呢?歡迎補充,咱們在評論區里相見吧~
10、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沐蘭湯、掛艾葉菖蒲和畫額。
一、賽龍舟
賽龍舟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二、吃粽子
「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粽籺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
三、沐蘭湯
即端午日洗的草葯水,此俗至今尚存。這習俗在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有記載,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葯,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四、掛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有驅魔法鬼之神效。
五、畫額
在端午節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