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男人怎麼過中秋節
1、農村人在過中秋的時候都會做些什麼呢?都有什麼樣的習俗?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千百年的文化沉澱,誕生了四大傳統節日,它們分別是中秋節、春節、清明節和端午鄭鉛模節。中秋節吃月餅,祭月;春節吃團年飯,放鞭炮,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清明節祭祀,上墳,是一個寄託思念之情的節日;而端午節則是吃粽子的日子,喊緩這是一個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可以這樣說: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每一個都有其獨特的風格,每一個都能令人記憶深刻。這些老祖宗傳承下來的節日,充分證明了在農耕文明中的不易,每一次祭祀,都是發自內心的祈福,畢竟看天吃飯的日子裡,人們實在太過於渺小,在大自然的安排下,只能順從。
今年的中秋將至,在這個重要的節日里,農村老人囑咐道:中秋有「3忌」,大家可知道這「3忌」分別指的是什麼嗎?這些可都是老祖宗的忠告哦。我們直接進入正題,老祖宗說的第一「忌」,指的是在中秋節這一天里,男人不要拜月。眾所周知,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源於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在古人看來,月亮屬陰,月神是位女子,雖然神仙的身份很尊貴,但不要忘了,古代可是有著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的。
所以,在祭祀的時候,男人應該敬而避之。這樣做是最好的結局,既表達了尊崇的意願,又不違背傳承的古老思想。在古人眼裡,月亮並不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它也是有思想,有靈魂的活體。對月亮的崇拜,已經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明白的事情了。
古人說的第二「忌」,指的是在中秋節最好不要有陰雨天氣出現。中秋節前後,正好是農作物收獲的時候,這個管件時刻,需要的是充足的陽光,以便把收割的糧食進行有效的晾曬,只有曬好之後,才能長時間進行存儲。
如果這個時候陰雨天氣不斷,那勢必會影響糧食的存儲,辛辛苦苦種植的莊稼,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出現問題,那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畢竟古人生活的年代裡,還沒有烘乾機這樣的機械設備,收割回來的糧食只能通過天然晾曬而收干水分。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人居住的房屋都是簡單的磚瓦房,儲存糧食的糧倉在長時間的陰雨天氣侵擾下,也會導致糧食受潮,甚至發徾,這將是很大的損失。
最後我們來看看老祖宗說的第三「忌」,指的是月亮不圓,也可以理解為月餅激困不圓。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人們出於對月神的敬仰,所以會有盛大的祭祀儀式。在這個節日里,人們以月之圓萬億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同時也衷心地祈盼豐收和幸福。
氣氛都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有人告訴你:中秋節的月亮不圓了,你心中會是什麼樣的想法呢?這完全是心中的神被褻瀆了,感覺不再完美了。同理,如果有人對你說:月餅沒有做圓,成了其他不規則的形狀。那將是對「團圓」的褻瀆,是令人心生不滿的,這樣的結果是很不好的。
老祖宗說:在中秋節到來之際,一定要記住這「三忌」,分別是男子不祭拜月亮,不要有長時間的陰雨天氣,更不能把月餅做不圓。這三點其實是老祖宗對後世子孫的忠告,男子不祭拜月亮的做法放在古代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為一個現代年輕人,我覺得應該理性的去對待,至少不會有「男尊女卑」的思想了。不過,祭祀這些活動,就更不能去做了,畢竟科學的力量才是我們值得去探究的。通過天氣預報准確預知中秋節前後的氣候變化,合理安排糧食的收割,這是可取的。做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認真去對待,如果在中秋節這樣重要的節日中,連月餅都做不圓的話,那根本沒辦法去做好其他事情了。
2、關於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祭月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者舉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拜月
民間拜月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橡嫌型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葯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葯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並焚之。」
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刮打刮打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梁猜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中秋宴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卜、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像。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花燈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布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彩,還有用塑料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彩的純朴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斗,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峰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這個傳說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舞火龍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齣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少數民族的祭月拜月習俗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葯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里抓魚。他們都忙著准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葯槍,以示對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鄂倫春人祭月時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後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歷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賓士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賓士,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尋月」。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赫哲族「祭月」。在我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節,人們要采葡萄、祭月。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邊向月亮求救。最後終於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賓榔、送茶訂下婚約。 阿細族「跳月」。阿細人過中秋的傳統習慣是「跳月」。中秋之夜,從各個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開闊地,披紗的姑娘跳起來了,肩負大三弦的小夥子跳起來了。然而,尤為撩人的還是那種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彷彿月亮也聽利為之動情動容。 苗族「鬧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高山族「賞月」居住在台灣省山區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懸、清輝灑滿大地的時候,穿著民族盛裝,圍坐在一起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中秋節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里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去採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藉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並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採摘的對象。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里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徵著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中秋食俗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餅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後,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祖時,李靖出征突厥,於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著當空的皓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後分給群臣食之。若此說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台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葯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中秋節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制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游戲取樂。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燃寶塔燈
明清時期,民間還有在中秋之夜燃燈的習俗。 中秋燈與元宵燈不大相同。中秋夜點的是寶塔燈,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狀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為之;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
拋帕招親
山東省有些地區,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 中秋節
是夜,於廣場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宮景狀,並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歡慶歌舞之後,姑娘們將一些綉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拋去。如有觀眾接得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領獎。有些未婚的小夥子在交還手帕時,若受「嫦娥」喜歡,則可以戒指相贈。此後,雙方可以交友往來,情投者便喜結良緣。
乞月照月爬月
舊時東莞有些婦女相信「月老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無意中人者,便於中秋夜晚三更時,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相傳中秋之夜,靜沐月光,可使婦女懷孕。在一些地區,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婦女便走出家門,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貴子,謂之「照月」。
偷菜求郎
在台灣,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妝飾美麗的女子踏著月光,往別人菜圃中偷摘大蔥及蔬菜,偷摘到之後便預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灣有「偷著蔥,嫁好夫;偷著菜,嫁好婿」之諺語。
竊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陽「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豐履原之家,娶婦數年不育者,則親友舉行送瓜,先數日,於菜園中竊冬瓜一個,須令園主不知,以彩色繪成面目,衣服裹於其上若人形。舉年長命好者抱之,"鳴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長者置冬瓜於床,以被覆之,門中念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受瓜者設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婦得瓜後,即剖食之。俗傳此事最驗雲".在衡陽,凡是村裡結了婚沒有生育兒女的人家,"只要人緣好,村裡都會有人給他們"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區,也有以瓜送子的習俗,與衡陽類似、中秋節晚上,趁主人賞月不在屋時,要好的鄰居就秘密地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須是已經有兒女的人。他們先選中村裡最惡的一戶人家的瓜園,從園中偷一隻大冬瓜,在瓜上畫娃娃的面目,再用一節五寸長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內,順著竹管往裡灌水,直到灌滿為止。送子人將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窩中,等主人回房睡覺時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動,水便順著竹管流了出來,就像小孩尿床一樣。而丟瓜的人家一早起來便罵,據說,罵得越凶,將來生的娃娃越健壯。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兒女,便要兒女拜送子的人"乾爹"、"干媽"。 在貴州也有偷瓜送子的習俗。晚上偷瓜時故意讓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罵,罵得越厲害越好。瓜偷來後,要為它穿上衣服畫上眉,裝成小孩的形狀,敲鑼打鼓,用竹輿抬送,送到無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須請送瓜人吃一頓月餅,然後陪伴著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將瓜煮熟吃掉,認為從此便能懷孕了。 安徽歙縣一帶,中秋節時,大人們讓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連娘帶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極臟。用這種方式表示送子。有詩說:「送子中秋記美談,瓜丁芋子總宜男。無辜最惜紅綾被,帶水拖泥那可堪。」
中秋博餅
在福建廈門,每逢中秋佳節臨近,夜色闌珊中的廈門, 中秋節
大街小巷便會傳出博餅時骰子撞碰瓷碗的悅耳叮當聲。廈門的「博餅」,也叫「博中秋餅」、「博會餅」。這一風俗的形成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據傳是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8月15日月圓之時,滿懷反清復明之豪氣的將士們,難免有思鄉思親之情。為排解和寬慰士兵佳節思念家鄉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一種博餅游戲,讓士兵賞月博餅。鄭成功親自批准從農歷13至18,前後6夜,軍中按單雙日輪流賞月博餅。這獨特的游戲,後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早年,博狀元餅,多為親友或結拜兄弟姐妹間大家出錢,購買一二會月餅,共同博之,誰得「狀元」,來年中秋節要贈送一會給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兩會。這樣,年年有增無減,會餅越來越多,只好再分開兩獨立組。一般家庭由長輩主持,每年買一二會,全家圍成一圈博之。
客家習俗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台,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裡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裡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製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始終繼承傳統飲食文化又在發展民間飲食文化,而中原遺風始終不變。
走月亮、走三橋
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遊,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見玉魷生《海陬冶遊錄》)。所謂走三橋者,明顯度厄之味在。
祭月、燒香斗
上海中秋節風俗,有祭月和燒香斗等。祭月時,當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著搗葯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後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娘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的緣故。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遊,稱為「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盪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遊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樑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所謂香斗,也有稱為斗香的,是由紙扎店製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台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斗中插有紙扎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上海中秋節燒香斗的場面,向以南園為最盛。此外,城裡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都點燃有特製的大型香斗。
3、我國很多地區的人們,都有八月十五晚上拜月的習俗,具體是如何進行的呢?
其他地方我不太清楚,我來說說我自己家鄉的習俗吧。
我是江西贛州人,是全球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在我們那按傳統節日受重視程度來說,中秋節不算是很重要的,大家也就是簡簡單單過個節沒有過多的儀式感。不過也可能和中秋節正處於開學沒多久,暑假結束沒多久,不容易受到重視。下面就來說說我們客家人怎麼過中秋的吧。
儀式感:我們過中秋唯一的儀式感就是,家人能團聚的,都回老家,然後做一頓有儀式感的菜,聚在一起說說笑笑的,然後就沒了。沒錯就是這么簡單。
食物:月餅,月餅其實南方人,特別是我們客家是不太喜歡吃的,也就是吃個儀式感,有個過節的氣氛,月餅可能是我們客家人唯一一個不是自己動手製作的節日食品,像清明,我們會自己動手做艾米果,端午會包粽子。
柚子,說起柚子我們贛州人可是滿滿的自豪,我們那盛產柚子,南康是中國甜柚之鄉,我們那裡的柚子又好吃還便宜,現在在外地買的柚子又很貴還不算好吃,汁水一點都不也不充足。歡迎大家來贛州品嘗甜美的柚子。
中秋節的風俗,隨著時間的變化已經改變了好多像我們老家河南小的時候過中秋節也要和過年一樣,去串親戚:互相送一些月餅之類的到後來只去一些年長的親戚家去送月餅特別是剛剛定親的年輕小夥子都要備好禮品,到丈母娘家去禮品一般比較豐盛也就是說,必須要拿得出手這個風俗一直流傳到現在,進入到21世紀現在人都外出打工,沒有太多的時間八月十五就不互相送禮品了?
我們的中秋節就那麼的簡單,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是怎麼樣呢?
4、中秋節一般怎麼過?
快樂中秋方式一:共賞圓月中秋節這天可以和家人一起在室外吃著月餅,共賞一輪圓月。在圓月之下,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賞月,大人向孩子說著關於嫦娥的美麗傳說,一家人其樂融融。快樂中秋方式二:合家團聚中秋節原本就有闔家團圓之意,圓月和月餅都象徵著團圓美滿,這一天,可以回家看看父母,一家人共做一頓佳餚,圍坐著一張圓桌,聊聊工作和生活。父母要求子女的不多,陪伴就是最好的回報!快樂中秋方式三:燭光晚餐中秋佳節只有兩天的假期,對於一些家離得比較遠的人來說,不方便回家一趟。如果有女友的話,那就為女友准備一頓燭光晚餐吧,在家為她親手做一頓她愛吃的佳餚。更浪漫一些的話,還可以趁著中秋佳節向女友求婚,為她戴上一枚一生只送一人的樂維斯鑽戒。把佳人變成家人,中秋節最合適不過了!擴展中秋節和女友怎麼過專屬於中秋節的玫瑰花見過情人節送玫瑰花的,可是沒見過中秋節送玫瑰話的吧,可是只要你的玫瑰花送得有心思有創意也未嘗不可。玫瑰在情人節的時候清晰隨處可見,中秋節隨處可見的可是月餅,因此玫瑰花在這個時候可就獨特了。你可以選擇親手為你的女友做玫瑰花餡兒的月餅,這樣的組合是不是很新穎呢?或者你也可以用玫瑰花瓣裝扮一下月餅,讓它看起來別有一番風味,是不是也感覺很贊呢?其實,創意是在於個人的,無論什麼東西,只要你能花心思組合起來,就是很surprise,就不愁你的女友不喜歡了,她是一定會感動的.!決定帶她回家見你的父母如果你已經鼓起勇氣下很大決心想和你你女友走進婚姻的殿堂,一起自在到老。那麼見父母就是必須走的路了。在中秋節這一天能帶她回來見你的父母可是有很大意義的哦。中秋節是見證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的時刻,如果這一天你能帶她來到你的家,就說明你的父母已經接受她並且認可她,接受她成為你們家庭的一員,這樣她就相當於又多了一個家,這樣浪漫的驚喜她怎麼能不接受呢?
5、一般是怎麼過中秋節的
1、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所以中秋節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和家人在一起。但如今很多人背井離鄉在外工作,中秋節假期短無法回家團圓,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家人連線,視頻通話,也算是團團圓圓了。
2、吃月餅,月餅是中秋節必備食物,如今月餅種類多樣,總能在超市或者網上選購到你滿意的口味。注意不要過於重注包裝,選購到華而不實的月餅。
3、賞月,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節正是賞月的好時候,如果你漂泊在外,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就可以同家人一同看到同一輪明月。
4、觀潮: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5、燃燈: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6、猜謎: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6、各地的中秋習俗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習俗1
1、福建——浦城⼥⼦過中秋要穿⾏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宮求⼦的吉兆。上杭縣⼈過中秋,⼉⼥多在拜⽉時請⽉姑。龍岩⼈吃⽉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三⼨的圓餅供長輩⾷⽤,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門中秋拜⽉前要先拜天公。
2、⼴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的習俗,主要是婦⼥和⼩孩,有「男不圓⽉,⼥不祭灶」的俗諺。
第 1 頁
中秋圖片中秋節圖片大全大圖

最近4分鍾前有人下載
回復內容中秋,中秋圖片,中秋節祝福語任意詞語,會有驚喜喲!!中秋圖片...你想知道的,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拼多多
點擊立即咨詢,了解更多詳情
咨詢
深圳前海新之江信息.. 廣告
晚上,皓⽉初升,婦⼥們便在院⼦⾥、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燃,⾹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到」。⼋⽉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則流傳⼴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元朝,對漢⼈進⾏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統治之苦,後⼈就取芋頭與「胡頭」諧⾳,且形似⼈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今猶存。
3、⼴州的樹中秋——中秋節在⼴州有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叫「樹中秋」。每逢中秋節,各家要⽤⽵條扎燈,燈的開頭多樣,不果品燈,也有鳥獸、魚⾍燈,也可砌成字燈。到了夜⾥,就在燈內燃燭,下⾯再聯結許多⼩燈,⽤繩系在⽵竿上。
第 2 頁
然後將⽵竿插在房屋⾼處,如平台、屋頂或⾼樹之上。⼊夜,滿城燈⽕,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爭輝,以此慶賀中秋,也叫「豎中秋」。
4、江南⼀帶的民間在中秋節⼈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中秋愛吃⽉餅外,必吃⾦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飄⾹之時應市,肥⽽不膩,味美可⼝。酒後必⾷⼀⼩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桂漿」,取名⾃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閉兮酌桂漿」。桂漿,⼀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糖及酸梅腌制⽽成。江南婦⼥⼿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合家賞⽉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出遊街市稱「⾛⽉」。
5、南京——明初南京有望⽉樓、玩⽉橋,清代獅⼦⼭下築朝⽉樓,皆供⼈賞⽉,⽽以遊玩⽉橋者為最。⼈們在明⽉⾼懸時,結伴同登望⽉樓、遊玩⽉橋,以共睹⽟兔為樂。「玩⽉橋」在夫⼦廟秦
第 3 頁
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渚玩⽉,對⽉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橋上坐,⽉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橋。近年來,南京夫⼦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佳趣了。
6、江蘇省——⽆錫縣中秋夜要燒⽃⾹。⾹⽃四周糊有紗絹,繪有⽉宮中的景⾊。也有⾹⽃以線⾹編成,上⾯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旌旗,上海⼈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
7、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稻草燒⽡罐。待⽡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七⽇⽌。
第 4 頁
8、安徽省——婺源中秋節,⼉童以磚⽡堆⼀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置⼀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龍的風俗。⽕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上插有⾹柱。游⽕龍時有鑼⿎隊同⾏,游遍各村後再送⾄河中。
9、四川省——過中秋除了吃⽉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吃⿇餅、蜜餅等。有的地⽅也點桔燈,懸於門⼝,以⽰慶祝。也有⼉童在柚⼦上插滿⾹,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地神、扮演雜劇、聲樂、⽂物,稱為「看會」。
10、⼭東省——慶雲縣農家在⼋⽉⼗五祭⼟⾕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
第 5 頁
祭⽉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種應節⾷品叫「麥箭」。
11、⼭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婿。⼤同縣則把⽉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12、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元旦」,⽉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認為中秋⾬為苦⾬,若中秋節下⾬,當地⼈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13、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泛⾈登崖,⼥⼦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西⽠。中秋有吹⿎⼿沿門吹⿎,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帶禮物為先⽣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7、中秋送節禮男方有什麼講究
第一要記住「送雙不送單」。
按照民間的老傳統,送節禮的時候要記住禮物的數量需要是「雙數」,不能是單數,雙數是期盼主家「好事成雙」、「好事成對」,有一個美好的寓意。送單數的禮物在很多地方會有些「不吉利」,尤其是送白酒的時候,更不能提著一瓶酒就過去了,顯得太過於隨意,至少也是一對才顯得比較重視對方。
禮物的件數可以是2、4、6、8件,有些地方忌諱「4」,可以搭配一些簡單的小禮物來「湊數」避開。
第二要記住「送禮盒不送散裝」。
有人說中秋節的月餅就是賣個「包裝」,包裝越好價格越貴,月餅不值錢,其實這樣說也沒錯,但包裝代表了一種禮數在裡面,其實不單單是月餅,即便是平時送人禮物、探望好友的時候,也需要一個漂亮的包裝盒子作為襯托,這不但表示這件禮物是你精挑細選過的,也是重視對方的一個具體表現。
如果給長輩送中秋節禮,拿著一個塑料袋隨便裝幾個月餅、幾顆水果就過去,禮物會看起來很低檔,是會顯得非常失禮的,花了錢還會落個埋怨。這和春節給父母送年貨不同,年貨講究量大實惠,自然不需要精美的包裝,用塑料袋裝幾袋排骨送過去,和裝幾塊月餅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要記住「送寓意好的不送寓意差的」。
有些禮物是不能亂送的,比如鍾表、梨、雨傘、蠟燭、鞋、菊花等,這些都有不好的諧音或者寓意,雖然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屬於封建迷信,但也是民間的老講究、老風俗,還是不要輕易去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