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之前有什麼節日
1、國慶之前還有什麼節假日
國慶之前還有中秋節,教師節,建軍節,七夕節,寬沖建衫乎黨節,兒童節,端午節,青年節,勞動節或巧悉,清明節,婦女節情人節,元宵節
2、中國的傳統節日,除了中秋節,還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除了中秋節日,主要搭汪的節日還有:大年(正月初一)春節(歲守-彌勒佛誕辰)、破五(正月初五-財神誕辰)、上燈節(正月知畝仔十三-關公升天日)元宵節、龍抬頭(陰歷二月二)、上巳節(農歷三月三-皇帝誕辰)、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重陽節、寒衣節、冬至節、臘八節、小年、除夕耐鎮
3、中元節前一天是什麼節
鬼節
「中秋節的前一天是7月14日,屬於每年的農歷,也就是鬼節的前一雀弊天。農歷七月十四是俗稱的鬼節。在中國南方,農歷14月是鬼節,而在中國北方,鬼節是在農歷15月。因此,中秋節的前一天也屬於鬼節。中秋節大約頃嫌族是農歷的時候。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是中秋節。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者洞民族節日,也被稱為祭祖節、七月十四日、玉蘭盆節和地方官員的節日。該節日的主要習俗包括祭拜祖先、點亮河流、祭拜死者、焚燒紙錠和祭拜土地資源。
4、中秋前還有什麼節日?中外的任何節日都行!
正月初一者雹慎 春節
正月初八 寒食節 戰國時期
正月十五 元宵節
二月初二 龍抬頭節 肆歲
三月初三 歌墟節(壯族)
四月初八 佛誕節(香港)
五月初五 端午節
七月初七 七夕情首敬人節(仙女節)
七月十五 鬼節(七月半)
八月十五 中秋節
5、春節、清明節、元宵節、重陽節、中秋節、七夕的順序
春節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
元宵回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答、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七夕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
重陽節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6、中秋前面是什麼節
春節 夏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湯圓)
元宵節夏歷正月十五日吃元宵,慶團圓
清明節陽歷四月五日左右 祭祖、掃墓
端午節夏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
七夕 夏歷七月初七 又稱星期,即中國愛情節、情侶節,神話傳說中鵲橋相會之日
中元節夏歷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夏歷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夏歷九月初九 敬老節,並有其他多種主題
古爾邦節伊斯蘭歷十二月十日 宰牲節
1月1日 元旦節公歷新年 放假一天
3月8日 國際婦女節慶祝婦女為社會、政治、經濟等做出的貢獻 婦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 植樹節孫中山逝世紀念日,以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為紀念,1979年全國人大恢復 不放假
5月1日 國際勞動節慶祝勞工運動為社會及經濟等作出的貢獻 放假三天
5月4日 五四青年節紀念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的反帝愛國學生運動 不放假
6月1日 國際兒童節慶祝兒童福利的促進 兒童放假一天
7月1日 中國共產黨建立紀念日 紀念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不放假
8月1日 建軍節紀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不放假
9月3日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紀念1945年9月2日日本與盟國簽訂降伏文書 不放假
9月10日 教師節慶祝教師為社會做出的貢獻,198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設立 小學、初中一年級教師和學生放假一天
10月1日 國慶節紀念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放假三天
農歷正月初一 春節 農歷新年放假三天
農歷正月十五 元宵節賞燈,吃元宵 不放假
農歷二月初二 春農節 又稱「塌咐雹農頭節」,傳說「二月二、龍抬頭」 不放假
農歷節氣清明 清明節掃墓祭祀 不放假
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紀念屈原(存在爭議),吃粽子,賽龍舟 不放假
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 又稱「七巧節」、「乞巧節」,相傳牛郎與織女在鵲橋上相會,中國的情人節 不放假
農歷七月十五 中元節又稱「鬼節」團帆、「盂蘭盆節」、「七月半」 不放假
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節家人團聚,賞月,吃月餅 不放假
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登高,老年節 不放假
農歷十二月初八 臘八節祭祖先神靈,祈豐收吉祥 不放假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 小年 祭灶,送灶王爺上天 不放假
農歷最後一個月最後一天 除夕 歲末,守簡握歲 不放假
回歷10月1日 開齋節又稱「肉孜節」,齋月結束,伊斯蘭教節日 不放假
回歷12月10日 宰牲節又稱「古爾邦節」,朝聖次日,伊斯蘭教節日 不放假
7、求節日順序:端午節、七夕節、鬼節、中秋節?是這樣嗎?後面是什麼節?
節日順序:端午節、七夕節、鬼節、中秋節,後面還有重陽節。
1、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2、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3、鬼節,也就是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4、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5、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