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擦的那個黃色的是什麼粉
1、端午節為什麼要摸熏黃?
先明確雄黃的定義和作用。雄黃是中國傳統中葯材,具殺菌、殺蟲,解毒功效。民間用它做雄黃酒,在端午節時飲用。雄黃是一種胃毒劑,蛇對它反應非常敏感;但是加入酒精後的雄黃驅蛇更遠,效力更大,原因是乙醇可以作為「稀薄劑」增強雄黃的揮發,蛇就會距之千里.端午這一天所要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去除晦氣,把陰霾,煞氣都去掉,那麼撒雄黃就是為了把周圍了黑暗的東西,陰晦物驅除。
2、台灣端午節比賽「立雞蛋」
中華民族傳統的端午佳節,是海峽兩岸同胞都非常重視的一個節日。關於這個節日起源的傳說以及民間過節的習俗,兩岸都很相似。相比之下,台灣過端午節的氣氛比大陸還更濃厚一些,更傳統一些。
端午節是在農歷五月五日,「五」與「午」同音,所以端午又稱端五、重午或斗世帆重五。古人有一種習俗,是在五月五日以蘭草沐浴,所以端午節又有「浴蘭節」之稱。因五月五日午時為「陽辰」,唐宋時稱端午節為「端陽節」。明清時代,北京人稱端午節為「五月節」。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在台灣這是一個僅次於春節的節日。節日一到,家家戶戶都清掃一新。節前人人都要理發,據說若是頭發太長,就要被妖精拔去扎粽子。所以,節前的理發店生意最興隆。端午那天,婦女們頭上佩帶艾葉,孩子們身上掛著香囊,也叫「香荷包」。這種荷包用五色綢布做成鳥獸形狀,裡麵包上香沫,讓孩子們掛在胸前,不但香氣撲鼻,還可以防疫除病。
端午節的食品中,少不了黃花魚,因為有從祖上傳下來的民謠「五月五,買條黃魚過端午」。但主要的還是吃粽子。台灣的粽子有甜粽和咸粽,甜粽用庚粉和糯米混合蒸成。庚粉是一種黃色葯粉,有防腐作用。甜粽蒸熟後再加上白糖和蜂蜜食用,香甜可口。咸粽用豬肉、香菇、蝦米和糯米相拌。端午那天還要舉行龍舟比賽。空雹
台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據說,鄭成功率軍入台之初,軍糧匱乏,端午節無米包粽子。並不富足的台民聞訊,爭著送來薯粉、花生、豆類等食品。鄭成功下令將這些食物摻和在一起,油煎成「堆」,以度端午節。此後,台南人年年過端午節都以「煎堆」代替粽子。
六月初一為半年節,各家用米粉做成丸狀,染紅後供神;後來是用紅曲和在米粉中做成,叫做「半年丸」。
台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劃龍舟。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劃龍舟原是民間祭祀水神的一種儀式,目的是為了消災祈福,後來附會到屈原的故事,說是百姓撐船尋找屈原。龍舟需要經過「開光」儀式才可下水,「開光」就是在五月初一請地方首長拜祭水神,並提筆在龍舟的龍眼上點晴。
初五龍舟下水前,人們敲鑼打鼓,抬著龍舟走向河岸,沿途民眾燒香禮拜,鳴放鞭炮。經過一番巡行,龍舟便下水比賽。競賽開始,只見龍舟上的選手在咚咚的鼓聲中,以劃一的動作奮力往前劃。河道終點處,中央插有錦標,哪一隊最先奪得錦標即為勝者,勝負往往返頃只在一瞬間。動人心弦的比賽,吸引著許多民眾在岸邊一邊盡情觀賞,一邊為選手加油。在古代許多傳統活動漸漸式微之後,龍舟競渡成了端午節最有群眾性和代表性的節日活動。
在台灣過端午節,還有一個富有神奇色彩的習俗,就是取「午時水」。
據說當年鄭成功佔領台灣時,部隊開到大甲鐵砧山,急需食水,卻找不到水源,鄭成功便插劍入地,祈求泉水涌現,拔劍後果然山泉噴涌。由於當時正是端午節午時,此水便被稱為「午時水」。從此,「午時水」聲名遠播。每年端午節午時,台灣都有許許多多民眾求取「午時水」,以保平安。
台灣端午節最有趣的活動是「立雞蛋」比賽。那就是在端午節正午12點正,誰能很快將一隻雞蛋立起來,誰就會有好運。據報道,在去年基隆舉辦的一次「立雞蛋」比賽中,參加比賽的千名市民有602人獲得好運。
台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
3、水晶粽子的水晶粉是什麼粉
水晶粽子的水晶粉是小麥粉、澱粉的混合物。水晶粽子是以西米為原料,加上各宴豎種各樣的配料,如豆沙、水果等餡料。水晶粽子色澤鮮艷,表皮晶瑩剔透。
粽子,即粽籺,是籺的一種,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食粽芹祥做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粽、浙江嘉興粽嫌衡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2012年粽子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4、端午節硫磺粉怎麼用?
所謂「硫磺香」,是指由硫磺粉和木糠粉製作而成的一種香料,呈細長條狀,點燃後散發出特殊氣味,能起到驅蛇避蟲的作用,清溪客家人將這種香料喚作「硫磺香」。筆者走訪我鎮中心市場,發現幾乎每家香燭店都有賣硫磺香。見筆者對「硫磺香」很是好奇,香燭店老闆拿起一對「硫磺香」向筆者講起它的由來:「端午節前,我們客家人都會買來「硫磺香」懸掛在門上並把香給點上,這個習俗已經延續好多年。「硫磺香」的製作很簡單,先是把硫磺和切割木材後剩下的木糠分別晾曬成粉末,然後把兩種粉末混合均勻,捲成長條狀,填充進准備好的黃紙里,再在頂端弄上細繩子,就大功告成了,點「硫磺香」是為了防止蛇蟲鼠蟻進門咬傷人,驅蛇避蟲。祖父那一輩人,「硫磺香」都是自己製作的,然後端午當天給點上。隨著時代的演變,現在的民眾都是買現成的,雖然已經不是自己動手製作了,習俗還是一直延續至今。」
5、端午節雄黃粉一般都抹在哪個部位?
端午節雄黃粉一般調勻塗抹在孩子的額頭,用於去邪消災,還有就是把雄黃粉撒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消災除蟲