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蛋兜是什麼意思
1、蛋兜的由來
蛋兜是中國華夏文明傳承下來的,端午節(立夏)節氣的民族傳統習俗,端午節送蛋、掛蛋兜的習俗已延續兩千多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蛋兜來源於傳說幾千年以前,天上有個瘟神,每到端午節都要溜到下界害人。受害者多為小孩,輕則發燒厭食,重則卧床不起。母親們紛紛到女媧廟祈求。女媧後來告知各位母親,在每年端午節,都讓孩兒在胸前掛上一隻蛋兜,可保平安。
2、端午節掛蛋袋怎麼做 端午節蛋袋怎麼鉤
端午節有很多種風俗習慣,掛蛋袋就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個習俗,很多地方都會流行這一習俗,所以在端午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掛蛋袋,尤其是小孩子。掛蛋袋大多都是用毛線編織而成的,樣式多種多樣,顏色也比較豐富。那麼端午節掛蛋袋怎麼做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端午節掛蛋袋怎麼做1、將毛線剪成8至10根、長度80厘米左右的短線,再剪一根長繩,用來作為掛脖用,長度依個人喜好掛到胸前多高位置;
2、將每根毛線對折,掛在長繩上,在線對折的地方系個大約1cm的結;
3、然後,在相距前一個結1厘米處,將第一股繩的其中一根和相鄰一股繩的其中一根打結,以此類推,最後,將最後一股剩下的那根線跟第一股剩下的那根線打結這樣就成了環狀。
4、以此類推,視鴨蛋袋的大小,打五六層左右的結,最後下面剩5cm左右線;
5、最後,線尾用一根短毛線扎緊,如果是細繩的話可以直接打個結就可以了,這樣一個鏤空的蛋袋就做好了。
7、拉開袋口,放人鴨蛋,大功告成。
端午節掛蛋袋的由來傳說很久以前,天上有個瘟神,每到端午節都要溜到下界害人。受害者多為小孩,輕則發燒厭食,重則卧床不起。母親們紛紛到女媧廟里燒香磕頭,祈求消災降福。女媧找瘟神論理:「今後不準許你傷害我的嫡親孩兒。」瘟神自知不是女媧的對手,便問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女媧一笑:「每年端午節,我讓我的嫡親孩兒在胸前掛上一隻蛋兜,不許你胡來。」
從此,端午節掛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每到這天,母親們便將鹹蛋煮熟掛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後來,掛蛋習俗發展為相互送蛋,為送蛋送福氣之意。民間還有結婚、生小孩、滿月送「紅喜蛋」,上岳母家送皮鹹蛋等習俗,都是圖個吉祥圓滿。
端午節掛什麼東西 掛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掛五彩繩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掛葫蘆葫蘆有「福祿」之意,有收集福氣的作用。葫蘆本為藤本植物,藤蔓綿延則寓意萬代綿長。由於葫蘆的形狀與太極陰陽極為貼近,可以收納不吉之氣,易進不易出,因此在端午節,民間有用葫蘆去病化煞的習慣,可將桃木八卦葫蘆掛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驅瘟、帶來好運的作用。
3、端午節掛蛋袋的寓意
端午節掛蛋袋的寓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掛蛋兜是中華傳統習俗之一,端午掛蛋源於上古時期的神話故事,古人認為在這個日子裡面掛雞蛋可以護佑孩子健康、平安,端午節在胸前掛上一隻蛋兜,可保孩子平安。
端午節是一個重大的民俗節日,端午節活動更是多種多樣,比如門戶掛艾蒿、菖蒲,小兒掛蛋兜、香囊、五彩絲,飲用雄黃酒等,驅邪避毒;有賽龍舟、吃鹹蛋粽子以紀念屈原;小孩斗鹹蛋比賽等。
端午節要掛蛋袋的原因:
傳說很久以前,天上有個瘟神,每到端午節都要溜到下界害人。受害者多為小孩,輕則發燒厭食,重則卧床不起。母親們紛紛到女媧廟里燒香磕頭,祈求消災降福。女媧找瘟神論理:「今後不準許你傷害我的嫡親孩兒。」瘟神自知不是女媧的對手,便問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
女媧一笑:「每年端午節,我讓我的嫡親孩兒在胸前掛上一隻蛋兜,不許你胡來。」從此,端午節掛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每到這天,母親們便將鹹蛋煮熟掛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
後來,掛蛋習俗發展為相互送蛋,為送蛋送福氣之意。民間還有結婚、生小孩、滿月送「紅喜蛋」,上岳母家送皮鹹蛋等習俗,都是圖個吉祥圓滿。
4、端午節 撞雞蛋的來歷是什麼?
相傳很久以前,天上有個瘟神,每年端午總要溜到民間播疫害人,受害者多為孩子,輕則發燒厭食,重則卧床不起。做母親的對此十分心疼,紛紛到女媧娘娘廟燒香磕頭,求她消災降福,保佑後代。
女媧得知此事後,便去找瘟神說:「今後凡是我的嫡親孩兒,決不準許你傷害。」瘟神知道女媧法力無邊,不敢和她作對,就問:「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
女媧一笑說:「我的孩兒很多,這樣吧,我在每年端午這天,命我的嫡親孩兒在衣襟前掛上一隻蛋袋,凡是掛有蛋袋的孩兒,都不準許你胡來。」
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見孩子們胸前都掛著一個小網袋,裡面裝有煮熟的鹹蛋。瘟神以為都是女媧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動手害人了。這樣,端午吃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
撞雞蛋的習俗
端午節吃蛋是傳統,每年大人都會給做一個『蛋兜』,裝上熟雞蛋,掛在脖子上出去做游戲。蛋兜的樣子像一個小網兜。孩子們會挑一個看上去皮厚點兒的,拿看上去比較結實的那一頭去撞小夥伴的熟雞蛋,蛋殼先被撞破的那一方為輸。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老節日的形成蘊含了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古老節日重視祖先神靈信仰與祭祀活動,祖先神靈信仰是古老傳統節日的核心。
關於端午節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日之後,才將傳說歷史人物紀念附著在節日上,賦予節日以其它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部分。
5、編起來的雞蛋兜叫做什麼?
端午節掛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每到這天,母親們便將鹹蛋煮熟掛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 後來,掛蛋習俗發展為相互送蛋,為送蛋送福氣之意。
網路配圖
明天就是端午節,中國人過節喜歡遵循古老的風俗,吃雞蛋就是端午的習俗之一,滾雞蛋象徵著「滾運氣」,端午節撞撞雞蛋,寓意「撞撞好運氣」。
今天,我們跟哈爾濱的「編織達人」李阿姨一起,用鉤針為孩子們編織幾個可愛的蛋兜吧~
材料、工具:彩色毛線、鉤針
李阿姨:鉤東西先要學會鉤這種小辮,把線帶過來,掏過來,這就叫小辮,這個小雞樣式的蛋兜需要鉤4個小辮,鉤好後把它圍上圈,也就是底座。然後就帶針還繼續像鉤小辮一樣在這圈裡掏針,鉤過來,鉤兩下,鉤過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立柱,在這個圈裡鉤立柱鉤10個就行,大家只要用心仔細看一下,動手練一練,很快就能學會。
每當鉤完一圈,合針怎麼合呢?
李阿姨:夠10個了之後,把它合上,看一開始鉤的這2個小辮,把針掏過來,把它一合上就好了,這就是蛋兜的底。
李阿姨:第1圈完成後,雞蛋兜的第2圈和第3圈都要進行加針。先鉤上2個小辮,每一行起頭都這樣鉤2個小辮,然後帶上針之後在這個每1針里鉤2針,這就是一個立柱,視為1針,現在就是1針變成2針,就在這一個小洞里掏2針,每一個都是,依此類推,第二圈就是20針。
李阿姨:到了第3圈要再加8針,因為蛋兜總共寬度是28針,所以這圈我們再加8針就好了,跟上一圈的鉤法是一樣的,我們給它均著加上8針,第4圈到第8圈是不用加針的,正常往上鉤就可以了。
網紅雞蛋兜唯一要減針的地方是第9圈,目的是為了給小兜收型並留出穿掛繩的地方。
李阿姨:第9圈我們就要減針,減針的時候就這樣正常鉤3個以後空1格,然後再鉤3個,再空1格,再鉤3個。
李阿姨:編筐編籮,重在收口。雞蛋兜主體最後的收針就不用掛線了,針法一樣,在每個小辮里挨著插上這樣一針,這樣雞蛋兜的主體部分就做好了。
那麼上面的小鼻子、小翅膀、小腳丫,又都是怎麼做的呢?
李阿姨:小鼻子鉤法和底座是一樣的,只需要鉤一個底,把它縫上或者穿到裡面都行。小翅膀也很簡單,都是立柱的鉤法,這個小翅膀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隨意發揮。小雞的兩個腿也是一樣的方法,只要學會鉤小辮,鉤立柱,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勾好的雞蛋兜可以掛孩子胸前,也可以掛書房、掛床邊,祝福我們的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