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蘇州一般穿什麼

端午節蘇州一般穿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4-23 11:26:55

1、端午節穿五毒衣,是哪個地區的習俗?

穿五毒衣這一習俗在許多地方都有,不過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端午節是我們國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大家也都非常的清楚,就是為了紀念我們的詩人屈原。由此我們也衍生出了許多的習俗,從一開始的包粽子和賽龍舟,到後來我們也有五毒衣五讀鞋,而且還有些地方需要去祭拜五毒廟會。

其實這五毒就是蛇、蠍、蟾蜍、蜈蚣和壁虎。窗戶獨一的作用習俗來源就是因為端午節是在五月份左右,而五月份天氣漸漸炎熱起來,非常多的細菌容易繁殖,然後這些毒蟲就會開始出沒。人們非常容易被這些毒物所咬傷,所以端午節在人們心中還是一個驅除毒物的節日。所以民間就有了穿五毒衣這一習俗,為的就是避免被毒蟲叮咬造成身體損害。

因為當時如果被這種毒蟲咬傷治療起來是非常麻煩的,而且有效率也比較低,所以當時的人們都比較害怕這類毒蟲,穿五毒衣也表現了當時的人民和毒物作斗爭的一個表現。有人也會說那為什麼不穿綉有公雞圖案的衣服呢,因為公雞是這些毒物的天敵,但是民間所想的是用毒物來攻克毒物。也就是所謂的以毒攻毒來驅除毒蟲。一般五毒衣都是喜歡給嬰兒穿,因為這個時候的嬰兒最容易遭受毒蟲的叮咬,也是最沒有抵抗力的一類人,所以嬰兒穿五毒衣的較多。

並且除了民間自己會穿五毒衣之外。有道教和佛教也會給民間送去驅毒蟲的符咒,所以說那個時候道教和佛教也是非常關心黎民百姓的,他們之間也是密切聯系在一起。

2、端午有哪些習俗呢?是不是不同的地方還不太一樣啊?

年年有端午,但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卻不同。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中國漢族人民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眾多說法,其中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春秋時期楚國貴族,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在楚國為臣,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力主聯齊抗秦。但受到排擠並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國滅楚國,屈原悲憤交加,五月初五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為的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
2006年,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以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大部分組成的「中國端午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屈原故里祭奠當歌
湖北省秭歸縣是屈原的故鄉,也是端午習俗和龍舟文化的發祥地。千百年來,秭歸人民為紀念屈原形成了獨特的歲時節令習俗,即屈原故里端午習俗。
秭歸民間端午習俗神奇而獨特,當地民眾從農歷四月底就開始籌備過端午節,而每年的五月,當地人要過三次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過「頭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過「末端午」,整個五月都飄滿粽子和艾葉的清香。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已婚女子帶著丈夫和子女回到娘家過端午,是端午節的另一項重要習俗,民間稱之為「躲端陽」。相傳,屈原被放逐歸鄉後,其姊返鄉勸慰屈原,「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同鄉已婚女子紛紛效仿屈姊回娘家,此後這一習俗也被保留至今。
在詩人屈原的出生地——樂平里,至今還保留著一個民間詩歌組織「騷壇」,社員以愛好詩歌的農民為主,詩歌內容以憑吊屈原、謳歌時代為主題,素有「中國第一農民詩社」之美譽。每年在艾粽飄香的五月端午,樂平里總要舉辦一次詩會。騷壇詩社的農民詩人們相聚屈原廟,比文賽詩,他們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調吟唱著自己的詩作,以騷體詩憑吊屈原。這種文化習俗代代沿襲,成為樂平里獨特的人文傳統和景觀。
在端午節里,很多地方劃龍舟,但在劃龍舟前舉行游江和招魂儀式,卻是屈原故里所獨有。傳說,當年屈原投江的消息傳到了屈原故里,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兒悲傷不已,劃起小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我哥喲——回喲哦——」鄉親們也很感傷,紛紛操舟,隨她一道為屈原游江招魂,希望屈原的靈魂回歸故鄉。此後,每到端午,悲愴的「招魂曲」總是會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人們的心靈,成為屈原故里為紀念屈原進行的保留項目——游江招魂。
在端午節包棕子吃棕子,是很多地方的習俗,但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個在游江時向江中拋棕子的習俗。相傳鄉親們在打撈屈原屍體的時候,將粽子紛紛投入江中,讓魚龍蝦蟹吃飽,以免魚蝦蠶食屈原的身體。在秭歸,粽子則寄託了父老鄉親對屈原的思念和崇敬。青色葉子寓意屈原萬古長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純潔如玉,分明稜角表示屈原剛正不阿。一顆紅棗,代表屈原愛國丹心。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歸當地會有稻場娛樂。末端午夜,家人團聚,親友雲集,同時喜慶夏收,由一家或數家牽頭,邀請全村鄉親鄰里自娛自樂,跳花鼓戲,唱山民歌,吹打樂合奏,劃旱龍船,玩獅子等,往往通宵達旦。同時,末端午還有「送神船」活動。至此,秭歸的端午節才算正式結束。
西塞端午神舟會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至五月十八,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道士袱村村民都會自發組織參加一項傳統民間文化活動——西塞神舟會。該活動以驅瘟、除惡、消災、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壽延年為核心主題,主要是通過「送神舟」這一形式為一方百姓消災祈福,並憑吊紀念屈原。
西塞神舟會主要活動有祭祀、巡遊、送神舟下水等系列儀式和活動。從舉行龍舟的開工儀式,扎制神舟,到五月初五子時由道士主持儀式為神舟開光,再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會正式會期,整個活動歷時40天,是目前國內端午節時間較長的祈福和祭弔活動。
神舟會的核心是神舟,舟中載著108位舟神,他們來自天界、冥界、仙界、神界、社會、自然等各個方面,有屈原、娘娘、土地爺、水神、十二花神、雞鴨虎馬四瘟神等。西塞人對神的信仰無分貴賤、沒有門戶。這些神祇自農歷四月初八開始扎制,直至農歷五月十八乘神舟登江,始終寄託著端午期間西塞人的各種心理訴求。而神舟上最重要的一位舟神,是「黑爺」。
「黑爺」是一位當地的保護神、舟神中的第一位主神,開山神。他從四月初八起就被西塞人當成土地之主、瘟疫剋星及農耕救主來供奉。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西塞神舟會都要舉行「收禁」儀式,將「春瘟諸穢百毒」盡數收入「黑爺」的腰袋之中,再把「黑爺」請入神舟宮供奉起來。到了農歷五月十五,西塞人在香供、禮拜、咒歌的饗禱中,將收盡「春瘟諸穢百毒」的「黑爺」及其他107位神祇一一請上神舟。
農歷五月十六早上8點神舟出會巡遊,家家戶戶都要在門邊懸掛菖蒲艾葉,門口設香案、燃香燭,擺上酒、茶、米、水果等供品。每到一家,村民們都要放鞭迎接,撒茶米、祭拜。農歷五月十七晚,為神舟點燃48盞長明燈,通宵打醮守夜。農歷五月十八日上午神舟出宮,道士和神舟會全體成員共同為神舟開路,由16名青壯小伙抬著神舟恭送入江,任由水流帶著龍舟沿江而下,東流入海。而那些「春瘟諸穢百毒」就會在108位神祇的押解下,遠離西塞遠離人間,村民們則雙手合十、跪拜神舟,祈禱一年幸福、安康。
神舟會活動期間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精心扎制的樓台亭榭、雕梁畫棟工藝精緻,氣勢宏偉,極具特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長江中游地區有較大影響。
汨羅端午賽龍舟
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是具有一整套豐富、獨特而又神秘的端午習俗,分布於湖南省汨羅市的汨羅江流域中下游一帶。汨羅江畔端午節一般從農歷五月初一開始到十五日止,整個節日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性、廣泛的群眾性、豐富的多樣性、濃郁的文化性、狂熱的參與性和深遠的影響。除辦盛宴、吃粽子、插艾掛菖、喝雄黃酒、賽龍舟外,雕龍頭、偷神木、龍舟下水、朝廟、祭龍、祭屈等都有神秘的儀式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汨羅人造龍舟,船底那根主木(俗稱龍骨)一定要偷。因為偷來的木叫神木,造舟則劃得快。每當物色到大戶人家或木材商人家裡貯藏著的木材,造船者在夜間的上半夜,四個人一組,待主人不留神時,兩個人猛地將木頭扛上肩,第三個人即迅速在木頭中部栓上一紅布條,表示這木頭是拿去作龍舟,第四個躲在屋前的偷木者,等前面人走了百餘米後,則點燃手中爆竹,激起主家來追趕。主家知道自己的木被偷了做龍骨木,心中暗喜,跑幾步也就不追了。
雕龍頭要選一根優質樟木,龍舟首司請來的雕匠要沐浴焚香,對空朝拜,選一個黃道吉日開始雕刻龍頭。雕匠動手時就要講究快、好。雕龍頭的地方屬禁區,不準任何人偷看。龍頭完工之後,就舉行慶祝儀式,之後由首司負責敬奉龍頭,擺設茶酒果品,一天到晚不斷香火。
制龍舟也要選一個吉日良辰,舉行發木儀式。發木時間一般選在子時,制龍舟不像雕龍頭神秘,但在發木之時,要封禁,除首司和幫手在場以外,其餘閑雜人員不準在場。制龍舟的速度非常快,一般不超過三天,有時一天一晚即可。參加制龍舟的人員,除掌墨師收包封和一斗米之外,其餘人等一律不要工資,都要吃自己的飯,主動做事。鐵匠釘具都要捐送,體現了一種無私無畏、團結友好的精神。
五月初一龍舟下水,下水前,路途所有障礙物頭一天就被清除,所有人員也要迴避,保證暢通無阻。先由一個熟悉水性的年輕未婚男子背起龍頭快跑,一直沖到河中間,抱起龍頭五沉五起,參拜五方,稱之為龍頭洗澡。之後,背龍頭的人游回到岸邊淺水處,將龍頭安裝在龍舟上。劃手將舟用手提起,人舟沖入河裡,劃手重新坐在舟內,劃著龍舟去朝廟。
朝廟又叫朝香,在當地有兩層含義:一是祭屈,二是祭龍。只有參與朝拜的龍頭才能受到屈原的保佑,劃船平安、競渡獲勝。
蘇州端午除邪氣
在江蘇省蘇州市,端午節是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民間節日之一,具有一整套與當地自然氣候條件、日常生產生活習慣、經濟文化特徵相適應的民俗活動。雖然有些活動與其他地方的端午活動並無太大區別,但其細節卻體現著蘇州特有的水鄉風情。
端午節前後,天氣轉熱「百蟲出,邪氣盛」。特別是蘇南一帶,正值梅雨季節,空氣潮濕,適於各種細菌和病原菌生長繁殖,傳染病也易流行。於是,端午節前後,人們用艾葉、菖蒲掛在門上以避邪,或用陳艾、蒼術、白芷、雄黃等中葯混合在室內庭院煙熏,也有的在牆壁角落潮濕的地方灑上石灰水,噴灑雄黃酒等,蚊蠅小蟲聞到此味就會逃走。還有些人家雄黃末調入酒中,塗抹在小孩子額頭及手足心,這種風俗稱為「畫額」,也是為了驅除邪魅。有水井的人家,也會以雄黃一塊,裹以絲綿,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其實,雄黃是一種礦物質,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葯。中醫認為,雄黃外用治療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端午節,蘇州風俗要戴香囊。
舊時綉制香囊是一項極重要的女紅,每到端午節前夕,閨閣女子們就要早做准備,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設計好新奇的文飾,再巧加刺綉,有花草瑞獸等吉祥圖案,各種不同形狀,香囊中常用雄黃,也會加入蒼術、白芷、菖蒲、冰片等其他中葯,過了端午節就會把佩戴過的香囊扔掉,以棄除瘟病。端午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可以裝飾點綴節日氣氛,同時也有實用的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種科學預防瘟疫的方法。夏季,各種傳染病開始流行,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葯製成香囊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粽子是端午節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家家戶戶在端午節都要包裹粽子。相比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江南的粽子甜少咸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鮮肉粽、臘肉粽、蛋黃粽、火腿粽等等。
除了吃粽子,蘇州端午節的另一代表性飲食則是「五黃」—— 黃魚、黃瓜、黃鱔、雄黃酒和鴨蛋黃。
而說到蘇州端午節食「五黃」的習俗,也是因為這幾樣食材都是當令的食材:黃鱔、黃魚都是這個季節最肥美,本地黃瓜也是夏季剛剛上市最好吃的時候,咸鴨蛋黃是蘇州人夏天配稀飯最好的食物。而蘇州人歷來也有「不時不食」的習慣——如清明節,蘇州人要吃青團子,這也正是製作青團子的原料漿麥草最適宜打汁的時節;四月初八要吃烏米飯,此時也正是最重要的原材料烏飯樹葉最鮮嫩的季節;冬至日要喝冬釀酒,因為原料之一的桂花只有冬天才有……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天人合一」思想推崇備至,人要回歸自然、融合自然,對待美食也不例外。

3、端午節穿什麼衣服

1、端午節小孩穿新衣是個傳統習俗,一開始小孩子要穿的應該是「五毒衣」,然後戴上虎頭帽,這樣可以辟邪去穢,讓孩子健康平安成長。

2、端午之時,天氣炎熱,濕氣蒸騰,五毒盡出,疫病即傳染病流行。民間多在自家門口掛艾草以防蚊蟲、驅邪避毒;佩香囊以避邪氣、芳香化濁。因所配中葯成分的不同,功效各異。

背心裙篇:

背心裙比背帶裙更加甜美,少了幾分性感,多了幾分俏皮。

甜甜美美的背心裙,選擇了A字型+蛋糕裙擺的剪裁,透著少女的氣息,特別的清新浪漫。日常的穿搭中,背心裙是一種減齡效果比較強的單品,夏天裡搭配娃娃領的襯衫穿著,更是清新自然。

即便是梨形身材的姑娘,也可以穿著這樣的背心裙。搭配正肩的泡泡袖襯衫,整個人的氣質清爽又甜美。端午度假穿著滿滿的少女感。

4、蘇州端午習俗的蘇州吳地端午習俗-鍾馗像

蘇州端午習俗中一項內容是家裡懸掛鍾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掛整整一月之期。
《清嘉錄 掛鍾馗圖》:
堂中掛鍾馗畫圖一月,以祛邪魅。李福《鍾馗圖》詩雲:「面目猙獰膽氣粗,榴紅蒲碧座懸圖。仗君掃盪么魔技,免使人間鬼畫符。」又處毓嵩有詩雲:「榴花吐焰菖蒲碧,畫圖一幅生虛白。綠袍烏帽吉莫靴,知是終南山裡客。眼如點漆髲如虯。唇如腥紅髯如戟。看徹人間索索徒,不食煙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間,處處端陽驅病疫。嗚呼世上罔兩不勝計,靈光一睹難逃匿。仗君百千億萬身,卻鬼直教褫鬼魄。」 從唐宋時期起鍾馗就成為門神中的重要一員,而鍾馗的來歷一直籠罩著一層神秘色彩,《唐逸史》稱:「明皇因疾,畫夢藍袍鬼徒一小鬼,擘而啖之。自稱終南山進士,誓除天下虛耗之業。乃詔吳道子如夢圖之,批其後曰:「靈祗應夢,厥疾全廖。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兼靖妖氛。」
《五代史·吳越世家》:「歲除,畫工獻鍾馗擊鬼圖。」 《夢溪筆談》記載這個傳說更詳細,唐玄宗在宮中得了瘧疾,久不愈,一日做得一夢,有大小二鬼,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命畫工摹拓鐫版,印賜兩府輔臣,並傳告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北宋高承《事物紀原》記載也大致一樣:唐明皇夢小鬼喧擾,有大鬼捉小鬼食之。問為誰,對曰臣終南進士鍾馗也。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死,誓除天下虛耗妖孽。明皇乃召吳道子畫鍾馗像供之。
窮秀才鍾馗於是成了專門除魔降妖、名揚天下的捉鬼大神。敦煌藏經洞發現唐代古寫本中有《除夕鍾馗驅儺文》,其中描述「捉取江湖浪鬼」的鍾馗「親主歲領十萬熊羆。爪硬鋼頭銀額,魂(渾)身總著豹皮,盡使硃砂染赤。」威風凜凜,的確是驅邪大神的氣度。敦煌地處西北邊陲,已盛行鍾馗驅儺,掛鍾馗像的風俗必風行於全國各地。 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事物原始》載:「競渡之事,起於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的起源「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
蘇州龍舟競渡的最早起源當為「胥門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詩人邵長蘅有 「五月胥江怒,水嬉歡競渡」的詠嘆。到清朝,蘇州端午龍舟競渡盛極一時,地點眾多,「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
端午風俗無論南北,都有龍事,只是北方用以祈雨,而南方模擬競渡。南北朝時,競渡習俗廣泛傳播,唐敬宗曾下詔命地方官修造龍舟二十艘,宋太宗淳化三年到開封金明池觀看競渡。明清兩代,宮廷中端午龍舟表演。清代自順治康熙起,每年端午,大都要在西苑以龍舟競渡酬節。
進入二十一世紀,古城蘇州的端午龍舟競渡依然延續,農歷五月初五,古老胥門城牆下,在蘇州人為紀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彩旗飄揚,龍舟待發,吸引眾多蘇州百姓搖旗吶喊,為健兒們加油鼓勁。逝者已去,追思慕遠,古老的民俗能延續在網路時代,令人感嘆傳統的魅力。
每年一度的龍舟賽,船大都是隔年留下來的,但不放置水中,這樣船身容易腐爛,而是有專門房間存放。端午前二周,龍船出屋,倒放露天,在陰濕天上油漆。還要准備用豬皮做鼓面的傳統鼓,在比賽時使用。端午節日當天,胥江兩岸人潮湧動,家家戶戶扶老攜幼看龍舟競渡。蘇州人把龍舟下水稱為出龍,事先要迎神演戲,稱為「下水」。江邊搭建五米高的彩台,用做舉行舞龍祭龍儀式,拜過濤神伍子胥,比賽就開始了。(上岸時也要舉行送神儀式,叫做「拔龍頭。」) 還有更輕松可喜的,《吳縣志》:「端午為龍舟競渡,遊船聚集,男女喧嘩,管弦雜沓。投鴨於河,龍舟之人爭入水相奪,以為娛樂。」清代嘉道年間蘇州人袁景瀾在《吳郡歲華紀麗》里也說,「畫舫遊客爭買瓦罐擲諸河,視龍舟中人入水泅取,以為娛樂」,搶到的有獎勵,可以到商家換獎品。清未民初,蘇州龍舟競渡尚保留類似的「放標」,將鵝鴨放在河裡,眾人在水中追逐為戲,這其實是有來歷的,早在宋代,宮廷就有擲銀瓶於水中令人爭奪的作法,後遂相沿成俗。區別只是有的擲土罐、有的擲鴨子、豬脬。
與蘇州不同,明代萬曆時進士、兵部尚書楊嗣昌寫過一部《武陵競渡略》,記載荊楚、楚湘一帶龍舟競渡風俗,分緣由、船式、人數、技術、歌詞、賭賽、祭祀、卜歲等, 那裡「舊制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劃船賭賽,十八日送標訖,便拖船上岸。」更詳細規定,船中不許藏竹竿、鵝卵石,觀看者也不許扔磚瓦,以防引起械鬥。 龍舟本身就是看點。據《金閶民俗史話》,競渡龍舟「一般用質地輕巧的杉木製成,長七至十一米,也有長至十幾米的,寬約一米至數米,前裝木製龍頭,後裝龍尾。大型的龍舟中艙有三層綵樓,高至9米,雕刻或彩繪,十分精細,旗幡綉傘,羅列前後,錦綉滿船。但也有一些貧窮的鄉鎮,因無力置辦龍舟,便用農船或漁船臨時改裝,用紙扎的龍頭龍尾裝於木船前後,再用繪滿鱗甲的布幔圍之,因草草而成,被稱為「草龍」。參賽的龍舟起碼是兩艘以上,一般有五艘,分為青、紅、黃、白、黑五色,代表東西南北中五方,也有六艘或七艘的,至多十幾艘。」
唐朝將軍杜亞做過淮南節度使,對江南的龍舟競渡風俗做過很好的改良。《舊唐書?杜亞傳》「江南風俗有競渡之戲,方舟並進以急趨疾進者為勝。亞乃令以漆塗船底,貴其速進。又為綺羅之服,塗之以油,舟子衣之,入水不濡。」這樣說來,穿綢著錦,不光是光鮮外表,可算最早的體育專用服裝了。油漆船底更高明,減輕阻力,彷彿如今賽場上的高檔球鞋,跑跳成績都靠它。
龍舟會也是一年一度的狂歡,「士女靚妝炫服,傾城出遊。藻川縟野,樓幕盡啟,羅綺雲積。山塘七里,幾無駐足;河中船擠,不見寸瀾。」
奢華固然是奢華,可盛世光景,不過如此。而且這龍舟競渡的日子也是一個大市集,「小飯大歡,筵費萬錢,歡笑遠聞,杯盤狼藉。岸則居奇列肆,搏士為人,劈繒為衣,偃師百變,應指而走。童孩戲耍之具,吳人見慣弗巽,遠客偶觀,張止哆口,移晷弗去。」所謂「商販貿易,所在成市,半月始罷」,蘇州人把這半月統稱為「劃龍船市」。
蘇州自古是絲綢棉布的重要產地,機戶密布,相成了產業鏈,有專門的染坊。這些社會底層的手工業者在平時是低調的,可這一天的龍舟賽會,他們體力出眾、團結一心,用自己的方式引人注目:
郡中踹布坊人群操小舟,鳴金伐鼓,劃漿如飛,錯雜其間,則稱煙囪龍船,嘈聒可厭,而彼自為樂也。
士大夫覺得這些下里巴人在攪局,解構了龍舟會的「意義」, 高濂《遵生八箋》雲:「南方競渡者,治其舟使輕利,謂之『飛鳧』,又曰『水馬』。蓋越人以舟為車,以楫為馬也。」小船雖然沒有龍舟豪華其實也大有來歷,這些手工勞動者的戲謔之舉何嘗不是在對傳統致敬呢。
《清嘉錄》記載,蘇州龍舟賽會奇特之處還在於日夜兼備,「入夜,燃燈萬盞,燭星吐丹,波月搖白,尤為奇觀,俗稱「燈劃龍船」,有燃燈萬盞,燭灰成山的奇觀。 根據《清嘉錄》描述,每條龍舟四角都有彩旗,中艙還有鼓吹手,兩旁劃漿的有十六人之多,俗稱「劃手」。 船頭站立一篙師,名為「擋頭篙」。
競渡時,船上結綵張旗,槳手奮力劃船,鑼鼓喧天,今天在胥江比賽的賽程一般為500——600米,龍舟有20多條,每組4-5條船。而從前蘇州競渡更分 「武賽」 、「文賽」兩種。武賽時龍舟上劃手隨鼓樂大作以整齊劃一的動作拚命劃槳,兩岸鞭炮齊鳴,河邊觀者如雲。沿岸早早就搭建起涼棚供官宦富紳觀看,優勝者到達終點時獲錦標無限風光。較特別的是之後的文賽,比的是龍舟賣相,台閣優勝,清代著名的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有如此描寫:
五月五日,吳越有斗龍舟之戲:刳木為龍,繪鱗甲,飾以金碧;上為雕甍朱檻,帆旌皆以錦綉。舟末為龍尾,高丈余,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顛倒滾跌,作諸巧劇。下臨江水,險危欲墜。故其購是童也,先以金啖其父母,預調馴之,墮水而死,勿悔也。吳門則載美姬,較不同耳。
《清嘉錄》也有記述:
頭亭之上,選端好小兒,裝扮台閣故事,俗稱「龍頭太子」。尾高丈許,牽彩繩,令小兒水嬉,有獨占鰲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諸戲。
台閣之戲在蘇州太湖農村鄉村至今流傳,廟會吉日,都有巡街出演,而船尾的水上表演近乎劃水沖浪,驚險異常。

5、關於蘇州端午節的兩個習俗

姑蘇清晨,端午臨近的日子,買菜歸家的主婦手中,常見多了一樣用紅繩紮成的艾草菖蒲,上面還有幾個用絲線纏繞的大蒜頭。手提此物的市民,在端午前的農貿市場,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蘇州的老傳統除了懸艾草菖蒲外,還有給孩子穿戴虎頭鞋帽,婦女和孩子胸前掛上用絲綢之類縫制的各種五色香袋。蘇州一些老字型大小葯店,如王鴻翥等精心製作的端午香袋,配有特製的中葯香料,淡淡的葯草香氣提神醒腦,形狀有老虎頭、南瓜娃娃、糖娃娃等,成為傳統節令產品中的一枝奇葩。這些天,顧客川流不息來買香袋,有的會一

下包攬十多個可愛的小老虎香袋,送給朋友同事的小孩。端午的特色食品粽子,一舉成為繼月餅之後銷量上升最快的節令食品,專賣店顧客排成長龍,大賣場各種品牌匯聚,早餐車里粽子香氣騰騰。這兩天,「洋超市」也過起中國節,在家樂福超市,做成龍船形狀的櫃台栩栩如生,上面滿載的是端午時令商品粽子、粽葉、咸鴨蛋等,「大龍」身上還插滿了端午龍旗。

中華民族風俗傳統「多源一體」,各地關於端午節風俗來歷的傳說也不盡相同。在蘇州,流傳著劃龍舟、包粽子這些習俗源於紀念「象天法地」築蘇州城的伍子胥。春秋末年伍子胥被殺、投屍胥江後,吳地一帶居民不但立祠,還以龍舟競渡的方式紀念他。照此推算,吳地端午龍舟競渡的歷史比祭祀屈原早了200多年。

蘇州人紀念伍子胥,除了有流傳下來的伍子胥建姑蘇城、穹窿山助孫武著《孫子兵法》、東山迎胥母、輔佐吳王稱霸等民間故事,有古胥門、胥江、胥口等地名,有伍相祠、盤門景區和古胥門外高矗的伍子胥雕像,還在太湖邊的胥口鎮、連通太湖的胥江邊胥王墓原址,興建佔地50多畝的伍公祠景點。以伍子胥名字命名的古胥門和相連的百花洲一帶,歷史上是姑蘇水陸換乘的水馬驛站,隨著環古城風貌帶建成、古胥門城牆改造、百花洲公園重修,這一帶重新煥發光彩,如今成了旅遊和社區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並逐步形成一個以酒店、會展、商務等為主的胥門商市。

近年來,在百花洲等地,蘇州市民經常以自己展示民俗文化活動的方式慶賀端午佳節。一到端午,社區的百花洲龍燈獅舞、盪荷船、蚌殼舞、木蘭扇、腰鼓隊、大頭娃娃、彩馬遊街,以及吳門書畫、巧手「粽子王」決賽、龍舟競渡等表演精彩登場。最有趣味的還是包粽大賽,參賽的老媽媽個個精神抖擻,使出渾身解數,包出的粽子千姿百態,有的式樣見所未見。

6、江蘇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你好,江蘇端午節的特色風俗有吃十二紅、喝雄黃酒、龍舟競渡、掛艾葉、佩戴香囊等,這些都是在江蘇的人們在端午節要做的事。
吃十二紅
江蘇揚州人端午宴的菜譜里必須要有十二紅,也代表一年十二個月里,月月紅火:燒仔雞、紅燒肉、剁老鵝、燒黃魚、炒長魚、炒蝦子、炒莧菜、炒蠶豆瓣、拌黃瓜、拌涼粉、咸鴨蛋……顯得豐富多彩,以前人家再窮苦,也要在端午這天,燒一條黃魚,這樣才能預示今後的生活紅紅火火。
喝雄黃酒
舊時,江蘇蘇州端午節風俗照例要飲雄黃酒。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
龍舟競渡
江蘇蘇州龍舟競渡的最早起源當為「胥門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詩人邵長蘅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歡競渡」的詠嘆。到清朝,蘇州端午龍舟競渡盛極一時,地點眾多,「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
掛艾葉
在端午節,揚州人經常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江蘇端午節有什麼特色風俗 要做哪些事
佩戴香囊
江蘇吳中風俗歷來競尚麗巧,舊時綉制香囊是一項極重要的女紅,每到端午節前夕,閨閣女子媳婦妯娌們就要早做准備,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設計好新奇的文飾,再巧加刺綉,有十二生肖、獅子、雙魚、盤腸、花草、珍禽、瑞獸、蔬菜、瓜果等吉祥圖案,香囊形狀則長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稜角形、雞心形、菱形、斗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上綉有花、草、蟲、鳥及羅漢錢等,款式極為精美,或者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香囊多以棉布、絲綢為材,工藝講究,需裁剪、刺綉、挖補、粘貼、纏繞,閨閣中各展手段顯示本領,爭奇鬥巧,一旦完成,到時候拿出來交流品評,互相饋贈等等的一些端午節的風俗。

7、端午節小孩穿新衣的由來

按照老蘇州的傳統習俗,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要給小寶寶穿上「五毒衣」,可以辟邪去穢,讓孩子平安健康長大。
五毒衣是明黃色的,上面繪著老虎以及蛇、蠍子、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圖案,美觀的同時還帶著一絲神秘色彩。五毒衣是根據傳統樣式做的,以前過端午,孩子們都要穿上這一身衣服。因為以前有種說法,農歷五月份天氣濕熱人容易生病,各種毒蛇毒蟲也非常活躍,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咬傷,所以五月又被稱為『毒月』、『惡月』。給孩子穿上五毒衣、虎頭鞋,戴上虎頭帽,在孩子脖頸、手腕、腳踝上纏繞五色絲線,可以辟邪去穢,讓孩子健康平安成長。」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