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的詩文傳說是什麼

端午節的詩文傳說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4-23 09:52:07

1、關於端午節有關的詩句和故事

2、端午節的來歷,傳說,習俗,對聯,詩句

為你奉上部分資料,請你參考詳情請你參滾畝考好搜百科:
1、來歷: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一說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與春節、中秋等節日同屬東亞文化圈的大中華地區及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
2、傳說:
讓胡端午十說
蔡邕一說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聞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認為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龍的節日。
二說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逝世。據《續齊諧記》記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說是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
四說認為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載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五說認為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
六說認為梁宗懍《荊州歲時記》轉述端午是為迎「濤神」伍子胥。《後漢書》中也寫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坦備攔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後來江浙一帶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舉行各種儀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說認為在《道書》中載有五月初五是為祭祀先祖日。
八說是據《會稽典錄》一書記載端午是為紀念尋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說認為端午起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其時仲夏之日萬物方盛夏至日陰氣蔭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為門戶飾以懲惡氣。
十說是民間有一傳說認為端午源於湖北沔陽沙湖曾有四位豪傑專門劫富濟貧後遭當地官兵突襲圍困而於五月初五投江而亡。當地民眾萬分悲哀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示悼念。
3、習俗:
端午習俗
龍舟競渡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縣,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龍舟競渡
除了比賽速度外,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
有夜龍舟,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另外,還應說一下女龍船。在過去,許多地方的龍舟競渡均不許婦女參加,認為婦女接觸龍舟很不吉利。如今各地都出現了女子龍舟隊,英姿諷爽的女人們奮勇爭光,爭奪第一,絲毫不弱於須眉男兒。

3、端午節由來,來歷,詩句,諺語,傳說?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由來: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說🌷🌹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百越族亦寫百粵族(越粵互通),指華南越地的百越族原住民。又稱為越族、古越族、越人、古越人,是泛指居於古代南方越地的古代部落。

考古研究的發展和發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證實,聞一多先生的考證是科學的。中國的珠江流域、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源地。從發掘的原始文化遺存和歷史傳說結合起來看,中國長江以南曾居住著一個龍的圖騰族群,即古百越族。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龍祖的節日。

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豎滲升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來歷:夏至說🌷🌹

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節中「鬥百草」、「采雜葯」等與屈原無關。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余老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認為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端午節的詩句🌷🌹

1、端午 宋-趙友直

節過端陽日,蒲觴滿自斟。

興懷多感舊,弔古漫成吟。

2、端午絕句 宋-謝逸

白發無端種種生,每逢佳節只心驚。

老妻稚子知人意,但把菖蒲酒細傾。

3、端午帖子 宋-蘇轍

御溝繞殿細無聲喊沒,飛灑彤墀曉氣清。

開到石榴花欲盡,陰陰高柳一蟬鳴。

4、端午即事 宋-謝薖

卯飲緣佳節,昌陽薦一卮。

兒咨射團事,妻誦賜衣詩。

懶檢三閭傳,爭纏五彩絲。

平生幾端午,隨分作兒嬉。

5、憶江南-端陽詞 清-陸震

端陽詞端陽節,風物與常殊。

屋角亂紅開蜀季,街頭新綠買菖蒲。

🌹🌷端午節的諺語🌷🌹

1,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2,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山西)

3,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4,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5,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江浙)

6,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7,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西北)

8,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9,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葯吃三年。( 山東)

10,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 (山東)

🌹🌷端午節的傳說:紀念伍子胥🌷🌹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為了紀念伍子胥的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  

吳越之間的爭斗,最終歸結於兩個人之間的戰爭:伍子胥和范蠡。讓吳王信任哪一方,決定著吳、越兩國的命運。子胥進言痛陳利弊,吳王不聽,子胥欲殺勾踐而不得,欲殺西施也不得,他耿直的性格比不上范蠡的隱忍與耐力。當他咄咄逼人地要求夫差絕後患時,范蠡則不露痕跡地運籌帷幄。一個王者,坐得越高,越順利之時,聽到忠言往往覺得刺耳,何況強硬如伍子胥,要殺夫差的信臣愛妃,在夫差眼中這是位高權重的伍子胥對王權的挑釁。至此君臣之間越走越遠。  

在伍、范的鬥智中,伍子胥逐漸處於下風,直至他將兒子送去齊國,為吳、齊交好,日後聯手抗越作準備,這已是保護吳國的下下之策。但夫差把這一切誤認為是子胥通敵賣國,伍子胥的個人悲劇達到頂峰。他忠於吳王,吳王則賜劍讓他自刎,他要保護吳國,卻眼睜睜看著吳國走向滅亡。  

子胥本為忠粽子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不管到底起源於哪種說法、抑或多種說法的結合,端午節都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端午節是個美好的節日,人們在這既豐富多彩、又並不濃烈的民俗節日氣氛中,能夠感悟文化的滋養,領悟生活的真諦。

4、端午節相關傳說

端午節是中華傳統中非常重要的節日,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在印象中,端午節好像是一個紀念屈原的專屬節日,實際上端午節絕非屈原專享,這是一個經歷了數千年演變、南北文化不斷融合的盛大節日。

一、紀念屈原

這種說法最早出自於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以及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傳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又被蛟龍所困,世人都為此事感到悲哀,所以每當到了此日就會投五色絲粽子到水中去,為的就是驅蛟龍。還有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的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搜尋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當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在打撈賢臣屈大夫的時候,喊念碧就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就盪舟在江河之上,在這之後才逐漸地發展成了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是相關的,這里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肯。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三、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老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普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四、紀念台駘[tái dài]

據山西省歷史學者考證,台駘治水從年代上要早於大禹治水,是顓頊帝時代治水官員。

當時台駘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導汾水,一路導水至靈石山頭被阻,台駘帶領百姓奮戰在靈石山頭,開山泄水工程異常艱難,人們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當時水滿為患又無路可通,也沒有船隻,(禹王治水時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過家門而不進的故事,據考證台駘治水要早於大禹,台駘治水以汾水為主,是以治水的歷史和傳說只在高基山西流傳,而大禹治的是黃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跡和功績要大於台駘)台駘和他帶領的開山百姓每天的飲食來源就成了問題,汾河兩岸每家都有勞力在隨台駘治水,為了保證糧食能按時運送到工地,不耽誤和影響人們的飲食保障,人們想出了以水送食的辦法,用竹桶和蘆葉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順流而下,把食物送給下游的治水的人們,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魚蝦吃掉。隨著人口的流動,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這種食品就傳遍了整個漢民族。

現在山西民間,五月五日祭奠汾神台駘,,祭品中就有粽子。

五、紀念介子推

相傳,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國稱君,封賞所有隨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做官,背著老母親跑到綿山隱居起來。後來重耳發現此事,悔之莫及,親自到綿山尋訪,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無奈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他出來。誰知火燒了三日,介子推竟抱著大樹和母親被活活燒死。為了紀鄭舉念他,每到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在房檐上插上楊柳,人們把這種插在房檐上的楊柳稱為「招魂柳」。

古老的端午節,在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和傳承下,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全民參與、活動多樣、內涵豐富的重要傳統節日之一。如今大家過端午節,傳承的是一種文化,延續的是民俗民風,其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是紀念我們的璀璨文明。

5、端午節的來歷、習俗、詩歌以及傳說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喚殲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侍鏈扒《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老昌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6、端午節的由來詩句

端午節的由來詩句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比較經典的詩句吧,詩句節奏上鮮明有序,音諧韻美。那麼都有哪些類型的詩句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端午節的由來詩句,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攔棗磨。

1、條脫閑揎系五絲。——宋·李清照失調名《端午》

2、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3、幽歡一夢成炊黍,知綠暗,汀菰幾度。竹西歌斷芳塵去,寬盡經年臂縷。梅黃後,林梢更雨。小池面,啼紅怨暮。當時明月重生處,樓上宮眉在否?——宋·吳文英《杏花天·重午》

4、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唐·劉禹錫《競渡曲》

5、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閑對燕飛鷗舞。——宋·晁補之《永遇樂·端午》

6、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在,只留《離騷》在世間。——宋·張耒《和端午》

7、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爾。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榮,但是死者貴。——宋·文天祥《端午》

8、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宋·趙蕃,《端午三首》其二

9、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宋·陳與義《臨江仙》

10、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飢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宋·蘇軾《屈原塔》

11、醉看葵柳懷舊事,饞思櫻筍夢吾廬。向時痴絕今愁絕,自讀《離騷》些老夫。——宋·高箸《重午懷舊》

12、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13、深院榴花吐。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靈均標志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糈。誰言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岩虛一笑,吊千古。——宋·劉克庄《賀新郎·端午》

14、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15、畫船縱橫湖水濱,彩絲角黍斗時新。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幾人?——宋·胡仲弓《端午》

16、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唐·殷堯潘《端午日》

17、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蘇軾《浣溪沙·端午簡斗》

18、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著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宋·黃裳《喜遷鶯·端午泛湖》

19、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宋·楊無咎《齊天樂·端午》

20、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宋·蘇軾《少年游·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21、當年忠血墮讒波,千古荊人祭汩羅。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流棹西來恨未消,魚龍寂寞暗風潮。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宋·文天祥《端午感興》三首錄二

22、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宋·吳文英《澡蘭香·淮安重午》

23、淡妝濃抹,西湖人面兩奇絕。菖蒲角黍家家節。水戲魚龍,十里畫簾揭。凌波無限生塵襪,冰肌瑩徹香羅雪。遊船且莫催歸楫,遮莫黃昏,天外有新月。——宋·趙長卿《醉落魄·重午》

24、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唐·杜甫《端午日賜衣》

25、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鬣。佳人相見一千年。——宋·蘇軾《浣溪沙·端午》下闋

26、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宋·秦觀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27、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宋·張耒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28、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29、梅夏暗絲雨,春秋扇浪風。香蘆結黍趁天中。五日凄涼千古、與誰同?——宋·萬俟詠《南歌子·端午》

30、餐菊飲朝露,平生不啜。與龍爭角黍,無乃謗湘纍。——宋·劉克庄《乙卯端午》其一

31、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32、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歐陽修《魚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33、亦有魚龍戲舞,艷晴川,綺羅歌鼓。鄉情節意;尊前同是,天涯羈旅。漲綠池塘,翠陰庭院,歸期無據。問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處?——宋·盧祖皋《小龍吟·淮西重午》下闋

34、紅藕絲,白藕絲,艾虎衫裁金縷衣。·釵頭雙荔枝。·鬢符兒,背符兒,「鬼」在心頭符怎知?相思十二時。——宋·李石《長相思·重午》

35、斗輕橈,斗輕橈,雪中花捲棹聲搖。天與玻璃三萬頃,盡叫看得幾吳舫。看龍舟,看龍舟,兩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起中流。棹如飛,棹如飛,水中萬鼓起潛螭。最是玉蓮堂上好,躍來奪錦看吳兒。——宋·黃公紹《瀟湘神·端午競渡棹歌》十首錄三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