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1、中秋節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習俗有賞桂花、賞月、吃月餅、祭月、燃燈等。
1、賞桂花:在中秋時剛好是桂花飄香的時候,桂花在古代也一直是和月亮相關聯,也衍生出了很多神話故事。而桂花作為一種名貴的品種,它也有著喜慶、吉祥的象徵。在中秋這一天賞桂花,聞著沁人心脾的香味,感受不一樣的味道,從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2、賞月:中秋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古時很多的詩人、文豪也會在這時邀友賞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3、吃月餅: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4、祭月:中秋夜,要拜祭月神,設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對著月亮依次拜祭,再有家中主婦按照家裡的人口切好月餅,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5、燃燈: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2、四川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2)成都的中秋節有什麼習俗擴展資料:
南方其他地方特色:
1、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2、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3、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
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
3、成都中秋節有什麼活動
有的
辛卯年(2011)川漢會中秋傳統文化活動內容
四川博物院 主辦
四川漢文化研究交流會 協辦
活動定於農歷八月十三日(西歷9月10日,周六) 舉行
活動地點:浣花溪公園、四川博物院
下午為自由活動部分
下午14:00-14:30在川博正門**
一、浣花溪游園
二、詩歌大道對詩
三、飲桂花酒
四、游覽川博或送仙橋
下午集體活動16:30結束,晚餐自由組合,去附近各飯店各自聚餐。
**時間:當日傍晚18:00----至18:30**
18:00起,按分工負責制方法進行:人員簽到、新人接待、媒體接待、對群眾宣傳等工作。
遵時守信:民無信不立,信義乃做人的基本要求。准時參加活動,提前告知延誤,安靜地中途加入,聽從活動組織者的安排。
女孩子要請人幫忙梳頭化妝的,請更早一點提前到達。
在正式活動前共用半小時作為准備時間,是為保證大家有時間換衣服和梳妝,排練以及作現場各種物質准備工作。
各組負責人員准時到場,領取胸掛工作組牌,方便大家識別。
「簽到處」將有噴繪標示和標識懸掛。新老會員都要先簽到。
晚上活動:19:00正式開始
一、中秋拜月
(內容已設定,將在18:30-19:00演練一次,此時按程序操作完成)
贊禮: 主祭: 讀祝: 執事: (具體人選確認中,請有意願的同袍報名時註明)
二、拜月禮成,全體(著漢服)上場,列隊,齊唱《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
三、傳統詩詞篇章朗誦:春江花月夜(現場樂器伴奏)
四、娛樂宴飲(賞月)活動:分食月餅和供果、飲酒:提供月餅和桂花酒,切開給在場的同袍和遊客分食,酒以紙杯發放(紙杯全部統一棄置到指定位置)。
五、詩會:現場作詩(我們會提前准備一些),並准備筆墨紙張,讓參與的同袍和遊客揮毫寫在紙上,當眾由預先組成的評委會評選,選出的詩詞由預選的女同袍當眾配樂朗讀或吟唱,參與的都有紀念品,選出的都有獎品。
六:古箏演奏、琴歌、戲曲、武術等才藝表演(預先確定節目單)。
七:現場教授觀眾製作做月餅、桂花酒等配以古琴伴奏,參與者即有月神拓片贈送
八:前往西門浣花溪放花燈(提前預備花燈,統一發放)
九:回到北門娛樂宴飲賞月(分食月餅和供果、飲酒)
4、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的習俗有:走月、祭月、賞月、乞月照月、觀潮、吃月餅、燒斗香、燃燈、猜謎、玩兔爺、玩花燈、舞火龍、聽香、偷月亮菜、燃寶塔燈、拋帕招親、竊瓜祈子、飲桂花酒、偷菜求郎、吃田螺、賞桂花等。
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祭月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賞月,托月追思,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
賞月: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文字記載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乞月照月:舊時東莞有些婦女相信「月老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無意中人者,便於中秋夜晚三更時,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相傳中秋之夜,靜沐月光,可使婦女懷孕。在一些地區,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婦女便走出家門,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貴子,謂之「照月」。
觀潮:中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吃月餅
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了,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2] [8]
燒斗香:江蘇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上月宮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 [9]
燃燈:燃燈以助月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系於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猜謎: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
玩兔爺:玩兔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流行於北京一帶。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庄亦諧。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游戲有餘。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布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彩,還有用塑料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彩的純朴之美。
聽香:聽香是古代流傳在台地區的中秋習俗。古時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後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佔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偷月亮菜: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台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項習俗。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里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燃寶塔燈
中秋燈與元宵燈不大相同。中秋夜點的是寶塔燈,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狀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為之;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
拋帕招親:在我國福建一些地區,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一般是於廣場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宮景狀,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將一些綉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拋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領獎。有些未婚的小伙在交還手帕時,若「嫦娥」喜歡,則可交友往來,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結良緣。
竊瓜祈子:在湖南的衡陽「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豐履原之家,娶婦數年不育者,則親友舉行送瓜,先數日,於菜園中竊冬瓜一個,須令園主不知,以彩色繪成面目,衣服裹於其上若人形。舉年長命好者抱之,鳴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長者置冬瓜於床,以被覆之,門中念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受瓜者設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婦得瓜後,即剖食之。俗傳此事最驗雲。」在衡陽,凡是村裡結了婚沒有生育兒女的人家,只要人緣好,村裡都會有人給他們「送子」。
飲桂花酒: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偷菜求郎:在台灣,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妝飾美麗的女子踏著月光,往別人菜圃中偷摘大蔥及蔬菜,偷摘到之後便預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灣有「偷著蔥,嫁好夫;偷著菜,嫁好婿」之諺語。
吃田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賞桂花: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5、四川中秋習俗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岩悉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旅察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相關內容: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
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粗鎮乎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的文字記載出現在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歷八月十五,興猶未盡,於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為「追月」。
6、中秋節的習俗有什麼?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之所以叫中秋節,是因為中秋節時間為農歷8月15日,8月份是秋季的一半,而十五又是一月的一半。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作為中國的民俗節日之一,經過千百年的文化沉澱,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文化特色。
中秋習俗: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系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台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賞桂花、飲桂花酒✨
因為中秋節期間,桂花開始盛放。正所謂一年秋意濃,十里桂花香,這個時候的桂花香,十里開外都能聞見。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自古人們就喜愛桂花,它清可盪滌,濃可致遠,有「九里香」的美稱。它清雅高潔,香飄四溢,被人們稱為「仙友」。
多地將桂花作為城市的市花,比如成都、蘇州、咸寧、六安、信陽、杭州、桂林、威海、衢州等等。
桂花的味道香,不僅可以欣賞,還可以食用,可以釀造桂花酒,也可以泡桂花茶,或者製作桂花糕點等。在入秋之後,桂花開始盛放,八月中旬之後,桂花就開始慢慢凋零了。人們將掉落的桂花收集起來,釀成桂花酒,桂花酒的味道醇香、酸甜適口、醇厚柔和、余香長久。而且晚飯之後喝一點桂花酒,對於睡眠也有一定的幫助。
——🎃🎃猜燈謎✨
中秋節燈謎由來在我國源遠轎沒流長,至今兆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隱語」,這是燈謎的雛形。到了漢代「隱語」開始分化為兩個方向。一類以描寫特徵為主的事物謎;另一類以文字形義為主的文義謎。到了魏代,則稱為「謎語」。隋唐時期隨著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並成為主流。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後,謎風大盛,涌閉猜納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後,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於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彭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
——🎃🎃燒塔✨
中秋夜燒塔。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現代人們則以「燒塔」來祈求稻穀節節飽滿,家裡紅紅火火,親朋平平安安。江西、廣州等地仍沿襲這一習俗。
——🎃🎃祭月✨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觀 潮✨
中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說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
——🎃🎃8、燃 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中秋習俗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中逐漸發生著改變,變得愈加豐富多彩了。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這些比較常見的習俗,還有一些較具地域性和民族特點的習俗,比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吃田螺、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的看串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盡管中秋節的習俗多種多樣,但是中華兒女們歡慶中秋,企盼闔家團圓和擁有美好生活的願望卻始終都是一致的。
7、成都的當地風俗
走人戶、吃壩宴、春倌說春、送節禮。
1、走人戶:流行於四川各地。如遇春節、結婚、完成新居等。扮悶他們都去親戚家,這被稱為走人戶。那時候你平時要帶豬蹄,很多禮物你買不起,好酒等禮物,還有穿你平時買不起的衣服去。主人一家切肉、買酒,熱情款待。
2、吃壩宴:每當有婚禮或葬禮時。主持婚禮或葬禮的人會舉辦一場連續幾天的盛宴。被邀請的人會帶禮物去吃飯。因為是在皮沖大壩里舉行的,所以俗稱吃壩壩宴。
3、春倌說春:漢族的社會習俗。時間在春節前後。老春牧頭戴黑帽,身穿官服,左手拿著一頭木刻的春牛,右手拿著一根春杖。登高望遠,登高望遠,登高望遠,編一些吉祥歌謠到處唱。唱完後,送一張紅紙上印的驗牛圖到主人家裡。檢查結束後,住戶主要會送一些硬幣給檢查人員作為獎勵。
4、送節禮: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出嫁的女兒和女廳握彎婿,失散的兒子和兒媳,要帶禮物回家探望父母。親戚朋友也會在這些節日里互相祭拜。這個習俗現在還很流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所送的禮物也發生了變化。
8、成都的習俗有哪些
1、成都燈會
正月十五。成都燈會是在元宵賞燈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從1962年起成都恢復春節燈會,會期一個月。燈會期間,公園內有民間曲藝、雜技、雜行滑數耍表演;有各種地方風味小吃;還有鑄糖人的擔子,賣風車的草把子,每屆燈會遊人都在百萬人次以上。
2、成都花會
每年一月。成都花會始於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花會的地址就在成都西門外的青羊宮,傳說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是農歷的二月十五日,故唐代以來,民間在此舉辦一年一度的廟會。
又因成都的二月正是天氣晴和、春意宜人、百花盛開的季節,故又傳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因此,每年二月又在這里檔首舉辦花會。
3、新津龍舟會
端午節。賽龍舟是我國南方人民的傳統習俗之一。成都雖在長江以北,但也是水鄉之地,所以賽龍舟的歷史也很久遠。直到本世紀60年代,成都的賽龍舟活動還在望江公園邊的錦江河段進行。
但70年代以後,市區的河道已不適宜再舉辦龍舟競渡。因此成都新津縣的南河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將龍舟盛會越辦越紅火。龍舟會除龍舟競渡等傳統節目,還增加了龍舟造型表演,綵船夜遊。
4、天彭牡丹會
清明前後。位於成都北部的彭州市,古稱天彭,是四川的牡丹花培育基地。唐宋以來,當地人都有在牡丹花盛開時節聚會賞花的習俗,並把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日定為勘花節。
為發揚這一民俗傳統,彭州市定於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辦一年一度的牡丹盛會。牡丹會期間,除展讓禪銷名貴牡丹花卉,游丹景山。
5、新都桂花會
中秋節前後。新都桂湖桂花飄香時,又正是滿湖荷花盛開時,值此良辰美景,遊人如織。於是,新都縣政府決定在每年的中秋節前後舉辦桂花會。
桂花會期間,除邀集人們游園賞桂、瞻仰升庵詞、參觀文物書畫展覽等文化活動外,城內還同時舉辦物資交流會,展銷地方名小吃,舉辦富有方地特色的歌舞、戲劇表演。
9、四川的過節風俗
四川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古老傳統文化的省份,過節也有著特殊的風俗。
一年一度的春節是四川人民最重視的節日,家家戶戶都會掛上門神符,放爆竹,煙花炮,祭祀祖先,親戚朋友之間都會到對方家中拜年。
元宵節是一個以吃元宵和賞花燈為主要活動的節日,人們會在家裡或者街頭放花燈,朋友們也會滲蠢閉一起吃元宵,並祝福對方。
清明節是一個以掃墓為主要活動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前往故鄉探親,一起祭拜祖先,祭祀死者,祈求清明、平安。
端午節是一個以吃粽子、賽龍舟和賞花燈為主要活動的節日檔含,人們會在叢裂家裡或街頭放花燈,也會一起吃粽子,賽龍舟,祝福對方。
中秋節是一個以吃月餅、賞月為主要活動的節日,人們會在家裡或街頭聚會,一起吃月餅,看月亮,並祝福對方。
四川的過節風俗多姿多彩,各具特色,頗具文化內涵,是四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0、成都中秋習俗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