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什麼要用西瓜拜月
1、中秋節人們為什麼要把西瓜切成月牙形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2、中秋拜月的風俗是怎麼來的
中秋節悠久的歷史是慢慢發展形成 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在中秋時節對著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漸漸形成一個傳統活動。到了唐代,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民間中秋拜月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10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後羿英雄,力大無窮,同情百姓,一氣射下9個太陽,並嚴令最後1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小人蓬蒙在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後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身子立時飄離地面、 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傍晚,後羿知道此事後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 可是他追3步,月亮退3步,他退3步,月亮進3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傳統拜月:
1、在八月十五晚上,月出之時,對著天上的月亮,設香案。
2、香案上擺放供品。有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不能少。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3、將月亮神像對月亮方向,焚香燃燭。
4、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焚燒月光紙,從每樣供品中掐下一塊投到地上。
5、全家吃團圓月餅。由當家主婦切開月餅,切的時候要根據全家人口多少切塊,無論在不在家的都要計算在內。
3、中秋節民間拜月是怎麼回事?
拜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源自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在八月十五這天晚上,當月亮出現的時候,要對月設香案,在擺設果品的時候除了擺設蘋果、葡萄等水果還要擺上西瓜和月餅,並且西瓜一定要切成蓮花狀。此外當一切准備好之後,要沐浴焚香,以十分虔誠的心靈對月禱告,家中老人、男子、婦女、幼兒要依次祭拜月亮。
然後焚燒月光紙,在桌上的每一樣貢品中切下一塊放在地上。在吃月餅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應該由當家主婦切開月餅,切的數量要根據家庭人口來定,切不可多切或少切。
當然在拜月的過程中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祭拜的,在祭拜之前要先看看自己之前的運勢如何,如果自己最近不是太順利活著自己的身體不太好,就不要出門賞月或祭拜了。
當然民間對於拜月還有一系列禁忌和傳說,比如不能用手指月亮,額頭不能被頭發遮住等等,雖然各地關於拜月的儀式和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很多習俗和禁忌是相同的,在中秋節拜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