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中秋節為什麼要擺供

中秋節為什麼要擺供

發布時間: 2023-04-25 05:05:21

1、中秋為什麼供月

富察敦崇在清末出版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皓月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可見先人們過中秋,並不是月餅一枝獨秀。「這一兩年,眼瞅著中國人對月餅的消化能力越來越低了。大概和現在大家過中秋都在外面吃飯有關系。」沈宏非說,「酒足飯飽之後,再吃吃甜膩油重的月餅顯然不合適。為什麼哈根達斯月餅受歡迎?因為可以當飯後甜品吃」。可能也和這市場「只比貴,不比好」有關,被賦予了太多文化附加值的食物,畢竟不如螃蟹那樣的天然時令尤物來得令人想念。

老話說「八月十五,菊黃蟹肥」,《紅樓夢》第38回就寫到一場中秋螃蟹宴。史湘雲在「藕香榭」大擺螃蟹宴,賈寶玉和眾姐妹用「桂花蕊熏的綠豆面子」洗手,坐在山坡桂花蔭下的氈子上,持蟹賞花,以「菊」和「蟹」為題賽詩行酒令。「賈母那邊一迭聲問:『見了什麼這樣樂,告訴我們也笑笑。』鴛鴦等忙高聲笑回道:『二奶奶來搶螃蟹吃,平兒惱了,抹了他主子一臉的螃蟹黃子。主子奴才打架呢。』」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個綉墩倚欄桿坐著,拿著釣竿釣魚。別人給她拿來黃酒,她說:「我吃了一點子螃蟹,覺得心口微微的疼,須得熱熱的喝口燒酒。」寶玉就給她端來合歡花浸的燒酒,喝high了,做了首詠菊的詩:「毫端蘊秀臨霜寫,口吃噙香對月吟。」襯得其他人沒了顏色。寶釵不甘下風,就做了首詩詠蟹:「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老辣的句子,顯出了她與黛玉之間的區別。《紅樓夢》中鋪陳的美食很多,但場面最大的就是這次蟹宴了。可見食蟹對古代大戶人家來說也是個事兒,不過吃蟹的細節著墨不多,只是用來為環境和氣氛做個烘托罷了。

王敦煌在《吃主兒》里用了8頁紙寫他怎麼吃完一隻蟹。螃蟹身上每個部位都有吃主兒專用的名詞,他們家吃的蟹只分肥蟹和極肥蟹。「只憑手和口剝蟹,借用蟹身上的爪尖做工具,速度之快令人驚奇。剝出的螃蟹皮乾乾凈凈,整整齊齊,絕對不會再帶著吃不幹凈的地方,也不可能再有殘留在皮里的肉絲。」但是,「中秋並不是北方吃蟹最好的季節。」王敦煌接受電話采訪時說,「應該是在公歷11月底12月初時候。從前北方吃蟹講究七尖八團,因為北方水冷,蟹繁殖期早,說的是白洋淀來的『勝芳大蟹』,早斷檔多年了,現在都成了九尖十團了。」王敦煌說一口老北京土話,與北京大院話和北京胡同話都不太一樣,因為小時候他爸、媽下放,他是由家裡的老僕玉爺帶大的。王敦煌的爸爸是旗人王世襄,除了研究明式傢具,更是有名的「吃主兒」。王敦煌最津津樂道的他剝蟹的本事,是在他八九歲上爸爸手把手教給他的。「我很反對使用那『蟹八件』,我現在牙口不好了,需要藉助其中的一件工具,蟹鉗子,不過也就質量特別好的值得用用。我給我爸爸剝蟹,嘿,5分鍾剝兩只。全國許多螃蟹產區早就沒野生蟹了,『大閘蟹』已經成為河蟹的代名詞,而且價格不菲,要是會剝蟹,剝得干凈,也對得起自己呀。」

蘇州畫家葉放在他的朋友眼中,就是個生活在現代的古人。每年中秋節他都是和好朋友們辦雅集。前幾年,他買了艘古船,停在三山島附近,一到中秋都帶朋友坐「百年船」喝「百年茶」,聽「千年琴」賞「萬古月」。有一年中秋,他做了一個叫做「花事」的雅集。那天的菜單很養眼:「天香引(丁香花,鴨肉)、尋瑤草(代代花,猴頭菇)、點絳唇(玫瑰花,豬肉)、沉粗攜岩醉東風(茶花,芥藍)、岩御梅花引(梅花,蝦仁,蝦排)、疏影(梅花,荸薺)、澡蘭香(蘭花、花,豬肉)、望湘人(竹蓀,蘆筍)、霜天小角(菊花,蟹黃,蟹膏)、杏花天影(杏花,蛋清,干貝)解語花(百合花,藕,豬肉)、摸魚兒(玉蘭花,塘鯉魚)」
和同好一起賞花,詠花,食花。來自葉放童年食花的記憶。葉放生在蘇州一個名門望族,對他來說,花事雅集是發思古之幽情,也是營造新的文化意境。他說:「我們現在的很多文化活動都有符號化的問題。我就想重新思考,營造一種文化情境來提供文化想像,太符號化的東西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當一種文化形式或行為,被某種審美習慣所包裝的時候,情感只能停留在經驗里,而體驗的空間也隨之被埋沒了。可隱銀偏偏這體驗能使你在過程中獲得感悟,在快樂中慰藉情愛,這是我們現代生活不可忽視的問題。你看,傳統文化想像的體驗不是也可以在現代生活中進行么?創造情境就是很好的途徑,不同的情境構成不同的文化體驗。」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還吃各種時鮮的瓜果,鮮藕、熟菱、柿子、石榴、糖芋頭等。不過現在我們過中秋,就是一幫好朋友一起吃一頓飯。隨便吃什麼,可能全國各地的菜。」南京作家韓東說,「我還不知道今年中秋節是幾號,以前還會想著吃桂花鴨。桂花鴨正好在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但現在隨時都能吃到,也就不一定非中秋節的時候吃了。」南京人酒後還喜歡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也就是糖桂花。」「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3回答者: elva5210 - 中級弟子 二級 2007-9-22 08:55

我來評論>> 相關內容
• 用英文介紹一下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吧 25 2008-9-15
• 月亮象徵著團圓,中秋節也是親友團圓的節日,請你介紹有關中秋的習俗。 10 2008-12-11
• 有求過婚的嗎?小弟想8月15中秋節向女朋友求婚,習俗上合適嗎? 2007-9-28
• 介紹某月一個節日的習俗,英文的小文章,一定要少 2 2008-11-28
• 太原中秋習俗,食俗,民謠 5 2008-10-21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中秋 習俗 介紹
其他回答 共 7 條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

回答者: gggam - 實習生 一級 2007-9-22 11:29

富察敦崇在清末出版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皓月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可見先人們過中秋,並不是月餅一枝獨秀。「這一兩年,眼瞅著中國人對月餅的消化能力越來越低了。大概和現在大家過中秋都在外面吃飯有關系。」沈宏非說,「酒足飯飽之後,再吃吃甜膩油重的月餅顯然不合適。為什麼哈根達斯月餅受歡迎?因為可以當飯後甜品吃」。可能也和這市場「只比貴,不比好」有關,被賦予了太多文化附加值的食物,畢竟不如螃蟹那樣的天然時令尤物來得令人想念。

老話說「八月十五,菊黃蟹肥」,《紅樓夢》第38回就寫到一場中秋螃蟹宴。史湘雲在「藕香榭」大擺螃蟹宴,賈寶玉和眾姐妹用「桂花蕊熏的綠豆面子」洗手,坐在山坡桂花蔭下的氈子上,持蟹賞花,以「菊」和「蟹」為題賽詩行酒令。「賈母那邊一迭聲問:『見了什麼這樣樂,告訴我們也笑笑。』鴛鴦等忙高聲笑回道:『二奶奶來搶螃蟹吃,平兒惱了,抹了他主子一臉的螃蟹黃子。主子奴才打架呢。』」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個綉墩倚欄桿坐著,拿著釣竿釣魚。別人給她拿來黃酒,她說:「我吃了一點子螃蟹,覺得心口微微的疼,須得熱熱的喝口燒酒。」寶玉就給她端來合歡花浸的燒酒,喝high了,做了首詠菊的詩:「毫端蘊秀臨霜寫,口吃噙香對月吟。」襯得其他人沒了顏色。寶釵不甘下風,就做了首詩詠蟹:「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老辣的句子,顯出了她與黛玉之間的區別。《紅樓夢》中鋪陳的美食很多,但場面最大的就是這次蟹宴了。可見食蟹對古代大戶人家來說也是個事兒,不過吃蟹的細節著墨不多,只是用來為環境和氣氛做個烘托罷了。

王敦煌在《吃主兒》里用了8頁紙寫他怎麼吃完一隻蟹。螃蟹身上每個部位都有吃主兒專用的名詞,他們家吃的蟹只分肥蟹和極肥蟹。「只憑手和口剝蟹,借用蟹身上的爪尖做工具,速度之快令人驚奇。剝出的螃蟹皮乾乾凈凈,整整齊齊,絕對不會再帶著吃不幹凈的地方,也不可能再有殘留在皮里的肉絲。」但是,「中秋並不是北方吃蟹最好的季節。」王敦煌接受電話采訪時說,「應該是在公歷11月底12月初時候。從前北方吃蟹講究七尖八團,因為北方水冷,蟹繁殖期早,說的是白洋淀來的『勝芳大蟹』,早斷檔多年了,現在都成了九尖十團了。」王敦煌說一口老北京土話,與北京大院話和北京胡同話都不太一樣,因為小時候他爸、媽下放,他是由家裡的老僕玉爺帶大的。王敦煌的爸爸是旗人王世襄,除了研究明式傢具,更是有名的「吃主兒」。王敦煌最津津樂道的他剝蟹的本事,是在他八九歲上爸爸手把手教給他的。「我很反對使用那『蟹八件』,我現在牙口不好了,需要藉助其中的一件工具,蟹鉗子,不過也就質量特別好的值得用用。我給我爸爸剝蟹,嘿,5分鍾剝兩只。全國許多螃蟹產區早就沒野生蟹了,『大閘蟹』已經成為河蟹的代名詞,而且價格不菲,要是會剝蟹,剝得干凈,也對得起自己呀。」

蘇州畫家葉放在他的朋友眼中,就是個生活在現代的古人。每年中秋節他都是和好朋友們辦雅集。前幾年,他買了艘古船,停在三山島附近,一到中秋都帶朋友坐「百年船」喝「百年茶」,聽「千年琴」賞「萬古月」。有一年中秋,他做了一個叫做「花事」的雅集。那天的菜單很養眼:「天香引(丁香花,鴨肉)、尋瑤草(代代花,猴頭菇)、點絳唇(玫瑰花,豬肉)、沉醉東風(茶花,芥藍)、梅花引(梅花,蝦仁,蝦排)、疏影(梅花,荸薺)、澡蘭香(蘭花、花,豬肉)、望湘人(竹蓀,蘆筍)、霜天小角(菊花,蟹黃,蟹膏)、杏花天影(杏花,蛋清,干貝)解語花(百合花,藕,豬肉)、摸魚兒(玉蘭花,塘鯉魚)」
和同好一起賞花,詠花,食花。來自葉放童年食花的記憶。葉放生在蘇州一個名門望族,對他來說,花事雅集是發思古之幽情,也是營造新的文化意境。他說:「我們現在的很多文化活動都有符號化的問題。我就想重新思考,營造一種文化情境來提供文化想像,太符號化的東西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當一種文化形式或行為,被某種審美習慣所包裝的時候,情感只能停留在經驗里,而體驗的空間也隨之被埋沒了。可偏偏這體驗能使你在過程中獲得感悟,在快樂中慰藉情愛,這是我們現代生活不可忽視的問題。你看,傳統文化想像的體驗不是也可以在現代生活中進行么?創造情境就是很好的途徑,不同的情境構成不同的文化體驗。」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還吃各種時鮮的瓜果,鮮藕、熟菱、柿子、石榴、糖芋頭等。不過現在我們過中秋,就是一幫好朋友一起吃一頓飯。隨便吃什麼,可能全國各地的菜。」南京作家韓東說,「我還不知道今年中秋節是幾號,以前還會想著吃桂花鴨。桂花鴨正好在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但現在隨時都能吃到,也就不一定非中秋節的時候吃了。」南京人酒後還喜歡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也就是糖桂花。」「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

回答者: 674756026 - 實習生 一級 2007-9-22 16:14

說不完啊

回答者: 白靈鷺 - 試用期 二級 2007-9-24 15:51

富察敦崇在清末出版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皓月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可見先人們過中秋,並不是月餅一枝獨秀。「這一兩年,眼瞅著中國人對月餅的消化能力越來越低了。大概和現在大家過中秋都在外面吃飯有關系。」沈宏非說,「酒足飯飽之後,再吃吃甜膩油重的月餅顯然不合適。為什麼哈根達斯月餅受歡迎?因為可以當飯後甜品吃」。可能也和這市場「只比貴,不比好」有關,被賦予了太多文化附加值的食物,畢竟不如螃蟹那樣的天然時令尤物來得令人想念。

回答者: plpl700 - 職場新人 三級 2007-9-25 20:37

樓上諸位粘得我是自愧不如~

供月的傳說就不太清楚了,大約是為嫦娥送好吃的吧^^.

我給樓主講一下我小時侯家中供月的過程:

中秋之夜,月亮升到半空時,取一張小桌,放在院中,上擺香爐一隻,裡面點香三炷,旁邊點蠟燭二根.月餅一盤,葡萄一盤,蘋果一盤,西瓜一定要切成荷花狀---截面是一個個三角型連在一起.

我猜是取"合"的諧音,又因西瓜圓形,取"合家團圓"之意吧.

由家中長輩帶領一眾家人對月叩拜,然後賞月.

回答者: 月掛西窗花滿樓 - 都尉 十級 2007-9-29 00:01

樓上的兄弟寫的很好啊...
嘿嘿,不過我恰巧知道這個傳說....
傳說在古代的時候有一個姑娘從小就喜歡在中秋的時候賞月拜月。後來她張大以後,出落的標致水靈,被皇帝選入後宮,然而可惜的是並未受寵....
事情的轉機就出現在某年的八月十五。八月十五了,這位姑娘在後花園供上供品向月亮祈禱....這時候,皇帝恰好也到後花園賞月,突然發現月光下的她竟然是那樣的優雅那樣的迷人...
結果不長時間以後,這個姑娘便被立為了皇後....
後來供月的意義被擴寬擴廣了...消災解難、陞官發財、學業有成...等等等等都與供月連到了一起...
那,就是這樣了。這就是我所知道的供月的故事了。

2、中秋節你們還有上供品的習俗嗎

是的。

農歷八月十五這天,人們一大早就開始為晚上的祭月做准備,灑掃庭院,備辦各種供品。民間童謠唱道:「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供神前。」月餅與瓜果是中秋祭月的主要供品。

月餅是不可或缺的,除了一般的月餅,民間還用一種大的團圓餅以祭月。中秋節時正逢大量鮮果上市,人們便以之獻月,如石榴、梨、棗、栗子、柿子、胡桃等,鮮藕和紅菱是江南一帶常見的供品,兩廣地區則多用芋頭、橘柚拜月。

(2)中秋節為什麼要擺供擴展資料

華北地區祭月必用西瓜,這些西瓜是在收獲季節精心挑選出來的,特意保存下來以備祭月之用。民間以西瓜取音於喜、取形於圓、取瓤於紅、取子於多,意喻一家人歡歡喜喜、團團圓圓、紅紅火火、多子多福。祭月時要將西瓜切成蓮花瓣狀,這可能與佛教崇蓮有關,也可能帶有「連生貴子」的祈願。

毛豆是中秋特有的供品,據說是專為月中玉兔准備的(因兔子喜食毛豆),也帶有嘗新的意思。山西地區多精選嫩黃豆角,連皮煮熟,以其色金黃喻金秋,以此祈望豐收;山東地區則多給兔兒爺奉上一捆青豆。

3、中秋節為什麼要供奉月亮?

<

4、供月的來歷是什麼?

供月是歷史悠久的中國歲時風俗,把中秋節時將月餅、果品等擺在院子中間,月亮先「吃」,然後人才能吃的一種風俗習慣。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枯衡,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沒衫做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祭月的習俗開始年代無法確定,就現有的文字資料來看,《周禮》等文獻中已確定無疑地證明,其時對日月的崇拜已發展至宏大而正規的天子的日月祭祀。《周禮·典瑞》:「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禮記·祭義》:「祭日於壇,供月於坎」。《國語·周語》:「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
漢代枚乘的《七發》中說,「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並往觀潮於廣陵之曲江」,這或許是今天中秋後觀錢塘潮風俗的由來。大約到了魏晉之時,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未成習。到了唐塌鍵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待到宋時,才正式定為中秋節:「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
南宋中秋節活動,則更為豐富多彩: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明清以來,「賞中秋」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還形成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等特殊習俗。至今,每逢中秋佳節,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和團圓飯以及舞龍、點塔燈等習俗。

5、為什麼中秋節祭月時要上供月餅?

總結一下有關月餅的前世今生:

1。 月餅的首次出現,應是唐太宗的「應將胡餅邀蟾蜍」,首次將餅與月亮聯系在一起。
2。 月餅與中秋節的固定聯系,是月餅作為中秋節祭月的供品。
3。 關於朱元璋起義用月餅來傳遞消息是民間傳說,不是正史所記載,而且經不起考證。原因很簡單:因為朱元璋並不是元末任何一個農民起義運動的領導人。即使用月餅傳遞起義消息的事是實,那也是其他人乾的事。
4。 有關月餅象徵團圓的傳說,已經失去了歷史痕跡,無可考證。確切的事實是:在明清的有關中秋節記載中,團圓尚不是中秋節的主題,只是一個次要的或者說是附著的內容。
現今中秋節僅存的思念遠方的親人以及家人團圓的主題,可能與兩件事有關:一是宋朝「國破山河在」的狀況,導致中秋節(當然也有春節即其他節日)人們倍加思念故土和分離的親人;二是明清形成的中秋節民間祭月禮儀,是以家庭為單位舉行的。
回溯歷史,我們應該承認:即使與明清的中秋節相比,我們的中秋節已經失去了太多的文化土壤。

6、十五為什麼要供月亮呢?

古代中國人把一年四季都分別賦予了一種特定而明確的含義,而傳統節日的時間安排也都和這些含義密切相關。比如,春天是新生命、新生活的開始,所以,節日也火紅而熱鬧;春末夏初圓缺是綿綿的雨季,上天落淚,人間自然也得傷心,所以,清明節、端午節都有懷念逝者的用意;秋天萬木凋零,景色凄涼,有念舊和衰老之意,所以,農歷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是團聚節,九月九日重陽節既是老人節又是登高望故鄉想親朋的日子。

秋天的節日中,中秋節當數最為隆重者。中秋節和月亮有關。這一天,月亮最圓。根據古代天人合一的觀念,月圓之日也應是親人都在之時,所以叫團圓。如果缺人,那就要遙望圓月,寄託相思,讓雙方的思念"團圓"。如果都在,就要在門前樹下畢者,邊吃月餅,邊賞月傾談。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手腔薯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7、滿族 的中秋習俗

滿族先民有祭日、月、星辰的習俗,由於滿漢長期雜居,特別是滿族入關主政以後,兩族人民在文化習俗上彼此影響,互相滲透,滿族的飢陵祭月活動,逐漸地與漢族的賞月習頌肢悉俗揉雜在一起,遂成八月節。東北有些滿族人過中秋不叫賞月,而稱供月,顯然是祭月的遺風。
滿族人在中秋節可以祭祖或祭月,野乎供果擺放是有講究的,不是所有水果都能擺放的,如在擺供瓜果時不能放梨,因「梨」與「離」同音,所以老北京旗人人忌諱這個。西瓜不是整個放供桌上就可以的,要「瓣刻如蓮花」,是不可缺少的供品,取團圓之意。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