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吃艾團
1、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吃棕子、帶五色線、
端午節掛艾草是因為能辟邪驅毒;吃粽子為了紀念屈原;戴五色線是為了辟邪驅瘟、逢凶化吉。
端午節有很多民間習俗,態含裂其中插艾作為重要內容之一。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當天人們把家家戶戶都要將艾草插帆閉於門楣,懸於堂中,有的用艾葉、菖蒲燒水洗澡,並噴灑在房前屋後。目的是為了驅邪避瘟,毒蟲鬼怪不敢進屋害人,這一年都可以平平安安。
端午節有吃粽子的風俗:相傳古代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殺。人們為了使江魚不要吃了屈原的身體,特意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後人逐漸演變成吃粽子來紀念。
端午節還有戴五色線的習俗,這是因為時值農歷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時節,針對五月惡月,民間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諸蟲百毒盡消滅,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老汪以祈求壓邪避毒,長命百歲。後來又由戴五綵線而演變出戴香囊等的風俗習慣。
2、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賽龍舟,要插艾
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屈原是楚國三閭大夫、詩人,由於奸臣誹謗,昏庸的楚王不但不採納他聯齊抗秦的主張,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國都。屈原聽到這一消息,非常悲痛,五月五日他懷石投入汩返閉羅江,以身殉國。人們從四面八方劃著船趕來搶救,並把粽子投入江中給魚蝦吃,免得傷害屈原的屍體。這就是咐磨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來歷的傳說。其實,早在屈原之前,就有類似的風俗了。 因為愛國詩人屈原品德高尚,詩篇感人,人們敬重他,便把這些活動和救屈原聯系起來。從此,這傳說很快傳遍華夏大地。到了宋代,朝廷正式把五月五日定為端午節。
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在夏日來衡世斗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3、端午節門上掛的艾能吃嗎
可以吃,在有些地區會製作成艾團作為食物吃的。
甜艾團是四川省的一種漢族特色小吃,產品特點圓形、長方形為主,是具有香、軟伍鉛、甜、粘、糯和涼等特色,清香軟嫩,顏色鮮綠,味道可口,家庭製作其味甚佳腔輪好,為夏季的冷點新品種。主要配方是糯米、芝桐氏麻、白糖等,純甜,並有糯米粉香味。深受當地人民以及世界各地遊客的青睞。
4、艾草米團是什麼季節都可以吃?
春季3-5月份,其它時間太老,一般不衡嘩吃。
一般三月是艾草生長的季節,是採摘艾草的最佳鍵攔銀時候,這時候的艾草最嫩,到端稿宴午節時吃艾團是習俗,不過這時候的艾草有點老了。
5、為何端午要門插艾,香滿堂指的是什麼,撒白糖又是為什麼?
端午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並紮上一束蒜頭,塗以硃砂避邪。香滿堂指的是艾葉的味道,撒白糖指的是吃粽子的方法。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芳香溫散,可升可降。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降濕殺蟲的功效。艾葉香,香滿堂的香氣就是來自艾葉本身的味道。
一般意義上來說,端午節祭祖、競龍舟、吃粽子、祭龍頭、點龍睛、披紅、懸菖蒲艾葉、拴五色絲、飲雄黃酒、吃五黃、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較普遍的習俗但各地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習俗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與屈原無關:
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紀念介子推等。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多數被附會上某些傳說作為「起源」,但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構建出來的。
因近代前對歷史考證缺乏,導致各種牽強附會的起源說法甚多,也由於某些歷史人物碰巧與該日有關聯,於是便產生了「紀念說」,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近代的史學家不斷指出紀念屈原這說法的錯誤,因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已經存在。
綜覽漢魏文獻資料可發現,漢王朝經歷四百餘年歷史,充滿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鄉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譽滿天下的楚文化傳人屈原,在漢魏前時代的端午節活動沒有留下只言片語記載,因而許多學者認為端午節與屈原無關。
在民間傳說中,除了端午源於屈原說外,尚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等說法。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端午節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艾葉
6、端午節吃粽子,掛艾葉,劃龍舟的意義緣由?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相傳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掘擾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判御旦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拆慶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7、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那為什麼要插艾蒿,剪艾虎呢?
在端午節我們熟知的是要吃粽子紀念屈原,像插艾蒿、剪艾虎是在端午節里不常見的。而插艾蒿是為了防止有毒的蟲子進入到家裡,剪艾虎是為了鎮壓一些想要進入家門的邪祟。現在的人們雖然已經不相信什麼妖魔鬼怪了,但是古人們流傳下來的習俗深深地刻在人們的心中。
我們知道端午節是在五月初五,從前的人們知道在五月是毒蟲泛濫的季節,人們為了保護一家人不被那些毒蟲子咬到,採用了艾蒿來驅散毒蟲。之所以選備型用艾蒿是因為仿旦猜這種草真的可以驅蟲防毒,但是作用就比較小了。於是古人們相信艾蒿是有克制所有毒蟲的功效,於是才將艾蒿掛在艾虎的旁邊。
而艾虎據說是張天師的坐騎,正是人們相傳艾虎有著驅邪鎮魔的能力,古人們就覺得如果在自家門上貼一張畫有艾虎的紙,就可以借用艾虎的能力庇佑自己的家人不會發生意外。而且古人們在端午那天不僅會將艾蒿和艾虎貼在門上,還會有人把老虎形狀的剪紙和艾蒿一起帶在身上。這樣即使自己在五月出門也可以受到庇護,不被妖魔邪祟得手。
因為同時在五月初,這些習俗也就被放在了一起。所以後來的端午節不僅遲氏僅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是為了保佑自己一家人平平安安。因此端午節才會有吃粽子、插艾蒿、剪艾虎這三個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