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上海人中秋節要干什麼

上海人中秋節要干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4-25 16:54:50

1、中秋節各地方有著什麼樣的習俗呢?

對於中秋節習俗,相信不少人只知道吃月餅、賞月,其實沒那麼簡單,對於中秋節怎麼過,全國各地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哪些你不知道的中秋節的習俗~

一、廣東——扎燈籠

在廣東缺桐,中秋臨近時,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此外,還有很多小朋友會伏歷坦用水果皮扎燈籠。另外,還有木瓜燈、香蕉燈等,最簡便的是"柚皮燈",幾乎家家戶戶的小孩都能做。紮好的燈籠除了用來"樹中秋",更有情侶提著燈籠依偎賞月。

二、廣西——罵中秋

在廣西壯族地區,有一個非常怪的中秋習俗,叫做「罵中秋」。相傳古代有位美麗的姑娘,不喜歡虛假的甜言蜜語,偏偏喜歡尖刻辛辣的罵語。有個青年人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了姑娘甘蔗的人,而被姑娘愛上。姑娘嫁給了他。從此,當地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人發罵的風俗。當地風俗認為中秋之夜被罵得越多,就越長壽。因而形成一個不是以歡歌曼舞,而是以罵不絕耳為主要內容的奇特節日情景。

三、台灣——偷菜求郎

在台灣中秋之夜,流傳著一種有趣的「偷菜求郎」習俗。中秋之夜,姑娘們踏著月光,往別人家菜圃中偷摘大蔥及蔬菜,摘到後便預示其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民間有「偷著蔥,嫁好夫,偷著菜,嫁好婿」的諺語。

四、貴州——偷瓜送子

貴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瓜送子」習俗。要是誰家不生小孩,村裡好心的小伙便在中秋這天趁著明亮的月光,來到地里,偷摘一個大冬瓜,刻畫出小孩的模樣,再把准備好的小孩衣服套上,用竹籃裝好後敲鑼打鼓抬到這戶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後,將瓜爛碰放在床上與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將冬瓜煮熟進食,要是以後懷了孕,受瓜人得好好感謝這群小伙。

五、台灣——聽香

聽香是古代流傳在台灣地區的中秋習俗。古時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後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佔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六、香港——舞火龍

舞火龍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幾個關於中秋節各地方習俗的介紹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習俗呢?歡迎補充,咱們在評論區里相見吧~

2、上海人中秋節要吃什麼

吃月餅。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隱型頌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2)上海人中秋節要干什麼擴展資料;

中秋節的習俗

1、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租轎》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灶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2、吃月餅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3、祭月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3、上海節日習俗有哪些?

1、上海春節:上海人喜歡放一千響、放「高升」,而小朋友則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飛毛腿」之類的樂趣型的煙花。而以前大都站在陽台上放,「夜明珠」一點燃就往外噴五顏六色的彩彈,小朋友最喜歡,每年過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對面陽台曬的衣服燒了的事故發生,後來就越來越少了。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點,還有初五迎財神的零點,總體說來,迎財神的日子要放得比過年多得多。

2、上海元宵節:上海元宵節的習俗有舞龍舞獅、掛望田燈、串馬燈、走三橋、扛三姑娘等。這一夜,滬城內外大街深巷上,小囡低拉兔子燈、大孩高舉小紅燈,燦燦華燈,如流星閃閃,幾分神秘,恍如夢境!詩雲:「錯認瑤池卻未真,滿園花柳及時新。試燈風里遊人集,半是嬉春半探春。」「十里珠簾都不卷,看燈人看看燈人」。

3、上海清明節: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因此前往上述區域的人次達到一百餘萬之多,從而在清明前後數天往往會造成出省交通的擁擠。此外,青團是江南地區的清明時令點心。其主體由糯米粉製成,經青艾(草頭汁)調和而呈綠色糕團,一般為豆沙餡或芝麻餡。食用時保留了寒食的習慣。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4、上海端午節:上海是傳統的江南水鄉,因此每逢端午,水上活動幾乎必不可少。有的還把小船用彩旗裝扮起來,做得很漂亮,然後搖到水面上,船上還有人唱歌、對歌,最後由眾人評定,哪條船裝點得最好看、誰的歌唱得最好聽。

上海人稱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它們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多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除了香袋,還有許多上海人,兒時都在胸前掛過用玻璃絲帶鉤織成的小網兜,里邊正好裝一隻雞蛋,用五彩絲線纏繞,或是塗上彩色,也是驅邪求吉祥的意思。

5、上海中秋節:「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廠是上海人在中秋節飲食風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僅作為觀賞花木和芳香樹種,有供人觀賞和享受價值,而且還有食用價值。此外,上海人很喜歡吃糯米桂花甜酒釀。

上海中秋節風俗,有祭月和燒香斗等。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遊,稱為「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盪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遊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樑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4、中秋節人們會干什麼 中秋節都有什麼活動

中秋節人們會干什麼

1、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吃月餅

《洛中記聞》說,唐僖宗攔攜李在中秋節吃月餅,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 到了宋代,月餅有了「荷葉」、「芙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 宋代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來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

3、中秋燃燈

古人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在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 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為興盛,特別是廣東地區,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出果品、鳥獸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4、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5、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 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6、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台灣地區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各地中秋節習俗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

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隱此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簡遲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5、上海人為什麼中秋節吃芋艿和毛豆?

芋艿從土中被刨出來時,通常都是中間的芋艿頭被眾多芋艿仔伏漏圍著,江南地區認為這是多子多孫、闔家團圓的象徵,在中秋時吃,最為應景。常見的芋艿可以做成蔥油芋艿,色澤清淡、味道鮮香。

中秋四寶之一,是毛豆。在老上海人嘴裡,芋艿帶老和毛豆都是缺行爛有生日的,它們的生日就是「八月半」,也就是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

上海人中秋節喝老鴨湯是很早就流傳下來的習俗,老鴨養胃生津,是中秋時令的上佳美味。上海本地的老鴨湯是用砂鍋將那老鴨小火慢燉,燉得肉酥湯清後加入本地的紅梗小芋艿吸去油水,再加入扁尖調出咸鮮味,一家人圍桌而坐,中秋意味極濃。

(5)上海人中秋節要干什麼擴展資料:

上海人中秋節其他習俗:

走月亮: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遊,稱為「踏月」。當時上海還是一派水鄉景色,中秋之夜,人們紛紛外出賞月,河岸邊柳影婆娑,石橋下水中盪漾著皎月的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只見處處遊人如織,紛紛爭相觀賞,當時小東門外還有「石樑夜月」的別致景觀,頗有名氣,被譽為「滬上八景」之一。

桂花酒:上海人還會用糖或食鹽浸漬桂花,長期保香於密封容器中,在製作糕點時,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燒食湯山芋、糖芋艿時撒上一撮,色香俱美。還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時加些進去,稱為桂花茶。

6、上海中秋吃什麼傳統食物

上海中秋吃的傳統食物如下:

1、芋頭。中秋節期間,除了吃月餅和鴨子,上海人還吃芋頭。有的把芋頭放到老鴨湯里,再加一些扁尖的竹筍吃,有的直接用畢緩喚蔥油炒。芋頭是通過鱗莖繁殖的植物,象徵「母子相互依賴」。因此,在中秋節吃芋頭具有美好的意義。在江南方言中,芋頭的諧音是「全運」。因此,在中秋節吃芋頭不僅可以品嘗到味道,還可以表示吉祥。

2、毛豆。《上海縣志》有句俗語「八月半,也是芋頭生日和毛豆生日」。慶祝中秋節,每個人都必須使用「毛豆莢烤芋頭」。毛豆是從當地哪喚的「牛大扁」那裡產生的,這種毛豆的豆是扁平而又肥的,好像它們被牛踩過一樣,味道有點甜。毛豆中有幾種豆子,也象徵著兄弟姐妹的團結,毛豆在當地也被稱為毛豆莢,食用毛豆希望是吉祥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3、八寶鴨。上海人重視健康保護。由於秋天乾燥,吃鴨子對身體有益,這是鴨子飽滿的時候,所以在中秋節前後吃鴨子已成為上海的傳統習俗。

4、月餅。在中秋吃月餅象徵團圓,最早出現在明代的詩句中,到了清朝,開始有許多詩詞體現這一寓意手凱。清代上海人秦榮光作的《上海縣竹枝詞》中有一首這樣寫道:中秋賞月競開筵,月餅堆盤月樣圓。禮斗香還燒大斗,南園向最盛香煙。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