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有什麼蟲子
1、農村俗語「端午至,五毒出」啥意思?為何壁虎屬於五毒而蜘蛛卻不是?
端午節臨近,許多地方的習俗也有些不一樣,其中包括賽龍舟,喝雄黃酒,包粽子等,但是在民間也有一種說法是“端午至,五毒出”那麼五毒是哪五毒呢?其實這五毒分別是蠍子,蜈蚣,毒蛇,壁虎跟蟾蜍。都是5種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動物。天氣炎熱,地方潮濕,蛇蟲鼠蟻就開始出沒,有時也會傷到人,所以人類為了希望身體健康平安,就形成了這樣的“躲五毒”的生活習俗。
提到這些動物,所有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帶著毒性,大家都知道要遠離這些毒物,像毒性比較高的有蜈蚣、毒蛇跟蠍子等這些毒物,有的還會跑到家中,所以一定要注意安全,雖然這些東西長得很小,但是毒性卻不小,有些毒性雖不致命,但是也會引發皮膚腫痛,影響健康。
蜈蚣、毒蛇、蠍子和蟾蜍這些都是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毒物,但是卻有人不知道壁虎為什麼也屬於五毒,有人覺得蜘蛛更適合五毒之一這個稱號。壁虎的外貌非常醜陋,有些不了解的人就會把壁虎當作有毒來處理。而且壁虎有著斷尾求生這個特點,有些人也會以為,壁虎斷尾之後能夠鑽到人類的耳朵中,將耳朵變聾,就對壁虎有著這樣的誤解。
其實判定五毒的標准不僅僅是看誰有毒或是沒毒,而是要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夠入葯,大家在生活中所見到的蜘蛛珠大多數都是沒有毒的,所以並不能入葯,而壁虎是葯用價值很高,一種可以入葯的動物。其實“端午至,五毒出” 這個俗語,只是要提醒廣大的人們要注意防蟲防害,因為這個季節天氣逐漸炎熱起來,在農村的農戶們都要開始農忙了,在田地間會有一些毒蟲毒物開始出沒,只是為了提醒大家要注意安全而已。可以使用焚燒艾草這種方法來驅蟲避害,也可以使用一些帶有艾草的精油來凈化空氣。
2、都說端午避五毒,這五毒分別是什麼?
五毒分別是壁虎、蟾蜍、蛇、蠍子、蜈蚣,因為端午節的時候天氣已經比較熱了,那些在冬天蟄伏和冬眠的毒蟲會重新開始活動,影響人們的生活,如果不注意躲避,就會被它們傷害。端午節除了避免五毒的習俗以外還有多種習俗存在, 接下來會帶大家一起去了解。
端午節懸掛艾葉和菖蒲
端午節在門前懸掛艾葉和菖蒲是重要的習俗,在端午節到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並把菖蒲和艾葉掛在門口,這兩種植物都能產生豐富的揮發油,會有自然的香味散發出來,能去除自然界中的蚊蟲,也能凈化空氣,據說把它們懸掛在門口,能起到祛邪防病殺蟲滅菌的重要作用。
端午節佩戴香包
端午節佩戴香包也是一個古老的習俗,香包,內有硃砂,雄黃,香葯等多種中葯材,再用絲布把它縫起來,而且清香四溢,外邊有五色的絲線裝飾,配在這樣的香包能聚香凝時,也能祛除瘟疫,而且能起到很好的點綴作用,經常佩戴這樣的香包,能化濕醒脾,開竅醒神還能起到抗菌抗病毒的重要作用,能防止一些流行疾病發生。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流傳了幾百年的古老習俗,粽子是葯膳的一種,它是以糯米為主要毒材搭配蜜棗等多種食材一起製成的一種特色食品,治好以後的粽子,不但口感滋味誘人,還能清熱生津,也能除煩止渴,更能利尿排毒,養血安神,它對維持健康有一定的好處,不過粽子是一種清香糯滑的食材不容易消化那些脾胃不和和消化不良的人不能多吃。
端午節張貼平安符
在很多地區端午節還有張貼平安福的習俗,他們喜歡張貼的平安符有兩類,一種是5種毒蟲被收到大葫蘆里的畫面,另一種則是張天師身穿道袍騎著猛虎的照片,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所喜歡的樣子購買平安福,然後張貼在大門上,以前古人還會在端午節的時候張貼鍾馗的畫像,據說這樣能驅邪保平安。
3、端午節要防的五毒除蠍子、蛇、蜈蚣、壁虎以外,還有什麼?
端午節要防的五毒除蠍子、蛇、蜈蚣、壁虎以外,還有什麼?這五個毒物就是蛇,蜘蛛,蠍子,蜈蚣還有壁虎。
避「五毒」是「端午節」的初衷。端午節前後,是初夏時節。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是傳染病高發的季節。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人們將艾葉編織成老虎的形狀。據說老虎能震懾百蟲,辟邪,祛瘟疫。為了防五毒,在端午節中,有的地區用雄黃酒在孩子額頭上畫「王」字,避邪;有的地方還專門縫制了毒衣、毒背心,讓孩子穿上防護服。有的人為了活一百歲,還在孩子脖子上、手腕上、腳踝上纏上五色絲線;大人也給孩子穿上虎皮鞋和虎皮口袋。據說他們可以避開「五毒」之類的。
面對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這五毒,古人不僅從自身做起,躲避毒物的騷擾,還在一定程度上對自己的建築進行了清理。端午節的時候,人們會先把自己的房子收拾干凈,從此所有藏在私人角落的害蟲都會被消滅。然後,人們點燃艾葉,熏日常被忽視的衛生死角,最後抓到大量艾葉或菖蒲,把艾葉掛在家裡的前門上。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要抽艾葉?為什麼不能抽蘆葦葉?艾葉是一種中草葯,富含芳香油。這種油燃燒產生的煙霧有一定的功效,既能驅蚊、凈化空氣,又能治療艾絨病、艾灸穴位、提神醒腦,一舉兩得。
端午節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之一,歷史悠久。原來「端午節」是祖先用來祭祖、祈福辟邪的日子。這是一個每個人都慶祝的節日。之後愛國詩人「屈原」和「端午節」附加了更強烈的紀念色彩。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是一位非常能乾的官員。他治理有方,對下士彬彬有禮,但因主張聯合抗秦,遭到其他貴族的反對,被流放到邊疆。公元前278年,楚國被攻破,秦王愛才,想讓屈原臣服於自己,但屈原有著強烈的愛國之心。寫完《懷沙》後,他毅然跳入古洛河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