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為什麼潮汕中秋節拜月娘

為什麼潮汕中秋節拜月娘

發布時間: 2023-04-26 03:18:53

1、潮汕中秋拜什麼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潮汕地區,「拜月」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潮汕人習慣稱「拜月」為「拜月娘」。那麼,潮汕人拜月有什麼特殊的風俗呢?

潮汕人多稱「拜月」為「拜月娘」,因為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

潮汕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拜月的主體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男人不拜月,那男人中秋節幹啥?滴茶!滴茶!來滴茶!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台天台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裡的大埕祭拜。

拜月的貢品主要有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以及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等。

除了這些,還有形式多樣的紙貢品,裡面除了平時拜神都會用到的「大金」和可以折成元寶的「皇金」,還有印有八仙過海圖案的「案頭簾」、像桶一樣的「貢」,以及做成蓮花、菠蘿、仙桃等形狀的花籃。

潮汕有首歌謠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潮汕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願是尋求一個好夫婿。

不少潮汕小孩在中秋拜月都喜歡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自己讀書聰明,成績優秀。

有時大人還要撮一點香灰,慎重地包在紅紙上,然後用「井心水」(剛從井裡打上來的水,打水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說這是月娘恩賜的「仙丹」,喝了能使人變得聰明、健康。

潮汕人拜月娘的供桌上不能少的就是「芋頭」。傳說是百姓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芋頭」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瓦窯(即「燒蟻窯」)是潮汕的另一習俗。燒瓦窯有兩層意思:一是紀念當年潮州人民燃放煙火約好殺掉元兵的信號;二是因潮音瓦與「蟻」同音,燒瓦塔讀成燒「蟻」塔,把蟻燒死。俗稱中秋燒塔會把各家各戶的螞蟻燒去,來年不再有螞蟻或減少螞蟻的危害。

2、閩台潮汕中秋習俗:拜月娘?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民間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在這個皓月當空的節日夜晚,全國各地的人們吃月餅,飲茶賞月,其樂融融。而在我國閩台及潮汕地區,中秋時節還有拜月娘的習俗,不僅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拜月娘之後人們相聚言歡,也讓鄰里之間得以加深交流聯系,感受尋常巷陌的深情厚誼,今天的民俗節日就為你介紹這一別具韻味的中秋習俗。

閩南(包括台灣,潮汕)各地在中秋有拜月娘的習俗。閩南人謂拜月為拜月娘哪返,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拜月娘都在露天場所,搭嫌城市居民,在陽台天台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裡的大埕祭拜。拜月娘的參與者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故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
當吃過晚飯後,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時節,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一齊登場,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奉獻給月娘。
有些人家,拜月娘時還會在桌子上點上幾根紅蠟燭,任蠟燭燒到熄滅為止。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們圖方便購買,只是不若從前工巧。
拜月娘結束之後,家人閑笑庭前,吃糕餅,喝工夫茶,賞月談天,心曠神怡。此時,大人們總喜歡給孩子們講述許多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過去孩子們則多自糊紙燈,賞月遊行,湊湊熱鬧,也有一番歡樂,而當代城鎮的孩子多到花紙店購買多式燈飾游賞,也有些學校趁著佳節布置學生自製燈景,開展競賽,是很好的工藝和美術教育。
閩台潮汕拜月娘的中秋習俗,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潮汕一帶,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願是尋求一個好夫婿,當地有首歌謠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
潮汕是個僑鄉,不少婦人的丈夫遠隔重洋知緩手,於是婦人托月寄意,更為情切,有歌謠唱道:「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來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聽得寒蛩啼叫聲,凄凄慘慘得人驚,不知我君在何處,欲托明月傳心聲。」
正在上學的小孩喜歡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其讀書聰明,成績優秀。有時大人還要撮一點香灰,慎重地包在紅紙上,然後用「井心水」(剛從井裡打上來的水,打水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說這是月娘恩賜的「仙丹」,喝了能使人變得聰明、健康。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3、潮汕人的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1、盪鞦韆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當銀盤樣的月亮(俗稱「月娘」)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鞦韆前。按這里的風俗,女的不能盪鞦韆隻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們了。他們爭著盪鞦韆,比賽誰盪得高,轉得快。

在圍觀者的歡聲笑語中,單座和雙座鞦韆向月娘拋出一道道彩虹,「十」字鞦韆騰空飛旋箍著一個個花環。盪得最高轉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從而獲得她們的愛情。

2、游月娘

天真無邪的童男童女們,自從訝訝學語,就纏著奶奶講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們金色的夢。於是到了中秋節,大人們就用竹子劈成材蔑,紮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

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里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遊在朦朦朧朧的深巷中。老遠看去儼然是月娘落下凡間。金色的夢變成童男童女們捉得住摸得著的現實,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3、拜月娘

這天晚飯後,婦女們沐浴更新衣,忙著在能望見月娘的天井、門樓、廳前擺起桌子,紮上綉滿祥禽瑞獸富貴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凈的水果、雲片糕、月餅擺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紅紙剪成各式各樣吉祥物,一一貼在糕餅、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後,就點上紅蠟燭,焚上高香,開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後,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紅梨、菠蘿、香蕉、林檎、龍眼、楊桃、紅柿、牛心柿等競相上市,琳琅滿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節又被人們稱為「水果節」、「齋節」。

從前窮人省吃檢用也要買上幾塊月餅,實在買不起的會感到羞愧難當,拜月娘時淚流滿面,再三請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餅,還必須供蒸熟的芋頭。

4、互贈月餅

潮汕地區的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之俗,還有相互饋贈月餅之舉,這就促進了潮汕月餅製作工藝的發展,由最初的家庭製作發展到專門作坊製作,潮汕月餅更被稱為潮式月餅而著稱於世;

而意溪月餅、蘇南月餅和貴嶼月餅等早已聞名遐邇,與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和津式月餅並列,成為五種全國聞名的月餅之一。

5、燒瓦塔

除了拜月娘,有的農村還要燒瓦塔、燃煙堆。早晨,孩子們起床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著、挑著、抱著送到長輩指定的曬谷場上集中,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瓦片、磚頭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圍一人不能合抱,下面還留出塔門,只是上面沒有造塔剎。

然後把各家各戶派來的稻草、劈柴、青金樹葉填進塔里。月上中天,當村裡婦女們在案前對月禱祝、火化元寶時,一位長輩就在塔門點起了火,慢慢地,塔頂躥出了一串串火舌。

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們不時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鹽,爆發出一陣辟哩啪啦的響聲,不一會,火舌變成了火龍直沖霄漢,映紅了半個天邊。孩子們繞著火塔又唱又跳,大人們喝茶吃糕餅,談古論今,直到瓦塔燒成了通體透明閃閃發光的金塔。

6、燃煙堆

各家各戶把稻草、劈柴分別在村裡幾個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結束時,也象燒瓦塔一樣把柴草堆點燃。

4、潮汕各地中秋拜月,為什麼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潮人謂拜月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台天台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裡的大埕祭拜。

當吃過晚飯後,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時節,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一齊登場,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奉獻給月娘。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們圖方便購買,只是不若從前工巧。


游月亮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當月亮(俗稱「月娘」)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鞦韆前。按這里的風俗,女的不能盪鞦韆隻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們了。他們爭著盪鞦韆,比賽誰盪得高,轉得快。

在圍觀者的歡聲笑語中,單座和雙座鞦韆向月娘拋出一道道彩虹,「十」字鞦韆騰空飛旋箍著一個個花環。盪得最高轉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從而獲得她們的愛情。等到來年元宵,有的已雙雙上街觀燈,成了恩愛的小夫妻了。

天真無邪的童男童女們,自從訝訝學語,就纏著奶奶講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們金色的夢。於是到了中秋節,大人們就用竹子劈成材蔑,紮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里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遊在朦朦朧朧的深巷中。老遠看去儼然是月娘落下凡間。金色的夢變成童男童女們捉得住摸得著的現實,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食朥餅書冊糕

潮汕方言「朥」,指豬油。用豬油摻和上等糯米粉、白砂糖蒸出來的甜膩油潤的糯米糕即稱朥糕。有夾餡與不夾餡。月糕是潮汕人拜月供品台上的又一必備品,月糕以其圓圓的形狀寓意中秋團圓,用熟糯米粉,白糖,油等製成。也有做成寓意美好的鯉魚形、帆船形。月糕,有大圓形,小圓形。印有吉祥寓意的美好祝福紅字。

書冊糕又名雲片糕、燉糕,製作糕的主要原料是糕粉和白糖,其中對白糖要求較高,一定要選粒小質松、潔白速溶的白糖。糕粉則是用糯米炒熟碾成的粉。上等的書冊糕一片片薄如紙,狀如書冊,咬之如凝脂,入口松軟潤齒頰,香氣彌漫鼻尖口咽。有小孩上學的人家,中秋節晚上賞月的祭台上一定有它,祈福學子成績進步,榜上有名。


降神

降神活動也是中秋夜一個神秘有趣的活動。據說,一到中秋,諸神也都出遊賞月。因此,這一天,人們只要通過特殊的降神儀式或咒語,就可以使神袛顯靈。於是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搞降神活動,主要有關戲童、請籃姑等等活動。

戲童即由12個少年捧著香火,到水田裡拔來一株水稻帶回曬谷場。大家圍著唱:「關呀關,關戲神,戲神雅雅來顯身……神來演老爹,神來演老爺。老爺老爹去底處,老爺老爹來顯身。」這樣反復唱上二十來分鍾,就會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樣跳出來,手舞足蹈地唱「關蛤婆」。唱一陣後,要往此人臉上噴水,方可復原。

而請籃姑是婦女們的游戲,在一間黑暗的屋子裡,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在竹籃四周,然後在籃子里放一個椰子殼,這就是籃姑了。降神時,兩個人面對面地盤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籃,前面放一張矮凳,其他人則唱「籃飯姑,籃飯神,盤山過嶺去抽藤。抽藤縛籃飯,籃飯老老好誆神。」如果有神,那麼這籃就能以叩頭回答一些簡單問題。

5、潮汕的中秋習俗

在潮汕,自古有中秋節有拜月的俗,但拜月是潮人婦女和孩童的事。「女不祭灶,男不圓月」,古已成例。潮人拜月稱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稱為月娘。婦女拜月的重要心願還在尋找一個好夫婿。潮汕有一首民謠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
在潮汕,中秋節將到來的時候,各家各戶的主婦便忙著用糯米碾成粉末兒,然後摻上白糖漿攪勻,再用一個個木模子,把它們壓在鏤凹進去的部分裡面。壓結實了,磕出來,便成了一塊塊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月糕」。「月糕」花紋漂亮、清白如雪,一些動物形狀的月糕更令孩子們愛不釋手。此外,還有一種用花生炒熟了加麥牙糖捏成桃形的「地豆桃」,尤其香脆無比。中秋節當天下午,家家戶戶還要祭祖。所以一些人家中秋節這天一大早,甚至提前一兩天就開始忙開了。鹵鵝、做果、購買貢品,忙得不亦樂乎。
當三五之夜到來、玉兔東升時,人們就將大方桌擺在院子中央,然後,拿兩根甘蔗在方桌上扎一個拱門,稱為月宮門。祭月時,常讓小孩子供上新買的文具——筆、課本和書包等,祈求「月娘」保佑孩子讀書聰明,成績優秀。並撮一點香灰,慎重地包在紅紙上,然後用剛從井裡打上來的「井心水」送服,說這是「月娘」恩賜的「仙丹」,喝了能使人變得聰明、健康。聽眾朋友,您是否記得您的母親將您的新文具放上祭壇那虔誠的表情呢?那是母親對子女最真誠的禱告,希望「阿娘」能保佑自己的子女學業有成,出人頭地啊。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可是父母們的期盼。他們會從祭壇取下一點煙灰,小心冀冀的用心包住,泡在「井心水」,讓小孩喝下。說那是「阿娘」賜予的靈丹妙葯,喝下後會機智靈敏。這樣的說法雖不可信,但這卻反映了長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夜漫步潮州城鄉,還能聽到咚咚咚的謎鼓聲和悠揚的弦樂聲,人們穿梭於各個街道、社區的燈謎台,駐足在涼亭內、祠堂前聽潮樂,熱鬧非常。
暮色降臨,玉兔東升,潮人賞月的活動也就開始了。中秋賞月,根據各自不同的愛好和條件,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潮人或設家宴於月下,為孩子們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等古老的神話故事,共賞天倫之樂;或陳月餅、酒饌、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油甘、橄欖、香蕉、芋頭等食物於庭院、樓台,全家人在銀色的月光下一面聚談,一面品嘗節日的佳品。拜月都在露天,城市樓上居民則在陽台天台,面向月娘。假若碰到「雲蓋中秋月」的情境,也要等著有點月光才祭拜,總盼望月娘能給光彩。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粉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用柚牙裝扮白鴿等等,在汕頭則較少見。現代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購物方便,不象從前工巧。或爭先佔坐酒樓玩月,以先睹月色為快;或到汕頭港灣、中山公園、金砂公園等地駕輕舟泛江海作月夜之游;或徘徊於街市,以睹節日晚市熱鬧的場面;潮人的婦女們也盛裝出遊,互相往來,嬉戲在在月光下。

6、在中秋節時,一些地方為什麼要「拜月娘」?

中秋節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的傳統節日,在各地都有著不一樣的節日習俗,在潮汕地區,他們流行著這樣一種「拜月娘」的中秋文化,據說拜月娘能夠為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使女人家庭和睦,小孩聰慧機靈,好處多多。

1.拜月娘主體是女人和小孩

潮汕人常把「拜月」稱為「拜月娘」,因為月亮屬於陰,故稱月娘。民間稱之為月亮母親。潮汕有句話叫「男人不祭月亮,女人不祭廚房」。拜月的主體主要是婦女和兒童,大多數成年男子不拜月。人們不崇拜月亮。男人在中秋節做什麼?喝茶!喝茶!喝茶!重要的事情要重復三次。拜月活動是在露天場所、城鎮居民、露台或自家庭院進行的;農村群眾拜月活動,多集中在村裡的大成拜月活動。

2.拜月的貢品

貢月的祭拜物品主要包括柚子、柿子、楊桃、石榴、樹膠、菠蘿、臨沁、芋頭等果蔬,以及月餅、糕點、炸堆、油餅等。在農村,婦女經常在祭品上展示一些手工藝品,如用糯米和米條搭塔山、用剪紙貼柚子、用樹枝和樹葉用樹膠綁孔雀等。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形式的紙貢品,包括通常用來敬神的「大金」和「黃金」,以及印有八仙過海的「書簾」,像桶一樣的「貢品」,還有荷花、菠蘿、桃花等形狀的花籃。

3.另一個習俗「燒蟻窯」

潮汕的另一個習俗是在中秋之夜燒瓦窯(或稱「蟻窯」)。燒瓦窯有兩層含義:一是紀念潮州人燃放煙花殺死元兵的信號;二是因為潮陰瓦和「螞蟻」諧音,燒瓦塔讀作燒「螞蟻」塔,燒螞蟻。俗稱中秋燒塔,將家家戶戶的螞蟻都燒了,明年不會有螞蟻或減少螞蟻的危害。當火「燒蟻窯」的時候,也是大人們擺香桌拜月的時候。當火被點燃時,成年人向「蟻窯」內撒一些硫磺粉,火焰會變成淡藍色,特別好看,或者用噴霧器噴一些油,將「蟻窯」噴出來,增加火焰。

無論是「拜月娘」還是「燒蟻窯」,這些民俗活動都代表著我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期盼,是我們的一種精神寄託。

7、中秋節拜月的來歷

中秋節拜月的來歷

導讀:中秋節拜月的來歷,你了解嗎?中秋節除了賞月,還有拜月的習俗,拜月的人主要是婦女、小孩,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下面我為您介紹中秋節拜月的來歷。

中秋節拜月的來歷

拜月即拜祭「月神」,也就是平時老百姓說的「嫦娥」。古人通過祭拜的.形式,祈求團聚、康樂與幸福。「拜月」是從秋分祭月這一古老禮俗演化而來的,周朝有每年秋分天子率群臣祭月的禮制。按習俗,女子拜月,男子觀禮。

嚴格地說,「拜月祭」,有兩次。一次是在「秋分」日,目的是「迎寒」。立秋之後,陰氣漸盛,古人在這一天晚上舉行祭祀活動「拜月祭」。又月亮屬陰,代表的是「寒」,所以謂之「迎寒」。唐人陸德明在為《周禮》「圭璧以祀日月」一句作的釋文中說:「祭日月,謂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指秋分晚上祭月。但古人最重羨棗要的一次「拜月祭」,是在農歷八月十五晚上,是日是中秋佳節。此風延續至今。

拜月是對月神的崇拜活動,宋代以後開始流行。唐代確有賞月風尚,但未見拜月習俗;宋代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舉有好功名,女子則祈求擁有美麗容顏。隨著時代演進,明清以後才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拜月儀式大體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戶外設月神牌位,擺上供品如瓜果、月餅等,然後叩拜,祈求月神給予福佑。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稿如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鍵派啟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節如何拜月?

因時代、地域不同,「拜月祭」俗,大同而小異。一般的家庭是:在庭中陳瓜果、月餅供月,進行祭拜,然後賞月。如嘉靖河南《固始縣志》:「中秋列瓜果酒餅,男女望月羅拜,已而歡飲,謂之玩月。」《帝京景物略》又曰:「於月出所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這些,都是家庭祭拜的形式。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潮人謂拜月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台天台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裡的大埕祭拜。

拜月,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願是尋求一個好夫婿。潮汕是個僑鄉,不少婦人的丈夫遠隔重洋,於是婦人托月寄意,更為情切。正在上學的小孩喜歡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其讀書聰明,成績優秀。

有時大人還要撮一點香灰,慎重地包在紅紙上,然後用「井心水」(剛從井裡打上來的水,打水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說這是月娘恩賜的「仙丹」,喝了能使人變得聰明、健康。

由於拜月是女人的事情,所以中秋節又叫「女兒節」。為何又名「女兒節」?過去八月十六這一天,女人要回娘家看看。而且老北京有句話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為過去講究月亮屬「陰」,所以拜月都是女人的事。

;

8、潮汕的中秋習俗

1,當銀盤樣的月亮(俗稱「月娘」)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鞦韆前。按這里的風俗,女的不能盪鞦韆隻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們了。他們爭著盪鞦韆,比賽誰盪得高,轉得快。

2,潮汕地區的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之俗,還有相互饋贈月餅之舉,這就促進了潮汕月餅製作工藝的發展,由最初的家庭製作發展到專門作坊製作,潮汕月餅更被稱為潮式月餅而著稱於世;而意溪月餅、蘇南月餅和貴嶼月餅等早已聞名遐邇,與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和津式月餅並列,成為五種全國聞名的月餅之一。

3,除了拜月娘,有的農村還要燒瓦塔、燃煙堆。早晨,孩子們起床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著、挑著、抱著送到長輩指定的曬谷場上集中,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瓦片、磚頭砌成一座空心塔。



(8)為什麼潮汕中秋節拜月娘擴展資料

中秋節起源: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